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熱點辨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特色

2020-12-17 人民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它與西方供給學派在基本內容、產生背景、所針對的問題及採取的對策方面都有本質不同。這些區別也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特色。

  理論內容: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

  西方供給學派的理論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信奉薩伊定律,即相信供給自動創造需求,主張刺激供給側以實現充分就業、消除通貨膨脹、達到經濟均衡;二是批判凱恩斯主義,否定需求自動創造供給的假設,主張市場自動調節,反對政府干預。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則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

  產生背景:發展中國家轉型發展

  西方供給學派產生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發達階段,決定經濟規模邊界的主要變量都已經達到最大。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產生於發展中國家的轉型發展階段,決定經濟規模邊界的變量大都處於發展之中,是在經濟規模還在不斷擴張的背景下討論側重供給側還是側重需求側管理問題。具體來說,經濟背景主要有以下不同。一是人口增長態勢不同。人口規模是決定經濟增長邊界的重要因素。我國人口規模還未達到頂峰,仍然擁有人力資源優勢。而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口規模早已越過峰值,進入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階段,人口和勞動力構成了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二是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不同。如果一個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則此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潛力很可能接近枯竭。近30多年來,我國基礎設施有很大改進,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三是城鎮化程度不同。城鎮化率從人口區域結構變動角度決定經濟規模邊界,其制約作用是綜合性的。我國城鎮化還遠未完成,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是56.1%,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約40%,這一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城鎮化仍是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所以,西方供給學派完全不適用於我國國情,中國的經濟實踐只能由中國的經濟理論來指導。

  解決的主要問題: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西方供給學派產生時面對的主要是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的「滯脹」難題,即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停滯同時發生、失業率高企。凱恩斯主義等需求調控理論對此束手無策,從而催生了西方供給學派。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的問題與之迥然不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擴大有效供給,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具體來說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我國經濟與發達經濟的增加值質量和財富含量不同。同樣新增1億美元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發達經濟增加值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都比我國經濟要更高些。二是我國經濟與發達經濟在新產品的配套水平方面有差別。一些新生產產品因配套不全而無法實現實際消費或在生產中難以被使用,增加了庫存量。這是我國經濟中庫存量大大高於發達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我國重型經濟結構與發達國家輕型經濟結構不同。我國經濟相對而言還是屬於重型、汗水型、資源消耗型。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而發達經濟體通常達到70%以上。四是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和供給產品的豐富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我國作為後發經濟體,目前還處於中等偏上收入階段,而且供給產品的品種、款式、功能等豐富程度較低,消費者的選擇性較小。因此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擴大有效供給為目標,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這從根本上不同於植根於富裕經濟基礎之上以消除「滯脹」為目標的西方供給學派。更何況,西方供給學派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西方國家的「滯脹」問題。

  政策思路:用改革的辦法釋放要素潛力、推進結構調整

  西方供給學派認為「滯脹」的產生主要是政府對需求不當幹預的惡果。他們認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只要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產品就不會過剩,失業就不會存在,主張政府通過減稅等政策刺激供給,認為減稅可以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總量均衡。西方供給學派對市場的迷信並不科學,其治理思路和方法著眼於改變調控方式。與此不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在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基礎上,主張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將供給側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資本、科技等所包含的經濟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以提供足夠的有效供給。在改革中需要抓住一個基本線索,即投資體制改革,確定投資方向、激發投資主體活力、增加各生產要素的有效投資量。同時,繼續推進行政體制、稅收體制、金融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加快企業體制、教育科技體制、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體制、土地制度等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上述理論特色,決定了這一改革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必將產生持續健康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1日 16 版)

(責編:袁勃、文松輝)

相關焦點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原標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重點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在江西省井岡山調研考察時,要求我們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以打好「十三五」時期的開局。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明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和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折,預示我國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有望獲得重大突破,由此實現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企業轉型大升級及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越。為此,我們要從理論與實踐上理解和把握黨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及戰略決策。
  • 供給經濟學理論與全球視角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 者:肖林  內容提要:美、日、歐等世界主要經濟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的所有經濟政策,對凱恩斯主義有效需求管理進行了反思與調整,重新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個人、資本與勞動、整體與結構等五大關係。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有必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源  有人或許會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革舉措,是政策主張,似乎沒有必要與政治經濟學聯繫起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
  • 尹漢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有必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 講座預告|王經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和實踐
    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過去一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動不斷釋放。
  • 人民日報社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這八個字上下功夫
    人民日報社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這八個字上下功夫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消息,人民日報12月22日將發表社論,題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全文如下: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髮展規律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髮展規律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 勿誤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時下人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大誤解:一是將供給側改革等同於西方供給學派;二是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政府調結構;三是認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僅是「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經濟思想,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中國方案,切不可望文生義。我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上面的誤解作澄清。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佔斌、杜慶昊(均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簡單照搬西方理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了目前中國經濟改革最熱門的關鍵詞。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從供需關係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從供需關係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知新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更好完善宏觀調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供需關係方面深入理解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供給和需求的關係是最基本的市場經濟關係,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內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具體內涵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 習近平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意何在?
    【學習進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好生僻的一個詞,其實也就是換個角度看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的概念,大家耳熟能詳,但這都是在「需求側」角度下提出。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看來要在「供給側」上做文章了。那麼何為「供給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哲學思維
    原標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哲學思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方法分析研究經濟運行規律、總結汲取國內外應對經濟問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創造性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關鍵矛盾、核心問題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意義。
  •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報告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那麼,2018年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而8項重點工作之首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要義
    馮俏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主動之舉。今年兩會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的主線。一個時期以來,社會各方面都在認識學習中央精神,各地都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全社會出現了一股「供給側熱」。
  • 協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形勢的兩個基本手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基於對經濟發展新階段趨勢性特徵的深刻認識,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略,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供求關係的變化,把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目的就是要使國民經濟的供給端更好地與需求端相匹配。
  • 夏群佩 趙敏丹: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漁業改革的思考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溫嶺市地處浙東南沿海,是漁業大市,漁業產業鏈完整,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本文以溫嶺市的漁業發展為例,分析漁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及法治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及現實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