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知道讀書苦,當你想放棄時,請看看這6部紀錄片

2020-12-2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教育 ,作者教育編輯部

教育

關注教育,為你解決孩子磨蹭拖延等教育問題,省心省力輕鬆育兒

作者:教育編輯部

來源:教育(ID:edu618)

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直是家長熱議話題。

中式、歐式、美式、法式、英式等等各種…

教育方式簡直是各家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可總有人說,中國教育都是坑,把孩子逼成做題機器,不如西式教育輕鬆、快樂、更有活力。

真是這樣的嗎?

此前,BBC拍攝的三集紀錄片《中國式教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五位中國優秀教師在英國某頂級中學,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結果,中國式教育完勝。

僅僅一個月,中式教育下的學生每門功課平均提高了10分。

拿著分數,學生們難以置信地張大了嘴巴,而篤定不可能輸的英式校長更是啼笑皆非。

當然,獲勝的並不僅僅是那一場比賽,隨後英國教育部宣布採用中國教學法,並將這種方法作為學校的固定標準。

不過,這部紀錄片只是展示了中國式教育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優秀的紀錄片從各個側面呈現出中國式教育的魅力和潛能。

正如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前教務長說:

「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

更重要的是,相比西方只有富人才能進高校機會,在中國,教育的結果可能會因天分不一樣,但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和競爭的機會卻是公平的。

這才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魔力所在。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高考的餘熱剛剛散去,紀錄片《高考》中的劉洋洋卻被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

劉洋洋的生活苦得讓人心疼,出生不久,爸爸患胃癌離世,媽媽遠走他鄉,年邁的爺爺奶奶用麵糊把她拉扯大。

慶幸的是,儘管家徒四壁,奶奶還用碎布縫了個小書包送她上學,並語重心長地對劉洋洋說:

「孩子啊,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只有好好讀書,才能有出息。」

看著奶奶滿臉的皺紋,粗糙的雙手,還有家中破舊的土窯,

劉洋洋暗下決心,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讓他們住上漂亮的大樓房。

背著乾糧走在20多公裡的崎嶇山路上,一年又一年,劉洋洋終於用雙腳走出一條通向夢想大路。

2014年,劉洋洋考上陝西師範大學,2019年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

她自豪地說:「我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讀書,改變了她的人生底色,也讓她的未來變得更加色彩斑斕。

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紀錄片《出路》

還記得,那個百折不撓的農民工兒子徐佳,歷經三次高考的淬鍊,終於過上了與父輩不一樣的生活。

支撐他一次次戰鬥的信念就是父母的囑託:

「小學生和高中生出去打工都不一樣,一定要讀書。」

讀書不僅改變了他,也改變了家人的命運,母親再也不用四處打工為生,而是在老家蓋了房子,開了店鋪。

在「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大行其道的今天,

許許多多的劉洋洋和徐佳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

他們藉助知識的力量,拓寬了前行的路,也比同齡人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縱然讀書過後,也許沒有登高攀頂,依然還是普通人,但也是擁有了更大視野和格局,擁有更多選擇權的普通人。

至少,不會跌落谷底,不再被迫謀生,或許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路

知乎中有個提問:「如果不讀書,從底層逆襲的機率有多大?」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非常扎心,卻又真實無比。

紀錄片《高考》中,吳世康爸爸的經歷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吳爸爸頭腦精明能幹,家裡開了一個廠,但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他不惜關掉廠子到毛坦廠中學當了名保安。

高考成績出來那天,吳世康考了五百多分,高出一本線30多分,

吳爸爸哽咽地說:「付出全部時間和精力,就為了這一個夢想。」

因為自己沒文化,找不到體面的工作,販水果還虧過十幾萬,生活過得太不容易了,但兒子考個好學校就可以吃一碗輕鬆飯。

可以吃一碗輕鬆飯!一句簡單又直白的話,卻是他半生顛簸,咽下生活艱辛的經驗總結。

走了那麼多的彎路,原來讀書才是最好走的路。

無獨有偶,紀錄片《高三》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批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能向上生活的孩子的故事,

班主任時常激勵他們:「請你們拿出半條命給高三,沒有人會因為太勤奮、太刻苦而不行。」

可是,有些孩子抱怨學習太苦,放棄了讀書這條路。

10年後,回首來時路,這些學生後悔地說:

