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2020-12-14 重樓逾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薩所修十波羅蜜多之一,稱為忍辱度或忍辱波羅蜜。

所謂:

「他人加毀,名之為辱,於辱能安,目之為忍。」

可見忍辱表現出來,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對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瞋恨怨惱的心。但佛法中講忍,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所謂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就是面對深妙乃至聞所未聞法,依自己的智慧難以了知、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但卻是諸法實相時,心不驚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動搖。因此,對於菩薩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波羅蜜,經中也有隻稱為忍波羅蜜,或者稱為安忍波羅蜜,是菩薩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成佛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所應學事之一。

在經論中,忍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在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言: 「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

又像《解深密經》中聖教

【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

還有在《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開示說:

【有二種忍:生忍、法忍。】

這些經論都是各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忍的內涵。在這一集中,我們則是針對生忍、法忍及無生法忍來探討。

首先:說生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意思是說,生忍就是菩薩處於眾生中,面對一切眾生以種種惡害加諸於我,心不起瞋恚;眾生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也不生歡喜;因此,生忍又稱為眾生忍。正如 龍樹菩薩說:

【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

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就如同慈母愛子一般,不瞋也不惱。總歸來說,生忍就是能忍一切眾生所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八風吹不動;所以生忍是比較屬於忍耐方面的意涵。

其次:說法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甚深法中,心無掛礙,是名法忍。】

絕大多數人對於 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甚深法,通常會因為不是自己淺薄的世間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當然就不會勤學讀誦,也不願意依教奉行、如說修學,結果當然不可能親自去證實而得到勝解。這就是於甚深法心中有了掛礙,不能安忍,不能安住於佛陀的法教中精勤修學,就是沒有法忍。

像《佛藏經》中記載 佛陀開演此經的因緣,就是舍利弗尊者從靜慮三昧中起來,向佛陀稟白說:

「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能夠令人信受進而親證而得勝解,真是太稀有難得了。」

舍利弗進一步說:

「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是無一切名相的法,是沒有語句言說的法,世尊卻能以種種名相來宣說這個無名相法,以種種語言來敘述這個無語言法,而能令人信解,真是太稀有了!」

佛陀聽了也贊同舍利弗的說法,並且舉了十個例子:像有人能乘坐著以巖石鑿成的船筏,從大海的此岸度到大海的彼岸;還有人身上背負著須彌山下北具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等四天下的四大部洲,以及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天,須彌山頂的忉利天,這些地方全部的山河大地草木都背著,然後攀爬著以蚊子的腳作成的天梯,登到欲界之上的色界初禪梵天等等,這十個世間法上的譬喻。

那佛所說的這些譬喻,都是極為稀有難得,可以說根本是世間人難以想像的。然而 世尊卻以這十個稀有的世間法上的譬喻,一一對比如來以種種語言名相而說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說對於諸佛所說的這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能夠信受並得到勝解的人,比起十個譬喻中的任何一個,都要來得加倍稀有難得!

既然對於這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能夠信受並得到勝解的人,稀有到幾乎是不存在,那就表示絕大部分的眾生對於諸佛如來所說的這個無名相法、無語言法,是不能安忍、不能安住而依教奉行受學的,那當然就談不上法忍可說了。因為這個無名相法、無語言法是甚深微妙,乃至是世出世間無上的大法。反之,能於世尊所說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不驚懼、不怖畏、信受不疑,能安住而依教奉行受學的人,那當然就是於這個法有法忍。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開示了如何修這二種忍。他說:「住於羼提忍辱行的人,應該要先讚嘆忍辱的功德,在心中這麼想:

『忍辱是我們離開自己安適的家庭與家人,而能在外獨自存活的力量。由於忍辱,我就能伏除種種惡害,能夠在大眾中表現出稀有奇特的事;由於忍辱,所以能夠守護著我的心,使我願意行布施來救護眾生,也能持守戒律而不毀犯。忍辱就像是一副大鎧甲保護著我,即使千軍萬馬也不能加害我。忍辱是一帖良藥,能除去我所面對的一切惡病,還有苦毒。忍辱是極為殊勝善妙的,能讓我處於生死險道時,安隱而無有憂慮恐懼地通過。一切修學求證佛道,救度眾生的利器之中,就數忍辱最為勝妙。』」

龍樹菩薩又說:「眾生都是因為被貪瞋無明等煩惱所牽絆,因而造作了種種惡事令心不得自在。譬如有人被非人的惡道眾生所執持因而生病了,有一位術德兼備的良師為他醫治時,他卻辱罵良師,這時良師只是一心為他除去他的病痛,而不會嫌怨他無理的辱罵。修忍辱行的人也是一樣,當眾生加惡害於自己的時候,不應該嫌怨眾生而起瞋恨,就只是為他除去煩惱的系縛。並且修忍辱的人,看待眼前辱罵自己的人,都如同父母看待自己還年幼無知的小孩一樣;看著他對自己瞋惱罵辱,卻更加地生起慈愛不舍的心念,愛惜著他更加深切。如果我如今能忍耐去受償,那我以後就可以永遠地離開苦惡的業報,因此我不應該起瞋恨心對待對方。」

