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講的愛別離、求不得,都是人生的苦惱,不過愛情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是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美好的姻緣總會讓人嚮往。然而很多人苦苦追尋自己的美滿愛情,最終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怎樣才能收穫美滿的姻緣呢?想要求得美滿姻緣,先做到2點。
所謂「福業相當,方為夫婦」。 《分別功德論》中記載了一個難為夫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對夫妻,女人死後做了天女,用天眼看丈夫天天掃塔,於是就對丈夫說你加油掃塔,以後升天還來做我丈夫。她的丈夫於是很努力,這個天女又來說:「你修的福報超過我了,不能做我的老公了」。 這個丈夫聽了,更努力,最後成了羅漢。可見夫妻之間的福報都是相近的。
第一點:很多人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想找什麼樣的對象。
由於沒有自己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對人生沒有一定的看法,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也不知道該找怎樣的伴侶。那麼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觀呢?什麼樣的人生觀,不妨參考一下《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套認識世界人生的步驟,先要做到「格物」,才能「致知」。簡單來說就是先要明悟一切人事物、宇宙萬有的根本法則原理,相當於佛家說的開悟,能夠做到格物,自然就會「致知」,對宇宙人生一切的問題都明白了,再無疑問。致知後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找對象亦如是,先要明確自己想找怎樣的對象,才能找到。最好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比較接近的,這樣即使生活上有些小矛盾,然而大原則相同,也不會有問題。婚姻必然會穩固。所謂志同道合。常言道勉強沒幸福,但結惡緣而已。雖然大家都希望找個有福報的對象,特別是當今物慾橫流的時代,有人想吃天鵝肉,有人想釣金龜婿,但自身福報不足,最終只會徒勞無功。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然而不懂因果,盲目追求,只想不勞而獲,恐怕得不償失。
第二點:想要求得美滿姻緣,就要廣做善事,廣結善緣。
如:布施、放生、孝敬父母、熱心公益、等。行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福報,因為福報相當,方成夫妻。想求好的對象,當然自己的福報也要配得上,這不是功利性的問題,而是自然規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所求的對象都是自己感召而來的,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必然會吸引什麼樣的人過來。因此你想找什麼人,你先要成為什麼人,這是共業所感的道理。
另外,夫妻都是有緣人,善緣惡緣都有可能。我們當然是希望找個有善緣的對象,而不是冤家對頭。那麼就要多行善事,多結善緣,當所做的善業大於過去所造的惡業的時候,善果自然會出現。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祝有情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阿彌陀佛。
夫妻是緣,影響姻緣的原因是什麼呢
怎麼求得好姻緣,佛教是怎麼解釋姻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