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中敬禮的張玉華將軍兩頁紙遺囑曝光:喪事從簡「十不」

2020-12-04 觀察者網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人民前線報社旗下微信公號「人民前線」(ID:njjqrmqxb)9月16日消息,9月10日凌晨2時37分,101歲的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

9月16日上午,張玉華老將軍遺體在南京火化,遵其遺囑,只有老將軍的直系親屬和老幹部服務處幹部及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老將軍說,「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我們未能到現場送別,更沒有照片留存!

2015年「9·3」大閱兵上,張玉華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張玉華在2016年農曆猴年春晚《將軍與士兵》小品最後,坐在輪椅上被攙扶著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

張玉華離休後一直樂善好施,幫助全國各地困難群眾。

張玉華,山東省文登縣人,1916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膠東天福山起義,歷任連隊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師政委,副軍長,瀋陽軍區炮兵參謀長、副司令員,瀋陽軍區炮兵副政委、政委,武漢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顧問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早在2001年,老將軍就已寫好遺囑,並三次修改。

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內容有兩頁A4紙。

他說,"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與死者無益與活者有損的事"。

前線哥含淚摘錄其中——

後事不要辦的有:

1、不發唁電、唁函;

2、不設靈堂;

3、不開追悼會;

4、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5、不舉行最後致哀儀式;

6、不要花圈、花籃;

7、不要挽帳、輓聯;

8、不收禮品、禮款;

9、不要壽衣、壽鞋;

10、不用骨灰盒。

後事可辦的有:

1、可留張遺容照片;

2、可將遺體解剖研究;

3、可捐獻有移植價值的生理器官;

4、可取出腹內子彈,裝入瓶內留給後代做「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5、可用紗布將骨灰包好,埋在一棵樹下,起點肥效作用,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汙染環境;

6、可繪製要圖,讓後代有機會看看那棵樹的成長;

……

對遺款遺物的處理原則:

1、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數退還,需要賠償的則堅決按照制度規定辦;

2、屬於借用的,無論公家的或者私人的一律物歸原主;

3、屬現金(存款)捐給老家張皮村小學,作為當年父母所設「張皮村小學華華獎學基金會」的積累;遺物捐獻給天福山起義紀念館;

……

生前,老將軍有個幸福的大家庭。五個兒女,子孫滿堂,曾孫輩最大的十多歲,最小的才1歲。老將軍還特意立囑,"我的後代,要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真乃楷模。

字字深情,令人起敬,如滌心靈。

這遺囑,是老將軍經歷風雨的洗禮後的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

功勳卓著的老將軍,沒有留下金,也沒有留下銀,卻留下了比金銀更加珍貴的精神財富。

張玉華老將軍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這個軍禮和一生的奉獻,卻永遠的烙印在了我們心中。

老將軍視民如母,他說心中有3個媽媽

他生前多次說,他的心中有3個媽媽,第一個是他的生母,第二個是養育他的人民,第三個是培育他成長的黨。對第一個媽媽,他非常孝敬她。對第二個媽媽,他永遠也報答不了,但只要他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做事情。對第三個媽媽,他的信念是,要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

老將軍對黨忠誠,一生踐行愛黨信黨跟黨的諾言

歷史與現實的價值、信仰與人性的真實,在他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有著8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始終不渝踐行黨員的諾言,單說他的遺囑,沒有慷慨激昂的詞語,樸素直白中流露出無比堅定的崇高信仰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老將軍熱愛學習,從不錯過每一次教育活動

2016年2月29日《人民日報》登載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等文章,老將軍當晚就召集身邊工作人員和在南京的子女開會學習。他還特意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瀋陽的子女們,要求他們積極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弄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把握共產黨員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

老將軍博施濟眾,這些年捐款近百萬元

從1986年離休後,他的工資留60%,其餘40%都捐出去了。他說:「我就想不通有的人有了幾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留十萬二十萬就夠啦!所以是領了工資就捐,再領再捐,我是年年捐。」30多年來,他用自己大部分收入,給西到新疆、西藏,南到海南島,北到東三省的貧困群眾、學校捐款近百萬元。2012年,他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老將軍生活勤儉,這些年捐贈大米近20萬斤

