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2020-12-13 魯迅家常事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夏商周至明清時期,周朝命數最多,分封制在維持周王朝的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分封制即封邦立國,諸侯如星辰般拱衛著周王室最上層,分封對象除功臣及先帝後裔、氏族首領、異姓貴族外,最主要的是同一姓姬的王室貴族,這種同姓親的觀念出現後,無論奴隸制君主,還是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會給予宗室貴族以特別的優待。

以朱元璋為典型,他給了朱家子孫許多恩惠,朱家王孫貴族可以不勞而獲,以皇族為榮,吃喝玩樂,甚至肆無忌憚地與民爭利,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大禍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曾苦思怎樣才能使大明國運更長久,此時需要從前人或成敗經驗中汲取教訓,於是,朱元璋召集大臣們開會,討論「宋、元為何滅亡」。

大臣們各抒己見,各抒己見,終於達成了共識:宋朝的元朝滅亡,除了皇帝昏庸無道之外,還因為他們都得不到宗室的保護,一旦出了什麼亂子,宮廷內竟無兵可用,只能依靠外姓,就像唐朝的節度使一樣,這難道不是對李唐皇室的威脅嗎?宋家的軍閥混戰,宋重文輕武,趙家的強敵不能抗衡,這就是教訓。

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下定決心,「大封家主,天下皆知,天下皆知」,朱家子子孫孫各得其所,為了避免出現前朝的主弱臣強,朱姓皇子分封四海,可以擁有兵權,必要時還可以調兵遣將,那些異姓將軍戰功再高,也必須受制於親王,這樣才能形成對異姓皇子的制衡,避免皇族被異姓欺凌。

燕王朱棣是被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中最受信賴的一位,朱棣當年被朱元璋封為燕王,朱元璋想要兒子守北邊,防備元人勢力,而朱棣果然也沒辜負父皇的厚望,乃兒不花不敗於朱棣之手,朱元璋對兒子的才幹表示肯定,說:「此子非汝所為」,但是,除了肯定之外,朱元璋還有一層顧慮。

明朝的分封,並沒有使他感覺到百利無一害,實際上明朝的分封,也並沒有延續到周朝,與周朝相比,明朝享國只有276年,還沒有打破古代封建王朝活不到300年的規律!同為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怎麼會有更好的效果,而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卻在一開始就暴露出弊端,導致朱允炆被奪去了王位?

事實上,朱元璋自己也猜到了,以朱允炆的實力恐怕要對付幾位叔父的威脅很難,所以他駕崩前就禁止藩王入京,「諸王臨國,毋得入京;國力強盛的地方,文武官員都聽朝廷節制」,這照樣無法阻止朱棣在藩王面前起兵謀奪皇位,最後還是成功了,可以說,朱棣更精明,更有謀略,吃過鹽的人比朱允炆還要多,但是朱元璋的分封肯定是最根本的原因,藩王坐大,照樣威脅皇權啊。

甚至朱棣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等皇位穩固後便著手削弱藩王勢力,寧,谷,遼,齊,周,代,岷諸王相繼被打壓。不難發現:明王朝的分封雖對皇權構成較大威脅,但對皇權構成較小威脅,到了西周后期,雖也對皇權構成威脅,導致皇室內部不斷壯大的諸侯爭霸,迎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的分裂時代,但前期是利大於弊。

自周朝建立,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東周開始,這一時期正好與明朝的壽命等長,歷時276年。周王朝與明王朝的分治究竟在哪?為了探究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分析周朝相對於明朝來說,有幾個特殊之處。

夏商時期,未見陳勝吳廣,未見平民皇帝劉邦,未見接受禪讓後殺死前代皇帝,也未見破壞和平禪讓制,並改為血腥皇權交替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總之,封建時代雖強調皇帝權威,但一旦皇權被剝奪,另一股勢力則從頭到尾默認順理成章,百姓要的日子過得不錯,至於皇位上坐的趙是李,是男是女都不太重要,只有受過君權教育的臣子才能堅持正統。

夏商時期貴族佔有絕對優勢,上層資源只有貴族有資格佔有,這種意識形態自遠古氏族部落時代以來就形成了,平民奴隸再也沒有起來反抗,隨後又被貴族推翻,取而代之,沒有先例,但是明朝不同,自秦朝建立以來1000多年,無數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爆發,平民有資格為皇帝奮鬥,藩王有一點野心,簡直是天經地義。

