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個非常有趣的主題星座,但是我今天不下是跟大家分析各個星座未來的運勢走向,講各個星座人格特質。我今天要來跟大家一起探索的是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星座這種東西,所以很多自媒體都在做跟星座有關的文章推送,以星座為主題做圖文,我有很多優秀的朋友也在做這種類型的文章圖文,跟星座有關,閱讀都超高!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有為什麼大家都去看這種東西,我真的是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因為像每次有朋友跟我說
「你是水瓶座,那你應該蠻有創意的,可是性格會比較古怪一點,比較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可是你這種性格比較適合當藝術家,因為你的創造力會比一般人還要豐富一點點,」
我每次聽完這種言論,我表面上都會跟他說「真的嗎?你又在研究星座是不是?好酷,好像蠻厲害的感覺。」
我覺得如果你只把星座當成一個消遣興趣,或者是把它當成一個跟陌生人開啟聊天的一個話題的話,我覺得都OK!很棒!很好!但是如果你敢隨便用星座斷定人格,或是把我的每一個行為舉止都套用到你的星座理論裡面,放大解釋的話,我這時候就要跳出來反駁了,所以今天我會用幾個理論來解釋說!
到底為什麼人類會相信星座這種東西?講到星座迷思,我們一定會談到第一個是「巴納姆效應」另外一個是「認知偏誤」,但是要講完這個理論需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我們今天就談「巴納姆效應」,就好好地破除心中迷思。
我們首先就要提到「巴納姆效應」,我們先簡單解釋的話,他現在講的人們會相信一般普遍且模糊的文句,非常精準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質!也就是一般人看著一份經由研究人員測試受試者後,所撰寫的精確描述受試者人格特質的文字敘述,跟另外一份只是寫滿著描述普遍大眾都有的人格特質的文字敘述,通常一般受試者都會覺得,後者的敘述比較符合自己的人格特質。
心理學家貝特倫·弗瑞在1948年對著多為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他給了所有學生一份描述人格特質的文字敘述,並要求所有學生以份敘述「有沒有正確描述自身人格特質來作為評分標準」。零分,代表受試者認為這份敘述完全不符合自身的人格特質,5分之代表受試者認為這份敘述完全描述他的人格,根據最後的結果分析,最後所有學生給出來的分數平均起來高達4.26分,也說,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這份文字需求幾乎精準地描述了他們的人格,那我知道現在大家一定很好奇,其實這份敘述講講我現在給大家聽,當時佛瑞給所有學生的人格特質描述都是這樣寫的:
相信大家看完這段文字之後會發現,這段文字跟我們現在星座預測的文字敘述方式有非常大的相關,因為這段文字佛瑞截取當時的所有星座預測一些文句,所拼湊出的文字敘述,為什麼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覺得這份文字敘述非常精確地描述他們的人格特質,原因因為這份文字需求可以趟在任何人身上,這些敘述特點就是所有一般普遍人都會擁有的人格特質!
可是一般正常在看這段文字的時候並不會想到這件事情,他們就以為這些文句非常精確地描述自己,甚至最後一句就寫到說「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請問誰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抱負,我也會幻想變成一個對社會上有幫助人。
不管去看哪些星座,預測他們的文字梳理一定要提到大量的模糊的字眼,他們的文字裡面會出現很多「有時候」「有可能」「或許」這些詞!這些詞語的功能要讓整段敘述變得非常的模糊。怎樣解釋都會通。星座預測大部分都會寫一些沒有用的屁話!
比如說「牡羊座的朋友們今年在人際關係處理上面要更加小心,不要強出風頭,也不要在背後講別人的壞話,不然朋友可能會背棄你哦!」請問強出風頭又講別人壞話,朋友背景你才有鬼勒!你如果這樣寫的話,我也可以當星座專家,我可以說:「摩羯座的朋友既然在交通上特別小心,不要闖紅燈過馬路,不然會被車撞哦!」星座預測還會經常說「你在職場上要特別注意,你在婚姻上要特別注意,你在學業上特別注意!」但是他永遠都不會寫說到底是要注意什麼???
如果你今年真的今年婚姻真的有狀況,離婚的話,你會覺得想到的是「天啊,好準哦」今天星座叫我在婚姻要特別注意,結果真的離婚耶。」
但是,如果你婚姻還是一樣美好,夫妻合謀的話,你覺得「天啊,還好我聽星座預測的話,一定是我注意我的的婚姻,所以才不會有離婚的狀況發生!」
星座它怎樣解釋都通!預測永遠只會告訴你模糊的描述,而這些模糊的描述根本對你人生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星座預測可以寫更精確一點,我可能會聽他說話,比如說他可以寫說「水瓶座的朋友們注意,你們今年期中考,選擇題第二題的答案是B」 還差不多
以上我跟大家破除星座迷信的一些解釋,如果大家有一些批評或者指教的話,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