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用「繡花」功夫 打造鄉村精準規劃模式

2020-12-18 網易新聞

紅網時刻記者 何超 通訊員 曠倩煜 長沙報導

最美的村莊規劃究竟是什麼?

可能在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看來,是自家年久失修的房屋變得煥然一新,各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或許在村支書施金通的眼裡,是在規劃指導下,村容整潔、生活便捷、一步一景,村莊的每一處都彰顯特色和美麗的精心建設。

在駐村幹部麻輝煌的印象中,又或許是十八洞村逐漸發展起來的各色產業,以及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學基地、鄉村旅遊打卡地等不斷擦亮的金字招牌。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十八洞村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如何通過村莊規劃助力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

從2018年7月至今,歷時兩年多,湘西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花垣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技術團隊做出了一系列「精準規劃」的探索實踐。

十八洞村村寨大門。

立足實際 先規劃後建設

日前,湘西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祝期祥向記者透露一組數據:十八洞村通過發掘優質資源,合理布局產業空間,通過「飛地經濟」模式、異地流轉土地1000畝,規模發展獼猴桃產業;陸續開發了茶油、臘肉、苗魚、果酒等農產品加工項目。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長到2019年的14668元,村集體收入由2013年之前幾乎空白增加到2019年的126.4萬元。

人居環境方面,全村237戶民居風貌得以改造,功能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五改」(危房改造、改廚、改廁、改圈、改浴)和「六到戶」(水、電、路、房、通信、環境治理)工程。村莊風貌得到保護的同時,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祝期祥認為,數字變化的背後離不開十八洞村立足實際、因地施策的村莊規劃。他介紹,眾所周知,十八洞村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山村,交通閉塞、信息不暢、人多地少、發展滯後。但它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典型的苗族聚落,有著深厚且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

如何立足十八洞村的特殊性,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科學規劃,補齊村莊發展的短板?2018年,十八洞村引進了規劃設計團隊,在經過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十八洞村村莊規劃作出新的定位:基於時代背景、資源稟賦、產業支撐、未來發展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了「精準扶貧首倡地、傳統村落保護地、鄉村旅遊目的地、鄉村振興示範地」的目標。

「本著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讓十八洞村村莊規劃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需求,成為鄉村精準規劃的範本,並引領十八洞村實現跨越發展。」祝期祥說。

創新思維 緊扣「精準」謀規劃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十八洞村駐村規劃師尹怡誠表示,十八洞村的鄉村規劃貴在體現「精準」。「我們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了適應山區苗族聚落髮展的新路徑,下了一番『繡花』的功夫。」比如在旅遊方面,十八洞村注重發揮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優勢,圍繞產旅結合、農旅融合、文旅配合,大力發展紅色、綠色、古色旅遊。

把紅色旅遊當作生命線,以扶貧文化、知青文化為主題,重點開展精準扶貧教育培訓、精準扶貧經驗展示、精準扶貧精神傳播;把綠色旅遊做成風景線,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打造峽谷探險、梯田體驗、山地拓展、森林康養等旅遊產品;把古色旅遊變成記憶線,著重突出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在吃住行遊購娛中體現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特色。

竹子寨民居。

他特別提到,立足十八洞村的特殊性,規劃從多個方面的轉變體現了創新思維。即從以往的規劃與建設脫節到精準規劃作引領的全過程規劃模式轉變;從常規的資料收集方法到分析鄉村演進規律、提煉聚落空間基因的全時空調研方法轉變;從片面的藝術鄉建到講土氣不講洋氣、講小氣不講大氣、講人氣不講名氣的「鄉土優建」理念轉變;從單純的就村論村到跳出十八洞村實現區域資源聯動的全域品牌共建思路轉變;從傳統的人力踏勘到結合傾斜攝影、三維掃描、數字沙盤、手機App和門戶網站的十八洞村數位化平臺建設轉變等。

「總而言之,十八洞村村莊規劃是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需求的,全要素整合、全領域覆蓋、全過程統籌、全周期管理的鄉村精準規劃範式。」尹怡誠說。

引進駐村規劃師 因地、因村、因戶規劃

十八洞村的規劃編制中,開創了駐村規劃師制度先河。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院長鄧鐵軍介紹,村莊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兩年多裡,團隊紮根十八洞村,通過逐戶訪談、問卷調查、村民大會、火塘會議、堂屋會議等形式了解村民的想法與訴求,讓村民主動了解規劃、參與規劃、認同規劃、實施規劃。駐村規劃師則肩負「美好藍圖的講解員」「村民訴求的傳遞員」「項目實施的監督員」「技術資源的輸送員」「村莊發展的研究員」「美麗鄉村的宣傳員」六重角色。

