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美聲——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妙一夜
臺灣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20日晚迎來奇妙一夜——在第一沙灘區的迷離光影中,600餘名島內外遊客斂聲屏氣,或坐或站,靜候知名大提琴家張正杰左手骨折傷愈復出後的「起手式」。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內的奇石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下變幻莫測(4月20日攝)。夜幕降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流光溢彩,奇巖、燈光、音樂、海風,繪就成奇妙的神話世界,讓人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在民眾的期待中,夜色漸濃,海風輕拂,波濤拍岸,《天鵝》大提琴獨奏悠揚地如潮水般湧來,野柳地質公園「野柳石光·夜訪女王」活動璀璨登場。
奇巖、音樂、海風並陳……迷離的燈光秀給野柳地質「夜訪女王頭」活動增添了華麗的視覺體驗,而特別規劃的海灘露天「女王音樂會」的悅耳音符則將公園變成了扣人心弦的舞臺。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內的奇石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下變幻莫測(4月20日攝)。夜幕降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流光溢彩,奇巖、燈光、音樂、海風,繪就成奇妙的神話世界,讓人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萬裡區,長約1.7公裡,最寬處不到300米。由於海岸延伸的方向與地層及構造線方向接近垂直,加上波浪侵蝕、巖石風化以及海陸相對運動、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野柳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罕見地形、地質景觀。其中「女王頭」海蝕地貌最為遊客所熟知,成為遊客熱門「打卡」景點。據統計,去年野柳共接待了240萬島內外遊客,其中約30%為大陸遊客。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內的奇石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下變幻莫測(4月20日攝)。夜幕降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流光溢彩,奇巖、燈光、音樂、海風,繪就成奇妙的神話世界,讓人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這是臺灣北海岸暨觀音山風景區管理處連續第二年在野柳舉辦「燈光秀+音樂會」的活動。
「視覺和聽覺效果太震撼了!」新北市市民林小姐說,和家人朋友在沙灘上一邊欣賞露天音樂會,一邊欣賞夜色下的燈光秀,體驗奇妙,令人忍不住點讚。
活動主辦方還邀請了臺灣京劇演員「美猴王」朱陸豪、音樂家許雙亮等人,與「弦外之音」樂團、「風之香頌」管弦樂團等一起,將西方古典樂曲與京劇、崑曲等混搭,以跨界合奏的方式呈現了一場獨一無二的音樂會。燈光效果搭配音樂,也讓人體驗到野柳的浪漫與神秘。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內的奇石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下變幻莫測(4月20日攝)。夜幕降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流光溢彩,奇巖、燈光、音樂、海風,繪就成奇妙的神話世界,讓人流連忘返。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野柳地質公園總經理楊景謙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受埃及金字塔舉辦露天音樂會的啟發,野柳地質公園決定以奇巖怪石為背景,以大地為舞臺,以天空為幕布,將海浪的聲音與音樂結合,不用太多舞臺布置即有很好的自然氣息,希望可以呈現與白天不一樣的風貌。
楊景謙說,野柳公園今年擴大了音樂會的場地規模和燈光秀面積,延長了活動舉辦時間,希望更多大陸同胞有機會到野柳來旅遊。
為了給觀眾帶來獨特的體驗,野柳地質公園今年除了在4月20日和27日晚舉辦露天「女王音樂會」外,還以「石光交響曲」為主題,特別規劃「俏皮公主」「女王頭」「儷影湖」三大燈區,從19至28日晚間推出燈光秀。使用光束燈、染色燈、洗牆燈、LED燈束等營造絢麗的燈光效果,以蕈狀巖、海蝕溝巖壁等特色巖石景觀為背景,敘述野柳海蝕地貌「俏皮公主」及「女王頭」嬉戲、相遇、守護大地的故事。
鬼斧神工 令人心醉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圖為近日野柳地質公園吸引遊客參觀遊玩。中新社發 趙雋 攝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圖為近日野柳地質公園吸引遊客參觀遊玩。中新社發 趙雋 攝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圖為近日野柳地質公園吸引遊客參觀遊玩。中新社發 趙雋 攝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圖為近日野柳地質公園吸引遊客參觀遊玩。中新社發 趙雋 攝
野柳攬勝 石貌奇觀
