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都讀些什麼書?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現代人讀書之困,或有心而無力,或有餘力又四顧茫然。關乎如何讀書、讀什麼樣的書, 汪曾祺先生曾提出建議:「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或有志成為作家的青年,應該博覽群書,但是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偏愛。 」

今天,我們推薦這份汪曾祺的「閒書書單」,以供讀者參考。這些書門類繁雜,各具趣味,均對汪先生的書寫有所增益,從這份書單中 ,我們也可以一覽他大致的閱讀史及對讀書的態度。

原標題《汪曾祺的書單 》

作者 | 段春娟

前段時間看到消息,說汪曾祺先生生前的書房已整體遷移至高郵的汪曾祺紀念館中。作家蘇北寫過《汪曾祺的書房》一文。想來這是他晚年住房條件改善後才整理出的。他自己原也說過生性隨便、不藏書、不做筆記之類的話,但不能否認,汪先生絕對是個酷愛讀書、飽讀詩書的人。

讀書是暗功夫,是為一個人插上「隱形的翅膀」。寫作更是受閱讀的影響。汪先生專門寫讀書的文章並不多,大概只有《開卷有益》《讀廉價書》《談讀雜書》《書到用時》等數篇。從中可以看出他大致的閱讀史及對讀書的態度,主張隨性讀書、讀雜書等。

本文所涉書單不是汪先生書房中的書,而是常見於其筆下、那些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書。梳理一下大致可分四類:傳統文化、外國文學、雜學、民間文學。筆者試著從這方面入手,走進他的閱讀世界,探討閱讀與寫作在汪先生這裡有著怎樣的呈現。

一、傳統文化類

汪先生書畫兼擅,古典詩文隨手拈來,語言雅致精確,有「最後一位士大夫」之美譽。這源於幼年的積澱。他說自己是在「溫柔敦厚的詩教裡長大」。十一二歲時跟祖父讀 《論語》 、背唐詩;跟韋子廉先生學桐城派古文,對他所傳授的姚鼐 《登泰山記》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戴名世 《畫網巾先生傳》 等諸篇留有深刻印象,說自己的作品講究文氣就很受桐城派的影響。與此同時,還跟鄉賢、名中醫張仲陶讀 《史記》 。「他教我的時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記》,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並不怎麼看,只是微閉著眼睛,朗朗地背誦一段,給我講一段。初中時又跟著老師高北溟讀歸有光、鄭板橋。說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悽婉」,跟自己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裡還時時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說鄭板橋詩文中藹然的仁者之心,使他深受感動。

小學、中學時代大量讀宋詞, 《漱玉詞》《斷腸詞》《劍南詩鈔》 都讀過。高中時還買過一部詞學叢書,一首一首地抄,既練書法,又略窺詞意。他說詞中的情緒應合了少年無端感傷的心,「到現在我的小說裡還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哀愁。」

除了幼年時的家傳、中學時代的薰習,待到了大師雲集的西南聯大,汪曾祺更是接受著傳統文化的深深浸染。他對面向新生的通識課 《大一國文》 大加嘆賞,認為選文獨具匠心。 聞一多先生的唐詩、楚辭課,朱自清先生的宋詞,唐蘭的「詞選」,王力先生的「詩法」課,楊振聲先生的「漢魏六朝詩選課」,另還有左傳、史記、杜詩諸課,都對年輕的汪曾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讀過的書籍不經意間就出現在他的筆下。比如在談到文學創作的語言問題,汪曾祺常援引他所讀過的書:說 《史記》 裡用口語記述了很多人的對話,很生動;說 《世說新語》 以極簡筆墨摹寫人事,「全書的語言都很講究」,記錄了很多人的對話,寥寥數語,風度宛然;說 《陶庵夢憶》 的語言生動,有很多風俗的描寫。在創作談中他也常建議年輕人多讀一些古曲作品,這實在是其經驗之談。

二、外國文學類

汪曾祺接觸外國文學是在上大學前。高三時為避戰亂,躲在鄉下的庵中,隨身所帶是 《沈從文小說選》 和屠格涅夫的 《獵人日記》 。日後他曾說這兩本書改寫了他的人生,引他走向文學道路,「屠格涅夫對人的同情,對自然的細緻的觀察給我很深的影響」(見《西窗雨》)。但大批量地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則是在西南聯大時期。

