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讀一本書,走進一個世界。
今天不講九年吃瓜的事兒了,說說讀書日。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1995年由國際出版商協會倡導設立。
一開始是叫「世界圖書日」,畢竟是國際出版商協會嘛,後來又加上了版權的概念,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據說還有個傳說故事與書本有關:一個名叫喬治的勇者,在經過了標準的鬥惡龍救公主橋段後,公主拿出了給勇者的獎勵,一本書。書本也就成了智慧與勇氣的象徵。且不說這故事是不是胡編亂造的,但重文輕武的宋朝為了推行國策,宋真宗趙恆御筆所書的勵學篇勸學詩倒確確實實家喻戶曉,迷醉眾生千年。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現代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了,各種移動端的新聞媒體平臺,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也就讓人的時間變得碎片化,前幾年比較流行的概念是碎片化讀書或者碎片化學習,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但有點喧賓奪主,畢竟零食不能代替主食。雖說花生米配酒,越喝越有,可想填飽肚子的時候,不就最盼著那句「你餓不餓,我下碗面給你吃」。
讀書或者學習,需要一個完整的框架才能成體系,零敲碎打可以補充材料,但如果沒有骨頭,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所以有時候,慢即是快,少就是多。
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能帶你走進一個作者創造的世界。在這裡,可以聽作者講述,也可以與自己的世界連接,衍生出一個新的。
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大馬哈魚W歷險記》,很多細節都已經忘記。
在黑龍江上遊支流的支流的一條小溪裡,一群幼小的大馬哈魚出生了,他們按照出生的順序分別給自己按英文字母取了個名字,老大是A,女主角,男主角叫W,好像還那麼湊巧,剛孵化出來的時候太用力,腦袋撞到了石頭上,形成了一個「W」的印記。
他們在小溪裡度過了短暫而平靜的幾天,吃著浮遊生物慢慢長大了一些,然後就順流而下,從小溪到了大一點的支流,從支流到了更大的支流,來到了烏蘇里江,來到了黑龍江。而這還只是他們漫長魚生的開始,卻已經有好幾個兄弟姐妹永遠的離開了,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殘酷而寂靜。
在遼闊的太平洋裡,他們一群魚遊歷了許多地方,見識了各種奇妙的生物。
「魚生有限,能做的重要的大事情就那麼一兩件」。他們決定去做一次偉大的旅行。不記得是找到了海底金字塔還是去了神秘的百慕達,做了一兩件重要的大事情之後,深藏在他們基因中的本能復甦了。
洄遊,洄遊!
哪怕要遊過太平洋,遊幾萬裡,也要回到出生的那條小溪。
一路上要穿越河海、跳躍瀑布,地上有飢餓的灰熊,天上有兇悍的北極鷗,還有人類的捕撈,但是也阻擋不了他們回家的念頭,哪怕付出的代價是萬裡挑一,但總有最強壯的、最幸運的魚兒能夠完成。
進入淡水後,他們不再吃東西,身體也從青色變成紅色,這是他們成熟的標誌。
歷經千難萬險,他們終於回到了出生地,A與W產下了後代,他們也都累了,永遠的留在了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