龍樹菩薩接著說:

「要以這種因緣來修忍辱行,一方面訶責瞋恚的過患,一方面要生起慈悲心,這樣就真正進入到生忍,就是眾生忍之中。修行進入眾生忍之後,心中進一步要思惟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都說無我也無我所,只不過諸法因緣和合,而假名施設有我、有人、有眾生,那就如同內部藏著機器的木頭人,雖然能動作,但其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在。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不過皮骨相連相執持,然後隨著心識及風大而起種種運轉;但心識其實是念念生滅的,根本是無常變異,空寂無有自性;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加惡害於我的人存在,也沒有一個辱罵我的人存在,因為一切的我、人、眾生,從頭到尾就是畢竟空,只因為凡夫眾生不能認知真相,導致心中顛倒虛誑,產生了惑著罷了。」

這樣思惟之後,就能認知其實無所謂眾生存在;既無眾生,那一切法也就無所歸屬,只是因緣和合都無有自性。

龍樹菩薩最後說:

「就如眾生是因緣和合,假名強說而有眾生。」

如果對於諸法也能同樣去理解、看待,這樣也就有了法忍。菩薩修行有了眾生忍,也有了法忍之後,就能證得佛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利益,其他的利益的獲得就更不在話下了。眾生聽聞了這些法義之後,進而如說修行,就住於羼提波羅蜜,成就了安忍到彼岸的解脫功德。

龍樹菩薩在這後半段所說修行進入眾生忍之後,心中進一步思惟:【眾生和合強名眾生】,所要說明的就是無生忍。但是大乘的無生忍與二乘的無生忍不同。二乘的無生忍,就是現前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是無常空,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是無常空;或者從十二因緣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都是借入胎識為因,及父母、無明、四大、業種為緣,才有蘊處界的緣起緣滅。蘊處界既然是緣起緣滅的體性,所以說蘊處界其性本空。然後要緣於一切諸法滅盡,就是要用苦集滅道來滅掉自己的蘊處界,讓自己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有未來世的蘊處界;是把自己消失掉,就是用滅來停止再出生。

所以阿羅漢的無生,只是用一個滅盡來停止自己未來世再出生一切法,這是將滅止生。可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緣一切諸法無盡』,是緣於一切諸法不斷地生滅,永無窮盡;緣於這個不斷生滅的境界而繼續安住下來,這樣子得無生忍。因為菩薩親證在三界一切法不斷地生滅,一世又一世永無窮盡,是由於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本來不生的法——如來藏,常住不壞、永遠不滅。

一切諸法都緣於這個本來不生的本住法、常住法,所以諸法無妨不斷地生滅而無窮無盡,但是如來藏仍然是無生。對於這樣的道理能夠不懷疑,能安忍,就是大乘的無生忍。是忍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不是像二乘無生,是滅盡蘊處界來將滅止生,這才是成佛之道裡的法忍。

菩薩明心見道親證如來藏,也證人無我,發起大乘無生忍,並對於 世尊所宣說的微妙甚深無上的成佛之道有了法忍;但依所證第八識如來藏體性,於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詳審觀察領受第八識的本來無生,對此所生所見一切法,心能安忍,不取證無餘涅槃。等到入了菩薩初地,發起道種智,漸次修學唯識一切種智,分證諸地無生法,繼續向法無我的究竟佛地邁進修習,乃至滿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成就一切種智,這就是無生法忍。

也就是說,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階位雖各有主修項目,對於其餘各度還是隨分修習,並不是只專修其一;然而每一階位也都各有無生忍,就是大乘人無我智,或入地後有無生法忍,就是法無我智應修。這人無我智和法無我智,是不共二乘人及通教菩薩的,因為是以如來藏八識心王為根本,攝屬於一切種智的緣故。唯有修習這二種忍,才能以入到別教菩薩位中,次第成佛,因此稱為佛菩提。

我們學佛人應該知道,並非能出三界就能稱為佛。出三界只斷分段生死證解脫果,想要成就佛果還須證佛菩提,才能斷盡變易生死究竟成佛;這必須依親證八識心王,進修唯識種智方能次第成就。而阿羅漢不證八識心王,就是不證佛菩提,當然不能稱為佛;而佛則既證佛菩提,也證解脫果,因此可以稱為阿羅漢,也是佛,這是修學大乘法的佛弟子們不可不知的正理。而無生法忍,就只有諸地菩薩才能證,不是未入地的三賢位菩薩所能,二乘人當然就更是與此無緣。

