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為什麼我們總說讀史能讓人明智
初識這本書時,在翻開前,是帶著看歷史書的心態,準備好好給自己補一補歷史的知識,帶著半強迫,半牴觸心理翻開第一頁,卻出乎意料地沉迷其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本厚厚的書,不過兩天,讀完後還意猶未盡。
在上癮的同時,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那些引發人思考的人生道理。
不同於按照時間線,逐字逐句的大事件記錄簿,也不是歷史課本上那些刻板晦澀,難以記住的文字,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貫通古今,在將古人的故事鋪陳開來的同時,也結合了當下的時代大背景,給人以啟發。
一直以來,劉邦「地痞無賴」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而反觀項羽,除了他同虞姬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亦是一身正氣,人中豪傑的正人君子的形象,可是為何兩人得到結局卻是全然顛倒,所謂「好人」就沒有好報呢?
在困惑不得解的時候,我把他歸咎於命運,歸咎於那個特殊的時代,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而已,其實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在不自覺之間,就限制了自己的思維,走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
但是作者卻用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他以開公司為例,將劉邦和項羽比作老闆,以他們的所作所為來評判好老闆壞老闆的標準。
首先,什麼是好老闆呢?
區別好壞老闆的標準有很多,但核心的只有一個,即能不能對員工的需求感同身受。
劉邦的市井之氣,讓他嘗遍人情冷暖,接地氣,因為生在社會的最底層,見識過無數的酸甜苦辣,所以他懂得人性,知道人想要的什麼。
所以他務實,談理想也談錢,只要底下的人立了功勳,他毫不吝嗇的,統統論功行賞,所以他的麾下有著數不清的大將,就連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也跳槽到劉邦的門下。
是劉邦太有人格魅力嗎?不是,是項羽的不接地氣所致。
在書中,作者提到,作為富二代出生的項羽,他廣結結英豪,眼界頗高,在上層的貴族圈裡待久了,他有著自己難以改變的價值觀,而太多的理所當然,就讓他慢慢忽視了別人的欲望。
作為理想主義者,項羽同底下的人大談特談的,從來都是理想。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談錢覺得俗,可是他卻忘了,底下的人,也是要吃飽肚子的,理想再宏大,沒有實際的回報,永遠都只是一紙空談而已。
對於立了功的功臣,他捨不得分享,將所有的成果收穫,統統收入自己的囊中,所謂自己吃肉,連口湯都捨不得給底下的人喝的老闆,又談何收攏人心,即便一身浩然正氣,教養高貴,再來一次,依舊只能是歷史的失敗者。
所謂讀史明智,從來教會我們的,都是去辯證的看待問題。而每一段歷史背後的意義,都在等著我們去發掘和解讀,即便過去千百年,放在如今,卻依舊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