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8日訊孔子是聖人,可我覺得他就是個普通人。這是看完張繼剛導演的話劇《孔子》後唯一想說的話,這應該也是張繼剛在話劇《孔子》裡想表達的。
話劇《孔子》塑造了一個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了理想而四處碰壁,同時痴心不改的孔子形象。
子路不服孔子前來挑戰,他二話不說應戰,幾個回合把子路打的屁滾尿流,以實力說話。子路要求比箭法,抬手一箭,眼看大雁就要喪命,是他的箭把子路的箭射掉,這才讓大雁倖免於難。這分明是一箭雙鵰,在技藝上箭法精準,也給子路上了一課——面對萬物生靈要有敬畏之心和憐憫之心。子路被孔子言行感化的同時,觀眾們也被感化。孔子是聖人,又是我們所有的普通人,對生靈萬物懷有感恩和敬畏之心是我們為人本就該有的樣子啊。
到底殺不殺少正卯,孔子的內心經過三番五次的掙扎。一方面心裡在想少正卯雖有罪,但罪不至死;另一方面也擔心少正卯會成為下一個陽貨,惑亂眾生,最終還是動手殺了少正卯。「殺他,我不仁,不殺他,對天下不仁!」弟子們不能理解,百姓不能理解,那天的夕陽像殘血,染紅了半邊天。從政者方知從政難,那一刻覺得他孤立無援。他也是普通人啊,他只是在面臨一個選擇,就像是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選擇內心掙扎一樣。
面對美若天仙的南子時,他也會局促不安。南子撥開帘子對他說,想感受溫暖,孔子顫抖的手帶有一絲猶豫,最終還是說這不合乎禮節。南子也只是試探,看孔子是否是真的大家所說的聖人,可我卻看到一個普通的男子在面臨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的真實反應。他有家有室,她是一國之母,這不合乎道德和情理,也不能做逾矩的事情,但這本就是一個普通人該遵守的本分,並不是因他是聖人才有的品德。
很有層次感與感染力,話劇中孔子的形象貼近人性,讓人思考,讓人親近。讓人感到同2500年前的春秋沒有阻隔,讀懂了他,理解了他,同情了他。
就像在渡河篇,孔子與陽貨兩岸相隔,與其說他們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倒不如說是兩個人的惺惺相惜。其實終其一生,孔子與陽貨的對立也只是選擇的不同,晚年他們的隔岸獨白仿佛在說:老夥計,你也累了吧,來,我們坐下來一起喝喝茶,聊聊這輩子。
「無何有之鄉。」瞬間,讓人扼腕長嘆。
人生有三大不幸之事——早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這三件事孔子無一倖免,甚至他還多經歷了一件——愛徒離世。話劇《孔子》中並沒有用大量篇幅來描寫這些人的離世,只聽見孔子悲慟的喊了一聲:「回~」生離死別本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必須經歷的事情,或早,或晚。
「孔丘何為?」
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也有普通人的愛恨情仇。縱觀孔子這一生,傳道受業、從政、周遊列國,也正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寫照,嘗試不同行業,體驗不同的人生。
《孔子》不是傳統的話劇樣態,它更像是詩劇,它手段豐富,境界單純,像孔子所說,整部話劇可以讓人感覺到的是「思無邪」,特別美好。
他是孔子,是聖人,亦是個普通人。《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還是人類的。(本網記者)
來源: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