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何超 通訊員 曠倩煜 長沙報導
最美的村莊規劃究竟是什麼?
可能在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看來,是自家年久失修的房屋變得煥然一新,各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或許在村支書施金通的眼裡,是在規劃指導下,村容整潔、生活便捷、一步一景,村莊的每一處都彰顯特色和美麗的精心建設。
在駐村幹部麻輝煌的印象中,又或許是十八洞村逐漸發展起來的各色產業,以及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學基地、鄉村旅遊打卡地等不斷擦亮的金字招牌。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十八洞村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如何通過村莊規劃助力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
從2018年7月至今,歷時兩年多,湘西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花垣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技術團隊做出了一系列「精準規劃」的探索實踐。
十八洞村村寨大門。
立足實際 先規劃後建設
日前,湘西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祝期祥向記者透露一組數據:十八洞村通過發掘優質資源,合理布局產業空間,通過「飛地經濟」模式、異地流轉土地1000畝,規模發展獼猴桃產業;陸續開發了茶油、臘肉、苗魚、果酒等農產品加工項目。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長到2019年的14668元,村集體收入由2013年之前幾乎空白增加到2019年的126.4萬元。
人居環境方面,全村237戶民居風貌得以改造,功能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五改」(危房改造、改廚、改廁、改圈、改浴)和「六到戶」(水、電、路、房、通信、環境治理)工程。村莊風貌得到保護的同時,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祝期祥認為,數字變化的背後離不開十八洞村立足實際、因地施策的村莊規劃。他介紹,眾所周知,十八洞村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山村,交通閉塞、信息不暢、人多地少、發展滯後。但它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典型的苗族聚落,有著深厚且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
如何立足十八洞村的特殊性,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科學規劃,補齊村莊發展的短板?2018年,十八洞村引進了規劃設計團隊,在經過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十八洞村村莊規劃作出新的定位:基於時代背景、資源稟賦、產業支撐、未來發展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了「精準扶貧首倡地、傳統村落保護地、鄉村旅遊目的地、鄉村振興示範地」的目標。
「本著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讓十八洞村村莊規劃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需求,成為鄉村精準規劃的範本,並引領十八洞村實現跨越發展。」祝期祥說。
創新思維 緊扣「精準」謀規劃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十八洞村駐村規劃師尹怡誠表示,十八洞村的鄉村規劃貴在體現「精準」。「我們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了適應山區苗族聚落髮展的新路徑,下了一番『繡花』的功夫。」比如在旅遊方面,十八洞村注重發揮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優勢,圍繞產旅結合、農旅融合、文旅配合,大力發展紅色、綠色、古色旅遊。
把紅色旅遊當作生命線,以扶貧文化、知青文化為主題,重點開展精準扶貧教育培訓、精準扶貧經驗展示、精準扶貧精神傳播;把綠色旅遊做成風景線,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打造峽谷探險、梯田體驗、山地拓展、森林康養等旅遊產品;把古色旅遊變成記憶線,著重突出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在吃住行遊購娛中體現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特色。
竹子寨民居。
他特別提到,立足十八洞村的特殊性,規劃從多個方面的轉變體現了創新思維。即從以往的規劃與建設脫節到精準規劃作引領的全過程規劃模式轉變;從常規的資料收集方法到分析鄉村演進規律、提煉聚落空間基因的全時空調研方法轉變;從片面的藝術鄉建到講土氣不講洋氣、講小氣不講大氣、講人氣不講名氣的「鄉土優建」理念轉變;從單純的就村論村到跳出十八洞村實現區域資源聯動的全域品牌共建思路轉變;從傳統的人力踏勘到結合傾斜攝影、三維掃描、數字沙盤、手機App和門戶網站的十八洞村數位化平臺建設轉變等。
「總而言之,十八洞村村莊規劃是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需求的,全要素整合、全領域覆蓋、全過程統籌、全周期管理的鄉村精準規劃範式。」尹怡誠說。
引進駐村規劃師 因地、因村、因戶規劃
十八洞村的規劃編制中,開創了駐村規劃師制度先河。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院長鄧鐵軍介紹,村莊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兩年多裡,團隊紮根十八洞村,通過逐戶訪談、問卷調查、村民大會、火塘會議、堂屋會議等形式了解村民的想法與訴求,讓村民主動了解規劃、參與規劃、認同規劃、實施規劃。駐村規劃師則肩負「美好藍圖的講解員」「村民訴求的傳遞員」「項目實施的監督員」「技術資源的輸送員」「村莊發展的研究員」「美麗鄉村的宣傳員」六重角色。
駐村規劃師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十八洞村在規划過程中基本實現了因地、因村、因戶規劃。對此,鄧鐵軍舉了兩個例子。
駐村規劃師籤約儀式。
近年,十八洞村村民建新房需求明顯,因此規劃在南、北片區各建一處新居民點。其中村民對北部新寨選址卻存在較大分歧。規劃將新寨布置在飛蟲寨和當戎寨之間,同時在新寨址規劃了趕秋場,以趕秋節等苗族傳統文化活動為特色形成規模效益,吸引更多遊客到訪。
村民們則希望選在另一處空地,因為交通更方便,且為遊客的必經之地,旅遊旺季村民們可沿途做點生意。鄧鐵軍說,村莊規劃更重要的是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村民訴求。
鄧鐵軍告訴記者,最終選址問題得出了解決方案:請專業機構論證地塊地質和用地條件,在地質和用地條件允許前提下,規劃將選址移至村民認可的位置,並在圈定用地範圍時避開地質災害點,方案最終得到了村民認可。
規劃前,村民楊明當家裡的房子剛建不久,由於缺乏資金外牆沒有裝飾。按照規劃,房子風格與村莊整體風格不匹配需要改造。打工多年的積蓄都在其中,楊家人不舍。規劃團隊成員上門耐心做工作。大家從風貌改善政策到改善後的使用功能,以及村莊的發展前景,並號召他們回村發展。「最終他們同意了改造方案。」鄧鐵軍說,規劃團隊更是加班加點為他們趕製出了圖紙。
駐村規劃師入戶調研。
據統計,2019年,十八洞村全村接待遊客60萬人次,農家樂已發展到14家,實現旅遊收入354萬元。目前,十八洞村人氣持續爆棚,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
除了鄉村旅遊,十八洞村還引進了步步高集團合作開發生產山泉水,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50萬元;成立苗繡專業合作社,培養熟練繡娘50餘名,苗家繡娘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十八洞村民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湖南省首屆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展評活動——「家鄉的樣子」展覽12月17日開展在即,歡迎大家前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對本省的村莊規劃「評頭論足」,圓夢最美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