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為什麼我們總說讀史能讓人明智

2020-09-24 阿糯Anuo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為什麼我們總說讀史能讓人明智

初識這本書時,在翻開前,是帶著看歷史書的心態,準備好好給自己補一補歷史的知識,帶著半強迫,半牴觸心理翻開第一頁,卻出乎意料地沉迷其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本厚厚的書,不過兩天,讀完後還意猶未盡。

在上癮的同時,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那些引發人思考的人生道理。

不同於按照時間線,逐字逐句的大事件記錄簿,也不是歷史課本上那些刻板晦澀,難以記住的文字,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貫通古今,在將古人的故事鋪陳開來的同時,也結合了當下的時代大背景,給人以啟發。

一直以來,劉邦「地痞無賴」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而反觀項羽,除了他同虞姬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亦是一身正氣,人中豪傑的正人君子的形象,可是為何兩人得到結局卻是全然顛倒,所謂「好人」就沒有好報呢?

在困惑不得解的時候,我把他歸咎於命運,歸咎於那個特殊的時代,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而已,其實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在不自覺之間,就限制了自己的思維,走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

但是作者卻用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他以開公司為例,將劉邦和項羽比作老闆,以他們的所作所為來評判好老闆壞老闆的標準。

首先,什麼是好老闆呢?

區別好壞老闆的標準有很多,但核心的只有一個,即能不能對員工的需求感同身受。

劉邦的市井之氣,讓他嘗遍人情冷暖,接地氣,因為生在社會的最底層,見識過無數的酸甜苦辣,所以他懂得人性,知道人想要的什麼。

所以他務實,談理想也談錢,只要底下的人立了功勳,他毫不吝嗇的,統統論功行賞,所以他的麾下有著數不清的大將,就連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也跳槽到劉邦的門下。

是劉邦太有人格魅力嗎?不是,是項羽的不接地氣所致。

在書中,作者提到,作為富二代出生的項羽,他廣結結英豪,眼界頗高,在上層的貴族圈裡待久了,他有著自己難以改變的價值觀,而太多的理所當然,就讓他慢慢忽視了別人的欲望。

作為理想主義者,項羽同底下的人大談特談的,從來都是理想。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談錢覺得俗,可是他卻忘了,底下的人,也是要吃飽肚子的,理想再宏大,沒有實際的回報,永遠都只是一紙空談而已。

對於立了功的功臣,他捨不得分享,將所有的成果收穫,統統收入自己的囊中,所謂自己吃肉,連口湯都捨不得給底下的人喝的老闆,又談何收攏人心,即便一身浩然正氣,教養高貴,再來一次,依舊只能是歷史的失敗者。

