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縣:續寫運河文化新篇章(世界聚焦美麗中國)

2020-12-16 人民網

  鳥瞰清水灣。清水灣位於安徽泗縣(古泗州)縣城的西北部,依託古汴河、石樑河良好水系,以自然水係為特色,做足親水、遊水文章。

古汴河道

泗州城

運河文化產業園規劃效果圖

隋唐運河泗縣段考古現場

隋唐文化產業園總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選段

  與萬裡長城齊名的中華文明最偉大的標誌性工程——中國大運河是一條歷史河、文化河、經濟河,開鑿千年來,一直承擔著南北交通貿易、融合四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經歷了從「京杭大運河申遺」到「中國大運河申遺」的變化,最終將位於豫、皖兩省境內的隋唐大運河納入到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序列中,因為,這裡有隋唐古運河中歷史原貌保持最完整的河段。

  這種變化,將推動安徽泗縣重新邁上歷史文化舞臺的起點,成為運河文化體系中一顆耀眼的新星,煥發出新的活力。泗縣這個皖北水城,通過運河「申遺」打開世界之門,正在以獨特的運河文化魅力吸引世界關注。

  汴水煙柳,古城泗州因水繁盛

  自古以來,泗縣處處離不開水,也離不開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這首耳熟能詳的《長相思》與安徽泗縣有著很深的緣分,因為泗縣段的汴水是古運河的一段,通濟渠現存有水的28公裡河段均在泗縣境內,亦是古汴水流經泗縣的重要歷史遺蹟之一。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北平原東部,與江蘇省交界。早在夏朝就已建制,古稱泗州、虹縣、虹鄉。泗縣水系十分發達,僅泗城鎮就有五條河流通過,有著黃淮地區難得一見的水城風貌。這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皖北水城,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流經地,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發祥地和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

  公元605年,隋煬帝命人所開運河共有四段,即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其中安徽省境內的運河為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古運河,隋時名通濟渠,唐改名廣濟渠,唐宋時通稱為漕渠,後改為汴河。今泗縣當地人稱之為「古汴河」或「小汴河」。

  宋末元初,由於連年戰亂、疏於維護等原因,千裡通濟渠因此而荒廢。至今絕大部分已成為塵封地下的遺址,部分仍在利用的河段也因歷史變遷,運河原始風貌幾無遺存。而貫穿泗縣的運河故道,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唯一遺留下來的活遺址,雖不能通航,卻從未乾涸,至今依然發揮洩洪、灌溉作用。

  特別是運河流出泗城的一段,隋唐大運河的原始風貌依稀可辨。百姓自古濱水而居,沿縣城向東綿延十餘裡,村莊連成一片,更是完整地保留了隋唐大運河的原始風貌,至今當地仍稱「十裡長莊」。泗縣「虹鄉八景」中的「隋堤煙柳」、「汴水晴波」均源於當年通濟渠千裡長堤的繁華盛景。據清代葉蘭編纂的《泗州志》記載:「北枕屏山,南襟淮河……扼淮徐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平野曠之區,而風水結聚昌明,東南一大都會也。」可見古泗州當年的興盛。

  人文薈萃,運河文化澤被古今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種,一方物種養一方人群。」 作為皖北水城的泗縣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不僅景色宜人,且人文底蘊十分深厚,可謂人文薈萃,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位於泗縣城南的石龍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周邊有西楚霸王項羽屯兵處、漢代古墓群、明開國元勳寧河王鄧愈故裡等古蹟。泗縣城北,有我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奠基人江上青的紀念園。泗縣「中國古鞋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座古鞋博物館;佘家臺為新石器晚期遺址;文廟大成殿初建於清雍正年間,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泗縣書畫藝術源遠流長。晚唐時期,泗州才女蘇媛受到蘇東坡盛讚並為其畫作配詩。宋四大書法家米芾、蔡襄分別留下《虹縣詩》、《虹縣帖》,均為書法史上著名作品。以運河文化為特徵的泗州文化逐漸成了皖東北地區文化的主流,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著名的「泗州戲」。