老將軍自己生活十分儉樸,卻捐贈大米近20萬斤。他一件衣服穿很多年,他的襪子有補丁,他的手錶從上世紀70年代戴到現在去世。有一次,老家親戚送他一幅刺繡,工作人員問他要不要裱一下,他卻讓直接用膠布粘在床頭上方的牆壁上。

老將軍堅持閱讀,每天都會寫日記、記筆記

每天堅持閱讀,是老將軍從年輕時就養成的習慣。其兒子張建文介紹,讀書看報是父親每天的必修課,除此以外,還每天寫日記、記筆記,80多年從未間斷。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將軍讀書看報略顯吃力,大部分是在床上完成,但寫日記、記筆記都要端坐在書桌前。

老將軍注重保健,經常送人健康秘訣

老將軍生前就愛在院子裡種些青菜、茄子之類的小菜自己吃,只要一提起如何養生,便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自創的一套健身16字口訣:「運動健身、飲食健身、衛生健身、樂觀健身」,來人必送自我保健的匯總材料。雖是小禮物並不貴重,卻飽含老將軍的真情厚意。

如今,老將軍離別,依舊不忘奉獻,將自己一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老將軍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

9月10日凌晨,老將軍去世後,南京市紅十字會眼庫的工作人員趕到南京總醫院病房,向老將軍的遺體鞠躬,摘取了他的眼角膜。前線哥獲悉,雖然老將軍已是百歲高齡,但眼體結構良好,老人的捐獻遺願得以實現。

老將軍說捐出留存體內77年的子彈

他23歲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天福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曾參加過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鬥。此後,他參加了14年抗戰,解放戰爭中的四平攻堅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戰爭中他三次身負重傷,還有一顆子彈在他體內殘存77年。他曾寫「後事留言」說,「離世後可取出他體內的那顆子彈,裝在瓶子裡留給後人,作為『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老將軍說再給老家小學捐些錢

按其遺願,老將軍子女將給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文昌小學(以前叫張皮村小學)捐款10萬元,作為華華獎學基金。

老將軍還說過去世不留骨灰

子女將於9月17日,前往天福山,將老將軍的骨灰撒向當年的起義地。

老將軍的離去,留下太多的悲傷。

張玉華老將軍走了,留下了一份平平凡凡、安安靜靜為理想奮鬥的傳承,留下了一個從從容容、坦坦蕩蕩為事業奉獻的典範,留下了一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力量。

(原題為《那個在"9·3"閱兵中敬禮的張玉華將軍遺言曝光,再一次令國人淚目……》)

