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是詩歌的源泉和歸宿——歌德
沃爾夫岡· 馮· 歌德是一位久負盛名的詩人。身為文學大師的他,也具有很好的音樂素養。他少年時代學習鋼琴和豎琴,長大後又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大提琴,而且長笛吹得也不錯。他在為林納所作的一首詩中寫道,他的詩要邊彈奏鋼琴邊讀才是最好的方式。
歌德的詩不僅是文壇的瑰寶,也是樂壇的瑰寶,是許多作曲家創作靈感的源泉。他也一直支持將自己的詩歌與音樂「結親」。一起看看歌德詩歌與古典音樂的結晶吧~
01
歌德與貝多芬
關於歌德與貝多芬的記載很多了,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傳說,就是1812年特普利茨的會面。一群皇室成員迎面走過來,歌德立刻站立一邊深深鞠躬,而貝多芬則將帽子拉拉,背著手從皇室行列中穿過。
雖然兩位藝術家的歷史會面不甚愉快,但不影響他們彼此間的互相欣賞。孟德爾頌在21歲時為歌德彈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歌德顯然理解其含義「這段音樂令人驚訝,非常宏偉」。
貝多芬對歌德的敬仰和崇拜由來已久,從童年時代就經常閱讀歌德的詩篇。在貝多芬的眾多的藏書之中,歌德的著作被列為案頭必讀物。貝多芬曾說過:「歌德的詩使我感到幸福。詩中的語言組成了一個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用心靈的力量建成的宮殿一樣」。
貝多芬一生為歌德的詩譜曲多達14首:《五月之歌》、《土撥鼠》、《思戀》、《迷娘之歌》……以及《埃格蒙特》的十段配樂,其中就包括廣為流傳的《埃格蒙特》序曲。
《五月之歌》是貝多芬為歌德的詩譜寫的讚美自然與愛情的抒情歌曲,正如歌德詩歌所寫:
自然是多麼美好
在對著我閃耀!
太陽是何等光輝!
原野在怎樣歡笑!
作曲家運用明亮的大調色彩、乾淨明朗的旋律和簡練清晰的和聲表現五月春天的美好光景,謳歌大自然的明淨美妙。
02
歌德與李斯特
李斯特曾經說,他在「魏瑪時期」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個偉大的思想,亦即通過與詩歌的更為緊密的聯繫來改變音樂的思想,這一發展更加自由,並更加符合時代的精神。」李斯特於1854年創作的《浮士德交響曲》就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在讀了歌德的《浮士德》後深受感動,在1830年將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第一部)介紹給了李斯特。
據說李斯特看了歌德的《浮士德》後拍案叫絕,在勃遼茲《幻想交響曲》的啟發下,他用管弦樂+合唱的形式,對歌德的這部偉大傑作進行了李斯特式的詮釋,創作出這部《浮士德交響曲》。
全曲三個樂章,猶如是三幅大型的肖像音畫,都以詩劇《浮士德》中的人物作為標題。《浮士德交響曲》被認為是李斯特全部管弦樂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03
歌德與舒伯特
1815年,舒伯特18歲,這一年是舒伯特的創作高峰,他一共寫出了144首樂曲,另外還寫了一部交響曲和兩部彌撒。在他一生創作的600餘首歌曲中,這些幾乎佔據了四成。
《魔王》就是這個特殊年份裡的傑出作品之一。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是舒伯特根據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一首同名詩歌譜曲而成。
舒伯特創作《魔王》同一年,他委託別人呈交給歌德,但歌德並不理睬。直到1830年81歲的歌德聽到這部作品,被深深感動,而此時舒伯特已經離開人世了。
舒伯特的譜寫完全不同於他人的套路,其他幾個音樂家所作的譜曲都淹沒了。即便是樂聖貝多芬的一份初稿也最終放棄,只有舒伯特沐浴了這份榮譽。有人說,舒伯特僅憑《魔王》這一首歌曲在音樂史上就可以名垂千古。
04
歌德與莫扎特
1773年,歌德寫下詩歌《紫羅蘭》。詩歌《紫羅蘭》描述了一位無憂無慮的女孩兒銷毀一支紫羅蘭花,這朵紫羅蘭象徵著一位男人的心。
1785年6月8日,莫扎特在維也納創作藝術歌曲《紫羅蘭》。他沒有採用當時頗為流行的分節歌曲形式,而是為每段歌詞設計了富有變化的音樂。他如此關注歌詞裡的每一個字,從而使得歌詞中的每一句詩句有不同的心境與情緒。
這是莫扎特與歌德唯一真正的合作。兩位同時代的巨人從未謀面,但是歌德不會忘記少年時曾親耳聽到莫扎特的演奏,當時莫扎特7歲,歌德14歲。這樣的回憶永遠留在了歌德的腦海中,對他來說,莫扎特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奇蹟」。
歌德的一生開始於古典音樂的起步階段,結束於古典音樂發展的末期。歌德身處在古典音樂的浪潮之中,一生受其影響。數百年來,他的詩作被譜成曲流傳,這是一個詩人的幸運,更是一個時代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