這個問題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叫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難道有人辱罵自己也要忍嗎
    有人問什麼叫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怎樣理解?這個就是對忍辱這個法相的理解——解釋什麼叫忍。這個忍,有三種忍,一個生忍,一個是法忍,一個是無生法忍。什麼叫生忍?生忍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眾生本具的這種忍辱性。
  • 無生法忍的境界
    無生法忍」的境界◎ 宣化上人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如果面對別人毫無道理的羞辱,為什麼要忍? 怎麼忍?會不會忍出內傷?,還包含了忍耐、忍許、忍可、安忍等多層含義。一般來說,忍辱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生忍(耐怨害忍):就是忍耐眾生對自己的怨恨、辱罵、侮辱等等傷害。法忍(安受苦忍):就是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飢、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楚困境。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並安然不動,就叫「忍辱地」。
  • 元音老人|什麼是無生法忍?
    問:什麼是無生法忍?答:真智安住於實相理體而不動,叫無生法忍。我們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動,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覺苦了,在牛胎馬腹也不苦,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滅。一切相都是假的,不接納它就沒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無苦可忍也就是無心可動。無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證到。在六道儘管走,也是無生,不是坐在界外淨土是無生。我們現在說,一念斷處,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用是我們的佛性。你認可它,一點不疑惑,不動搖,叫無生法。更進一步,這無生法也不可得。才叫無生法忍。
  • 「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
    見佛就如同九品往生的人一樣,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什麼意思?真正明白、覺悟,不再有疑惑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這經上說「萬法」)不生不滅,這叫「無生法忍」。我們今天看到一切法有生有滅,生滅的頻率太高、太快了,我們見不到它的真相,這是事實。
  • 海濤法師: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
    問: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個佛教最高圓滿究竟智慧的狀態,也是一個佛陀的智慧的狀態。什麼叫「無生」?什麼叫「法忍」?因為一切存在叫「法」,比如轉經輪、這個桌子、這個會講話的人,現在我們辦這場網路法會,它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這個是法,它會變化,最後會結束的,萬法都是變化無常,空無自性的。
  • 回向文中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花開見到阿彌陀佛之後,透過祂的說法教誨,我們漸漸悟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也就是「無(有)生(滅),(諸)法(受)忍」時,不受有生有滅的涅槃狀態。  說到「無生法忍」,我們必須先解釋「生忍」、「法忍」,最後再說說「無生法忍」。
  • 天天學佛:回向文中「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花開見到阿彌陀佛之後,透過祂的說法教誨,我們漸漸悟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也就是「無(有)生(滅),(諸)法(受)忍」時,不受有生有滅的涅槃狀態。 說到「無生法忍」,我們必須先解釋「生忍」、「法忍」,最後再說說「無生法忍」。
  • 印良法師的話《忍》
    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則平. 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則和. 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則樂. 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則康.   忍不是懦弱,是慈悲,是包容; 忍不是愚昧,是善良,是雅量.  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境界; 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堅強.
  • 26|淨土法門的「無生法忍」,就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
    (一)淨土宗得忍論,也就是淨土宗這個宗派對無生法忍的看法。經文說韋提希夫人「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的意思,「無生」就是真如理體、真如實相的境界。真如理體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說無生法;「忍」是確認、確知、決定、忍可、不動搖、不退轉的意思。
  • 釋迦摩尼佛囑咐彌勒菩薩:有兩種情況障礙菩薩深入無生法忍
    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另一種是能夠深入真實的法義,能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佛陀跟彌勒菩薩說有兩種菩薩,哪兩種菩薩?一種是喜歡雜句文飾,就是喜歡嘴上功夫,喜歡背誦經典,喜歡在文字上下功夫。
  • 《學習無生法忍義理》
    我們在修行佛法時,經常聽到無生法忍這個詞語,那什麼是無生法忍呢?無生法忍,也是無生忍,無生無滅法忍;就是能確切地領會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上,不動不退。主要包括三種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 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
    也許我們聽了之後會產生懷疑,如果就現象上來看,這一切萬法,有情,我們講動物,都有生老病死,無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能說不空?實在講,不空是從現象上來說,就是相有體無,體上沒有,《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從體上說的。因為體是空寂的,所以相是幻有,因為它是幻有,所以才有堅固的意思。
  • 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的境界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句經文問題主要在: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看看其他的翻譯:玄奘: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真諦:若有菩薩於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忍。義淨:若復有人於無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這樣看看來,除了無我之外,還應該有無生,什麼是無生?無生就是上一段經文說的沒有斷滅相,從來沒生過,還滅什麼?
  • 以忍圓滿人生-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何謂忍辱何謂「忍辱」?忍辱可分為「生忍」和「法忍」。「生忍」就是無論眾生以何種方法汙辱毀訾、噁心加害於己,都能忍心不動;不因眾生對自己的恭敬供養而心生貪著、我慢。「法忍」則是對於心中的習氣煩惱,譬如貪、嗔、痴、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災人禍等境界,能夠不起心動念。簡言之,就是不論順逆境,不論是內在的煩惱或外在的災禍都要忍。
  • 宏圓法師:聞信佛名,得無生法忍的大利
    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得三法忍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諸佛剎中的菩薩雖然得不退轉,但是不能頓證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要經過多劫才能證忍。阿彌陀佛發此悲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能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對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我就不取正覺。
  • 在般舟三昧精進念佛中,無生法忍它的境界是什麼?
    我們講無生法忍,這是另外一種表達的方式。五欲六塵、六親眷屬、電話、信息、網絡、微信,全部不樂生這些當中。「不動一切眾生故」,生而不生。生而不生,生了以後,你不受其影響。第一種境界,是不生,就是不生這個念頭,不會生這個念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