所謂讀史明智,從來教會我們的,都是去辯證的看待問題。而每一段歷史背後的意義,都在等著我們去發掘和解讀,即便過去千百年,放在如今,卻依舊適用。

相關焦點

  • 讀史真的能讓人明智嗎,以史為鑑真的能知興替嗎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它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因此有一句話總結得很好「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所講的。那麼讀史真的能使人明智嗎,以史為鑑又真的能知興替嗎?
  • 鴻門宴的真相,昭君出塞的心思,盡在《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
    歷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的大數據,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通過它,帝王可以明鑑治國之道,仁人君子可以習得修身之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而古籍中也不乏「推古驗今,所以不惑」這樣的明斷,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可見,無論古今中外的聰明人,都懂得歷史的意義。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故事敘述歷史,溫伯陵寫的歷史很有料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讓歷史照進現實不知道你為什麼愛讀歷史書籍?因為喜歡俠客,還是對劉邦,武則天或者曾國藩好奇,亦或就是想知道幾千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中國史裡有很多智慧,不管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還是躊躇滿志的大臣,亦或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皇帝們如何治理國家,這些都是故事,有哲理的故事。很多人喜歡看古裝劇,雖然都是古裝扮相,但是人卻還是人,故事還是那些故事,只是發生在了幾千年前。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一次歷史與現實的神交與碰撞
    如果是這樣,那這本《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會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少年怒馬這樣評價:「在伯陵筆下,歷史不再是按時間碼放的記事簿,而是貫通時間、看清脈絡的時代演變過程。用他的方法來讀歷史,你將發現歷史背後的那隻手,徹底看清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一次歷史與現實的神交與碰撞
    如果是這樣,那這本《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會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少年怒馬這樣評價:「在伯陵筆下,歷史不再是按時間碼放的記事簿,而是貫通時間、看清脈絡的時代演變過程。用他的方法來讀歷史,你將發現歷史背後的那隻手,徹底看清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溫伯陵帶你用全新視角探究歷史真相
    ,他的積累,他的閱歷,讓我們願意藉助他的視角,重新回顧一遍中國歷史的面貌。在溫伯陵的筆下,他的新書《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不再是按時間線排列的歷史事件記錄,而是一部貫通時空、捋清脈絡的讀史心得。本書大部分內容是中國王朝興衰,從秦漢一直寫到清末,主題包括權力、政治、經濟、文化等等。
  • 讀史使人明智
    歷史的基本含義幾乎無人不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養成讀史習慣的人卻並不多。為什麼?簡言之,多數人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讀史對一個人的巨大意義和價值。事實上,讀史的重要性並不能通過理論的闡述和他人的強調而獲得,而只能通過一個人的親身閱讀的實踐而體驗。
  • 都說讀史可以明智,為何讀印度歷史可能越讀越變成傻子?
    我想,馬克思之所以說印度沒有歷史大概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印度的歷史通常會看到宗教色彩並摻雜大量神話,而且印度沒有撰寫正史的習慣;我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可以說是史學著作中的翹楚,西方國家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也是最經典的史學作品,但是反觀印度卻從來沒有一部正史,印度人不喜歡以寫實的口吻講述歷史。
  • 真的是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
    爆款歷史大號「溫乎」首部作品集《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從秦漢的霸道總裁、三國的奮鬥雞湯,講到隋唐的黃金創業、明朝的鏟史官記。從權力、戰爭、豪門、貿易講到人文、土地、氣候、環境。全書貫通2295個歷史知識點,標註152處典籍出處。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從新奇的角度闡述不一樣的歷史觀點,幫你發現歷史背後的那隻手,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真的是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
    把你從流水般的日子裡撈出來,放到山巔雲端,一窺活著的美好!爆款歷史大號「溫乎」首部作品集《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從秦漢的霸道總裁、三國的奮鬥雞湯,講到隋唐的黃金創業、明朝的鏟史官記。從權力、戰爭、豪門、貿易講到人文、土地、氣候、環境。全書貫通2295個歷史知識點,標註152處典籍出處。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有趣、有料、有看點
    對於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來說,歷史就像一條深邃的長河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在那些泛黃的故紙堆裡,有著曾經的榮耀光輝和沒落,而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他們的情感、奮鬥、拼搏都可以投射到我們現代人每一個人的身上。《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正像是書如其名,不僅上癮而且更令人引發思考。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到底在講些什麼?
    後來,我開始去慢慢了解歷史,《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讓我收穫頗豐。可以說,它給了我對歷史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楊貴妃,在李白眼裡,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容」;在白居易眼裡,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杜牧眼裡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而在狄作昌眼裡,則是「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這是我讀過最「接地氣」的歷史書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本非常好看的歷史書《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本書作者是溫伯陵,這是一位自媒體崛起的時代走出來的一位作家。首先,僅從書名看,你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歷史書,可以說,無論你喜不喜歡讀歷史,你都會一讀就上癮。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讓歷史照進現實,給人生增添底蘊
    研究歷史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把歷史寫的生動有趣又有料的人卻寥若晨星。值得慶幸的是,歷史專欄作家溫伯陵算是其中一個。溫伯陵,他擅長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從新奇的角度闡述不一樣的歷史觀點,幫讀者透過千年的重重迷霧,發現歷史背後的運行規律,徹底看懂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的《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就是這樣一本有趣又有料、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歷史書籍。
  •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最有趣有料的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以史明鑑,而很多人愛歷史,愛品讀那些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其實究其原因,是想從他們鮮衣怒馬、亦或是成王敗寇的生涯中,讀出點東西,然後來過完自己有限的人生。是的呀,一本歷史書,你就可以通讀到多少人物他們曾經的抉擇和行為,站在上帝的視角,來參悟別人風風雨雨的一生。
  • 為什麼要了解歷史人物故事?因為讀史使人明智
    小時候上學特別不喜歡學歷史,每次歷史老師一上課搞得我瞌睡連連昏昏欲睡,聽著那些歷史啊年代呀,真的讓人頭疼,但是雖然不喜歡歷史,但是我對歷史故事還是很感興趣的,本來暈昏昏欲睡的時候,老師一講到某個歷史上的名人啊,故事啊我就立刻精神了,都要豎著耳朵去聽。
  • 讀史使人明智,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有感
    到初中時,隨著歷史課的深入了解,才發現中國有輝煌、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近代中國的苦難史,近代的奮鬥史,對世界歷史也只是淺嘗輒止,由於那時的自己年少無知,加上學識淺薄,並沒有了解各個朝代歷史深處的緣由和形態,只停留在表面感性的認識上。隨著高中的文理分科,自己選擇了理科,自此就遠離了對歷史學術的學習和鑽研。大學也學的工科專業,也沒有選修歷史學科,離歷史的專業越走越遠。
  • 「讀史使人明智」的這類史書,多多受益!
    俗語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勾心鬥角,也不僅僅是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發展和不被消亡的根本。歷史學家陳寅恪在日本入侵的民族危亡時說:「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可見修史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
  • 粗看有趣細看有料的中國史,從權力講到人文,原來歷史還能這麼讀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讓歷史照進現實不知道你為什麼愛讀歷史書籍?因為喜歡俠客,還是對劉邦,武則天或者曾國藩好奇,亦或就是想知道幾千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中國史裡有很多智慧,不管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還是躊躇滿志的大臣,亦或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皇帝們如何治理國家,這些都是故事,有哲理的故事。很多人喜歡看古裝劇,雖然都是古裝扮相,但是人卻還是人,故事還是那些故事,只是發生在了幾千年前。
  • 讀史使人明智,也需要批判精神。毛澤東評價《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大部頭的書籍,洋洋灑灑幾千萬字,能閱讀一遍者寥寥無幾。有資料顯示,毛澤東是完整讀過這一整部書的,其中的《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等不止讀過一次。評價秦始皇:「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原來各國的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行郡縣。這些事關中華民族興盛的大事,能說不是好事嗎?秦始皇還在陝西開鑿鄭國渠,灌溉農田,於人民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