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人亦是普通人

2020-09-29 魯網

魯網9月28日訊孔子是聖人,可我覺得他就是個普通人。這是看完張繼剛導演的話劇《孔子》後唯一想說的話,這應該也是張繼剛在話劇《孔子》裡想表達的。

話劇《孔子》塑造了一個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了理想而四處碰壁,同時痴心不改的孔子形象。

子路不服孔子前來挑戰,他二話不說應戰,幾個回合把子路打的屁滾尿流,以實力說話。子路要求比箭法,抬手一箭,眼看大雁就要喪命,是他的箭把子路的箭射掉,這才讓大雁倖免於難。這分明是一箭雙鵰,在技藝上箭法精準,也給子路上了一課——面對萬物生靈要有敬畏之心和憐憫之心。子路被孔子言行感化的同時,觀眾們也被感化。孔子是聖人,又是我們所有的普通人,對生靈萬物懷有感恩和敬畏之心是我們為人本就該有的樣子啊。

到底殺不殺少正卯,孔子的內心經過三番五次的掙扎。一方面心裡在想少正卯雖有罪,但罪不至死;另一方面也擔心少正卯會成為下一個陽貨,惑亂眾生,最終還是動手殺了少正卯。「殺他,我不仁,不殺他,對天下不仁!」弟子們不能理解,百姓不能理解,那天的夕陽像殘血,染紅了半邊天。從政者方知從政難,那一刻覺得他孤立無援。他也是普通人啊,他只是在面臨一個選擇,就像是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選擇內心掙扎一樣。

面對美若天仙的南子時,他也會局促不安。南子撥開帘子對他說,想感受溫暖,孔子顫抖的手帶有一絲猶豫,最終還是說這不合乎禮節。南子也只是試探,看孔子是否是真的大家所說的聖人,可我卻看到一個普通的男子在面臨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的真實反應。他有家有室,她是一國之母,這不合乎道德和情理,也不能做逾矩的事情,但這本就是一個普通人該遵守的本分,並不是因他是聖人才有的品德。

很有層次感與感染力,話劇中孔子的形象貼近人性,讓人思考,讓人親近。讓人感到同2500年前的春秋沒有阻隔,讀懂了他,理解了他,同情了他。

就像在渡河篇,孔子與陽貨兩岸相隔,與其說他們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倒不如說是兩個人的惺惺相惜。其實終其一生,孔子與陽貨的對立也只是選擇的不同,晚年他們的隔岸獨白仿佛在說:老夥計,你也累了吧,來,我們坐下來一起喝喝茶,聊聊這輩子。

「無何有之鄉。」瞬間,讓人扼腕長嘆。

人生有三大不幸之事——早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這三件事孔子無一倖免,甚至他還多經歷了一件——愛徒離世。話劇《孔子》中並沒有用大量篇幅來描寫這些人的離世,只聽見孔子悲慟的喊了一聲:「回~」生離死別本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必須經歷的事情,或早,或晚。

「孔丘何為?」

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也有普通人的愛恨情仇。縱觀孔子這一生,傳道受業、從政、周遊列國,也正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寫照,嘗試不同行業,體驗不同的人生。

《孔子》不是傳統的話劇樣態,它更像是詩劇,它手段豐富,境界單純,像孔子所說,整部話劇可以讓人感覺到的是「思無邪」,特別美好。

他是孔子,是聖人,亦是個普通人。《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還是人類的。(本網記者)