駐村規劃師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十八洞村在規划過程中基本實現了因地、因村、因戶規劃。對此,鄧鐵軍舉了兩個例子。

駐村規劃師籤約儀式。

近年,十八洞村村民建新房需求明顯,因此規劃在南、北片區各建一處新居民點。其中村民對北部新寨選址卻存在較大分歧。規劃將新寨布置在飛蟲寨和當戎寨之間,同時在新寨址規劃了趕秋場,以趕秋節等苗族傳統文化活動為特色形成規模效益,吸引更多遊客到訪。

村民們則希望選在另一處空地,因為交通更方便,且為遊客的必經之地,旅遊旺季村民們可沿途做點生意。鄧鐵軍說,村莊規劃更重要的是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村民訴求。

鄧鐵軍告訴記者,最終選址問題得出了解決方案:請專業機構論證地塊地質和用地條件,在地質和用地條件允許前提下,規劃將選址移至村民認可的位置,並在圈定用地範圍時避開地質災害點,方案最終得到了村民認可。

規劃前,村民楊明當家裡的房子剛建不久,由於缺乏資金外牆沒有裝飾。按照規劃,房子風格與村莊整體風格不匹配需要改造。打工多年的積蓄都在其中,楊家人不舍。規劃團隊成員上門耐心做工作。大家從風貌改善政策到改善後的使用功能,以及村莊的發展前景,並號召他們回村發展。「最終他們同意了改造方案。」鄧鐵軍說,規劃團隊更是加班加點為他們趕製出了圖紙。

駐村規劃師入戶調研。

據統計,2019年,十八洞村全村接待遊客60萬人次,農家樂已發展到14家,實現旅遊收入354萬元。目前,十八洞村人氣持續爆棚,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

