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評價,高度概括了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的出身和天賦都很普通,卻最終成為晚清中興第一人。
《曾國藩家書》記載了曾國藩從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長達30年的文治武功,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成長經歷,更重要的是記錄了曾國藩的家風家教。這些家書都是記錄的日常瑣事,但是卻包含曾國藩的所思所想,包含了其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子侄等家人的脈脈親情,將家庭教育融入家書的字裡行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滋養效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孩子們從咿呀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家風,有什麼樣的家教家風,就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曾氏家族是侯門大族,100多年來未見有紈絝子弟,其後人人才輩出,在藝術、科學、政治、教育等領域的成就不勝枚舉。曾國藩家教家風重點體現在:治家、治學、進德、修業等方面。
一、治家
曾國藩用幾組字概括了家風家教理念。
八寶: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來源於曾國藩祖父星岡公。
八本: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四字訣:勤、儉、孝、友。
五箴: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主靜,四曰謹言,五曰有恆。
耕讀: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曾國藩金榜題名入選翰林後,他的爺爺曾玉屏冷靜地告誡他的父親曾麟書:「寬一雖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曾國藩的父親曾自撰一聯說:「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可見曾國藩的長輩對耕讀文化的重視程度及對曾國藩後來產生的影響有多深。
二、治學
讀書:曾國藩勉勵兒子:「餘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惜年老眼蒙,無甚長進。爾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擲光陰。」「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晚年又說:吾這一生無一日不讀書。
方法:讀書做學問要講究方法。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給兒子的信中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
內容: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每日習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讀背誦之書不必多,十頁可耳。看涉獵之書不必多,亦十頁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阿兄數千裡外教爾,僅此一語耳。
有恆: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恆。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
三、進德
孝友:曾國藩非常重視子女的品德培養,給曾紀鴻的家書中講道:「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勤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鹹豐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曾國藩給兒子寫信:「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他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勤勞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餘心大慰矣。」
勤敬: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後輩子侄,總宜教之以禮。出門宜常走路,不可動用車馬,長其驕惰之氣。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後驕慣則難改,不可不慎。他要求家屬不要有官家風味。「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
四、修業
立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功課:曾家小女兒曾紀芬結婚時,曾國藩在女兒的嫁妝準備了「功課單」: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巳午刻,紡花或績麻(衣事),中飯後,做針線刺繡之類(細工),酉刻(過二更後),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
堅毅: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諺雲吃一暫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得眾:曾國藩認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