而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又與宗法制度相輔相成,周王朝的禮法不僅規定了人們的生活、祭祀、喪葬、婚姻等各種事務的標準,還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的待遇進行了區分,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權利,凡事都要按禮辦事,這一規定在潛移默化中就深入人心,不管是哪一種身份,其行為都要受到制約,這是促進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禮文化取代了殷商以前盛行的巫祝文化,在皇室勢力衰弱的情況下,它仍然延續著周王朝。

就算是禮崩樂壞,在封建思想成熟之前,諸侯之間也要遵守禮,至少在嘴上要遵守,這樣面子才能過得去,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說我要把你們全乾掉,完全不顧禮法就會被群起而攻之,秦國不就是因為地處最西,風俗極嚴,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而不懂禮嗎?這也是明朝所沒有的優勢,周朝的禮制早已隨著皇室的衰微而分崩離析,後來的儒家禮法服務於皇權,三綱五常同樣規範了人們的言行,但是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文化始終保持著正統的地位,儒家禮法無法阻擋下面人想成為皇帝的心意,更別提燕王朱棣、寧王朱宸濠這樣的雄心藩王了。

其根本原因在於,周天子是「共主」,皇帝是天下唯一的主宰,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有道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周朝滅亡至明初建都千百年來,生產力的發展早已無法容忍哪個朝代繼續沿用周朝的統治模式,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需要強大的統治集團,諸侯國形成割據勢力對穩定不利。