來源: 魯網

相關焦點

  • 《孔子》:聖人亦是普通人
    孔子是聖人,可我覺得他就是個普通人。這是看完張繼剛導演的話劇《孔子》後唯一想說的話,這應該也是張繼剛在話劇《孔子》裡想表達的。話劇《孔子》塑造了一個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了理想而四處碰壁,同時痴心不改的孔子形象。
  • 他是孔子 亦是個普通人
    都說他是聖人,可我覺得他就是個普通人。這是我看完話劇《孔子》唯一想說的話。子路不服孔子前來挑戰,他二話不說應戰,幾個回合把子路打的屁滾尿流,以實力說話。子路要求比箭法,抬手一箭,眼看大雁就要喪命,是他的箭把子路的箭射掉,這才讓大雁倖免於難。
  • 聖人亦從凡人來——讀《孔子大歷史》
    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繞不開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倡導的思想綿延至今,被譽為聖人。很多時候,普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聖」的部分,一代代的傳承詮釋、一代代的解讀分析,聖之又聖,而很少有從「人」的角度來看看孔老夫子當時的生活、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為何能產生這些思想。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那麼在這幾位咱們熟知的聖人眼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人"呢? (一)孔子的聖人觀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聖人觀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也為後世儒家聖人學說奠定了基調。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那麼在這幾位咱們熟知的聖人眼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34;呢?(一)孔子的聖人觀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聖人觀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也為後世儒家聖人學說奠定了基調。孔子常言:&34;相應的,孔子對於聖人的標準要求也非常之高,&34;從側面來講,咱們可以認為,在孔子心目中,他的同時代人沒有一個真正夠得上聖人的標準。
  • 孔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孔子是聖人嗎?
    後世儒者根據統治者的需要,重新塑造了孔子的「人設」,開始打著孔子旗號,幹著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事情。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在先秦的著作中,誰不敬畏聖人呢?《老子》中近乎三分之一的內容在說聖人,當然老子不認為自己是聖人,只是規勸天子、大夫、諸侯要像聖人學習。孔子講聖人,其作用跟老子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孔子的聖人更具有「復古色彩」。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孔子說,那些走歪門邪道的人,留給後人去傳述吧,我是不會這麼做的。君子要走正道,而且不要半途而廢。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則,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也要堅持而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裡孔子又一次講到了第一章中講到的「慎獨」的道理,就是如果選擇了正道,即便是一個人,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也要堅持中庸之道,這就是「慎獨」。很多人將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警句,時刻提醒自己。
  •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的畫像,卻為何總是露著兩顆醜陋的門牙?
    然而,《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的卻是孔子看人看走眼的情況。此人名為子羽,曾拜於孔子門下學師,卻沒過多久就被孔子趕走了,理由很簡單:「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才薄。」子羽長相極醜,連有教無類的孔子都看不過去了,孔子便理所當然地以為子羽才能淺薄,不足與事,因此便將其雪藏。可是這一次,孔子卻是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
  • 天壤之別,孔子之前的「聖」與「聖人」是什麼樣?
    文/劉康聲孔子生活於春秋晚期。孔子在世時已經被人稱為聖人,而在孔子之前也有「聖」或「聖人」,這些「聖」或「聖人」與孔子的「聖人」稱謂指的是一回事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討論的時間問題是指先秦典籍成書的時間,「孔子之前的『聖』與『聖人』」是指孔子生前已經出現的歷史文獻中的對象。
  • 孔子為什麼不自稱為聖人?
    孔子是至聖,但不敢自稱為聖人與仁者,甚至連君子亦不自許,謙德如此,所以能成為至聖—雪公語。那聖人的形象又是什麼樣的呢?聖是內聖的成就,在《大學》說的是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之人,是形而上的學問。孔子是一個把若聖聚於仁的人,就是把內德發揮出去,叫志於道,學仁心,把自己充實成為賢,學的就是聖賢的學問。所以夫子是內聖外王之人。聖人的氣象是智慧上通達叫若聖,可是外在的起心動念都是為利益大眾,叫仁。孔子就是一個仁心上為君子,為賢的修行人,但心態上的氣量是不敢當成為聖人。
