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清水灣。清水灣位於安徽泗縣(古泗州)縣城的西北部,依託古汴河、石樑河良好水系,以自然水係為特色,做足親水、遊水文章。
古汴河道
泗州城
運河文化產業園規劃效果圖
隋唐運河泗縣段考古現場
隋唐文化產業園總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選段
與萬裡長城齊名的中華文明最偉大的標誌性工程——中國大運河是一條歷史河、文化河、經濟河,開鑿千年來,一直承擔著南北交通貿易、融合四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經歷了從「京杭大運河申遺」到「中國大運河申遺」的變化,最終將位於豫、皖兩省境內的隋唐大運河納入到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序列中,因為,這裡有隋唐古運河中歷史原貌保持最完整的河段。
這種變化,將推動安徽泗縣重新邁上歷史文化舞臺的起點,成為運河文化體系中一顆耀眼的新星,煥發出新的活力。泗縣這個皖北水城,通過運河「申遺」打開世界之門,正在以獨特的運河文化魅力吸引世界關注。
汴水煙柳,古城泗州因水繁盛
自古以來,泗縣處處離不開水,也離不開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這首耳熟能詳的《長相思》與安徽泗縣有著很深的緣分,因為泗縣段的汴水是古運河的一段,通濟渠現存有水的28公裡河段均在泗縣境內,亦是古汴水流經泗縣的重要歷史遺蹟之一。
泗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北平原東部,與江蘇省交界。早在夏朝就已建制,古稱泗州、虹縣、虹鄉。泗縣水系十分發達,僅泗城鎮就有五條河流通過,有著黃淮地區難得一見的水城風貌。這座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皖北水城,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流經地,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發祥地和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
公元605年,隋煬帝命人所開運河共有四段,即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其中安徽省境內的運河為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古運河,隋時名通濟渠,唐改名廣濟渠,唐宋時通稱為漕渠,後改為汴河。今泗縣當地人稱之為「古汴河」或「小汴河」。
宋末元初,由於連年戰亂、疏於維護等原因,千裡通濟渠因此而荒廢。至今絕大部分已成為塵封地下的遺址,部分仍在利用的河段也因歷史變遷,運河原始風貌幾無遺存。而貫穿泗縣的運河故道,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唯一遺留下來的活遺址,雖不能通航,卻從未乾涸,至今依然發揮洩洪、灌溉作用。
特別是運河流出泗城的一段,隋唐大運河的原始風貌依稀可辨。百姓自古濱水而居,沿縣城向東綿延十餘裡,村莊連成一片,更是完整地保留了隋唐大運河的原始風貌,至今當地仍稱「十裡長莊」。泗縣「虹鄉八景」中的「隋堤煙柳」、「汴水晴波」均源於當年通濟渠千裡長堤的繁華盛景。據清代葉蘭編纂的《泗州志》記載:「北枕屏山,南襟淮河……扼淮徐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平野曠之區,而風水結聚昌明,東南一大都會也。」可見古泗州當年的興盛。
人文薈萃,運河文化澤被古今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種,一方物種養一方人群。」 作為皖北水城的泗縣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不僅景色宜人,且人文底蘊十分深厚,可謂人文薈萃,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位於泗縣城南的石龍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周邊有西楚霸王項羽屯兵處、漢代古墓群、明開國元勳寧河王鄧愈故裡等古蹟。泗縣城北,有我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奠基人江上青的紀念園。泗縣「中國古鞋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座古鞋博物館;佘家臺為新石器晚期遺址;文廟大成殿初建於清雍正年間,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泗縣書畫藝術源遠流長。晚唐時期,泗州才女蘇媛受到蘇東坡盛讚並為其畫作配詩。宋四大書法家米芾、蔡襄分別留下《虹縣詩》、《虹縣帖》,均為書法史上著名作品。以運河文化為特徵的泗州文化逐漸成了皖東北地區文化的主流,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著名的「泗州戲」。
泗州戲唱腔優美、婉轉、高亢,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在蘇魯豫皖有著十分深厚的群眾基礎,被譽為「梨園拉魂第一腔」。數百年來,泗州戲藝人為了生計,「家在土車上,流浪在四方」,到處傳藝賣唱。在黃淮大地上流傳著「從東莊到西莊,要聽還是拉魂腔」的民諺,泗州戲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廣為傳唱。
由民間說唱形式逐漸發展,演變而成比較典型的板腔體系的泗州戲,唱腔南北交融,婉約豪放。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柔情、優美動人。演員在演唱時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和人物的感情變化,隨心所欲地創造和變化唱腔,從而創造出很多優美動人的旋律。藝人稱這種不受伴奏限制、可以任意發揮唱腔藝術的唱歌方式為「怡心調」。
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泗州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大出觀》、《三踡寒橋》、《樊梨花點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解放後本縣作者創作和整理改編的劇目50多個,其中《有心人》、《海雲花》、《借紗帽》等10多個劇目在省地匯演中獲獎。