相關焦點

  • 大閱兵中敬禮的老將軍遺囑曝光:喪事從簡「十不」
    9月10日凌晨2時37分,101歲的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9月16日上午,張玉華老將軍遺體在南京火化,遵其遺囑,只有老將軍的直系親屬和老幹部服務處幹部及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老將軍說,「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我們未能到現場送別,更沒有照片留存!
  • 93大閱兵和春晚上敬禮的百歲將軍今晨辭世 去世後將捐獻器官
    今天凌晨2:37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將軍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1歲。張玉華將軍一生致力於慈善事業,在世時總計捐獻40萬人民幣和2萬斤大米,去世後還捐獻出了自己的可用器官。並且囑咐子女: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不設置靈堂,不搞遺體告別,不保留骨灰。謝絕外地親朋好友來寧弔唁。
  • 文登百歲將軍張玉華亮相春晚 敬禮戳中淚點(圖)
      春晚舞臺上,張玉華老將軍再次敬禮   大眾網文登2月7日訊 (記者 李澤 王瑜) 去年9.3大閱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感動全國的山東文登籍百歲將軍張玉華亮相猴年春晚。張玉華老將軍在9.3大閱兵上敬禮   9.3大閱兵 百歲老將軍敬禮感動全國   張玉華1916年出生於文登營張皮村,是天福山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曾參加過膠東抗日第一仗——雷神廟戰鬥,後來還參加過遼瀋、抗美援朝等許多戰役。曾在戰鬥中三次負傷,一發子彈從他的右腋下打入腹部,至今還留在體內。
  • 文登百歲將軍張玉華亮相春晚 一個敬禮戳中觀眾淚點
    2016大眾網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59)      文登百歲將軍張玉華亮相春晚 一個敬禮戳中觀眾淚點   春晚舞臺上,張玉華老將軍再次敬禮  大眾網文登2月7日訊 (記者 李澤 王瑜) 去年9.3大閱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感動全國的山東文登籍百歲將軍張玉華亮相猴年春晚
  • 101歲開國將軍張玉華辭世 去世後將捐獻可用器官
    今日(9月10日),大白新聞獨家獲悉:「抗戰老戰士、百歲老將軍張玉華,因病於2017年9月10日2時37分逝世,享年101歲」。此外,張玉華家人發來的消息稱:「我們的敬愛的父親,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於2017年9月10日2時37分逝世,享年101歲。根據父親生前意願:喪事一切從簡,捐獻可用器官,不設置靈堂,不搞遺體告別,不保留骨灰。
  • 老將軍張玉華:我也永遠忘不了這三位「母親」
    之後的幾年,張玉華又陸續參加了多場戰事,其黨內職務也從13團3營教導員逐漸轉變為40軍119師政治部主任。在張玉華擔任一中隊指導員時,面對整個大隊被日軍包圍在雷神廟的緊急情況,他依舊臨危不懼、鎮定自若。他拖著受傷的身軀,背著同樣身負重傷的理琪,在硝煙瀰漫中勇敢地突出包圍。建國後,他又積極參加了戰役。
  • 喪事從簡 親情不減!倪梁村老人立下遺囑不設靈堂不擺宴席
    喪事,有人講究大操大辦,也有人主動簡辦,不想麻煩身邊人。7月12日下午,小越街道倪梁村村民戴文君的父親在醫院因病去世了,但戴家家中並沒有設靈堂,也不擺喪席不收禮金。「親朋好友來殯儀館悼念,其他的事宜遵照父親遺願一切從簡了。」
  • 百歲開國老將軍子彈留體內77年,去世才取出,30年捐款百萬
    2016年農曆猴年春晚《將軍與士兵》小品最後,老將軍坐在輪椅上被攙扶著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張玉華將軍是山東文登人, 1916年11月出生,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曾參加八年抗戰、東北解放戰爭中殘酷的四平攻堅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 一位老黨員的囑託:喪事一切從簡
    「如果我走了,喪事一切從簡,絕不添亂!」這是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鎮三家村老黨員李壽昌臨終前的囑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由於臥病在床,身體不便,李壽昌特意囑託家人向堵卡群眾捐贈了礦泉水。「現在是人民群眾最需要共產黨員的時候,我不能參加堵卡,就送一點物資,也算為疫情防控作一點貢獻吧。」他說。
  • 喪事從簡,親情不減!
    疫情當前 安全第一冀南新區文明辦向全區父老鄉親發起「喜事緩辦、喪事簡辦」的倡議書新區廣大群眾積極響應以實際行動有力支持疫情防控「現在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吃勁時期,為了減少疫情傳染可能性,白事要從簡、從快。
  • 婁底:村民身後事立遺囑 遺體火化不辦喪事
    紅網時刻婁底5月4日訊(記者 袁雅琴 通訊員 賀虎剛)「停止呼吸,馬上火化,骨灰不要;不燒紙錢,不放鞭炮,不響鑼鼓;子孫不戴孝,不跪拜;不告訴親戚朋友,不對外宣傳……」5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雙峰縣印塘鄉鐵馬山村,村支書賀運希拿出收藏多年的一張遺囑給記者看。遺囑的主人是鐵馬山村村民王慶福,大伙兒親切地稱呼他為「稼木匠」。