  泗州戲唱腔優美、婉轉、高亢,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在蘇魯豫皖有著十分深厚的群眾基礎,被譽為「梨園拉魂第一腔」。數百年來,泗州戲藝人為了生計,「家在土車上,流浪在四方」,到處傳藝賣唱。在黃淮大地上流傳著「從東莊到西莊,要聽還是拉魂腔」的民諺,泗州戲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廣為傳唱。

  由民間說唱形式逐漸發展,演變而成比較典型的板腔體系的泗州戲,唱腔南北交融,婉約豪放。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柔情、優美動人。演員在演唱時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和人物的感情變化,隨心所欲地創造和變化唱腔,從而創造出很多優美動人的旋律。藝人稱這種不受伴奏限制、可以任意發揮唱腔藝術的唱歌方式為「怡心調」。

  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泗州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大出觀》、《三踡寒橋》、《樊梨花點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解放後本縣作者創作和整理改編的劇目50多個,其中《有心人》、《海雲花》、《借紗帽》等10多個劇目在省地匯演中獲獎。

  從牙牙學語的稚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可謂人人會唱泗州戲,個個會哼拉魂腔。泗州戲就如同千年陳釀一般清香四溢,彌散在泗縣的各個角落,讓人不由自主在濃厚的文化雜糅氣息裡感受與眾不同的泗州運河文化。

  2006年,泗州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同年泗縣被安徽省文化廳、省文聯授予「泗州戲之鄉」稱號,之後又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千百年來,運河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泗縣,塑造著泗縣,使泗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氣質,雅俗兼備,精彩紛呈,幾乎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並得以傳唱至今。

  保護傳承,魅力虹鄉高位提升

  運河是泗縣的「根」與「魂」,是泗縣的「金字招牌」。如何堅守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恆久性,用發展、創新的理念;如何將運河的珍貴遺存「串珠成鏈」大放異彩;如何讓古老的運河直面城市化進程,是擺在泗縣面前的重大課題。運河的綜合整治與保護傳承,對於延續歷史文脈,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百姓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運河文化的「薪火傳人」,泗縣在保護和挖掘文化內涵過程中,激活歷史文脈,努力實現申遺保護與民生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中,確立了「運河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運河文化的載體」的理念和「攬河入城,納山為屏」的拓展思路,著力打造運河名城。把運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溼地文化等歷史人文有效融入城市規劃中,用規劃指引城市各種資源要素合理布局、科學匹配。

  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紛紛為運河泗縣段的保護開發把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09年,《大運河(安徽·宿州段)保護規劃(2009-2030)》完成編制。在編制過程中,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考察工作,最終確定:安徽宿州段古運河的有水在用河道主要集中在泗縣,泗縣境內保留的古河道長約28公裡,是隋唐大運河中價值最高的遺址、遺蹟段;泗縣段古運河為運河文化的核心展示帶。這就為泗縣的運河文化以及以運河文化為中心的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可喜的是,2013年3月2日在古運河清淤過程中發現有關漕運事跡碑刻,較為確切的記載了漕運的歷史。

  2012年6月28日,國家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泗縣政府聯合舉辦「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暨古泗州文化論壇」,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積極開展研討,充分肯定泗縣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及「綠色申遺、節儉申遺」的理念。確定了「長遠規劃、確定目標、分步實施、維持現狀、只增不減」的基本原則,設立了「隋唐大運河(泗縣段)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專用基金」,擬批准在泗縣建設國家級「隋唐大運河文化藝術館」,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做好準備。

  運河文化是歷史延續,也是城市的印記。在城市建設中,泗縣以人本、生態為原則,堅持憶古而不復古,營造城水相依、碧水靈動的建築格局和文化風情,塑造城市品牌,彰顯城市特色。同時,更加有針對性地挖掘運河文化內涵,在《古汴風貌區保護規劃》基礎上,編制了佔地5000畝的《泗縣隋唐大運河旅遊文化產業園規劃》,國際旅遊一體化的功能定位和還原歷史風貌、整體保護泗縣古汴河文化遺存的主旨一目了然。泗縣依靠國家政策支持,規劃建設的隋唐大運河旅遊文化產業園,必將以全新的理念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運河文化。

