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雷雷、餘昌華、馬保國同現代搏擊的比賽,術高莫用、鞋不好、沒吃飽等奇葩理一度成為了無數人茶餘飯後的笑料。不過按照個人認為,比起某些只會表演和打徒弟的所謂正宗傳人,雷雷這些人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至少他們敢上擂臺。
今時今日,曾經號稱天下無敵的中國武術已然跌落神壇,當年由李連杰的《少林寺》帶起來的武術熱,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而起源於明清兩代的太極詠春一類的拳種,相對作為現代搏擊基本拳法的拳擊來說,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一說法,都變的蒼白而脆弱。
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的拳擊,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的埃及,考古學們家在公元前五世紀愛琴海海岸遺址裡面發掘出來的一對磁瓶上,就有非常清晰的拳擊圖案。不過在那時的古希臘,這項運動被稱為角力,據說拳擊繃帶裡面還參有鐵蒺藜碎瓷片一類的東西,再加上缺乏有些的規則限制,搏鬥之時慘烈往往超乎想像,失敗一方往往就代表著生命的終結。
在公元前688年的第二十三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拳擊比賽正式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那時的拳擊手們會把皮繩纏繞在他們的手上,以增加擊打效果和保護手骨。
據說,那時候還沒有回合方面的規則,拳擊手必須一直戰鬥,直到其中一人承認失敗或者到底不起為止。重量級別也沒有被使用,這意味著重量級者有更大的優勢,而且打後腦、擊檔、頭錘、踢技甚至咬耳朵都不被禁止。曾經有一塊讚美拳擊手的銘文這樣寫道:「拳擊手的勝利是靠血獲得的」。
到了公元八世紀的時候,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歐洲在中世紀日耳曼習慣法的影響下,法庭制定了一種新制度:「鬥審」。所謂的「鬥審」就是命令進行訴訟的雙方進行決鬥,作為決鬥的勝利者會在法庭「鬥審」時獲得勝訴,於是乎,堂堂正正的決一死戰決鬥盛行於歐洲諸國。
公元十二世紀,傳教士聖倍納丁有感於決鬥中消逝的眾多生命,便想設法推行以拳擊決鬥來代替劍擊決鬥,同時拋棄了古羅馬時代野蠻的拳擊訓練方法,並向民眾推行赤手拳擊,由這一時期開始,拳擊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十六世紀左右的時候,拳擊運動傳播到了英國。公元十七世紀末,拳擊在英國復興起來。公元十八世紀初在英國出現了有獎的拳擊比賽。公元一七九二年,英國拳擊冠軍門道沙為了推廣拳擊,毅然加入馬戲團遊覽英倫三島各地宣傳拳擊。一七九八年他寫成拳擊史上第一本拳擊指南並定名為「拳擊藝術」,此指南深受人們的歡迎,而門道沙也成了公認的拳擊先驅。
不過當時的拳擊運動,在比賽不戴拳套,也不做亦無規則和時間限制,直至其中一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一八三八年在布勞頓最初制定的規則基礎上,英國制定頒布了新的《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此規則最後在一八三九年被用在了拳擊比賽中,形成了現代拳擊的雛形,後來又將禁止拳手在比賽時用足踢蹬、頭撞、牙咬等低級動作,以及加入繩圍等更新到規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