凡遊覽過臺灣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的人都有一種仿佛身臨外星世界的感受。在這條1700米的狹長海岬上,你會見到通常只有童話裡才出現的各種石貌奇觀。
從西向東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灘上叢生著兩人多高的巨型「石蘑菇」。然而走近才發現,與菇腳相連的根本不是什麼沙粒,而是成片的堅硬黃石。直立其上的「菇群」屬於一種天然形成的蕈狀石,歷經海浪侵蝕和風吹日曬。中間弓形突出的一株「石蘑菇」好似發怒的眼鏡王蛇,正欲向敵方發起攻擊。穿過菇群,海岸上麇集著遍體鎧甲的鱷魚,仿佛正覬覦海中的遊魚。側後方有一排背飾斑紋的臥虎列陣,警覺地注視著水面,隨時準備抗擊突然冒出來的海怪。
沿路的巖石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沿岸彎曲西行,經過像爛蜂巢一樣的黑石坡,岸邊低處的礁石上陳列著一盞盞似乎尚未燃盡的燭臺。與之相伴的是仙人對弈過的棋盤以及遺留的一隻石屐。迴轉身,一幕龜蜥相鬥的場景赫然在目:縮頭的大海龜正與刺出尖吻的巨蜥糾纏、對峙。
俯首水塘,青銅獅子探出了威嚴的頭顱。再抬頭看,遠處正棲息著一隻斂羽的禿鷲。隨著移步換景,禿鷲的上半身神奇地化做了活蹦亂跳的小兔子,羽翼則變成了仰面朝天的笑羅漢……以上千奇百怪的景物皆緣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蜂窩石、蕈狀石、豆腐石、燭壯石……千百萬年海浪的侵蝕和巖石的風化,加上地殼的運動,猶如藝術大師之手雕琢出了這些驚世傑作。
在公園的中部,眾多石像群星捧月般拱衛著一尊半身的女人像。她的頸項細膩修長,臉部線條優美,腦後螺髻高聳,神態極像靜坐的雍容女王。這就是野柳地質公園的鎮園之寶——「女王頭」。
她究竟像誰?是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還是英國「童貞女王」伊莉莎白·都鐸,抑或是我國唐代的武則天?眾說紛紜,難以判定。「女王頭」也是一個蕈狀石,和其他蕈狀石的形成原因大致相同。不過由於潮水及風雨的長年摧殘,女王頭的脖子越來越細,從2006年的144釐米縮為了2013年的126釐米,有研究預計她將在2040年前後折斷。這麼美麗的頭像斷掉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問一些當地人,為什麼不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加固?他們回答道:生成和毀壞都是大自然的安排,我們順其自然。
聽來使人不免感到遺憾,但我相信,大自然不是只會破壞,更善於創造,它帶給我們想像不到的驚喜和奇觀。也許若干年後,這裡還會出現新的女王頭、女神頭。
臺灣:奇特的野柳石光
4月26日晚間,遊客在野柳地質公園觀賞燈光秀。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新北市,由於海蝕風化等作用,形成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等奇特美景,成為著名的地質公園。近日,野柳地質公園舉辦燈光秀等活動,並開放夜間遊覽,讓遊客觀賞到不一樣的野柳石光。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26日晚間,遊客在野柳地質公園觀賞燈光秀。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新北市,由於海蝕風化等作用,形成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等奇特美景,成為著名的地質公園。近日,野柳地質公園舉辦燈光秀等活動,並開放夜間遊覽,讓遊客觀賞到不一樣的野柳石光。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26日晚間拍攝的野柳地質公園燈光秀一景。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新北市,由於海蝕風化等作用,形成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等奇特美景,成為著名的地質公園。近日,野柳地質公園舉辦燈光秀等活動,並開放夜間遊覽,讓遊客觀賞到不一樣的野柳石光。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野柳美景醉遊人
10月3日,遊客在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遊覽。當日,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野柳地質公園迎來大批遊客。野柳地質公園的海岸巖石經海水侵蝕及風化作用,形成奇特的地質景觀。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10月3日,遊客在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遊覽。當日,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野柳地質公園迎來大批遊客。野柳地質公園的海岸巖石經海水侵蝕及風化作用,形成奇特的地質景觀。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10月3日,遊客在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遊覽。當日,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野柳地質公園迎來大批遊客。野柳地質公園的海岸巖石經海水侵蝕及風化作用,形成奇特的地質景觀。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根據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