  運河申遺,惠及百姓。泗縣今年啟動的古汴河整治和隋唐文化產業園建設工程,是還河於民的「民心工程」、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競爭力工程」。讓運河獲得更為科學有效和完整的保護,使運河的岸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景更美,讓世代濱水而居的百姓都能享受到運河文明帶來的文化魅力和豐碩果實。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運河文化的魅力更足了。古汴河泗縣段被譽為隋唐通濟渠的活遺址,這段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稀缺性、恆久性,使其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載體,已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和2014年大運河申遺項目。今年將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考核。

  泗縣正在重新梳理歲月留給它的珍貴財富。作為泗州古汴風貌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建成的清水灣公園成為了百姓健康生活的好去處,是泗縣對古運河最好的紀念。看著泗縣散發出的光彩,相信不久的將來,古運河會重現它水清堤綠的繁華盛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安徽泗縣:水蘊華章續寫千年運河文化
    靠大運河滋養的河岸人家,家家戶戶都有數不盡的運河故事等著我們去聆聽、去講述……」為抓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深入挖掘、展示隋唐大運河泗縣段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建設成就,7月24日,泗縣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和旅遊局、縣文聯、縣廣播電視臺齊聚一堂,圍繞大運河文化、文化挖掘、遺產保護與利用等問題再次展開深入研討。
  • 中國五冶中標安徽泗縣虹鄉劇場等項目
    人民網成都6月28日電 近日,中國五冶集團中標安徽泗縣虹鄉劇場、運河小鎮客廳及配套工程建設項目。 該項目是泗縣打造以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為中心,「一帶兩環」旅遊格局規劃的重點門面項目。
  • 泗縣將打造隋唐大運河旅遊文化產業園
    一位村民坐在泗縣運河盡頭看陪伴數十年的河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報導 在中國大運河之中,隋唐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1600多年,絕大部分河段因為淤沙堆積,喪失了原先的作用。
  • 我們美麗的家鄉 泗縣
    最近網上流傳中國「最適合養老居住」城市,泗縣......泗縣泗縣(古稱虹縣、泗州),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全縣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 安徽泗縣古運河邊挖出「鎮水石獸」,約有1400多年歷史
    近日,在世界文化遺產安徽泗縣古運河邊,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十分精的「鎮水石獸」,這也是當地第二次出土「鎮水石獸」。4月13日,記者在泗縣開發區曹苗社區的一處農田裡,看到泗縣文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和村民一起,正把一尊造型精美的運河石獸從土裡扒出來。
  • 宿州:泗州八景出新景 醉在泗縣畫屏中
    近年來,泗縣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八景中已有一些展現在人們面前,並綻放異彩。請跟隨鏡頭,看泗州八景中一些新勝景!屏山夕照。泗州北二十裡處有一山,環羽如屏,故名「屏山」(泗縣屏山鎮駐地)。此山出美石。傳說山西坡有潔白巨石,在映照之下,銀輝四射,站在州北關城樓上亦遙遙可見。古人稱為奇景。
  • 安徽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龍舟民俗文化展演激情開槳
    龍舟競渡歌盛世,百舸爭流慶端午,值傳統端午佳節來臨之際,2020年6月22日安徽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首屆龍舟民俗文化展演舉行。奮力的船槳划起來,動聽的泗州戲唱起來,練氣化神的太極拳打起來,傳統民俗文化將「水韻泗州 運河名城」襯託得更加秀美靈動。
  • 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加大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力度
    鑑於大運河泗縣段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2013年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自泗縣廣播電視臺新虹橋向東約5.8公裡於2014年6月2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為世界文化遺產段。 為了保證運河環境風貌的最小幹擾,統籌進行大運河泗縣段的科學利用、合理保護,泗縣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保護管理規劃》,對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進行整體性的保護規劃,目前編制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在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大運河泗縣段多個資源點納入其中,在《大運河(安徽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中,泗縣更是作為大運河文化建設的核心區域,進行統籌打造。
  • 泗縣盤活古運河資源
