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與擦擦的源流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中國藏族人民篤信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藏,漸為全民信仰,十世紀後半期已形成了有其自身儀軌的藏傳佛教,亦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曾對藏族地區及信仰地域的哲學、政治、文化、藝術、歷算、醫藥、建築乃至人們的生活習俗、心態都有過直接和巨大的影響。

阿里明代擦擦馬頭明王(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藏傳佛教和藏族人民均帶有濃烈的實踐主義傾向,幾乎把全民信教的無比虔誠全部地歷史注入到了完美藏傳佛教藝術之中。也許正是出於這一基點,才有石泰安的名言:「我們所知道的西藏藝術幾乎完全是宗教性的。」這無疑是相對傳統藝術而言。藏傳佛教藝術是西藏化了的佛教藝術,是西藏本土藝術對印度、漢族佛教藝術的吸收和融合,在其形成之早期還吸收了尼泊爾、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等藝術風格。一千多年宗教與藝術的歷煉,終於在世界屋脊形成了獨具雪域高原特色為世界矚目的藏傳佛教藝術。

阿里後弘初期擦擦梵文經咒(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公元十三世紀,西藏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域,從此,結束了吐蕃王朝崩潰後長達三百餘年各教派政治集團各據一方的四分五裂局面。安定統一的環境和元廷對藏傳佛教的精神依託,使藏傳佛教及其宗教藝術得以迅速地向內地廣為傳播。明、清時期更遍布中華大地。至今聚居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海西,甘肅省甘南,四川省阿壩、甘孜,雲南省迪慶等十個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肅省天祝、四川省木裡等兩個藏族自治縣,依然全民信奉藏傳佛教。蒙古、門巴、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在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亦有信奉者,同時這些信奉區域存有相當數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不僅在以上信奉地,乃至中原腹地北京、承德,還包括杭州、敦煌等地均可系統地觀賞到藏傳佛教藝術的巨大遺存。

阿里後弘初期擦擦藏文經咒(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零散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在印度、尼泊爾、錫金、蒙古等國度亦可收集得到。近幾十年,西方國家對藏傳佛教藝術更有著倍增的興趣。

藏傳佛教藝術是顯露高原風採涵蓋佛教建築、雕塑、壁畫、唐卡、酥油花等諸多藝術門類,亟待深入開發和研究的中華人文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地歷代高僧大德、眾多藝僧、民間藝人親自參與,憑藉全民信教那種與生俱來的虔誠和才智,奇蹟般地留給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如同西藏這塊令人神往卻又遙遠莫測的聖地一樣,在當地極為司空見慣的事物,對於外來人似乎還都深深地隱藏在碩大閨門的後面,不可捉摸,頗多費解,她便是我們所要涉獵的藏傳佛教藝術。

阿里後弘初期擦擦吉祥多門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擦擦便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頗具典型卻鮮為人知的代表。實地考察和多年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擦擦的歷史遺存至少流布於中國境內十五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內的一百四十九個縣以上區域。如此巨大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我們能夠較系統地認識和研究擦擦及其歷史,提供了極為可靠而翔實的實物佐證和口頭資料。遺憾的是史料性文獻資料卻少得令人難以置信,以至給研究工作帶來了有如拓荒的難度。在這種尖銳的對立中,我們至少用去了十年左右的基礎性考察和系統研究的時間,展開了近似構築原始框架式的步履維艱的嘗試性探索。

相關連結:

擦擦的顯著特徵

方便的修行法門·擦擦藝術的源流與藝術特徵(一)

方便的修行法門·擦擦藝術的源流與藝術特徵(二)

方便的修行法門·擦擦藝術的源流與藝術特徵(三)