除了鄉村旅遊,十八洞村還引進了步步高集團合作開發生產山泉水,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50萬元;成立苗繡專業合作社,培養熟練繡娘50餘名,苗家繡娘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十八洞村民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湖南省首屆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展評活動——「家鄉的樣子」展覽12月17日開展在即,歡迎大家前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對本省的村莊規劃「評頭論足」,圓夢最美鄉愁。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時間丨精準扶貧「繡花」功夫
    習近平時間丨精準扶貧「繡花」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後,多次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海報。 由該劇劇組供圖6月20日,以「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重大歷史使命為時代背景,講述新時代共產黨人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電視劇《最美的鄉村》,迎來了完美收官。
  • 以「繡花」功夫守護萬裡長江的千年文脈
    「繡花」功夫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領域多個場合提到的關鍵詞和高頻詞。深刻領會「繡花」功夫內涵,保護弘揚長江文化需要發揚好「繡花匠」精神,精心謀劃、按「圖」作業;鉚勁實幹、聚力創新;精準落點、穿針引線。通過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人民尋得見萬裡長江的千年文脈。首先,下「繡花」功夫,弘揚長江文化需要「按圖施工」「照圖作業」,堅持戰略思維,做好頂層設計。
  • 下一番「繡花功」謀一局「精準棋」:精準扶貧靶心不偏
    十八洞村的石爬專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活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這一湘西苗族村落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徹底改變了老人一家的命運。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讓類似於石爬專老人的貧困群眾受惠良多。 精準脫貧取得如此重大成果,其背後原因是什麼?「精準」二字又該如何理解?
  • 十八洞村:桃花源之「路」
    十八洞村,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既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層疊的梯田,望不到邊的綠色。縣委書記羅明和縣長隆立新在半年時間裡,走遍了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與村民一道摸家底、算細帳,最終確定了種植、養殖、苗繡、勞務、鄉村遊5大產業為主的發展思路,並派扶貧工作隊等單位的37名工作人員,一對一聯繫136個貧困戶精準扶貧。其次還通過城鎮交通項目的實施,推動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下足繡花功夫幹好精準扶貧|遵義市新蒲新區禮儀...
    然而,就在這30多個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是農村,雖然沒有貧困村,但貧困人口如何穩定脫貧仍是我心頭始終牽掛的首要工作,我認為越是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精準扶貧就越要下足繡花功夫。在禮儀街道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堅信「只要下足功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 望江:用「繡花功夫」打造美麗宜居環境
    望江:用「繡花功夫」打造美麗宜居環境 2020-12-03 09:45:41   來源:安慶新聞網
  • 黑龍江:「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楊海全 攝 2012年當年減貧人口15萬人、2013年15萬人、2014年29萬人、2015年34萬人、2016年4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4.4%下降到如今的3.2%……過去的五年間,黑龍江重點解決「大水漫灌,沙灘流水不到頭」問題,堅持用「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 十八洞村大力發展苗繡 「繡」出苗寨好日子
    湖南日報記者 張湘河 通訊員 吳紅豔  藏在深山裡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風景美,苗繡更美。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視察調研,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如今,這個承載著習總書記殷切期望的小山村,正在大力發展苗繡,打造「美麗經濟」。
  • 百村脫貧記|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結碩果 深山苗寨煥新顏
    位於山區深處的十八洞村,曾是一個閉塞的苗族村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7年來,在精準扶貧方針指引下,十八洞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一起跟隨記者的腳步,回訪十八洞。因地制宜發展旅遊業讓鄉村旅遊成為了十八洞村的支柱產業之一,吸引大量遊客到訪。
  •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狠下「繡花功夫」
    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狠下「繡花功夫」——探索「縣管校聘」的教育管理模式光明日報記者 杜冰  日前,教育部在山西長治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實施一段時間以來的經驗,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巡視員劉建同在會上表示
  •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景區導遊詞下篇
    龍元珍又燃起了希望,他邀上五戶村民打算成立藥材合作社,以此來貸款開發山地,「只要貸款能下來,我們幾個老夥計就開張,希望過幾年附近的苗醫苗藥都能用上我們十八洞種出的好藥材。」(竹子寨)風起苗寨,十八洞開。早春的十八洞村,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精準扶貧」4個紅色大字,刻在梨子寨的石壁上,扎在厚重的苗寨裡。
  • 精準二字,是脫貧之戰的寶貴遺產
    需要盤點的經驗很多,但「精準」二字,這筆寶貴的制度遺產不可或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他說,要建檔立卡摸清每戶致貧原因,不能「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 念茲在茲 下足脫貧攻堅的「繡花」功夫
    同時依託「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百合中藥材產業,採用「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市場銷售」方式,按「11134」比例進行利益分配,既確保集體經濟收入,又保證貧困戶穩步增收。(記者 何勤華)  高原藏區的新路徑  松潘縣委書記澤小勇:  精準「造血」是摘帽的「金鑰匙」  高原藏區是我省脫貧攻堅的「四大主戰場」之一。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松潘縣委書記澤小勇表示,用「繡花」功夫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精準「造血」精準脫貧,是高原藏區與全省全國同步甩掉貧困帽子的「金鑰匙」。
  • 半月談|精準二字,是脫貧之戰的寶貴遺產
    需要盤點的經驗很多,但「精準」二字,這筆寶貴的制度遺產不可或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他說,要建檔立卡摸清每戶致貧原因,不能「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 下足「繡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 勾勒長沙未來發展美好藍圖
    下足「繡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鄭建新對「四精五有」理念進行系統解讀,勾勒城市未來發展美好藍圖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城市是我們永恆的家園,是一個「骨骼強、血脈暢、氣質美、活力足」的有機生命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要用繡花功夫
    貫徹落實好此次會議精神,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用繡花的功夫落實落細會議要求,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邁上新臺階。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增強兜底保障的精準性、有效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老年人照護的第一責任主體。推進實現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必須大力弘揚敬老孝老美德,營造良好的家庭養老環境。
  • 「精準繡花」力求「錦上添花」
    「下足精準繡花的功夫,辦好錦上添花的好事。」唐河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擔當、頭號工程,不等不靠,精準施策,多點發力,主動作為,為貧困群眾託起脫貧希望。在扶貧車間項目上,規劃的20個扶貧車間示範點6月底前可實現90個貧困村全覆蓋,全年可實現1200名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就業。在電商扶貧項目上,每個貧困村至少建設一個電子商務服務點,全年吸納500名貧困人口勞動力就業。在100個產業扶貧基地項目上,已建成40個產業扶貧基地,今年計劃再建成60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3000人以上。
  • 《科技日報》頭版聚焦貴州脫貧攻堅丨貴州減貧,用足精準「繡花功夫」
    7月22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貴州減貧,用足精準「繡花功夫」》,聚焦貴州結合省情,用足「繡花功夫」,著力發展12大特色優勢產業等,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助推脫貧攻堅。全文如下: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結合省情,用足「繡花功夫」,創造性地探索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相結合的系統工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人,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轉變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經濟增速連年位居全國前列,被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 「只爭朝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用「繡花」功夫精準推動產業扶貧...
    用「繡花」功夫精準推動產業扶貧——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脫貧攻堅側記來到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莫力哈達嘎查的一處空地,一排排光伏太陽能板此起披伏地排列在坡地上,頗為壯觀。「這是旗裡實施的光伏扶貧村級電站項目,有機結合清潔能源和扶貧產業,能夠幫助貧困嘎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巴彥呼舒鎮宣傳委員張高娃一邊介紹,一邊指著不遠處的光伏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