從牙牙學語的稚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可謂人人會唱泗州戲,個個會哼拉魂腔。泗州戲就如同千年陳釀一般清香四溢,彌散在泗縣的各個角落,讓人不由自主在濃厚的文化雜糅氣息裡感受與眾不同的泗州運河文化。
2006年,泗州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同年泗縣被安徽省文化廳、省文聯授予「泗州戲之鄉」稱號,之後又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千百年來,運河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泗縣,塑造著泗縣,使泗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氣質,雅俗兼備,精彩紛呈,幾乎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並得以傳唱至今。
保護傳承,魅力虹鄉高位提升
運河是泗縣的「根」與「魂」,是泗縣的「金字招牌」。如何堅守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恆久性,用發展、創新的理念;如何將運河的珍貴遺存「串珠成鏈」大放異彩;如何讓古老的運河直面城市化進程,是擺在泗縣面前的重大課題。運河的綜合整治與保護傳承,對於延續歷史文脈,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百姓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運河文化的「薪火傳人」,泗縣在保護和挖掘文化內涵過程中,激活歷史文脈,努力實現申遺保護與民生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中,確立了「運河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運河文化的載體」的理念和「攬河入城,納山為屏」的拓展思路,著力打造運河名城。把運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溼地文化等歷史人文有效融入城市規劃中,用規劃指引城市各種資源要素合理布局、科學匹配。
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紛紛為運河泗縣段的保護開發把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09年,《大運河(安徽·宿州段)保護規劃(2009-2030)》完成編制。在編制過程中,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考察工作,最終確定:安徽宿州段古運河的有水在用河道主要集中在泗縣,泗縣境內保留的古河道長約28公裡,是隋唐大運河中價值最高的遺址、遺蹟段;泗縣段古運河為運河文化的核心展示帶。這就為泗縣的運河文化以及以運河文化為中心的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可喜的是,2013年3月2日在古運河清淤過程中發現有關漕運事跡碑刻,較為確切的記載了漕運的歷史。
2012年6月28日,國家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泗縣政府聯合舉辦「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暨古泗州文化論壇」,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積極開展研討,充分肯定泗縣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及「綠色申遺、節儉申遺」的理念。確定了「長遠規劃、確定目標、分步實施、維持現狀、只增不減」的基本原則,設立了「隋唐大運河(泗縣段)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專用基金」,擬批准在泗縣建設國家級「隋唐大運河文化藝術館」,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做好準備。
運河文化是歷史延續,也是城市的印記。在城市建設中,泗縣以人本、生態為原則,堅持憶古而不復古,營造城水相依、碧水靈動的建築格局和文化風情,塑造城市品牌,彰顯城市特色。同時,更加有針對性地挖掘運河文化內涵,在《古汴風貌區保護規劃》基礎上,編制了佔地5000畝的《泗縣隋唐大運河旅遊文化產業園規劃》,國際旅遊一體化的功能定位和還原歷史風貌、整體保護泗縣古汴河文化遺存的主旨一目了然。泗縣依靠國家政策支持,規劃建設的隋唐大運河旅遊文化產業園,必將以全新的理念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運河文化。
運河申遺,惠及百姓。泗縣今年啟動的古汴河整治和隋唐文化產業園建設工程,是還河於民的「民心工程」、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競爭力工程」。讓運河獲得更為科學有效和完整的保護,使運河的岸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景更美,讓世代濱水而居的百姓都能享受到運河文明帶來的文化魅力和豐碩果實。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運河文化的魅力更足了。古汴河泗縣段被譽為隋唐通濟渠的活遺址,這段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稀缺性、恆久性,使其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載體,已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和2014年大運河申遺項目。今年將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考核。
泗縣正在重新梳理歲月留給它的珍貴財富。作為泗州古汴風貌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建成的清水灣公園成為了百姓健康生活的好去處,是泗縣對古運河最好的紀念。看著泗縣散發出的光彩,相信不久的將來,古運河會重現它水清堤綠的繁華盛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