相關焦點

  • 泥塑的信仰——藏傳佛教擦擦藝術
    最早可以追溯於藏傳佛教後弘期,由克什米爾一帶經阿里直接傳入西藏的一種佛教藝術形式。目前,西藏所發現的早期的擦擦,其種類與數量,要屬託林寺最多。(本圖片來自網絡)藏傳佛教僧眾們製作擦擦的目的是為了積攢善業功德,同時將擦擦作為佛像或佛塔的裝藏而置於內膛,也作為禳災祈福的聖物,供奉於神山、聖湖、洞窟等清淨之地,以求得佛、菩薩以及護法神的庇佑
  • 藏傳佛教民間「擦擦」脫膜泥塑
    「擦擦」,是藏語對梵語的譯音,起源於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彙,意思是「真相』,或「複製』,初指一種與佛塔密切相關的小型脫模泥塑,隨著佛教的傳入,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藏傳佛教民間文化藝術形式。
  • 藏傳佛教泥塑藝術—「擦擦」
    藏傳佛教泥塑藝術—「擦擦」擦擦,一詞據說是源於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語對梵語的音譯,意思是「複製」 在西藏稱之為"擦擦",即指泥制的各種小泥塑、小佛塔等,凹型模具擠壓脫模,然後曬乾,有的再經燒制、或彩繪
  • 關於藏傳佛具擦擦的由來和其獨特的藝術色彩!
    擦擦的一詞的由來及其所包含的釋義: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源於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語對梵語的音譯擦擦,至今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省(自治區)藏區還沿用;其二,源於製作擦擦時發出的音響,為擬聲字;其三,藏語"薩"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
  • 青藏高原微縮的神佛世界,藏傳「擦擦」佛全介紹
    】在公元8世紀擦擦佛從古印度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藏傳佛教。最初是因為藏傳佛教信徒對佛的敬畏和虔誠,希望佛祖或佛塔能常伴身邊,得到庇佑。同時也方便隨時隨地誦經禮讚。藏傳佛教就按古印度佛教方式將佛像和佛塔等比縮小後,鑄凹模再填充陶土成型脫模曬乾後製成一尊尊無比殊勝的小佛像或佛塔,供信眾們裝置在嘎烏盒內隨身佩戴。最初藏傳佛教的僧侶們做這種小佛像是為了弘揚佛法積善業功德。信眾去寺廟參拜恭請就可以得到。
  • 通訊:一個人與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名擦」的故事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七日電 題:一個人與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名擦」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寫了世界上第一本關於「擦擦」的書、舉辦了史上首個「擦擦展覽」、成立了世上第一個擦擦中心、開通了第一個擦擦網站、舉辦了首次擦擦海外展覽以及首屆國際擦擦研討會。
  • 擦擦與善業泥——李翎
    內地這種地藏信仰之盛行,恰與藏傳佛教的情況形成比對。在藏傳佛教中,地藏信仰並不盛行,在諸多的造像中幾乎不見單尊的地藏供養像,地藏菩薩的出現多隻見於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這個題材中,而擦擦幾乎不表現這一題材。這也是擦擦這種以模具造像工藝傳入中國後,表現在漢藏兩地題材方面的差異之一。
  • 擦擦:微縮的神佛世界
    關於擦擦的歷史,義大利藏學家G•杜齊在《西藏考古》一書中說:「擦擦起源於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彙,與塔有密切關係。」「在塔內存放擦擦的習俗起源於印度的石板塔肚存放聖物的風俗習慣。」擦擦的形成是因為建造佛塔的需要。佛教思想認為,佛塔意為「佛身」的再生,或者象徵佛的靈魂、訓教等。西藏佛教後弘期,佛塔開始遍布西藏大地,佛塔的林立促進了擦擦的普及。
  • 青藏高原的微縮神佛世界「擦擦」佛全介紹
    古印度佛教思想認為佛塔象徵著佛的訓誡和佛的靈氣聚集。因此建塔時需要很多佛像和裝藏佛塔的聖物,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於是擦擦佛誕生了。【西藏擦擦佛的誕生】在公元8世紀擦擦佛從古印度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藏傳佛教。最初是因為藏傳佛教信徒對佛的敬畏和虔誠,希望佛祖或佛塔能常伴身邊,得到庇佑。
  •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
    祥雲中繪有歷史上藏傳佛教各派傳承的祖師像,下方繪有本尊、諸佛、菩薩、羅漢、聲聞、護法像,構圖嚴謹,人物眾多,顏色渾厚,整幅畫面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展覽中清中期所制的兩件金剛驅魔神舞服佔據的位置較大。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 「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俗稱「打鬼」,學術上一般稱為「法舞」。
  • 甘肅武威出土藏傳佛教文物 內藏藏文緣心經咒語
    華聲報武威消息:記者8月9日從甘肅省武威市文物部門了解到,日前,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涼州區文物部門在該區松樹鄉蓮花山對文物進行例行調查時,發現一處和藏傳佛教有關的遺蹟,經取樣調查,在其中發現了大量藏傳佛教用品——「擦擦小泥塔」。
  • 什麼是西藏古代擦擦
    西藏古代擦擦伴隨藏傳佛教文化綿延發展,是西藏佛教重要的造像藝術形式之一,它蘊藏著西藏藝術史中諸多藝術流派訊息,是考量西藏各個時代造像藝術風格的一手參考資料和直接線索例證,歷史中不同時期的擦擦作品無不投射出其背後隱藏的、無盡的美學價值和宗教人文情懷。
