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2020-12-1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中央在鄧小平逝世的悼詞中指出:「鄧小平同志這樣說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我們中國人民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我們今天同樣應當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這是對鄧小平歷史功績的正確評價,同時也說明作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全黨智慧結晶的鄧小平理論,是黨在新的時期對所面臨的新的時代特徵、歷史方位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任務的科學回答。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黨的十五大所作出的正確論斷: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新世紀的新徵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原則。因此,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時候,充分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時代特徵和當代價值,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撥亂反正任務之後,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了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課題,繼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敏銳地抓住時代發展中的新的特徵,抓住歷史發展的新機遇,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適應新的歷史要求而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經過黨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別是十五大的概括,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比較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因而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成為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指針。

由上可見,鄧小平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因而在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的過程中,都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並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地加以豐富和發展。這就是說,鄧小平理論是涉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問題,就其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針來看,它不僅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創新的理論依據和理論起點,是對它的豐富和發展。現舉其要者說明之:

其一,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是毛澤東所確立的實事求是原則的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他反覆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這裡,他把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認為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簡明概括。他在新時期第一次明確地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涵,並對此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同時,他又指明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統一性,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使思想與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所以,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鄧小平還把開展兩條戰線的反傾向鬥爭,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聯繫起來,既要反對思想僵化的「左」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主張,使改革沿著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軌道健康發展。這些說明,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期獲得了新的發展。很顯然,實事求是是貫穿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一根紅線,同樣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哲學基礎,這是我們必須加以堅持的根本原則。

其二,指明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對國情認識的深化,逐步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國情再認識的理論升華。這個理論表明,從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基本實現,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將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佔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人口佔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佔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其三,提出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隨著對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鄧小平對我國現代化的目標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內涵,把「四個現代化」擴展為全面現代化。隨後,鄧小平反覆對此作了更加深入的論述,使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更加清晰、全面。到了黨的十三大則將我國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這裡要特別指出,鄧小平所規劃的富強的目標,既包括國家的強盛,具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也包括全體人民富裕程度的大大提高。為此,鄧小平還根據我國的實際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經過1987年十三大所確定的: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正是實現第三步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其四,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基於當代世界與我國在發展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提出:「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係,等等」。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在黨的文件中把它表述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並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紀律教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這樣,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極其重要的特徵。這裡要特別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馬克思主義新概念的確立,對於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有著重大的意義。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保證方向正確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進步。

其五,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聯結起來,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創新和貢獻。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中,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是相排斥的。在實踐的社會主義的探索中,從列寧、史達林到毛澤東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應當利用市場經濟的問題,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模式。鄧小平立足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對計劃和市場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等新的論斷。他反覆強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些理論構想,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聯結起來,創造性地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這對於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政治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鄧小平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且還要進行政治體制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並提出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這就把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穩定,作為今後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他認為,「這個任務,我們這一代也許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們有責任為它的完成奠定鞏固的基礎,確立正確的方向」。這些重要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正確方向。

其七,創立了「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的科學構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明確地將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一起作為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他從歷史和現實出發,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作為解決港澳臺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科學構想。他在香港回歸問題上,既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討論的,同時又努力爭取中英合作談判解決香港回歸問題。他還富有遠見地指明香港實行「高度自治」與中央必要幹預的正確關係;必須實行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的原則等等。「一國兩制」的構想指導了港澳順利回歸併保持了繁榮穩定,而這對於我們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仍是重要的指導思想。

上舉數端,從實踐的觀點看,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現實指導意義就會躍然而出。誠然,作為源於實踐的鄧小平理論,同樣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而就這一方面說,依然是堅持,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相關焦點

