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磕頭拜年是陋習還是傳統 你咋看?
今年春節,瀋陽周女士的爸爸和叔叔給姥姥姥爺和奶奶磕頭拜年,老人非常開心。 讀者供圖
晚輩見到長輩叩頭施禮,說吉祥話;同輩親友相遇相互道一聲「新年好」。與放爆竹、吃餃子這些習俗不同,拜年維繫著家族、鄰裡之間的感情。
瀋陽市民周女士將家人給老人跪下拜年的圖片發到了朋友圈,一時間收到了不少朋友的點讚和評論,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拜年方式太古老了,年輕人有自己的拜年方式。
文化學者表示,拜年的方式豐富多樣,沒有高低之分。「下跪給長輩送祝福是表達情感的頂級方式,年輕人在用電子設備拜年的同時,不妨試一試傳統的拜年方式。」
男的磕頭拜年
女的鞠躬拜年
「圖中坐著的三位老人分別是姥爺姥姥和奶奶,跪著的分別是爸爸和叔叔,拜年非常正式……」
1月28日,農曆大年初一,家住瀋陽市鐵西區的周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很快收到很多朋友的點讚和評論,有的朋友問老人是誰,還有的朋友為老人送上了祝福。
昨日,遼瀋晚報記者採訪了周女士,談起當天的拜年方式,她笑著說,這種古老的拜年方式還是挺有意思的,今後老爸和叔叔還會堅持下去。
周女士介紹,為了過一個熱鬧的大年,這兩年的除夕,奶奶就會來到姥姥家一起過年。因為三位老人的年齡差不多,也有共同語言,坐在一起聊天非常開心。「磕頭拜年是叔叔提出來的,男的磕頭拜年、女的鞠躬拜年,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周圍人都用微信拜年的時候,能跪下給老人磕頭拜年,顯得比較特別。」
周女士表示,她小時候過年時晚輩也是給長輩磕頭拜年,後來大家開始用電話、簡訊拜年,磕頭拜年的少之又少。「時隔二十多年,爸爸、叔叔給長輩磕頭拜年非常正式,比發紅包有意思多了,老人也非常開心。」
山東人更講究 一早晨跪二三十次
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的風俗,在山東省菏澤市、聊城市等地方仍舊保留著。大年初一早晨五六點鐘,人們起床後便會忙活著放鞭炮,並將前一天包好的餃子下鍋。吃飯前,家裡的晚輩便會一字排開,給長輩拜年,討要壓歲錢。
孩子們也早已學會了磕頭拜年的流程:雙手抱拳作揖、叩頭,說兩句討老人歡心的話;長輩們也並不是真心要孩子們叩頭行禮,看到他們憨態可掬的樣子,也都忍不住笑彎了腰。「別磕了,給你紅包……」
早上6點多,大街上便熙攘起來,人們三五成群,以家族為單位,有說有笑地走家串戶,不管是不是親戚,碰著了都會相互問聲「過年好」,街道上的問候聲此起彼伏……
在瀋陽工作回聊城老家探親的侯先生介紹,過年拜年也是有講究的。「在一個大家庭裡輩分最高的會留在家中接受晚輩的拜年、招呼客人,小輩們不分男女都要出去拜年。拜年的順序則是先從關係近的親戚家走起,然後去街坊鄰居家。」
直到初一上午8點多,侯先生才基本完成了拜年任務,有時間回家歇一會兒。「這一早晨算下來得跪了二三十次,雖然累,但是見到許久未見的長輩,心裡還是暖融融的。」侯先生說,「現在科技發展了,從電話、簡訊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的進步彌補了距離帶來的親人不能相聚的遺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拜年習俗的生存空間。」
網友聲音
不拘泥於形式 對節日習俗多一份尊重
對於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不少人都認為,在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需要對節日的習俗多一份尊重。但也有人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拜年的方式也應該有所變化,磕頭拜年的傳統方式可以放棄。
在上海工作的「80後」丁先生表示,過年回家拜年到底應不應該給長輩磕頭,大家應該持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拜年磕不磕頭,應該沒多少人在乎,長輩們更不該要求年輕人以什麼形式拜年。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風俗習慣,一家人一起給老人磕頭拜年,既能表達年輕人的感恩和尊敬,又能讓老人高興,有時候要的就是這個年味。」
在外地工作的張先生稱,磕了一早晨的頭,新衣服上沾了土不說,磕頭拜年這種形式讓他很難接受。「老人常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怎麼能說跪就跪?但是考慮到爺爺奶奶比較喜歡這種拜年方式,儘管比較厭煩,也不能抵制,否則過年的喜慶會大打折扣。
學者觀點
跪下給長輩拜年是人類表達感情的頂級方式
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鐵表示,今年除夕家宴開始之前,他自己雙膝跪下給父母送上了祝福,但自己也不是每年都堅持這樣做。
劉鐵稱,有句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現在人們不輕易下跪,也就顯得跪的舉動彌足珍貴,但這種方式也僅適合50歲以上的人群。我認為這是表達感情的一種頂級方式,在親情和愛情方面都可以下跪,比如男子求婚時的下跪,可以說跪的舉動是人類承載情感的重量級方式。」
當然,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也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拜年方式,沒有理由去強迫年輕人跪下拜年。「每一種拜年方式都沒有高低之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年輕人有他們自己表達感情的方式,老年人也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去綁架年輕人。」
最後,劉鐵提醒年輕人,過年的時候面對面地送祝福或者打個電話用聲音給長輩溝通過年的心聲,這種方式有血有肉,比冰冷的網絡和鍵盤有溫度。年輕人首先要了解中華民族春節表達情感的方式,第二要尊重歷史,立足當代; 最好試一下用電子設備拜年的同時,也用作揖、鞠躬、下跪等傳統方式給長輩拜年,雙管齊下,讓我們的情感表達更充分一些,「一跪呈深情 一鍵情也深」。
(責編:孝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