  •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好多人以為這是陽明先生故意為之,其實這是把先生當成了普通人,把他幾十年的修為看低了!要知道一個人做事的心理,這是讀心術,讀心術說起來神秘,其實有跡可循!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正所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真人無雙。何謂聖人?既然孔子這麼討厭宰予,怎麼還把宰予配享在文廟裡呢。其實,我們要想試著理解聖人,就一定要跳出常理。任何斷章取義的理解都會是盲人摸象。所以說,我們不能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聖人的言行。不要以為,孔子罵過宰予就以為是討厭他。聖人還諷刺過子貢是胡璉之器呢,然後又說君子不器。難道他認為子貢是小人嗎?當然不是。
  • 《孔子》周潤發傾情力作,被平庸包圍的聖人,仁政思想矢志不渝
    這是唐玄宗對孔子一首高度評價的詩歌。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仁」「禮」思想更是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由孔子所創始發揚的儒家思想對整個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2010上映的由胡玫導演周潤發領銜主演的《孔子》從影視的角度展現了這個被平庸包圍的聖人,這個面對東周末年禮崩樂壞仍始終堅貞不渝推行自己思想的聖人。
  • 中國古代第一個聖人,竟然不是孔子
    中國古代第一個聖人,竟然不是孔子文/劉康聲但凡提到「聖人」,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孔子。這種聯想是有道理的,孔子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公認度最高的聖人。——《論語·子罕》假如民間沒有「孔子為聖人」的說法,太宰也就不會提出「夫子聖者與」的問題;假如不認可老師的聖人地位,子貢也就不會說孔子「固天縱之將聖」。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孔子弟子和民間人士對孔子聖人稱謂的認同。至戰國時期,孔子的聖人地位和稱號更加明朗化和固定化。
  • 「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最大的聖人,也是最大的罪人」,這句話對嗎?
    然而新世紀之初,孔子熱潮又突然席捲全球。自2004年開始,孔子學院在全球各國遍地開花之後,其影響力似乎已經遍及全球。國人開始以此自豪,並重新將孔子捧上五千年來最大的「聖人」之位。很明顯,除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學說之外,並無其他這般有深度和廣度的思想學說了。因此,將孔子冠上中國五千年來「最大的聖人」之說,並無不妥之處。既然如此,那麼問題來了,在孔子被稱為「最大的聖人」之時,他又緣何被稱為「最大的罪人」呢?
  • 「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最大的聖人,也是最大的罪人」,這句話對嗎?
    國人開始以此自豪,並重新將孔子捧上五千年來最大的「聖人」之位。此後,人們重新開始審視孔子「聖」與「不聖」的問題,由此而來,便有一句話流傳了開來:「孔子是中國五千年來最大的聖人,也是最大的罪人。」那麼,這句話說得到底對不對呢?其實從某種方面來說,筆者是贊同這句話的,但要論其「聖」和「罪」,卻是要分開來講的。
  • 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裡的聖人是誰?
    孔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儒家聖人,早在中學階段,我們就學習過孔子的《論語》。如今,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時期的偉大聖人,直到今天,我們的影響依然存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有用。列子是十世之一,他和孔子一樣,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哲學家、思想家。在《列子·列子仲尼》一書中,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那麼這裡的聖人是誰呢?現在人們對孔子的聖人有不同的理解,佛教學者認為西方的聖人是指釋迦牟尼;基督教學者認為這裡的西方聖徒是耶穌。如果你想知道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有三個問題你需要知道。
  • 聖人亦有凡心,孔子的私生活也是滿豐富的
    孔子是貴族出身,衣食住行都是非常講究的。特別是當上大司寇之後。有一次馬廄塌了,孔子只是問人有沒有事情,壓根就不提馬傷沒傷到。說明馬廄應該養了不少馬。平時孔子出行一定是非常氣派的。對於飲食,孔子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肉不正不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言寢不語。唉聲嘆氣的時候不吃飯等等。孔子看來非常懂得養生。
  • 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裡的聖人,指的是誰?
    孔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儒家聖人,我們早在中學階段,就學習過孔子的《論語》。現如今,孔子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教育家、思想家了,這位春秋時期的大聖人,時至今日,對我們的影響力依然存在。2000多年過去了,孔子的思想直至今日依然受用。
  • 孔子真是道德聖人?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聖人孔子的故事。但是,我們都學習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卻少有人去探討孔子的行為。孔子被神化為道德聖人,以至於人們下意識的認為,孔子的行為一定是按照他的思想去進行的,他肯定不會表裡不一。但是,孔子可以如此行事嗎?他是聖人,應該先是聖,後才是人,怎麼能因為性命而丟掉仁義呢?況且,他自己也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