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2020-10-03 山川文社

說到狐鬼故事,自然首推《聊齋志異》

志怪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形式之一,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產生於魏晉,如東晉的《搜神記》等。那時道、佛兩教開始流行,時代又是處於一個非常不安的動蕩狀態,玄學風氣更瀰漫於文人之間,這時大家就開始注意各種傳奇及鬼怪故事了。

不過,蒲松齡的聊齋還是跟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不同,也不太像後來唐朝的傳奇小說。

唐傳奇在藝術形式上,篇幅加長,「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唐傳奇更加偏重於人間世態,如:《李娃傳》(白行簡),哪有什麼鬼怪神話的身影,妥妥是一幅世態炎涼的寫實。有錢時大家都巴結,沒錢時各種伎倆擠兌,還好李娃是一位既明事理又仗義的女子,雖是樂籍但比很多人都明白知恩圖報的道理。

蒲松齡一點也不隱瞞自己喜歡的鬼神故事,這在正統的文化世界中是不入流的,不過,老百姓還就是喜歡他的那些故事。在蒲松齡生前,大家都爭著傳抄聊齋,在蒲松齡去世後的50年裡,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手抄本,蒲松齡的聊齋手稿一直放在蒲家祠堂裡。現今,聊齋手稿已經成了遼寧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但這部手稿不完整隻剩下了半部。

那麼,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話說,蒲松齡在聊齋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寫完故事後,就講給村子裡的人聽,他再將大家給出的建議整合,繼而修改了這些故事。這種做法很像唐朝的白居易,寫完一首詩,就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老太太都能聽明白,其他人自然都能聽懂了。

蒲松齡寫狐鬼故事,講究的就是接地氣,他通過這些故事,折射了當時很多社會現狀。差不多在鹹豐年間,蒲松齡的七世孫不知何故和家族鬧翻了,就帶著這部聊齋還有《雜著》等手稿來到了瀋陽定居,此後,他將這部分遺產傳給了兒子蒲英灝。

後來,蒲英灝借出半部聊齋手稿,但不知什麼原因,借的人就一直沒有再歸還,至今都不清楚這半部手稿究竟在哪裡。

蒲英灝去世後,剩下的半部手稿就傳給了他的第五個兒子蒲文珊。蒲文珊是個文化人,相當重視聊齋手稿,他從來不出借給任何人。甚至,這期間還有日本人高價收購,他更是拒絕了。只是,在後來的土改中,這半部手稿也沒了蹤影。

時間到了1947年的冬季,在西豐縣政府工作的劉伯濤來到元寶溝村檢查工作。一天,他在農會的一堆舊書中看到了一函兩部藍布皮的線裝書,封皮已經褪色。劉伯濤有點好奇,就翻開書頁瞧了瞧,「聊齋志異」四字立馬跳入了眼中。

劉伯濤很是仔細,他認真的檢查了這兩本書,用的是很久以前的竹製紙,他就猜想這極有可能就是蒲松齡的手稿。劉伯濤將這件事放於心上,一番打聽後得知蒲文珊是蒲松齡的第九世後人,並且,還做過西豐縣圖書館的館長。

到了第二年六月,劉伯濤找到了蒲文珊,請他鑑別這兩本書。經過蒲文珊的辨認,確認這兩本書就是蒲松齡的手稿。只是,當年土改蒲文珊丟失的是兩函兩部手稿,而劉伯濤手中只有一函兩部,另外的一函兩部又是去了哪裡?對此,劉伯濤繼續打聽手稿的下落,後來聽說它已經被一位王姓女士帶到了哈爾濱。

得知消息的當夜,劉伯濤就給哈爾濱政府寫了一封信請求幫助,幫助他找到這位王女士的相關工作地址,將這一函兩部書要回。劉伯濤等了五個月後,聊齋的手稿從哈爾濱寄回。可以說,若沒有劉伯濤的盡心尋找,聊齋的手稿在當時真有可能就被當成舊書處理了。萬幸的是,雖然經歷了一番曲折,這半部手稿終於回到了蒲氏後人手中。