    2013年04月10日 15:50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拂曉報訊 泗縣段的汴水是古運河的一段,已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和2014年大運河申遺項目,今年將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
  • 安徽泗縣孫成儒:將非遺藥物布鞋傳承到底
    文/攝 中國新聞雜誌趙汗青·劉欣華安徽宿州市泗縣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在全國全省有著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唯一」活態遺址、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中國山芋之鄉、石龍湖國家溼地公園、藥物布鞋、皖東北革命根據地「六大名片」。其中泗縣藥物布鞋曾獲得第八屆世界養生大會放心品牌榮譽稱號。
  • 泗縣縣委書記王娟:依託古運河 打造山水相依的「泗州新城」
    泗縣城東部的曹苗段,作為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如今仍是碧波如練。百姓自古濱河而居,形成了著名的「十裡長莊」,榮獲安徽省首屆美麗宜居村落的美譽。 【同期】主持人:古泗州因運河而興,如今運河故道可以說變成了一座活遺址,也成為中國提交聯合國的31個申遺的文本之一。古運河現在仍然在發揮作用嗎?
  • 泗縣夏邱中心學校舉行「感懷汴河古韻 重溫長徵壯歌」遠足活動
    10月28日,泗縣夏邱中心學校舉行「感懷汴河古韻 重溫長徵壯歌」遠足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泗縣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悠久、燦爛的古運河文化,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長徵精神,在社會實踐中培養愛國、愛家鄉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推進學校立德樹人工作
  • 安徽泗縣走出高質量脫貧之路
    建立以「五面紅旗」為引領,「旗牌星」聯動的工作機制安徽泗縣走出高質量脫貧之路本報記者 許永軍 □ 尉成輝近年來,安徽泗縣,組織創新實施「旗牌星」精準扶貧聯動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幹群內生動力,凝聚起脫貧攻堅幹事創業合力,有效提升了貧困治理能力。
  • 安徽泗縣:聚力轉型升級 做強縣域經濟
    獲批「中國好糧油」行動示範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獲批中國金絲絞瓜之鄉,成功舉辦中國泗縣農民豐收節暨首屆金絲絞瓜節。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農村「三變」改革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整治16萬畝,旱改水實施0.8萬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完成復墾9100畝。縣鄉道提升改造、彩虹大道北延線竣工,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完成1588公裡;安全飲水工程基本完工,山頭閘建成通車,農村「雙基」建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七:探尋泗縣霸王城與釋迦寺
    在2012年12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80處安徽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泗縣墩集霸王城遺址位居其中。  中國有幾個霸王城,誰也說不清。就在大運河的沿岸上,靈璧的尹集鎮、固鎮的濠城鎮、濉溪的孫疃鎮、滎陽的廣武山境內都有霸王城遺址。這些「霸王城」都可能是當年項羽的駐兵屯糧、抗擊敵人的地方。
  • 「2020大運河學術論壇」在揚州舉行 聚焦運河文化
    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古邗溝,拉開了中國大運河的序幕。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大運河,不僅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更是中華文化的一張生動名片,展現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
  • 棚戶區改造催生泗縣北部新城 城市魅力充分提升
    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隆冬季節,北風呼嘯,泗縣北部新區卻熱鬧非凡,位於北部新區的運河人家大型景觀項目已經在2017 年國慶期間盛大開園,並且入選全國優選旅遊項目,新區內的泗縣運河小鎮還入選安徽省省級特色小鎮,泗縣新一中、縣委黨校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泗縣新人民醫院也即將投入運營,建設工地更是熱火朝天,城市之光、學府名城等安置小區工地上吊車林立
  • 續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 泗縣一個小縣城為何建中國古鞋博物館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隸屬宿州市,黃淮海平原南端,地處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稱虹縣、泗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有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有目前國內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
  • 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裡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