「等到真正出去了才知道,才發現讀書才是最不苦的那條路,學習上沒吃的苦,生活加倍地還了回來。」

那些要熬的夜,必刷的題,要背的單詞,原來都是老天拋下的橄欖枝,抓住它才能跨過鴻溝,走入另一個世界。

正如白巖松所說:「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拼?」

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是最穩健、最容易走的路。

所以,千萬不要輕易放手這張難得的人生彩劵,錯過以後,再多的追悔莫及都為時已晚。

讀書不是唯一的路

我們知道,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直線不是唯一的答案,還有弧線、曲線和圓等等,人生亦如此。

紀錄片《零零後》中,池亦洋就是走曲線的那個人。

起初的他簡直是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小孩:愛打人、成績差。

在幼兒園,他一會挖地道、一會上樹、一會身披超人紅披風,拿著木棍對著小朋友大喊:「我要把你們打成肉泥」,沒人喜歡他甚至差點被開除。

上小學後,池亦洋再次遭遇「滑鐵盧」,他聽不懂課,考試交白卷,苦惱的他崩潰得哇哇大哭,覺得自己「很沒用」。

幸運的是,上初中以後,14歲的池亦洋遇到了橄欖球,喚醒了心中的小宇宙。

16歲,他代表中國,風光無限地站在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上,

身披國旗,為國爭光,從此池亦洋走上了職業選手的道路。

每個人的興趣、天賦不盡相同,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

紀錄片《出路》裡的袁晗寒也是一個不走直線的人,她幼兒園、小學、中學都上的是最好的學校。

可是她學習不好,不喜歡讀書,17歲從北京最好的美院附中輟學,

整天在家畫畫、看電影,百無聊賴中開始拍話劇、賣東西、開酒吧……

所有嘗試失敗後,憑藉繪畫天賦,申請到德國留學,回國後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讀書不是唯一的路,每一個人都可能因個性不同,選擇不一樣的路。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適合跑,就像每匹馬的特性都不一樣。」

但關鍵的,不管走哪條路都需要努力,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更多選擇,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境界

知識改變命運的背後,也是一場關於父母的較量,除了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眼界和格局。

因為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影響孩子的命運。

馬百娟12歲才有機會上小學,14歲又被迫輟學出去打工,16歲嫁給表哥,

還沒成年就挺著大肚子,談論著尿布和老公。

其實,馬百娟也曾有過夢想,長大了去北京讀大學,一個月掙一千元,為家裡買面、蓋房子、挖水窖……

即使輟學後,每次從學校門口經過,馬百娟都忍不住往裡看。

可是她父親認為,「女娃娃找個對象,靠女婿就行了。」 於是她剛剛亮起希望的人生就被撲滅了火苗。

「你能什麼?」「我能掃地。」

「這地面是地毯,不用你掃,前臺要會用電腦的。」

看著低頭的馬百娟,不用猜,她的未來早已寫好了答案。

如果當初父親的格局能更大些,看得更遠些,就算她考不上大學,她的人生也不至於困頓到寸步難行。

而《高考》中的劉雲昊卻是個讓人羨慕的北京女孩,在她很小時,媽媽就給她規劃了留學哈佛的目標。

2歲,劉雲昊開始學英語,5年級背熟了全部託福單詞,

不僅如此,媽媽還早早地備好資金,送她去北京最好的國際部,為出國留學做最充分的準備。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有位香港媽媽Irene更是超前準備,剛懷孕時就開始讓寶寶聽字母歌和詩詞故事,她說要讓孩子贏在子宮。

正如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中說的:

「有的人出生就含有金鑰匙,有些人出生連爸媽都沒有,人生跟人生沒有可比性。」

如果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眼界越寬、格局越大,孩子走的道路就越平坦,距離終點就越近。

孩子每走的一小步,都有父母開路搭橋、奮力託舉的一大步。

當然,在耀眼的光環背後,還有不少馬百娟們讓人扼腕嘆息。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西部貧困農村,63%的學生沒有高中文憑。

而中國校友網對全國各省級高考狀元開展調查,

發現其中近五成狀元父母是教師和工程師,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在下降。

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狀。

雖然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不可否認,因為地域、家境和教育資源的多寡,每個孩子只能走不同的路。

命運或許不公,但教育,依然給了每個人絕地反擊的機會。

正如紀錄片《中國門》中所說:

「人生要不停地打開一扇扇門,一扇門代表一個世界,門內門外,兩種人生。

作為孩子,也許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努力選擇出路,只要你想讀,在學校、在社會都可以用讀書改變命運。