1950年,蒲文珊將半部聊齋手稿捐給了政府,此後收藏於遼寧省圖書館至今,這樣的結局應算完滿。該版本除《考城隍》篇首行標有「聊齋志異一卷」外,其餘各冊各頁都沒有卷次,由於稿本的歷次重裝和古代以冊作卷的習慣提法,致使該書卷數頗為混亂。為尊重作者和原稿的實際情況,該版書一直被稱「不分卷」。

當初,若是手稿依舊保存於蒲家祠堂,在後來的動蕩中能否保存完好不好定論。

蒲松齡當年創作聊齋時,沒人理解他,就是認為他不務正業,還勸他趕緊停筆。對此,蒲松齡有自己的想法,他寫的那些故事看似荒誕不經,但是細細讀來,哪一個沒有社會的寫照。在真實和虛幻的情境交雜中,花妖狐鬼有了人情,他們一樣通人情世故,一樣明事理,和世間的人相比,他們似乎還多了些仗義。

當然,也不是個個故事都精彩,膾炙人口的也就是那麼幾個,但是,這已經足夠了。只是遺憾,還有半部手稿依舊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

【《三借廬筆談》、《聊齋志異》】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原稿歷盡周折落瀋陽 破紙堆撿回國寶
    蒲松齡的七世孫蒲價人,挈婦將雛來到東北,最後在清王朝陪都盛京(瀋陽)安家落戶。除了輜重、細軟之外,蒲價人還將先祖蒲松齡的遺物、蒲氏家族傳家之寶《聊齋志異》、《聊齋雜記》原稿,以及六丈多長的巨幅畫卷《聊齋行樂圖》一併帶到了瀋陽。蒲價人略知「佔卜」。於是,他便在大街上擺設了「卦攤」,靠為人相面、算命為生。不久,蒲價人便成了當年沈城的知名「術士」。
  • 淄博人永遠的痛--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流落東北紀實
    一、蒲松齡後人攜手稿闖關東蒲松齡將《聊齋志異》視為鎮家之寶,還為此立下家規:「餘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相傳蒲英灝在做慕僚期間,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松齡的後人,並藏有《聊齋志異》原稿時,提出借閱《聊齋志異》手稿,蒲英灝不敢拒絕,先借給依克唐阿半部,等還了再借給另半部。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當依克唐阿用看完的半部手稿換走另外半部手稿之後,這半部手稿竟然再也沒有回到蒲英灝的手中。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出了世間百態
    寒暑假第一劇《還珠格格》裡,皇阿瑪帶著一群人野餐,紫薇開始了詩詞 show,她給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有點下不去筷子的菜取了充滿詩意的名字。「評委」乾隆和紀曉嵐對這場表演讚不絕口。這種用詩作菜名的事,紀曉嵐的「大仇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也幹過。
  • 專訪山大教授馬瑞芳 解讀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他就是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兩銀子就算不錯了。而維持一戶莊稼人的最低生活得二十兩,這是《紅樓夢》裡的劉姥姥算的。《紅樓夢》裡寫,蒲松齡一年掙的錢,還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的花銷。他在《除日祭窮神文》說:「窮神,窮神,我與你有何親,興騰騰的門兒你不去尋,偏把我的門兒進?……我就是你貼身的家丁,護駕的將軍,也該放假寬限施恩。你為何步步把我跟,時時不離身,鰾粘膠合,卻像個纏熱了的情人?」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成就的偉大作品
    深入閱讀後掩卷沉思時,恍有巧笑嫣然的美妙女子悠然飄過,耳畔還迴蕩著溪澗潺潺的流水聲。魯迅先生說,只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能把花妖狐魅寫的像我們的身邊人一樣和易可親,卻常常忘了它們其實是殊途,是異類,是滾滾紅塵中不存在的幻境。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可像這樣類似的事情還比比皆是,下面小編再跟大家分享一件《聊齋志異》裡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據說,當年蒲松齡除了聽故事和寫故事之外,偶爾也會和朋友外出遊山玩水。有一次,蒲松齡和朋友去到一個名叫「奐山」的地方遊玩,正當大家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時,突然發生了一件神仙顯靈的神奇事情。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用愛支撐起的偉大作品
    深入閱讀後掩卷沉思時,恍有巧笑嫣然的美妙女子悠然飄過,耳畔還迴蕩著溪澗潺潺的流水聲。魯迅先生說,只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能把花妖狐魅寫的像我們的身邊人一樣和易可親,卻常常忘了它們其實是殊途,是異類,是滾滾紅塵中不存在的幻境。蒲松齡創造的故事,總是纏綿悱惻,悽豔而美麗的,他將人與動物的跨界修復彌合,將生離死別的鴻溝抹平。
  • 《聊齋志異》手稿緣何花落東北「奉天」