因此,朱元璋總結的前朝滅亡的教訓其實並不準確,最根本的問題,怎麼會出現在「前朝無封」的情況下?明知道是人活不下去,不起來反抗才叫愚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周朝分封享國八百年,明朝分封享國卻不足三百年?
    分封制並不是起源於周朝,這種制度的源頭到底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從首個世襲制朝代夏朝開始,現代學者還爭論不休。但很明顯,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想到周朝,周朝屬於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與東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犯了糊塗,在周王室已經毫無影響力的情況下居然想伐秦,結果自然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為何周朝能有八百年最長國運?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崩潰是關鍵
    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滅亡商朝後建立周朝,到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殺周赧王,周朝滅亡。周朝享國運791年。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建立東周。東周時期,又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長達514年,周天子自身控制的王畿之地全部喪失,沒有了任何實力,成為了一個象徵。
  • 同是分封,為何周朝存在近800年,後世王朝分封幾十年就亂?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討論古代的分封制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周朝分封讓周王朝存在了800年,但是後世王朝分封不到幾十年就發生叛亂。比如漢朝,為了防止出現周朝那樣異姓諸侯奪取江山,規定「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誅之」;晉朝為了防止諸侯強大發生類似漢朝七國之亂的叛亂,對封國的軍隊數量進行了限制;明朝繼續吸取教訓,除了限制藩王軍隊、財政,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朱元璋還令人編撰了《皇明祖訓》,對藩王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範。
  • 為什麼周朝的分封制可以興旺270年,後面朝代一實行分封就亂?
    比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役。 西周分封時,除了姬姓,還有子姓、姒姓、姜姓、媯姓等異姓諸侯,帝制時期基本都是皇帝一姓家族血親,為何親緣關係竟然比不過異姓,這是為什麼呢? 封建制與郡縣制的本質差異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差異很大。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分封制的這個好處,讓周朝能存在800年,其它王朝卻只有300年
    我國歷史確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周朝以後,後世的大一統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環怪圈,也就是說,這些古代的封建王朝在300年裡必然滅亡。但是周朝很神奇,竟然靠著一個分封制維持了長達800年的統治,那為什麼反而是在皇帝權力更集中的大一統皇朝,這些帝王的統治反而不能長久維持呢?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周天子封邦建國。除了立下功勞的異姓諸侯外,周天子分封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族成員。只是因為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所以那些被分封的子弟只能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選一個。周天子分封諸侯後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國王先後稱王,中國也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 周朝君王緣何被稱為「周天子」?原來是「分封制」的緣故
    在之前的兩代王朝夏朝和商朝,君主一般都是稱君王或者商王之類的,沒有被稱過夏天子和商天子,而只有在周朝,才出現了「周天子」這一稱呼,這是為什麼呢?周武王在伐紂成功後,攻取了殷商之地,在對待殷商故地的問題上,他採納了周公的意見,採取「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殷地人民也就臣服於周朝的統治了。
  • 朱元璋:我的分封制不合理?九大塞王都姓朱,又只有兵權,不礙事
    序言:自洪武三年開始,截至洪武二十四年結束,明太祖朱元璋不顧官員阻撓,效仿西周分封制,先後三次分封了自己的25個子孫為藩王,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且不說西周分封製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軍閥割據的亂象,後世對分封制的應用也多以失敗而告終,難道這些弊端明太祖朱元璋都不知道嗎?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卻再一次重啟了分封制度。明朝雖然延續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卻同時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為王,其中實力最強的有九大攘夷塞王。明朝的國子生葉伯巨上書反對,朱元璋卻認為他離間皇室骨肉,活活餓死了他。朱元璋剛死,分封果然惹來大禍,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明成祖朱棣帶兵從北京殺到南京,釀成了靖難之役的悲劇。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朱元璋早就知道分封制的弊端,卻一意孤行,只因他有一個宿命
    大明朝歷經276年,可以說,明朝運轉二百多年的基本制度,都是朱元璋一人設計的。也許是從小過得太苦,對自己打下的這份家業,朱元璋總是戰戰兢兢。即位的第三天,他就告誡大臣們:「憂患之來,常始於細枝末節。對於這種制度安排,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朱元璋的錯誤設計,強藩鎮必然挑戰中央權威。洪武九年(1376年),一個地位不高的小人物——山西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臣恐數年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極矣。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義務:向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評價:進步性:穩定政治秩序,促進文化交流,擴大統治疆域,使周的統治延續數百年局限性: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封建」一詞的不同含義:封邦建國或一種社會形態
  • 明朝時把王爺分封到全國各地,而清朝時卻全都限制在京城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讓他的兒子們到地方去當藩王,這時作為第四子的朱棣剛是17歲青年。這個政策的出發點不是防止皇子之間爭奪皇位,而是為了抵禦外敵和鎮壓不穩定的地方形勢。朱元璋要想穩守明朝疆土,在遼遠的國境線上要有足夠機動的武裝力量可供隨時隨地調遣。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其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在西周武王之後幾代就開始衰弱了,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三代之後就沒有什麼親情了。中國古代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不外乎周朝、漢朝和明朝,暫且不說周朝,先說漢朝和明朝,劉邦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清一色的劉姓宗親,結果到漢景帝時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 大明王朝的九大塞王:誰都知道分封藩王會危及中央,老朱還去分封
    明朝在南京建國,由南控北治天下,北元殘部依舊侵略騷擾著大明的北方。因此朱元璋特地設立塞王拱衛中央,防守邊塞,抵禦蒙古入侵。他們有著開疆拓土之責,據要塞而守進行屯田生產。而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有著軍事指揮權,王府護衛少的有3000人,多的達到20000人。
  • 周朝分封諸侯,到底有利有弊?又因為什麼國運八百年
    而讓周朝能夠快速穩定,並且國粹綿長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就是周天子實行的分封制。對分封制這個話題的討論,喜歡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有所接觸。這樣一個制度也是有利有弊。我在了解歷史時,喜歡代入那段歷史的時空和當時的背景,如果說周朝之後,大家再去完全照搬分封制度,必然不會適合,距離周朝比較近的項羽證明了這一點。
  • 為什麼周朝的分封制能夠成功
    全面實行郡縣制的秦朝,僅僅維持了15年即土崩而瓦解。然而項羽吸取秦朝的教訓,改為實行分封制,幾年之後就被劉邦所取代。劉邦則實行郡縣分封混合制,然而幾十年後終因削藩矛盾激化造成七國之亂,至漢武帝時又開始全面郡縣制。
  • 黑人從明朝學到分封制,建立國家,趕走白人
    可是,有這麼一批非洲的黑人,他們不僅僅創造了文明,而且還仿效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國家,打跑了白人。這些人位於非洲東南部的馬拉威人。馬拉威人住在非洲大裂谷附近,離非洲東海岸不遠。歷史上,中國的商隊很早就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用來購買象牙等特產,同時向當地部落賣出瓷器、絲綢等商品。至於有多早?有學者推測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可能有商人到達了非洲東海岸。
  • 詳解明朝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有明以漢晉唐宋為鑑,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