作為父母,也許無法讓孩子含著金鑰匙出生,但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陪同孩子打好人生剩下的牌,這是每個父母可以做到的。

終有一天會發現,你的錦鯉,就藏在你讀過的書裡。

願你我共勉。

本文來源於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孩子,我知道讀書苦,當你想放棄時,請看看這6部紀錄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好衛手小知識|當你讀書想放棄,請看看這九張照片
    孩子,你覺得讀書很辛苦嗎,不可否認,確實,但請你看看這十張照片,相信苦盡甘來。一男子半夜抱頭痛哭,因為父親得了癌症,做了四次化療都不見好,今天喝了點酒想出來發洩一下,不能當著自己家人的面哭,所以孩子,別有點不如意就抱怨,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一位父親每天凌晨四點半起床,給準備考試的孩子煮上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孩子,你總說讀書苦讀書累,可是父母更加不容易,為了你,他們操勞了大半輩子。
  • 讀書太苦?作業太多?如果孩子厭學怕吃苦,請看看這些照片!
    開學的日子,也是孩子開始叫「苦」的日子。開學摸底考、繁多的作業接踵而來。但是孩子,我知道學習很苦,但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就看看下面的10張照片,你就會發現,你的努力沒有白費!
  • 「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
    當孩子覺得讀書又苦又累的時候,你是怎麼勸說孩子的呢?這個時候,往往大部分家長都會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勸說孩子,但是大多數孩子只會認為家長不夠理解自己,進而變得更加的叛逆。「我為什麼要讀書?」當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不妨帶娃看看這部片你家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認為讀書很苦,想要放棄。
  • 看電視|這五部經典紀錄片,讓你陪孩子清涼一夏
    聽說一位在中國的非洲同胞都熱得中暑了,他嘆了口氣,癱在了沙發上…這麼熱的天,帶孩子出去玩怕孩子中暑,宅在家裡,孩子鬧騰得要上天,我倒有個主意,不如陪他看看紀錄片。據說看紀錄片能培養一個人的專注力還有好奇心,碰上漲知識的紀錄片,等於免費請了個家教。
  • 央視最「真實」紀錄片,揭露人性痛點:讀書實苦,卻是最容易的路
    朋友很無奈,她不是沒想過給孩子更好的出路,可對普通家庭來說,出國比高考更難。《高考》裡,早早放棄高考的北京女孩劉雲昊,從小就和父母一起定下了留學哈佛的目標。無論幹什麼,系統的讀書能大大加速成功的過程。反之,不讀書的苦,會讓你未來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公司的銷售總監老何,來自河南農村,父母沒文化,但知道讀書的重要,砸鍋賣鐵供他上學。
  • 致開學: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差距有多大!
    這句話曾被很多人當作笑料來講,如今看來卻全都是現實。英國有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講述了不同階層14個家庭的故事。從1964年開始拍攝,直至2005年,每隔七年攝製組便會重新取材,錄製他們生活的變化。富人家的孩子,因為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長大後考進名校成為社會精英。
  • 恕我直言!告訴孩子,讀書並不苦!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他們心煩,最讓他們擔心的就是孩子讀書的問題。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覺得讀書苦,讀書累,不想學習。每當家長們聽到孩子喊讀書好苦啊,心裡一定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大,另一方面又覺得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在這裡,我想直言,家長們,你們應該告訴孩子,讀書並不苦。
  • 這五部經典紀錄片 讓你陪孩子清涼一夏
    據說看紀錄片能培養一個人的專注力還有好奇心,等於免費請了個家教。如果看完片子,孩子有很多疑問,可以引導他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好處頗多。   驕陽似火的七月,葛優帶著他的沙發四處閒逛。聽說一位在中國的非洲同胞都熱得中暑了,他嘆了口氣,癱在了沙發上…  這麼熱的天,帶孩子出去玩怕孩子中暑,宅在家裡,孩子鬧騰得要上天,我倒有個主意,不如陪他看看紀錄片。  據說看紀錄片能培養一個人的專注力還有好奇心,碰上漲知識的紀錄片,等於免費請了個家教。如果看完片子,孩子有很多疑問,你別理他,裝作自己知道但不想說(有可能你還真不知道),讓他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好處頗多。
  • 孩子,那些你吃過的苦、做過的題,都會鋪成一條寬闊的路
    你要怎麼回答呢?1如果孩子覺得上學辛苦給他看看這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去上學,短短一段路程,有學校巴士、有家長接送、有老師護送,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些地方,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踏上求學之路。曾經有一名記者採訪一位文科狀元,看到她滿抽屜的筆芯時,問到「你知道一根筆芯能寫多少字嗎?」這位文科狀元回答到:「我一直不知道一根筆芯能寫多少字,但是當我到了高二,一天能用完一根筆芯的時候,我知道,我開始了我的逆襲之路。」
