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5日消息(記者何源)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的劇場開始恢復營業。那麼,劇場重啟,需要完成哪些準備工作?觀眾們的感受如何?重返久違的舞臺,演員和主創人員又是怎樣的心情?
7月31日,央華戲劇的總製作人王可然走進保利劇院的大門。這座沉寂了大半年的劇院燈光大開,迎來了久違的喧囂。曹禺、萬方的經典舞臺作品《日出》《雷雨》《新原野》的片段,在這場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活動中陸續上演。作為活動的總導演,王可然感慨地說,這次活動可以說是戲劇人再度重返舞臺的一次狂歡。他說:「我們認為表達戲劇對時代、對於生命的各種苦惱和快樂的關注,恰恰就是戲劇生存的根本。可以通過紀念曹禺先生110周年的這樣一個契機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接到劇場可以開放的消息之後,用時7天做了這個演出的原因。」
今年是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原本全國大小院團要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戛然而止。劇場、舞臺進入了數月的休眠期。隨著北京疫情響應級別降級後,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紛紛重新恢復演出。王可然說,保利劇院重啟後首部話劇、央華戲劇的《情書》也將在本周上演。王可然說:「8月8日和9日兩天,我們演一個大戲叫《情書》,8月的第三周演出我們今年新的創作劇目——音樂劇《流浪之歌》,然後就會進入年底的大戲創作——《雷雨》和《雷雨後》。」
北京保利劇院總經理馮寶坤表示,為迎接劇院復演,他們專門請來東城藍天救援隊對劇院進行了徹底的防疫消殺。劇場將嚴控30%上座率、利用座椅封條確保觀眾間距不小於一米,實施全部線上實名制購票等。馮寶坤說:「我們既要保證觀眾的防疫安全,要保證演職人員的安全,我們還採購了多臺智能測溫儀,儲備了足量的防疫物資,為我們復產工作做好基礎。在售票方面,我們是人證票合一。」
對上座率的控制沒有擋住觀眾的熱情。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首場演出,按規定只能出售30%共400多張票,僅半個小時就全部賣光。北京人藝首演劇本朗讀《推銷員之死》,鐵桿觀眾紛紛表示:「票太難搶了」。
觀眾1:我搶了一個多小時,特別興奮,覺得有種儀式感。
觀眾2:特別激動,我的快樂又回來了。
上海的演出市場也在明顯復甦。上海芭蕾舞團經典版《天鵝湖》的首場表演吸引了大批觀眾。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表示:「雖然只有30%的上座率,但是票用兩天的時間就賣完了,說明大家對《天鵝湖》有一種沒有抵抗力的喜愛。另外一個原因是大家這麼長時間沒有走進劇場,劇場的吸引力還在。」
對於觀眾來說,幾個月沒能進劇場,缺失的是欣賞演出的快樂;而對於演出從業者來說,這幾個月的停擺,意味著實際的經濟損失。上海開心麻花導演施哲明說,從1月份劇場停擺以來,自己有接近5個月沒有重回舞臺,每月只有基本工資。儘管如此,每天下午兩點,他還是會和演員們堅持新戲的排練。施哲明說:「對於舞臺劇演員來說,沒有觀眾買票進場或者劇場不能營業,會在收入上有一個直觀的體現,沒有演出了你就會沒有收入。」
不過,眼下30%的觀眾人數限制,也讓不少劇院經營者感到成本的壓力。每場劇目的演出費用固定,上座率限制意味著即使滿座,票房收入也未必能讓演出回本。與電影院相比,真人演出的戲曲話劇,排場密集度和時間段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在王可然看來,各行業的復甦都要面臨時間考驗,文化藝術領域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期。但只要開始,就是好的,唯有竭盡全力。王可然說:「對大劇場的舞臺劇來說,回本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上座率30%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好的作品出現,對觀眾是一個不公平的事。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正式演出時控制成本和平衡投入產出之間還是要做具體工作的。要拿出優質的作品,讓市場、觀眾對我們繼續保有信心,這才是我們當下應該做的。」
其實疫情期間,劇場院團都在嘗試線上演出,儘量保持與觀眾的聯繫。張笑丁表示,預計暫停演出的損失在3000萬元左右。不過,這也啟發了劇院嘗試將舞臺演出通過網絡呈現給觀眾。她說:「我們在嘗試同步推出線上和線下演出季,把藝術家重新請回到劇場舞臺上面,在空無一人的劇場裡做了現場錄製。」
如今,隨著疫情好轉、劇院開放,線上演出似乎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摸索半年,「雲演出」究竟是不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線上演出的方式是不是傳統劇場經營模式的有效補充呢?對此,王可然認為:「線上演出,是為了推動更好的傳播,但是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劇目就搬到線上來,而是要做到符合線上傳播的劇場感的創新。要讓受眾用屏幕看的時候,也能有除了故事情節之外的、劇場對他的那種感染式的吸引力。」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