這期間汪曾祺讀過尼採、薩特、伍爾夫、紀德等。他對巴爾扎克提不起興趣,說他總是站在讀者之上,有些欺負讀者;對託爾斯泰也不喜歡,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勉強讀了 《戰爭與和平》 ;對莫泊桑和歐·亨利也不感興趣,說他們「耍了一輩子結構」,但顯得很笨,實際上是「被結構耍了」。他鍾情於契訶夫、阿索林、海明威等,說契訶夫按照生活的樣子寫生活,喜歡散文化的結構,喜歡他把文字丟來丟去的,這正是他的現代性所在;說阿索林的小說「是覆蓋著陰影的小溪,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他喜歡長篇 《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 等意識流式的小說,說《追憶似水年華》「纖細、飄飄忽忽」,還曾「野心勃勃」地打算寫個像這樣的自傳性的長篇。

青年時代的汪曾祺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意識流的影響,那時寫就的小說《復仇》和《小學校的鐘聲》,就有意識流的味道,很空靈。曾有人認為他的小說是有點「洋」的,應是指這一時期的作品。

寫於1992年的散文《西窗雨》,可說是汪先生自陳外國文學對他的影響及他對外國文學的態度。他認為年輕人寫東西要多嘗試,濃麗華美都不為過,不要一開始就流於平淡。但他也主張,要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要納外來於傳統,融奇崛於平淡。想來這都是他的夫子自道。

三、雜書類

北京有個青年問他:「你的修養是怎麼形成的?」他說:「古今中外,亂七八糟」,並勸這個年輕人要廣泛地吸收。

汪曾祺讀雜書的興趣大概始於十一二歲,那時他看了家中所藏的 《嶺表錄異》《嶺外代答》 ,就對筆記、遊記類的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一類書的文字簡練樸素而有情致,對我作品的語言風格是有影響的」(《開卷有益》)。《嶺表錄異》是本地理雜記,為唐人劉恂所撰,記述嶺南異物異事,尤其是各種魚蝦、海蟹、蚌蛤的形狀、滋味和烹製方法,嶺南人喜食的各類水果、禽蟲也有記述;《嶺外代答》為宋代地理名著,記載了宋代嶺南地區(今兩廣一帶)的社會經濟﹑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及物產資源﹑山川﹑古蹟等情況。

汪曾祺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高中時,常逛書攤,買一些便宜的一折八扣書。多是供人消遣的筆記小說、雜書類,如 《子不語》《夜雨秋燈錄》《續齊諧記》 等,還有餘澹心的 《板橋雜記》 、冒闢疆的 《影梅庵憶語》 等。

西南聯大的翠湖圖書館、系圖書館、茶館都留下他深夜苦讀的身影。從 《南昭國志》 到福爾摩斯,逮著什麼看什麼,甚至讀過講驗屍的 《宋提刑洗冤錄》 等等。

聯大畢業後在上海的兩年,他常和黃裳等人逛舊書攤,買過掃葉山房的 《景德鎮陶錄》 、張岱的 《陶庵夢憶》 及萬有文庫湯顯祖評本 《董解元西廂記》 等雜書。 《董西廂》 對他影響很大,常在文章中引以為例:「董解元把韻文運用得如此熟練,比用散文還要流暢自如,細緻入微,神情畢肖。」(見《小說筆談》)

歸納一下,汪先生所讀雜書大約可分為遊記類、草木蟲魚類、飲食類、風俗節令類幾大塊,而這也多能對應到他的創作上,他的散文也大致分為這幾類。

前文提到,汪先生喜歡遊記類散文。他本人也喜歡到各處遊歷,據有心人統計,中國的省份他大概只有一個青海沒去過。所到之處也多留有文字,像《滇遊新記》《天山行色》《湘行二記》《初訪福建》等皆是。

