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西固軍儺)

2021-01-13 西固宣傳


《絲路非遺》欄目是甘肅省廣電總臺開辦的我省首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類電視欄目,欄目旨在傳承華夏文明,弘揚傳統文化,彰顯非遺魅力。欄目融非遺傳播、文化傳承、風光展現、旅遊推介等為一體,通過專家解讀、歷史溯源、古蹟串聯,全方位、多角度呈現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傳播非遺文化,是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落實省委省政府《甘肅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方案》、助力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成、推廣傳播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平臺、推進我省文旅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方面。開辦該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類電視欄目《絲路非遺》,讓非遺文化走上銀屏、走進大眾、走向世界。

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錐和護臂的使用說明華夏始祖就已經繁衍生息,特別是蘭州境內出土的「鬼臉錢」和宋代儺儀瓷面頭都充分表明蘭州「古儺面」、古儺文化遺存特別豐富。

儺舞是古代舉行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大型祭祀活動,源於原始社會的巫舞。儺舞(西固軍儺)儘管是以巫術為核心的原始形態的祭祀活動,仍然被載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固軍儺主要是為了紀念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為人們排憂解難的故事而演變來的,它與普通舞蹈不同,涵蓋了舞蹈、音樂、美術等諸多方面的藝術要素。至今一直被傳承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紀念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二是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成為人們娛樂健身的一種方式。

在表演儺舞時必須要有特定道具,如面具、扮演者的服裝。面具有木製、瓷、玉、紙面具等等,服裝根據扮演者身份不同來選擇,這些裝扮帶給人們歷史感和神秘感。本期節目從儺舞的發掘歷史、故事來源、傳承保護角度展開。


