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教育 ,作者教育編輯部
教育
關注教育,為你解決孩子磨蹭拖延等教育問題,省心省力輕鬆育兒
作者:教育編輯部
來源:教育(ID:edu618)
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直是家長熱議話題。
中式、歐式、美式、法式、英式等等各種…
教育方式簡直是各家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可總有人說,中國教育都是坑,把孩子逼成做題機器,不如西式教育輕鬆、快樂、更有活力。
真是這樣的嗎?
此前,BBC拍攝的三集紀錄片《中國式教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五位中國優秀教師在英國某頂級中學,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結果,中國式教育完勝。
僅僅一個月,中式教育下的學生每門功課平均提高了10分。
拿著分數,學生們難以置信地張大了嘴巴,而篤定不可能輸的英式校長更是啼笑皆非。
當然,獲勝的並不僅僅是那一場比賽,隨後英國教育部宣布採用中國教學法,並將這種方法作為學校的固定標準。
不過,這部紀錄片只是展示了中國式教育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優秀的紀錄片從各個側面呈現出中國式教育的魅力和潛能。
正如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前教務長說:
「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
更重要的是,相比西方只有富人才能進高校機會,在中國,教育的結果可能會因天分不一樣,但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和競爭的機會卻是公平的。
這才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魔力所在。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高考的餘熱剛剛散去,紀錄片《高考》中的劉洋洋卻被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
劉洋洋的生活苦得讓人心疼,出生不久,爸爸患胃癌離世,媽媽遠走他鄉,年邁的爺爺奶奶用麵糊把她拉扯大。
慶幸的是,儘管家徒四壁,奶奶還用碎布縫了個小書包送她上學,並語重心長地對劉洋洋說:
「孩子啊,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有出息。」
看著奶奶滿臉的皺紋,粗糙的雙手,還有家中破舊的土窯,
劉洋洋暗下決心,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讓他們住上漂亮的大樓房。
背著乾糧走在20多公裡的崎嶇山路上,一年又一年,劉洋洋終於用雙腳走出一條通向夢想大路。
2014年,劉洋洋考上陝西師範大學,2019年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
她自豪地說:「我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讀書,改變了她的人生底色,也讓她的未來變得更加色彩斑斕。
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紀錄片《出路》
還記得,那個百折不撓的農民工兒子徐佳,歷經三次高考的淬鍊,終於過上了與父輩不一樣的生活。
支撐他一次次戰鬥的信念就是父母的囑託:
「小學生和高中生出去打工都不一樣,一定要讀書。」
讀書不僅改變了他,也改變了家人的命運,母親再也不用四處打工為生,而是在老家蓋了房子,開了店鋪。
在「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大行其道的今天,
許許多多的劉洋洋和徐佳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
他們藉助知識的力量,拓寬了前行的路,也比同齡人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縱然讀書過後,也許沒有登高攀頂,依然還是普通人,但也是擁有了更大視野和格局,擁有更多選擇權的普通人。
至少,不會跌落谷底,不再被迫謀生,或許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路
知乎中有個提問:「如果不讀書,從底層逆襲的機率有多大?」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非常扎心,卻又真實無比。
紀錄片《高考》中,吳世康爸爸的經歷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吳爸爸頭腦精明能幹,家裡開了一個廠,但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他不惜關掉廠子到毛坦廠中學當了名保安。
高考成績出來那天,吳世康考了五百多分,高出一本線30多分,
吳爸爸哽咽地說:「付出全部時間和精力,就為了這一個夢想。」
因為自己沒文化,找不到體面的工作,販水果還虧過十幾萬,生活過得太不容易了,但兒子考個好學校就可以吃一碗輕鬆飯。
可以吃一碗輕鬆飯!一句簡單又直白的話,卻是他半生顛簸,咽下生活艱辛的經驗總結。
走了那麼多的彎路,原來讀書才是最好走的路。
無獨有偶,紀錄片《高三》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批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能向上生活的孩子的故事,
班主任時常激勵他們:「請你們拿出半條命給高三,沒有人會因為太勤奮、太刻苦而不行。」
可是,有些孩子抱怨學習太苦,放棄了讀書這條路。
10年後,回首來時路,這些學生後悔地說:
「等到真正出去了才知道,才發現讀書才是最不苦的那條路,學習上沒吃的苦,生活加倍地還了回來。」