草木蟲魚類文章也深為汪先生所喜歡。吳其浚的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他多次提及,還在小說《晚飯花》的開頭引用了原文。鄉人王盤的 《野菜譜》 也甚得其心,給予很高的評價,說其有「人民性」。他常看法布爾的 《昆蟲記》 ,說從中知道知了是個聾子,著實高興。為寫瓢蟲,他曾專門寫信給好友朱德熙,請後者幫忙推薦一位昆蟲專家以便請教,還借來《中國經濟昆蟲志·鞘翅目·瓢蟲科》一書並通讀一過。肯在這種書上花心思,自然也反映在創作中,這一類散文在汪曾祺創作中也佔有一定比重。

汪曾祺大學時代就讀過元人食譜 《飲膳正要》 ,甚至還饒有趣味地研究驢皮的製作。 《隨園食單》 必也讀過,他曾批評袁枚只會吃不會做。為寫一篇《宋朝人的吃喝》遍檢 《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 諸書,都沒有發現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遂得出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的結論……汪先生的談吃散文,寫得活色生香、搖曳多姿,更為難得的是文化趣味,不是僅憑多吃幾回的所謂美食家所能為。

汪先生的很多作品就像是一幅幅動人的風俗畫卷, 《大淖記事》《歲寒三友》《受戒》 等莫不如是。有評論家稱其小說中有風俗畫,他自己也不否認。他喜歡看風俗畫,也愛看各種講風俗的書。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他細細看過,那些講風俗的書 《荊楚歲時記》《一歲賀聲》 都愛翻翻,放在手頭經常看的是 《東京夢華錄》 (外四種——《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認為「這樣把記兩宋風俗的書匯成一冊,於翻檢上極便,是值得感謝的」。像宋元筆記中 《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他都很感興趣,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有關各地民俗的記敘。

汪曾祺這樣定義風俗:「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風俗「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悅」。他還說:「風俗中保留一個民族的常綠的童心,並對這種童心加以聖化。風俗使一個民族永不衰老。風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風俗有這麼高的評價,對其作品中充盈的那些濃鬱的風俗風情就不難理解了。

四、民間文藝類

汪曾祺先生筆下汪洋恣肆的雜家氣象,除了他博採雜書的原因,還有民間文藝的浸潤。當然這源於他獨特的經歷。1950年代他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民間文學》等刊物做編輯,還因組稿等事宜到各地採風收集民歌,這讓他有機會接觸閱讀大量的民間文藝作品。「語言文化的來源,一個是中國的古典作品,還有一個是民間文化,民歌、民間故事,特別是民歌。因為我編了幾年民間文學,我大概讀了上萬首民歌,我很佩服,我覺得中國民間文學真是一個寶庫。」(《小說的思想和語言》)他曾說過:「敦煌變文、《雲謠集雜曲子》、打棗杆、掛枝兒、吳歌,乃至《白雪遺音》等等,是野菜。因為它新鮮。」(見《四方食事·野菜》)這是汪先生對民間文藝的態度。

正因有著這樣的淵源,汪先生對民間文藝造詣很深。早在50年代就寫過《魯迅對於民間文學的一些基本看法》,發表於《民間文學》1956年10月號。「文革」之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不是小說,而是有關甘肅民歌的論文《「花兒」的格律》,還寫過《讀民歌札記》《我與民間文學》等。他說過:「我甚至可以武斷地說,不讀一點民歌和民間故事,是不能成為一個好小說家的。」(見《兩棲雜述》)這麼強調民間文藝,實在是他的「現身說法」。

汪先生和戲曲的緣分也深,年少時學唱青衣,上大學唱過崑曲, 60年代以後開始在北京京劇團做編劇,一做二十多年直至離休。這些經歷都讓他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戲種。而戲曲也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形式。汪先生在編劇上頗有建樹,不僅創作了諸如《一匹布》《裘盛戎》《一捧雪》《大劈棺》等文學性極強的劇本,還寫了不少戲曲方面的理論文章,被徐城北譽為「一腳梨園一腳文壇」。他自己也認為戲曲對其文學創作有著較大影響,有人說他的小說有「音樂感」,他認為這與會唱幾句京劇、崑曲,寫過幾個京劇劇本都有關係。