    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述說了創作之艱,也表達對王漁洋給予的肯定和讚許的感激之情。1766年,蒲松齡去世半個世紀,《聊齋志異》方刊刻行世,從此廣為流傳。郭沫若先生曾為蒲松齡故居題聯,讚譽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聊齋志異》如何寫成?
    但蒲松齡沒有接受朋友的勸告,他選擇了寫《聊齋志異》。天才總要表現自己,天才也總能找到表現自己的形式,我們要感謝蒲松齡這個似乎不識時務的選擇,他的選擇給世界文學留下了一部蓋世奇書。         選擇寫小說對蒲松齡來說,是掉進了無底深淵,他一邊做私塾教師,維持全家的生活,一邊繼續參加科舉考試,同時見縫插針地寫小說。那時寫小說非但拿不到稿費,連寫小說的稿紙都得從嘴裡省。
  • 讀書|《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
    不知道為什麼,我立刻就想到了我手裡的《聊齋志異》,上下兩冊,700多頁,共兩塊錢。從這點看,讀書要趁早,除了早與智者對話,還能省錢。這套兩塊錢的書,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主要是文字的簡煉優雅。記得書裡形容青年男子經常用「風神俊偉」,形容女狐狸精便常用「風雅尤絕」,比我們現在常用的帥氣和優雅不知道好多少倍。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蒲松齡:聊齋志異與揚州圍棋
    聊齋志異 棋鬼 f蒲松齡(1640年-1715年),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他在《棋鬼》一篇中講到一個揚州副總兵下圍棋時遇到一個「棋痴」的故事。蒲松齡是山東人,揚州是他唯一一次遠遊的地方。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聊齋志異》總共近五百篇,其中絕大部分篇章敘寫的都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域,有的是異類化作人形進入人間,也有一些人、物互變的內容,具有超現實的虛幻性和奇異性。那麼生活在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清朝人蒲松齡,他為什麼要在一個文人熱衷功名利祿、敬鬼神而遠之的時代,耗費近四十年精力來寫這些離奇的故事呢?
  • 《聊齋志異》有近百篇小說,是能從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
    《聊齋志異》有近百篇小說,是能從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蒲松齡總考不上舉人,跟他愛寫小說有很大關係。蒲松齡是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裡,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從古到今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必然影響蒲松齡,蒲松齡從小喜歡天馬行空的作品,莊子、列子、李太白集,遊俠列傳。他酷愛小說。大約他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他的好朋友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寫詩勸他放棄:「聊齋且莫竟談空。」但蒲松齡不接受勸告,他選擇了寫《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裡都有哪幾個故事? 蒲松齡為何又稱柳泉居士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志異》裡都有哪幾個故事? 蒲松齡為何又稱柳泉居士 蒲松齡是清代 小說家,其所作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以其精妙的文筆,豐富的想像,被後世人稱為文言文短篇小說之王。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破落小地主家庭,其後父親轉儒經商,家裡情況才稍好。
  • 蒲松齡:厭作人間語以及《聊齋志異》藝術特色
    蒲松齡創作了很多種類的作品,他有詩詞作品《聊齋文集》,也創作了戲曲小說,代表作品就是《聊齋志異》,他還創作了用以演述民間故事的俚曲,代表作是《牆頭記》、《姑夫曲》等。當然,這些作品中,最具影響力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該朋友告訴沽酒客,最近看見有人談了這個事情,自己雖然沒系統讀過《聊齋志異》的書,但是總覺得對《聊齋》裡的故事還不陌生,怎麼就從來沒有發現過呢?這是真的嗎?並且把發布人的連結給我看,只是大家問他到底是哪一篇介紹了瀘州相關的故事,這個發布者又不明說,有點吊胃口。於是跑來問我。
  •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簡介,蒲松齡是怎麼死的?
    蒲松齡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著有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此書以其畢生精力寫完,從年輕時寫到他的暮年,共有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