  •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我們今天來共同探討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我們知道,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概念,指出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把它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十五大修改後的黨章。那麼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其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羅晶,你對於鄧小平理論有什麼印象和看法呢?
  •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和方法論意義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和方法論意義 2016年06月02日 10: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裴小革 字號 內容摘要:認識《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和方法論意義,把握《資本論》普遍原理與各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條主線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鄧小平理論概論備考串講筆記
    ,  第一階段,初步形成(記住起止時間和會議,實現了三大轉變,提出了一個命題);  第二階段,逐步展開並形成輪廓(記住起止時間和會議,獲得三個理論成果,商品經濟論、初級階段論、特色論);  第三階段,走向成熟,形成體系(記住起止時間和會議,獲得四個理論成果,市場經濟論、本質論、三個有利於、發展是硬道理)  記住鄧小平理論被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的時間和會議
  • 探究《資本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探究《資本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四屆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17年06月04日 16: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廣祿 字號
  • 龔育之:三次巨變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由來
    」的指導意義。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的比較中,認識和接受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理論———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引導我們取得了革命的全國勝利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發展。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鄧小平理論在全黨得到確認,同樣是應歷史的需要而起,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遭受巨大災難的結果。中國共產黨人再一次從歷史的比較中,認識和接受了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新的理論———鄧小平理論。
  • 韓鵬: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意義
    原標題: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意義   【編者按】勞動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原則,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仍然是指導當前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 全面系統地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社會主義本質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它對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是全面的全局性的。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不同於資本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形態的主要標誌,是社會主義特徵的理論概括。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鄧小平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在探索中開拓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新道路。鄧小平還說過:「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
  • 許耀桐: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研究述評
    、缺一不可的觀點;(9) 關於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10)關於執政黨的黨風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觀點;(11)關於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外國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關係的觀點;(12)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
  • 歷史認識論的當代價值
    在歷史認識論看來,黑格爾思辨的歷史哲學具有嚴重的理論缺陷,過分推崇用哲學觀念去思考歷史。按照柯林武德在《歷史的觀念》中的說法,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最引起人們強烈地反對和敵視的莫過於就是把歷史過程當作是一個邏輯過程。與之相對,歷史認識論認為,要研究歷史事實,首先要研究歷史記載的性質。因為人們是通過歷史記載去認識客觀的歷史,但歷史記載並不是客觀的,而是歷史學家一定價值觀念的產物。
  • 國外左翼學者論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
    【摘要】國外左翼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適用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馬克思主義不僅批判現實,同時也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它向廣大人民群眾勾勒出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美麗畫卷,並指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未來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最強勁武器;我們必須堅持整體性、辯證性的方法來學習與研究馬克思主義
  • 實踐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和創新意義
    實踐唯物主義是對「現實的歷史」的哲學概括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起點,是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全會恢復了我們黨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鮮明標誌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是把實踐確立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思想路線的現實意義,是把人們從「左」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闢道路。
  • 2012年自考鄧小平理論論述題1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重在建設的方針,第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第二,必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鼓勵研究我國建設和改革的現實問題,研究國外的情況和介紹世界文化優秀成果,努力創造一種勇於探討和創新的氣氛;第三,在思想文化領域,必須堅持正面引導,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發展多樣性,用積極的、先進的、美好的東西去佔領思想文化陣地;第四,對思想領域中出現的問題,
  • 淺談弘揚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旋律
    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在改革和建設中的奮鬥業績,鼓舞人民群眾為振興中華而艱苦奮鬥。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久前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體現了新形勢下中華文化固本開新的方向和指導思想。
  •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2018年11月14日 07:49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丁國旗 字號 內容摘要: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優秀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
  •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多次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題的集體學習,先後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017年11月07日 13: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楊翰卿 字號 內容摘要: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深刻而精邃的理論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深刻精邃性表現在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95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三個偉大歷史貢獻」 「三個偉大飛躍」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在從歷史到未來的關鍵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第一位的要求就是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 當代藝術的現實意義
    不去贅述歷史上藝術品曾被用作宗教或皇權的政治工具或者貴族階層的家庭裝飾這些宣傳和日常方向的功能性,在啟蒙時期藝術家的工作促發了個體性的誕生,在後期資本主義時代,藝術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產流水線的意識束縛,從而繼續印證和發揚文化的多樣性。在思考和知識層面的需求上藝術也依然體現著功能性:已知的各種科學方法論必須建立在邏輯線索上,而藝術則用無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我們體驗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之上的風景。
  • 祝彥:《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價值
    祝彥:《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價值 2017年12月26日 18:55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祝彥 字號 內容摘要:《實踐論》《矛盾論》深刻地揭露了黨內普遍存在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