來源:甘肅經視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廣電總臺《絲路非遺》欄目在西固區拍攝非遺項目—西固軍儺舞和西固燈火
    近日,甘肅省廣電總臺《絲路非遺》欄目組在蘭州市西固區拍攝非遺項目西固軍儺舞和西固燈火,《絲路非遺》欄目是省廣電總臺開辦的全省首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類電視專題欄目,欄目旨在通過非遺傳播、文化傳承、風光展現、專家解讀、歷史溯源、旅遊推介、古蹟串聯的方式,展現全省乃至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廢物文化遺產魅力。
  • 樂安雩山儺舞
    記載最早的贛儺是南豐縣《金砂餘氏族譜·儺神辨記》,其中說漢初長沙王吳芮奉命徵伐閩越,駐兵南豐軍山,為避&34;,告誡鄉民&34;羅山儺舞羅山儺舞起源於鰲溪鎮羅山村,每逢端午節時,當地百姓都要紀念屈原,因樂安城鎮一帶無大河,不能劃大船,則以跳儺代替並流傳至今。
  • 江西儺舞:從民間來,再回到民間去!
    江西萍鄉市在蘆溪縣南坑鎮舉辦了「2007閩贛攝影家民俗文化採風暨南坑儺藝術展演」活動,旨在不斷「挖掘、整理、保護」儺文化,鼓勵老藝人向年輕人傳授儺藝,培養新人。  儺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貴州、廣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福建、雲南、廣東等地。
  • 儺舞悼文
    活人戴著面具齊齊看著晦氣的消失…… 這是儺舞其中一個內容。 儺舞,這儺字不易讀。許多朋友不會讀。儺:(NUO,挪音)古時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論語。鄉黨》:「鄉人儺。」《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高誘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儺舞:古代舉行大儺(一種驅鬼逐疫的祭奠儀式)時跳的舞。源於原始巫舞。
  • 石郵村:頭人和儺
    有評價認為,石郵的儺舞是完整和原始的,是最純粹的儺。我想,自明永樂年傳來至今,石郵儺舞能毫不走樣原汁原味的流傳至今,頭人的管理是一份不容忽視的力量。明朝時,西位祠堂的吳氏屬於軍戶,東位祠堂的吳氏屬於民戶,在歷史上西位祠堂的吳氏要比東位祠堂的吳氏地位高,至少不需要服雜役。從石郵人的口中也可得知,歷來西位祠堂出當官的,為石郵帶來潮州儺舞的海陽縣令吳庭弼就是出自西位祠堂,東位祠堂出的則全是農民。 不過,現在看起來,世易時移,世襲頭人吳水泉在財富上肯定比不過吳伯亮了。
  • "中國舞蹈活化石"儺舞:農耕文明結合原始宗教
    原標題:"中國舞蹈活化石"儺舞:農耕文明結合原始宗教 儺神廟前的芒碭儺舞表演  引子  PREFACE  儺,是一種什麼東西?這是我對儺的第一印象。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湖南旅遊,在一座古苗寨,欣賞了儺舞表演。導遊得知我是河南的,很高興地告訴我,當地儺舞還是古時從中原傳入的。  後來,到河南永城芒碭山採訪,發現儺並沒有從中原大地消失,在永城一帶,至今仍保留著民間的儺舞表演。  儺,是古時融原始面具舞、祭祀、音樂、戲劇於一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多用於迎神賽會、驅逐疫鬼。
  • 南豐儺舞 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
  • 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儺舞
    侯毅敏 攝影/ 後期  儺舞是歷史悠久的具有宗教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地方民俗活動。南豐儺舞素有&34;之稱並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儺起源於漢代,長沙王吳芮傳儺於南豐西鄉一帶。南豐儺舞,俗稱&34;,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34;,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34;的記錄,殷墟甲骨南豐上甘儺舞-搜廚卜辭中有&34;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34;字的記載中有&34;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
  • 薪火相傳之儺舞
    魁 星  第二批(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祁門儺舞后來儺舞逐步增加了娛樂成分,內涵也更加豐富,其中包含了驅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禱豐收等內容,出現了表現勞動生活與民間傳說故事方面的節目,發展成為儺事。  祁門儺活動歷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為盛行。立春前,祁門縣令要率領下屬到城東郊佔卜水旱,老百姓則扮戲相從,立春日則祭祀太歲行儺。如果說春祀儺儀帶有古儺驅鬼逐疫意義的話,在民間迎神賽會中出現的儺,則多了娛樂的因子。
  • 陽朔儺舞—驅鬼逐疫,民間藝術的瑰寶
    陽朔是我國儺文化的一個分布點,陽朔儺的文化特質和其他地區的儺文化一樣,對於研究民族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價值。陽朔儺文化概況陽朔所在的桂林地區的儺文化有較為典型的特徵,在南宋時代就已經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 永靖儺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儺舞歷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禮》中也有關於儺舞的明文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其淵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等有關,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令祭儀。自秦漢至唐宋一路沿襲下來,不斷發展,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已發展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並向戲曲發展。
  • 儺藝術殿堂:色彩斑斕、高深莫測(圖)
    帶著對儺文化的強烈好奇,記者踏訪了一個又一個「儺戲之鄉」、「儺舞之鄉」,觀看了一場場儺戲和儺舞表演,拜訪了多位儺文化研究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記者猶如穿越時空隧道,步入了色彩斑斕、高深莫測的儺文化藝術殿堂。
  • 永靖儺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儺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學等諸多方面的價值。儺舞歷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禮》中也有關於儺舞的明文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其淵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等有關,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令祭儀。
  • 《西固之夏》百姓大舞臺文藝調演第一場
    春綠隴原·第三十二屆,第一場西固之夏開演:本屆共五場演出,分別是:第一場:脫貧攻堅文化助力;第二場: 黨建引領地企共贏;第三場:民族團結和諧西固;第四場:不忘初心文明西固;第五場: 牢記使命平安西固。西固特有的儺文化代表作軍儺鼓
  • 儺舞:農曆新年才跳的武術舞
    古人在農曆正月前夕會跳儺舞,以軀邪避災,這種將武術和巫術融入舞蹈的民間風俗,至今仍在流傳於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一帶。儺為古時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早於商周時代便有儺舞風俗,《論語鄉黨》記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已載古人為驅鬼逐疫而以儺為祭祀儀式。最原始儺舞,很早便以操演兵器為舞蹈一部分。「武」「舞」互通。我們常說止戈為武,認為武字含義是停止暴力乃武最高境界,但這是先秦哲學家賦予新意。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儺舞」瀕臨消失
    新華網南昌1月14日電(記者周偉)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儺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在中國儺文化的重點省區江西,這一具有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學等多方面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有關專家為此呼籲加緊建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儺舞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客家儺舞——漢民族最後的遺存
    最早傳入三明境域的儺舞當數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的儺舞。  建寧客家儺舞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十五日,大源村的儺舞隊都要在本村跳儺。出遊踩街時,前面由兩人戴彌勒佛面具,手持木魚敲擊前引,後面就是儺面隊伍,成縱隊偶數排列,每人頭戴儺面、赤膞,下身著短裙,穿草鞋,手持一面小鼓,作敲擊跳躍前行,最後是戒尺隊伍,手持兩根戒尺前行,壓陣的民樂隊吹奏著「大開門」、「紅繡鞋」、「夜不宿」等曲牌。伴隨著「各、各、各」「咚、咚、咚」鼓點樂曲,儺舞隊前後穿梭跳躍,舞姿粗獷,給人一種古樸、神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