  • 藏傳佛教源流概說:從苯教、佛教到格魯派形成
    文:李志武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被稱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國度與地區,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別。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注1】,是佛教在我國的一種民族形式與地方形式。藏傳佛教是外來佛教與當地流傳的一種原始宗教苯教經過長期相互鬥爭、融合的產物。這是主要在我國藏族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宗教派別,其信眾在我國主要是藏、蒙古、土、裕固、納西等民族。
  • 藏傳文玩,它你見過嗎?
    每一件擦擦,在方寸之間運用了雕塑語言所特有的審美功能,祖師之德行,佛陀之端莊,菩薩之慈秀,度母之豐柔,護法之威嚴,一一躍於泥香。擦擦是藏傳佛教藝術遺留於世間的一份得天獨厚的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藝術珍品。擦擦一般用泥土脫制,有的燒製成陶,也有用藥物、骨灰、鉛鐵等脫模而成。擦擦的大小不等,常見的高度約3—10釐米左右,最小的高僅1釐米,最大的高有40釐米之多。擦擦的形狀有圓有方,有半圓,有上圓下方,也有相似於佛冠狀的。擦擦的內容除各種各樣的佛塔、經咒之外,還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度母、本尊護法、高僧大德等。凡藏傳佛教的各種神嗣與尊者幾乎都有相應的擦擦,所以說擦擦在西藏可稱是微縮的神佛世界。
  •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簡介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簡介發布時間:2017-01-10 13:21:04 | 來源:雍和宮 | 作者:蘇娜 | 責任編輯:蘇娜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它是在西藏土風舞的基礎上,吸取了本教儀軌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種形式而成,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密乘儀式舞蹈。明朝末年,法舞傳到北京。到清代,許多藏傳佛教寺院都跳法舞。皇宮中正殿每年均要舉行這一儀式,旨在驅除邪惡,祈願天下太平。     關於雍和宮的法舞,《燕京歲時記》有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根除不祥也。
  • 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
    今天,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在自身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和管理制度,已經成為以佛學專業為主體,以藏傳佛教為特色,教學和研究相結合,高規格、多層次的藏傳佛教綜合院校,是我國培養和造就藏傳佛教優秀人才的最高學府,是藏傳佛教新的學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單位。
  • 藏傳佛教大威德金剛簡介
    大威德面相細節大威德金剛在佛教中的地位藏傳密宗認為其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屬教令輪身,是事業的根本。大千善緣 藏地百年傳承 西藏彩繪大威德金剛隨身藏泥嘎烏盒吊墜擦擦對大威德金剛,一世嘉木央活佛在一本叫《吉祥金剛大威德教法源流三界尊勝成就庫》中有系統闡述,他認為,大威德金剛有十五個特點:1、自生: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剛可以根據不同的調伏對象應化相應的形象,以達到調伏的目的;2、順從安住:被調伏者能遵從調伏者的意願安順守己,不再為非作歹
  • 張震州、蔡彤華《黑水城出土擦擦整理研究》出版 | 202009-42(總第1424期)
    漢地佛教稱之為「善業泥」,藏傳佛教稱之為「擦擦」。擦擦大不過盈尺,小僅方寸,但其品類形制豐富、表現內容廣泛,舉凡佛陀、高僧、天女、力士、佛塔、經咒,無所不包;是藏傳佛教造像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 黑水城,位於現今已乾涸的額濟納水(黑水)下遊北岸的荒漠上,是古絲綢之路北線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從考古資料來看,其內寺廟佛塔眾多,很多佛塔具有藏傳佛教的性質。
  • 西北地區藏傳佛教遺蹟調查
    [內容摘要]西北地區是藏傳佛教進入內地的一個橋梁。從現有的一些歷史遺蹟和文獻資料來看,河西地區自8世紀起西藏宗教便開始在此地傳播,其中西夏的統治是一個轉折,然後最終是元、明兩代藏傳佛教在此地的不斷深入,對藏族藝術樣式的漢化起到了先行作用。另外,該地現存的一些歷史遺蹟對於進一步研究藏傳佛教有著重要的意義。
  • 方便的修行法門·擦擦藝術的源流與藝術特徵(三)
    哲蚌寺擦擦《佛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三「擦擦」的種類和藝術風格元代時期藏區「擦擦」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發達。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演變後,「擦擦」基本上擺脫了早期完全模仿的痕跡,雪域藏文化的地方特徵和民族色彩也愈發鮮明和強烈,從而形成了「擦擦」獨特的藝術種類和藝術風格,亦受到廣大信教百姓的普遍歡迎。法國藏學家魯米爾•吉塞爾在《西藏藝術》一書曾這樣評價道:用泥土製作的西藏微型浮雕,藏語稱之為「擦擦」特別使人感到興趣,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