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消費之前需要注意哪些「陷阱」?誘導消費者的話術和騙局都有哪些?黑貓投訴平臺幫您避開這些消費障礙,保障您合理的投訴需求。【點擊投訴】
原標題:「土味」借貸廣告只是平臺跑馬圈地的套子
「你的電話號碼價值15萬元」「你的信用價值20萬元」「我靠白條穿上流行」……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劍指「土味」借貸廣告。
時下,一些借貸廣告劇情一個比一個狗血、一個比一個低俗。不論是「去買小龍蝦因無力支付被嘲笑,攤主隨手幫顧客開通10萬元額度借貸」,還是「飛機上農民工沒錢幫母親升艙遭嘲諷,在他人指導下申請15萬元借款」;不論是「姐夫教小姨子用手機輕鬆貸款10萬元」,還是「老漢借錢追求空姐」……低俗的借貸廣告人為放大階層矛盾、刻意編排衝突場景,以所謂「正能量」或桃色劇情博眼球,其實質都是低俗、庸俗、媚俗的營銷。
我國廣告法規定,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內容。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相關法律昭昭,對不良借貸廣告進行甄別,對違法者依法嚴肅追究責任、令其行有所戒是當務之急。
許多貸款廣告除了形式低俗,還處處是「套路」——「零利息」「零首付」「線上審核」「最快3分鐘到帳」等,一些借貸平臺把借錢說得要多輕鬆就有多輕鬆,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不借白不借。一些貸款平臺不僅絲毫沒盡到風險提醒的義務,還刻意讓人忽視借貸背後的風險和壓力。如此跑馬圈地,不是給公眾設套是什麼?
近年來,校園貸造成的「裸條脅迫」等極端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社會上,暴力催債的報導更是屢見不鮮。「借貸一時爽,脫身萬般難」的現實教訓說明:輕信那些幾乎沒有貸款門檻、千方百計誘導公眾借貸的廣告,往往是噩夢的開始。
令人憂心的事情恰恰就在這裡。時下,「借錢消費」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消費習慣。金融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57%的被調查者認為透支消費是一種正常的消費方式。另一項關於年輕人消費特點的研究報告則顯示,中國使用信貸產品的年輕人佔比高達86.6%。在一些人眼裡,「今天花明天的錢」只是提前享受,可誰又能保證明天就一定有錢呢?
從社會價值判斷看,一些借貸平臺宣揚的借貸買這買那,和這個鬥氣、與那個鬥狠,乃至「老漢借錢追空姐」等,宣揚的其實是一種拜金主義、金錢萬能的錯誤價值觀。一個人價值的實現,靠的難道不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傲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奮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氣嗎?高消費與「成功」本就沒有直接關係,更遑論借錢高消費。為社會價值導向計,下決心、出重拳剎住挑唆借貸消費的妖風,把一些借貸廣告扭曲的價值觀「扭正過來」,刻不容緩。
時代在變遷,物質財富在增長,但勤儉節約、精打細算、艱苦樸素的傳統並未過時。可以「花明天的錢」,也應堅持「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不能過度透支。須知,網絡借貸絕非一些人刻意宣揚的那麼「美好」,火中取慄,遲早要還。
李思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1月0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