那些要熬的夜,必刷的題,要背的單詞,原來都是老天拋下的橄欖枝,抓住它才能跨過鴻溝,走入另一個世界。
正如白巖松所說:「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拼?」
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是最穩健、最容易走的路。
所以,千萬不要輕易放手這張難得的人生彩劵,錯過以後,再多的追悔莫及都為時已晚。
讀書不是唯一的路
我們知道,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直線不是唯一的答案,還有弧線、曲線和圓等等,人生亦如此。
紀錄片《零零後》中,池亦洋就是走曲線的那個人。
起初的他簡直是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小孩:愛打人、成績差。
在幼兒園,他一會挖地道、一會上樹、一會身披超人紅披風,拿著木棍對著小朋友大喊:「我要把你們打成肉泥」,沒人喜歡他甚至差點被開除。
上小學後,池亦洋再次遭遇「滑鐵盧」,他聽不懂課,考試交白卷,苦惱的他崩潰得哇哇大哭,覺得自己「很沒用」。
幸運的是,上初中以後,14歲的池亦洋遇到了橄欖球,喚醒了心中的小宇宙。
16歲,他代表中國,風光無限地站在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上,
身披國旗,為國爭光,從此池亦洋走上了職業選手的道路。
每個人的興趣、天賦不盡相同,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
紀錄片《出路》裡的袁晗寒也是一個不走直線的人,她幼兒園、小學、中學都上的是最好的學校。
可是她學習不好,不喜歡讀書,17歲從北京最好的美院附中輟學,
整天在家畫畫、看電影,百無聊賴中開始拍話劇、賣東西、開酒吧……
所有嘗試失敗後,憑藉繪畫天賦,申請到德國留學,回國後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讀書不是唯一的路,每一個人都可能因個性不同,選擇不一樣的路。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適合跑,就像每匹馬的特性都不一樣。」
但關鍵的,不管走哪條路都需要努力,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更多選擇,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境界
知識改變命運的背後,也是一場關於父母的較量,除了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眼界和格局。
因為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影響孩子的命運。
馬百娟12歲才有機會上小學,14歲又被迫輟學出去打工,16歲嫁給表哥,
還沒成年就挺著大肚子,談論著尿布和老公。
其實,馬百娟也曾有過夢想,長大了去北京讀大學,一個月掙一千元,為家裡買面、蓋房子、挖水窖……
即使輟學後,每次從學校門口經過,馬百娟都忍不住往裡看。
可是她父親認為,「女娃娃找個對象,靠女婿就行了。」 於是她剛剛亮起希望的人生就被撲滅了火苗。
「你能什麼?」「我能掃地。」
「這地面是地毯,不用你掃,前臺要會用電腦的。」
看著低頭的馬百娟,不用猜,她的未來早已寫好了答案。
如果當初父親的格局能更大些,看得更遠些,就算她考不上大學,她的人生也不至於困頓到寸步難行。
而《高考》中的劉雲昊卻是個讓人羨慕的北京女孩,在她很小時,媽媽就給她規劃了留學哈佛的目標。
2歲,劉雲昊開始學英語,5年級背熟了全部託福單詞,
不僅如此,媽媽還早早地備好資金,送她去北京最好的國際部,為出國留學做最充分的準備。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有位香港媽媽Irene更是超前準備,剛懷孕時就開始讓寶寶聽字母歌和詩詞故事,她說要讓孩子贏在子宮。
正如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中說的:
「有的人出生就含有金鑰匙,有些人出生連爸媽都沒有,人生跟人生沒有可比性。」
如果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眼界越寬、格局越大,孩子走的道路就越平坦,距離終點就越近。
孩子每走的一小步,都有父母開路搭橋、奮力託舉的一大步。
當然,在耀眼的光環背後,還有不少馬百娟們讓人扼腕嘆息。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西部貧困農村,63%的學生沒有高中文憑。
而中國校友網對全國各省級高考狀元開展調查,
發現其中近五成狀元父母是教師和工程師,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在下降。
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狀。
雖然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不可否認,因為地域、家境和教育資源的多寡,每個孩子只能走不同的路。
命運或許不公,但教育,依然給了每個人絕地反擊的機會。
正如紀錄片《中國門》中所說:
「人生要不停地打開一扇扇門,一扇門代表一個世界,門內門外,兩種人生。
作為孩子,也許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努力選擇出路,只要你想讀,在學校、在社會都可以用讀書改變命運。
作為父母,也許無法讓孩子含著金鑰匙出生,但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陪同孩子打好人生剩下的牌,這是每個父母可以做到的。
終有一天會發現,你的錦鯉,就藏在你讀過的書裡。
願你我共勉。
本文來源於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孩子,我知道讀書苦,當你想放棄時,請看看這6部紀錄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