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格格 彩妝師李明亮
清朝格格 主編老師:李明亮
根據李明亮老師多年的經驗了解詳
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
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註: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 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清朝格格的等級 細數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
清朝格格等級劃分: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
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
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格格和公主的區別是什麼?格格是什麼意思 電視劇《還珠格格》小燕子、紫薇分別稱為還珠格格、紫薇格格,乾隆的其他女兒也被稱為格格。而電視劇《大太監》中,道光帝的女兒,稱為和碩公主。為什麼皇帝的女兒有的稱為格格有的稱為公主呢?格格、公主各是什麼意思?格格和公主的區別又是什麼?
格格: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公主: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通常是皇女位號,只有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宗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此外,一些鄰近中國的國家,因受中國影響也有公主封號。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Princess的女性有時也會翻譯為公主。
格格和公主的區別:
「格格」用於後金時期和清朝時期,而「公主」則從周代時期開始一直被運用,而且不止是中國,中國臨近的一些國家用「公主」這個稱號。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清朝最美的格格完顏立童記 傾心溥儀而終生未嫁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背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秘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幹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
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清朝試婚格格是幹什麼的?清朝皇室如何試婚
皇后或太后先找一個機靈的宮女,美其名曰「試婚格格」,幫自己的寶貝公主去試試駙馬。宮女先被派去與駙馬同床一晚,第二天她就將駙馬水平如何,有沒有生理缺陷,乃至於脾氣性格等等都細細地向皇后太后報告。公主嫁了後,這名宮女就做駙馬的小妾或侍女。中國歷代皇室都高度重視其子嗣,將其看作江山千秋萬代的一件大事。因而皇室男子大都早婚,結婚年齡一般不超過十八歲,大體在十三歲至十七歲之間便行大婚之禮,清朝則規定皇子十五歲時必須成婚。幾乎所有的皇帝、太子在正式結婚之前均已臨御過女人,早已熟悉床第之事,有的甚至已經生兒育女。西晉的傻瓜皇帝司馬衷十三歲就大婚,早在這之前,其父晉武帝司馬炎便安排後宮才人謝玫,前往東宮以身教導太子,讓他明白男女房帷之事。謝玫離開東宮時已有身孕,並生下一個兒子。幾年後,晉武帝指著一男孩告訴司馬衷:這是你的兒子。司馬衷大為驚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十七歲結婚,卻在十四歲時就做了父親。但歷代真正有明文規定實行皇室「試婚」制度的,唯大清一朝。..
清朝宮中明文規定,皇帝在大婚之前,先由宮中精心挑選出八名年齡稍長、容貌端莊的宮女,陪皇帝隨寢做「試驗品」。這八名宮女都有名分,一般冠以宮中四個女官的名稱,即司儀、司門、司寢、司帳。看這名分便可知她們的職責是專門侍候皇帝起居的。宮女一旦被選中去為皇帝「試婚」,每月可拿俸祿,不再從事一般宮女的勞役。因此,這份差使還是宮女所夢想的美差,許多宮女指望著藉此脫離苦海。除這八名侍寢宮女外,還得從內務府傳來十六名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任務是侍候皇帝,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響。如此一來,這小皇帝的「試驗品」就很難說是八個還是二十四個了。
另據《》1886年8月29日所載《清國皇室生活記趣》一文稱,清朝被確定為皇儲的太子,在正式選立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太子挑選一位比其長一歲的適宜宮女,前往太子的東宮侍寢,教太子學會怎麼做丈夫。如果太子同意,皇帝與皇后也不反對,這位宮女便可立為太子妃。