本文首發於《光明日報》

作者:段春娟,山東財經大學副編審

汪曾祺書單

一、傳統文學

《論語》《登泰山記》《左忠毅公逸事》《畫網巾先生傳》《史記》《漱玉詞》《斷腸詞》《劍南詩鈔》《大一國文》《世說新語》《陶庵夢憶》

二、外國文學

《獵人日記》《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

三、雜學

《嶺表錄異》《嶺外代答》《子不語》《夜雨秋燈錄》《續齊諧記》《板橋雜記》《影梅庵憶語》《南昭國志》《宋提刑洗冤錄》《景德鎮陶錄》《陶庵夢憶》《董解元西廂記》《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野菜譜》《昆蟲記》《飲膳正要》《隨園食單》《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大淖記事》《歲寒三友》《受戒》《清明上河圖》《荊楚歲時記》《一歲賀聲》《東京夢華錄》《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四、民間文學

《雲謠集雜曲子》《白雪遺音》

相關焦點

  • 汪曾祺:讀廉價書
    作者 | 小李啃書(孔網店鋪:聽雨lunar123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 讀廉價書 】汪曾祺文章濫賤,書價騰踴。我已經有好多年不買書了。這一半是因為房子太小,買了沒有地方放。年輕時倒也有買書的習慣。上街,總要到書店裡逛逛,挾一兩本回來。但我買的,大都是便宜的書。讀廉價書有幾樣好處。一是買得起,掏出錢時不肉痛;二是無須珍惜,可以隨便在上面圈點批註;三是丟了就丟了,不心疼。讀廉價書亦有可記之事,愛記之。
  • 汪曾祺《晚飯花集》:一本適合細細品讀的書
    真的很喜歡汪曾祺的書,他寫的故事零零碎碎基本上都看了。寫來隨意,讀來也隨意。每一篇都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所有善與惡,平庸的生活,豐富的人生,在他筆下,都變得散淡安然,歲月悠長。一段故事,一段人情,都是慢火熬出的人生。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那麼鮮活有趣,還帶著滿滿的暖意。
  • 汪曾祺《人間草木》:一本讀了讓人安靜和溫暖的書
    汪曾祺就是這樣有著發現美的眼光的人,他目之所至,都是閒情逸緻,都是詩情畫意,絲毫沒有生活的沉重感,這就是他獨特之魅力。汪曾祺的文字,淡雅和溫暖氤氳其間,柴米油鹽皆入味,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食一果皆有味,一人一景總在心。
  • 汪曾祺逝世23周年: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後來,讀得越多,越看到不一樣的汪老頭。,幽默風趣又樂觀積極,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愛,事事可玩味。,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經他添些歷史文化的底料,就成了傳奇。此藏書票是汪朝親自授權為這套書題寫的紀念父親汪曾祺百年誕辰寄語,並親筆籤名。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有一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唯求俗可耐,罕計故為新。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我們總能從汪老的文章裡讀出一種親切、一種溫馨,這是來源於何處呢?汪老自己給了我們解答。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愛人到南京出差,問她要帶什麼東西。『臭豆腐』。她愛人買了些,帶到火車上,車廂都大叫:『這是什麼味道』!」,還有另一段文字「我們在長沙,想嘗嘗火宮殿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每每看到,總是忍不住地捧腹大笑,好生有趣。
  • 汪曾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一本美好的書
    喜歡汪曾祺文字的人值得仔細地讀一讀,書裡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位老者在訴說著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和文字年代雖遠一點,卻有著真摯的情感流淌出來,讓人讀完一篇還要再讀一篇,字裡行間也傳達出作者對生活的樂觀和對世事隨遇而安的情懷!
  • 汪曾祺《生活,是第一位的》:一本談生活談寫作的書,平淡有真味
    先生的散文一個重要特點是真,他想到什麼就寫些什麼,即使有時爆些粗口在裡面,但讀著卻只讓人覺得這是真性情而不感到粗鄙。除小說外,本書中選編的文章還論及散文、戲劇等,汪曾祺對生活、對文學的思考、經驗、心得,都在這些文章裡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
  • 焦慮的時候,讀汪曾祺的書呀