  • 101歲開國少將張玉華病逝 熱心公益獲評"中國好人"
    記者10日凌晨獲悉,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將軍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0日凌晨2:37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周歲。    此外,張玉華家人發來的消息稱:「我們的敬愛的父親,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於2017年9月10日2時37分逝世,享年101歲。根據父親生前意願:喪事一切從簡,捐獻可用器官,不設置靈堂,不搞遺體告別,不保留骨灰。
  • 上饒鄱陽退休老師生前立遺囑喪事簡辦
    自移風易俗活動在油墩街開展以來,得到了絕大多數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理念順民心、合民意,樹立文明新風成立當前的新時尚。油墩街鎮馬墩村吳文友是一位退休老教師,今年八十多,當他得知政府在積極引導人們群眾開展移風易俗,減少鋪張浪費,倡議厚養薄葬的政策,吳老拍手叫好,為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移風易俗的號召,立下了遺囑,死後喪事一切從簡,不放煙花,不用樂隊,不搞祭禮,一切從簡。
  • 國家提倡一切喪事從簡
    因為疫情原因,國家提倡一切喪事從簡。之前比結婚還講排場的農村喪事儀式被喊停了。以後再孝敬老人,關懷親人,不要再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不要只在人故去時,花錢請人搭戲臺,請人哭唱的表達了。在東北的農村,家中如果有長輩去世,家中的晚輩們為了表達對故去長輩的不舍和孝道,都會請人搭臺唱兩三天的戲。民間有專業從事這種職業的婚喪紅白喜事一條龍服務社。如果是喪事,一條龍的服務社裡有專人幫著僱主家招待前來吊念的客人,一條龍服務社帶來的樂隊也會在靈堂前演奏哀樂。讓前來吊念的人都能感受到悲傷的氣氛。
  • 9旬老黨員臨終囑家人:死後立即火化,喪事一切從簡
    防疫關鍵期,9旬老黨員臨終囑兒——「死後立即火化,喪事一切從簡」華聲在線2月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楊衛星 周彩霞 記者 餘蓉)1月30日,臨終時,他囑咐兒子:「目前正是疫病防控關鍵時期,我死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要親朋戚友來送葬,立即火化,一切從簡,不給政府添麻煩。」2月2日,劉老與世長辭。兒女悲痛欲絕,覺得雖然疫情防控重要,但父親的喪事也不能太簡單。他們找到小區業委會主任張四英,請她拿主意。
  • 101年的傳奇人生丨那位「軍禮將軍」的遺願
    遵從老將軍的遺囑,只有他的直系親屬及生前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這一幕再次令人動容。在兩年前的勝利日大閱兵上,老將軍一個標準的軍禮曾經感動了無數國人。從那以後,他被網友親切稱為「軍禮將軍」。記者從老將軍的親屬那裡看到了一份他曾三易其稿、最終定稿於2001年10月1日的遺囑。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寫了滿滿兩頁紙。
  • 鄧穎超的兩份遺囑
    1982年鄧穎超先後寫了兩份遺囑,將自己的後事和遺物作了安排,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本色和高風亮節。第一份遺囑寫於1982年6月17日,是在1978年7月1日寫給黨中央的一封信的基礎上重抄並作了補充。遺囑在鄧穎超逝世後,於1992年7月12日在《人民日報》全文公布。主要內容為:一、遺體解剖後火化;二、骨灰不保留,撒掉;三、不搞遺體告別;四、不開追悼會;五、所住房舍及原同周恩來共住房舍為全民所有,交公使用,不搞故居和紀念;六、對周恩來的親屬,侄兒女輩,勿以因周恩來的關係或以對周恩來的感情出發,不依據組織原則和紀律給予照顧安排;七、公布以上要求,作為其已逝世的消息。
  • 文登籍百歲將軍張玉華的抗戰傳奇
    原標題:央視《新聞聯播》欄目播出文登籍百歲將軍張玉華的抗戰傳奇9月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致敬抗戰老兵」系列報導中,以《張玉華:百歲將軍的抗戰傳奇》為題,對文登籍將軍百歲老人張玉華進行了專訪,聽他講述抗戰的故事。
  • 邵陽縣:八旬黨員喪事從簡 以行動為抗疫減壓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日訊1月31日,邵陽縣市民李育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貼出家母仙逝訃告:為響應國家號令,母親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伴靈活動、內親好友不需親臨弔唁、弔唁親朋即來即散,用實際行動為全縣抗擊疫情減壓。
  • 溫泉:百歲老人離世,喪事一切從簡
    嶽西網訊(通訊員 程啟玉)2月1日上午,溫泉鎮榆樹村蓮花組百歲老人張氏去世,家人主動申明喪事從簡,親朋好友均不到場,商定於當天下午入土下葬,12小時內完成喪事。張氏老人出生於1918年,家中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