清朝皇室實行「試婚」制度,其主觀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小皇帝、小太子在婚前就懂得男女房事,取得一些經驗,以便正式大婚後面對正宮娘娘或太子妃不致於窘迫慌亂,能夠從容不迫。套用一句現代用語,可算作是一種婚前「性教育」吧。但客觀上對青春年少的小皇
帝、小太子而言,卻是滋長了他們過早地縱慾。小皇帝、小太子正是青春發育期,對床第之事還處於被開導而無禁忌的狀態,過早「試婚」既影響其生長發育,又可能導致其荒淫無度。如太子住東宮,說是派一名宮女侍寢「試婚」,但太子一有衝動便可隨心所欲,任意找其他侍女發洩。清朝的一些皇帝短壽,不能不說與過早縱慾有一定的關係。
有趣的是,清代皇室的公主出嫁前,也需實行這項「試婚」制度,不過試的不是公主,而是駙馬爺。
清代的公主選定駙馬、確定嫁期後,得由皇太后或皇后親自選出一名機敏幹練的宮女充當「試婚格格」,隨同公主的嫁妝一起先行一步到駙馬家,當天晚上便由「試婚格格」與駙馬同床試婚。第二天一大早,「試婚格格」就會派遣專人回宮,向太后或皇后詳細稟報駙馬爺有無生理缺陷、性格是否溫柔等。一旦試婚合格,公主正式下嫁後,這位「試婚格格」就留在駙馬身邊或為妾或婢。
順治帝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 順治陵墓謎案
順治陵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 孝東陵內還葬有十七位格格。她們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和朱乃格格。她們號稱格格,實際上都是順治帝的妻妾。
孝陵是清世祖福臨的陵寢,作為東陵的首陵,孝陵的規模、建制無一不顯露出其天朝皇陵的無上威嚴與雄渾氣勢,令人嘆為觀止。
孝陵裡埋著一代「少年天子」,順治算是個情種,他對董鄂妃用情之深,天下有目共睹。董鄂妃無疑是個幸福的女人,連《清史稿》都給予「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的定論來昭示後人。她所生的孩子被順治稱為「朕第一子也」,這個嬰兒只活了百餘天就夭折了,死後竟被追封為「和碩榮親王」,足見其母何其受寵。董鄂妃也是紅顏薄命之人,兒子死後不久便香消玉殞,皇帝為此輟朝五日以慰哀思。時隔幾個月之後,年僅24歲的福臨駕崩,舉國震驚——難怪民間會傳說順治帝出家,這順治絕對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好苗子,而他的董鄂妃更在老百姓的泱泱眾口代代相傳下穿鑿成了明末名妓董小宛,從而把一段本就悽美決絕的愛情故事又再版雕琢,重新演繹了一把。
董鄂妃,其實應該叫孝獻皇后,但是我們不這麼叫她,因為她不配。不配不是我們說的,是大清皇室說的。不給她系世祖諡號,就是她不配做皇后的證明。受恩寵沒地位,這是縱觀董鄂妃幸福之後唯一遺留的小小遺憾。
相比董鄂妃三千寵愛於一身,順治的其他幾個女人自然就沒什麼好日子過了。孝陵裡陪伴順治的,除了董鄂妃,還有孝康皇后——康熙的生母,一個母憑子貴的典型。如果她沒生這個好兒子,如果她這個好兒子沒即位當上皇帝,想她是絕入不了孝陵地宮的。不能說順治生前對她沒一點兒感情,但是這點感情後來也全都用到董鄂妃身上去了。孝康死的也早,所以說不好怎麼慘。比她慘的,是孝惠皇后。孝惠皇后埋在了孝東陵,算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了,之所以沒有入孝陵,主要是因為她去世時已經是康熙五十六年了,並且喪葬制度也由火葬改為土葬,實在不宜再入孝陵,於是就在孝陵之東為其建了陵寢,曰孝東陵。孝惠這個皇后當的,真是如履薄冰,封她不過也只為了政治原因而已,從她當上皇后順治就開始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甚至一度讓她「停職反省」。要不是當時有孝莊在上頭拍板說了算,孝惠這個皇后能不能當下去還真兩說著呢。在皇帝生前沒有得到一分愛,在皇帝死後守了半世寡,孝惠真是無處話悽涼啊。不過話也得說回來,孝惠命苦在於當了五十六年寡婦,然而孝惠享福也在於當了五十六年寡婦。這五十六年她安安穩穩的做太后,榮華富貴自然不必說,康熙更是把她當親生母親一樣孝順,這多少是對孝惠身單影只的一種補償吧。比孝惠慘的,也是最慘的一個,是靜妃。從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最美的滿清皇室格格盤點:眾所周知,「格格」是歷史上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是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據《清史稿》記載:太祖初起,諸女但號「格格」。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其實,在滿語中「格格」基本上相當於小姐、姑娘的稱呼。但是,格格只限於稱呼滿清皇族中人的女兒,普通人家的女兒是不能稱之為「格格」。在清朝皇室中,「格格」也是擁有品級的。