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主要開放於9月至10月上旬,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也是集綠化、美化、香化於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桂花經過長期栽植、自然雜交和人工選育,產生了許多栽培品種。就花色而言,有金桂、銀桂、丹桂;以葉型而言,又有柳葉桂、金扇桂、滴水黃、葵花葉、柴柄黃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佳之分等。

桂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桂花的花具有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的功效;果實有暖胃,平肝,散寒之效;根有祛風溼,散寒之能。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漢代時,桂花酒就是人們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桂花茶還有養顏美容 、舒緩喉嚨的好處,可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葦麻疹 、胃寒胃疼 、口臭 、視覺不明 。

因此很早以前,典籍之中便對桂樹進行了記載。先秦典籍《山海經》中描述招搖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又提到「桂林八樹,在賁隅東。」《呂氏春秋》也寫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西漢《淮南子》說:「月中有桂樹。」魏晉時期,《虞喜安天論》中說:「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自此,桂樹不再是一種普通的樹,而成了仙樹。

到了唐代,桂樹也不再只是月亮的一種代稱,而是與其他人物聯繫在了一起。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就這樣,「吳剛伐桂」的故事誕生了。

當然,除了這些典籍的記載,古代的文人也創造了不少詩篇。
屈原在《九歌·東皇太一》中寫道: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是指用最好的祭品來敬事天神,蕙、蘭、桂、椒,是屈原詩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潔的象徵意義。王逸《楚辭章句》註:「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漿,以椒置漿中也。言己供待彌敬,以蕙草蒸餚,芳蘭為籍,進桂酒椒漿,以備五味也。」

唐代王維也用《鳥鳴澗》來表達自己的高雅情趣: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靜」字為一篇之旨趣, 一切都圍繞 「靜」字而存在。「桂花落」三字, 使一瞬間的飄然而下, 放慢了、擴大了, 使之成為了具有動感的永恆。

易安居士也用《鷓鴣天·桂花》來通過為桂花鳴不平,來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何須」二字,把各種名花一筆蕩開,突出了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斷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在二十多年後還會想起與好友吳江賞桂之往事: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裡水沉煙冷。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
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五中以:「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斯為無上上乘」來稱讚這首詞將詠物與性靈融為一體,即性靈即詠物,又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跡的地步。

以上這些,就是跟桂花有關的詩詞,不知道你還記得幾個?你還知道哪些呢?
#創作者賦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