  • 6部關於「書」的紀錄片,讓孩子愛上閱讀,聆聽不同時空的人事
    這裡的閱讀習慣,我想不僅僅是「看書」而已,而是孩子能夠閱讀的方式學習並理解自己與周遭的一切,所以今天想跟大家通過3個角度分享一些優質的關於閱讀的紀錄片和資源,分別是「關於經典和名家的創作故事」、「和書打交道的那些人和事」以及「讓孩子練習寫作的有趣點子」,文末也附上了紀錄片的觀看方式。
  • 高考結束:孩子,你以為讀書很苦,其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孩子,你連讀書一時的苦都吃不了,又何談吃一輩子生活的苦?高中退學的韓寒曾說:「離開學校的人們請記住,你們以為離開的地獄,其實你們離開的是天堂。」從你踏出學校的那天起,你就必須一個人面對社會的殘酷,現實生活的苦難。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看看
    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僅沒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反而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張。其實,在我看來,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遠比逼著孩子去讀書更重要。我建議她,與其講一大堆孩子聽不進去的道理,不如親自帶著他到這三個地方去看一看。
  •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為你精選!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持續給予孩子,優質的藝術資源和美學學習路徑。今天TOFamily精選了6部適合孩子看的優秀藝術紀錄片,在這些作品中,孩子不僅能在邊邊角角感受到大師們對熱愛之事的投入、對美的追求和探索、對時代精神的解讀……更能通過獨特的視角,發現藝術的八面玲瓏。
  •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不論是在家上網課,還是回校上學,孩子們總抱怨學習苦累。在這裡,筆者想對孩子們說: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請務必珍惜讀書時的每分每秒!1讀書要吃苦,每個人都一樣由於情況特殊,開學返校時間不斷推後,學生們不得不居家上網課。
  • BBC給孩子的6部高分藝術紀錄片,讓每個孩子學會思辨、大開眼界!
    一直都非常喜歡帶著孩子看藝術展和藝術紀錄片。熱愛藝術、熱愛美學是一個因素,我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骨子裡都具有的天性或者說天賦。希望孩子從小浸潤在藝術氛圍中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從藝術這個無邊界的領域裡去觸摸歷史文明的線索、去感受美和創造力的神奇是另一個因素。
  • 7歲女孩案板下網課照爆火:孩子,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當你抱怨網課枯燥時,有些孩子從來沒有擁有過一部手機; 當你抱怨父母嘮叨時,有些孩子多麼渴望能與父母見一面;當你在嫌棄在家學習煩悶時,有些孩子正在凌厲寒風中找尋一處藏身之所。而你,卻那麼輕易地就放棄了讀書的機會。
  • 孩子暑假宅在家,看看這4部經典科普紀錄片,比看動畫片有趣多了
    馬上就要暑假了,很多的孩子到了假期不是玩手機就是打遊戲,有的父母還會利用這段時間給孩子報興趣班,其實,我們不妨給孩子看看科普記錄片,開拓孩子的視野,讓他們變得更聰明。孩子暑假宅在家,看看這5部經典科普紀錄片第一部:《美麗中國》「就連成年人都很少能看到的美麗畫面!」
  •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揭露人生殘酷真相:讀書苦,路卻最好走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高考》,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曾經央視拍過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就叫《高考》,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考生的掙扎,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急迫,以及諸多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的家庭。這是央視曾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高考紀錄片。
  • 央視最「真實」紀錄片,揭示人生殘酷:讀書雖苦,卻是最容易的路
    高考這個字眼,我想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高考到底是一個怎樣般的存在?是命運?希望?殘酷?還是……,2015年央視播出的這部紀錄片會給你最直觀的感受。它就是被彈幕稱作「史上最恐怖紀錄片」。這部片子被認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關於高考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0。
  • 孩子學習英語,絕對不能錯過這5部英語紀錄片!
    在我們現在的氛圍下,觀看英文的影視劇、電影或者是紀錄片是非常不錯的辦法了。紀錄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看到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今天,我給大家推薦5部英文紀錄片,希望大家喜歡!1、《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並沒有荒島這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