據《清史稿》記載:正宮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固倫格格,品級相當於親王;嬪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和碩格格,品級相當於郡王;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之女封縣主,稱多羅格格;貝勒之女,封郡君,亦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稱格格。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中記載雍正皇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其實,在歷史上「格格」的稱呼也不是那麼絕對,有時無正式封號的貴族女兒也會被稱為格格,而且多用以稱呼次女以下之未婚女性。據《清稗類鈔》記載: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此外,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照顧和撫養幼年時的康熙皇帝,平時被稱為「蘇麻喇姑」,但在清代的內務府報告中也有稱她為「蘇麻喇額涅格格」的,可見「格格」稱呼也可用來尊稱地位卓越、有特別貢獻的滿族女性。
由於歷史原因,清朝皇室的格格們留下的照片很少,而下面的照片中有幾位據說是晚清最美的格格。即便以現代人審美眼光來看的話,也應該算是比較標緻的格格了。
愛新覺羅·毓朗的外孫女,愛新覺羅·恆慧的長女完顏立童記,又名「王敏彤」,人稱大格格。也是清朝皇室中算得上最標緻的格格了。
1、最美的滿清末代皇族小姐——王敏彤(完顏立童記)王敏彤(完顏立童記),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乾隆皇帝五世直系孫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
王敏彤身材纖瘦頎長,眉眼精緻,皮膚嬌嫩白皙。是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自小受母親及長輩的規訓,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大家閨秀。也養成了她溫婉的性格。她極愛溥儀,卻因婉容的原因不得不割捨。她不想破壞婉容與溥儀的美好生活,她不願傷害任何人。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一生命運多舛,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背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痴愛溥儀有一位滿族老姑娘愛著溥儀。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親姨的女兒。
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
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
自1 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風漸進,延續二千餘年的封建習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辛亥革命後。封建統治被一舉推翻,各種束縛人們的禁錮被逐步解開,民風民俗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髮式妝飾也隨之變化和開放。
待到清末民國初年,封建社會走向瓦解,西洋文化藝術逐步滲透,民間的髮式及裝飾受其影響,朝著明快、簡潔的方向發展。年輕婦女除部分保留傳統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額前覆一綹短髮,時稱「前劉海」。
前劉海,如追宗溯源的話,出白於古代雛發覆額髮式。到清光緒庚子年後,則不論是年長年幼都時興起此種髮式了。此髮式最顯著的特徵是前額留一綹短髮。因為這一綹短髮的不同變化,還在一個不太長的流行時期中,經歷了白一字式、垂釣式、燕尾式直至滿天星式的演變過程,因此還被冠之為「美人髦」。
1.紮起頭頂發,編成麻花辮,---------為了結實,不編也可以,但是需要大量頭油.
2.麻花辮盤到頭頂用簪子固定,簪子的作用就和扁方差不多了,如果你頭髮長,強烈建議用扁方-----沒有的話,媽媽做針線活用的木尺子是個不錯的選擇. 3.下剩的頭髮分兩股
4.重要程序!------上燕尾假髮!如果你不知道燕尾是做什麼用的?仔細看,假髮髻是也,難道你以為小燕子她們頂得都是自己的真頭髮?
5.重要步驟:固定燕尾,怎麼結實怎麼弄.有多少發卡統統用上。
6.拉起左側頭髮一股,當然那你想拉右側也可以.
7.盤繞固定與頭頂髮髻上. 注意頭髮一定要緊,清代的髮型梳一次管至少三天,靠得就是一個緊字。燕尾慢慢就被包裹起來了.我覺得古代人真是累啊曾經某次去排藝術照,拍飛天造型,全部假髮上頭以後我感覺一個頭變3個重,假髮至少有3、4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