    一定要愛著些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人間草木》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追求一個「快」字,「快餐」「快節奏」「快生活」讓我們逐漸迷失在這樣的生活中,馬不停蹄的前進,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一草一木。讓我們跟隨著汪曾祺老先生去看一看這人間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
  • 汪曾祺的文字:深夜不能讀,因為太誘人;心情不好時讀,瞬間釋然
    汪曾祺的一生,談不上多順利,他3歲喪母,24歲時大學還沒畢業,26歲找不到工作,28歲還靠女朋友救濟,正值盛年又遇世事不安……他說,不安又能怎麼辦?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其實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可能就是這樣的境界讓他那麼愛吃、愛生活,寫出那麼多有味道的文字。
  • 在上海,我是一名老師——讀汪曾祺《星期天》
    《星期天》這是汪曾祺少有的寫關於上海的文字。讀起來,蠻新鮮的。在一所私立中學,感覺應該是如同現在的私立學校吧。人不多,校長一人掌權的樣子。房子雖舊了點,但位置好,就在福煦路,隔兩條街就是靜安寺路、南京路。
  • 快來看成安警察蜀黍都在讀些什麼書
    今天,警營小編就帶你看看成安警察蜀黍都在讀些什麼書吧!最酷的不過是你打擊犯罪守護平安保一方安寧的執著和堅定最美的不過是你低頭捧書修身養性增益智慧的模樣腹有詩書氣自華>以書為伴為友與智者對語愛上閱讀品味精彩人生!
  •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一本有溫度的書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餘的,愛著。——汪曾祺汪曾祺是作家、畫家、散文家、雜家,讀他《生活是很好玩的》文章,是一幅畫,像一首詩,意境優美。感覺他是在以畫畫的方法寫字,以寫字的角度作畫,整體呼應,匠心獨運,不失飛來神來之筆。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
  • 讀完這本書,不僅被汪曾祺可愛到了,還想把他別的書都找來讀讀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原本以為我都沒讀過汪曾祺的散文,但是打開目錄後卻驚奇地發現有熟悉的《端午的鴨蛋》、《人間草木》。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分為草木山川、花鳥蟲魚,鄉情民俗、凡人小事,讀完他的作品可以發現他的文字是很簡單的,但又富有幽默感,他以一顆從容豁達的心寫出了世間的美好與靈動。
  • 寫好作文該讀些什麼書
    一個博覽了群書的人,他的談吐和視野肯定會很不一般。那些對某一專業領域研究很深的人,我們會稱呼他們為博士、博士後;而有時候,我們會與讀過同類書、受過同等教育的人才有話可談。那麼,孩子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我想家長們引導孩子讀書,應該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讀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先讓孩子讀一些精彩的故事書。
  • 焦慮時,讀一讀汪曾祺這本書: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幸福
    《人間草木》——自帶花草香氣的一本書汪曾祺的文字閒適,文如其人。他一輩子不算平坦,磕磕絆絆,算不上無憂無慮,曾經被折騰了好幾年,但寫的東西依舊那麼美、那麼放鬆,帶著幽默。《人間草木》是他的散文集,書中儘是凡人瑣事、風土民情。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
    那種乾淨、簡練的文風,深具韻味的語言,為我第一次所見,讀來輕鬆歡快,喜歡得不得了。之後,陸續讀了汪曾祺的許多文章。最近,北京新華先鋒出版了汪曾祺作品《今天應該快活》,精選了汪老最具代表性的60篇散文佳作,讀後頗有感慨。馬一浮寫過兩句詩:「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汪曾祺的「鐵粉」、著名編劇史航曾用它來形容汪曾祺,我亦覺得最貼切不過。
  • 「出版熱」「閱讀熱」,何以大家都愛汪曾祺
    第二部《汪曾祺全集》問世「不是所有作家都值得為他出全集。」今年3月的一場線上紀念活動,《汪曾祺全集》項目主持人、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郭娟講述了《汪曾祺全集》的編輯過程,她花了兩個小時都講不完其中的故事,因為這一套書一編就是8年。
  • 汪朗:關於汪曾祺的一點兒回憶 | 寫在《汪曾祺回憶錄》書前
    關於回憶的一點兒回憶 ——寫在《汪曾祺回憶錄》書前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過反覆沉澱,除盡火氣,特別是除盡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他的其他文章,許多也是回憶,大都散見於《汪曾祺全集》的散文和談藝諸卷中,其中不少篇「有我」,還有一些「無我」。「有我」不難理解,「無我」,指的是文章中所涉及的事情,本來是老頭兒親身經歷的,但是他並不點明,而是藏在後面,換個方式敘述,好像與汪曾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