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夏商周至明清時期,周朝命數最多,分封制在維持周王朝的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分封制即封邦立國,諸侯如星辰般拱衛著周王室最上層,分封對象除功臣及先帝後裔、氏族首領、異姓貴族外,最主要的是同一姓姬的王室貴族,這種同姓親的觀念出現後,無論奴隸制君主,還是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會給予宗室貴族以特別的優待。
以朱元璋為典型,他給了朱家子孫許多恩惠,朱家王孫貴族可以不勞而獲,以皇族為榮,吃喝玩樂,甚至肆無忌憚地與民爭利,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大禍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曾苦思怎樣才能使大明國運更長久,此時需要從前人或成敗經驗中汲取教訓,於是,朱元璋召集大臣們開會,討論「宋、元為何滅亡」。
大臣們各抒己見,各抒己見,終於達成了共識:宋朝的元朝滅亡,除了皇帝昏庸無道之外,還因為他們都得不到宗室的保護,一旦出了什麼亂子,宮廷內竟無兵可用,只能依靠外姓,就像唐朝的節度使一樣,這難道不是對李唐皇室的威脅嗎?宋家的軍閥混戰,宋重文輕武,趙家的強敵不能抗衡,這就是教訓。
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下定決心,「大封家主,天下皆知,天下皆知」,朱家子子孫孫各得其所,為了避免出現前朝的主弱臣強,朱姓皇子分封四海,可以擁有兵權,必要時還可以調兵遣將,那些異姓將軍戰功再高,也必須受制於親王,這樣才能形成對異姓皇子的制衡,避免皇族被異姓欺凌。
燕王朱棣是被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中最受信賴的一位,朱棣當年被朱元璋封為燕王,朱元璋想要兒子守北邊,防備元人勢力,而朱棣果然也沒辜負父皇的厚望,乃兒不花不敗於朱棣之手,朱元璋對兒子的才幹表示肯定,說:「此子非汝所為」,但是,除了肯定之外,朱元璋還有一層顧慮。
明朝的分封,並沒有使他感覺到百利無一害,實際上明朝的分封,也並沒有延續到周朝,與周朝相比,明朝享國只有276年,還沒有打破古代封建王朝活不到300年的規律!同為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怎麼會有更好的效果,而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卻在一開始就暴露出弊端,導致朱允炆被奪去了王位?
事實上,朱元璋自己也猜到了,以朱允炆的實力恐怕要對付幾位叔父的威脅很難,所以他駕崩前就禁止藩王入京,「諸王臨國,毋得入京;國力強盛的地方,文武官員都聽朝廷節制」,這照樣無法阻止朱棣在藩王面前起兵謀奪皇位,最後還是成功了,可以說,朱棣更精明,更有謀略,吃過鹽的人比朱允炆還要多,但是朱元璋的分封肯定是最根本的原因,藩王坐大,照樣威脅皇權啊。
甚至朱棣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等皇位穩固後便著手削弱藩王勢力,寧,谷,遼,齊,周,代,岷諸王相繼被打壓。不難發現:明王朝的分封雖對皇權構成較大威脅,但對皇權構成較小威脅,到了西周后期,雖也對皇權構成威脅,導致皇室內部不斷壯大的諸侯爭霸,迎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的分裂時代,但前期是利大於弊。
自周朝建立,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東周開始,這一時期正好與明朝的壽命等長,歷時276年。周王朝與明王朝的分治究竟在哪?為了探究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分析周朝相對於明朝來說,有幾個特殊之處。
夏商時期,未見陳勝吳廣,未見平民皇帝劉邦,未見接受禪讓後殺死前代皇帝,也未見破壞和平禪讓制,並改為血腥皇權交替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總之,封建時代雖強調皇帝權威,但一旦皇權被剝奪,另一股勢力則從頭到尾默認順理成章,百姓要的日子過得不錯,至於皇位上坐的趙是李,是男是女都不太重要,只有受過君權教育的臣子才能堅持正統。
夏商時期貴族佔有絕對優勢,上層資源只有貴族有資格佔有,這種意識形態自遠古氏族部落時代以來就形成了,平民奴隸再也沒有起來反抗,隨後又被貴族推翻,取而代之,沒有先例,但是明朝不同,自秦朝建立以來1000多年,無數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爆發,平民有資格為皇帝奮鬥,藩王有一點野心,簡直是天經地義。
而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又與宗法制度相輔相成,周王朝的禮法不僅規定了人們的生活、祭祀、喪葬、婚姻等各種事務的標準,還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的待遇進行了區分,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權利,凡事都要按禮辦事,這一規定在潛移默化中就深入人心,不管是哪一種身份,其行為都要受到制約,這是促進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禮文化取代了殷商以前盛行的巫祝文化,在皇室勢力衰弱的情況下,它仍然延續著周王朝。
就算是禮崩樂壞,在封建思想成熟之前,諸侯之間也要遵守禮,至少在嘴上要遵守,這樣面子才能過得去,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說我要把你們全乾掉,完全不顧禮法就會被群起而攻之,秦國不就是因為地處最西,風俗極嚴,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而不懂禮嗎?這也是明朝所沒有的優勢,周朝的禮制早已隨著皇室的衰微而分崩離析,後來的儒家禮法服務於皇權,三綱五常同樣規範了人們的言行,但是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文化始終保持著正統的地位,儒家禮法無法阻擋下面人想成為皇帝的心意,更別提燕王朱棣、寧王朱宸濠這樣的雄心藩王了。
其根本原因在於,周天子是「共主」,皇帝是天下唯一的主宰,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有道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周朝滅亡至明初建都千百年來,生產力的發展早已無法容忍哪個朝代繼續沿用周朝的統治模式,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需要強大的統治集團,諸侯國形成割據勢力對穩定不利。
因此,朱元璋總結的前朝滅亡的教訓其實並不準確,最根本的問題,怎麼會出現在「前朝無封」的情況下?明知道是人活不下去,不起來反抗才叫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