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寒武紀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發行價64.39元/股,開盤大漲288%。7月22日收盤價達到281元/股。
「AI+晶片」的概念在當前局勢下無疑刺激著資本市場,天虎科技觀察到,一大波人工智慧企業正迫不及待準備上市,包括曠視、雲從、雲知聲……
自2016年以來,國內快速成長出一批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受到資本追捧。然而在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企業持續燒錢及虛高的估值也備受質疑……
「
人工智慧企業在高估值下將走向何方?
以10億美元估值、成立時間10年內為標準,篩選出國內人工智慧企業,其中一半企業均已有上市計劃。
除已實現IPO的科大訊飛、剛剛登陸科創板的寒武紀以外。包括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均有IPO嘗試,曠視科技更是幾欲嘗試IPO。
或許相比於晶片,做算法的企業燒錢速度會慢一些。但不管是哪類人工智慧企業,缺錢都是通病,除去融資以外,最好的辦法無非就是上市。
另一個促進上市的原因,或許在於對賭協議。例如,曠視科技招股書中顯示(由於曠視未IPO,因此僅以2019年8月25日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為準):曠視跟投資人籤署的對賭時期是2021年1月1日,屆時不上市可能觸發對賭協議。
考慮到今年一級市場的整體狀況以及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估值已經過高,一邊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資本市場迎來窗口期,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會出現扎堆上市的情況。
繼寒武紀(AI晶片)登陸科創板以後,想必人工智慧企業們爭取上市的腳步也將加快。
「
招股書背後的獨角獸與吞金獸
AI獨角獸成為」吞金獸「,在今年成為話題焦點。人工智慧企業想要始終保持行業前列,大量的研發投入是不可能避免的。比如依圖科技曾進行最新一輪融資,具體金額並未透露,只顯示註冊資本新增2.18%,而投資方為紅杉資本和高瓴資本這樣的老股東。
以寒武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為例,其真實營收狀況背後可以發現哪些有意思的細節?
三年虧損16億,寒武紀表示因研發投入巨大
寒武紀6月22日發布的招股書上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寒武紀虧損共約16億元:2017 年度、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784.33 萬元、11,702.52 萬元和 44,393.85 萬元;而淨利潤分別為-38,070.04 萬元、-4,104.65 萬元 和-117,912.53 萬元。
同時,招股書中還提出,2020年全年預計營業收入將保持同比增長態勢,因公司持續增加研發投入預計2020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將較 2019 年有較大幅度的下滑。
對於持續虧損的原因,寒武紀表示是由於研發支出較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且報告期內因股權激勵計提的股份支付金額較大。
2017年、2018年、2019年,寒武紀研發費用分別為2986.19萬元、24011.18萬元、 54304.54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80.73%、205.18%、122.32%。
不過,雖然持續虧損,但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據全年經營預計值,給了寒武紀192億至342億元的估值。
2019年營收超百億的科大訊飛,遇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科大訊飛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科大訊飛在2019年的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比增長27.30%,也是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0.79億。
百億營收中,主要來自訊飛翻譯機、訊飛智能錄音筆、訊飛智能辦公本等C端產品的貢獻,To C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3.99%至36.25億。
與此同時,2019年科大訊飛共收到政府補助6.63億元,包含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和計入遞延收益的與資產、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攤銷,較2018年增加3.11億元,增幅88.35%。其中,4.12億計入當期損益,佔歸母淨利潤8.19億元的比例超過50%。
另外,連帶2020年財報一起發布的,還有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2020一季度淨利潤虧損1.31億,同比下降228.43%,屬上市以來首次虧損。科大訊飛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新冠疫情較大程度上延緩了公司一季度項目的實施、交付、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因此也影響了收入的實現進度。
上市路坎坷,曠視科技多番衝刺
曠視科技上市之路一直很坎坷。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就已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融資額高達10億美元。不過,2020年6月3日,媒體報導稱曠視科技主動放棄上市。曠視科技則回應正在考慮科創板。
招股書披露,曠視科技在2016年、2017年經調整後的淨額分別為9200萬人民幣、1.42億元,2018年曠視科技扭虧為贏,實現淨利潤為3220萬元,2019年上半年實現盈利3268萬。
不過,由於曠視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招股書披露的曠視科技在2016年-2019年上半年的虧損額最終變動為3.43億元、7.59億元、33.51億元和52億元。2019年上半年高達52億的虧損中,51億是由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所導致。公允價值的變動不能反映真實的業務情況,但是曠視科技的規模盈利能力和空間依然需要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上半年以及2018年,曠視分別獲得了政府補貼4471萬和9202萬。
「
巨頭圍剿,蛋糕細分困難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國家大力提倡新基建,人工智慧企業正迎來利好:曠視的城市物聯網業務2016-2018複合增長率超過了700%,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10.57億收入;而雲從科技表示年複合增長率在300%左右,最大營收來源是安防業務。
然而,這些獨角獸不得不面對兩方面的競爭:巨頭圍剿以及資源渠道關係。
一方面,這些獨角獸企業面對的是海康、大華等資格更老的龍頭企業,他們控制了產業的中下遊,並在客戶質量和資源方面無疑更有優勢,僅在2018年兩者合計視頻安防收入就在600億左右,也代表著算法類公司需要直面巨頭的競爭。
另一方面,B端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的優勢,可能比技術更關係到一家AI公司的生死。
例如,寒武紀招股書中顯示,其在2019年營業收入中,僅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一個項目就創造了2億的收入。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採用單一來源,使用不可替代的專利(專有)技術,或者公共服務項目具有特殊要求,只能從唯一供應商處採購。
但事實上,整個人工智慧行業是否存在真正擁有不可替代技術,並且完全沒有替代解決方案仍有待討論。
「
特殊局勢,產業鏈優勢盡顯
人工智慧企業大致可以劃分為晶片類和算法類,在當前局勢下,相比於算法類公司,晶片類公司更容易受到整個產業鏈的影響。以寒武紀、地平線為代表的AI晶片類企業,或因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正深受其害。
在競爭對手方面,國內AI晶片公司直面Nvidia、Intel、AMD、ARM、華為海思等巨頭的競爭。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晶片正成為不少企業下階段補短板的目標。
例如,寒武紀招股書中提到,潛在風險就有將與華為變為對手的風險。華為原本是寒武紀的大客戶。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向華為的銷售佔據了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98%、97%,而2019年這個比例降低到14.34%。
寒武紀表示:「2018 年以來,華為海思選擇自主研發人工智慧晶片並推出多款產品,華為海思未來與本公司在終端、雲端、邊緣端人工智慧晶片產品領域均存在直接競爭。由於華為海思及其母公司為全國知名科技集團公司,其選擇自主研發人工智慧晶片產品使得公司 IP 授權業務收入下滑較大,而且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另外,在晶片供應鏈方面,當下國內還沒辦法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以寒武紀來說,其供應商來源多依賴外部:晶圓主要向臺積電採購,晶片IP及EDA工具主要向Cadence、Synopsys和ARM等採購,封裝測試服務主要向日月光、Amkor和長電科技採購,採購相對集中。
臺積電不僅與華為深度合作,同時也是中芯國際、寒武紀等國內眾多晶片企業的重要供貨商之一。當晶片產業鏈頭部企業已經形成,而局勢愈發不明朗的當下,國內AI晶片企業難以一時間快速找到國產替代方案。
相比於較為尷尬的AI晶片企業,算法類企業在當下受到的衝擊就沒那麼大。雲知聲營收連續三年保持超100%同比增長,雲從科技年複合增長率在300%左右、商湯科技2019年營收超50億元……
虎哥說
自2016年人工智慧概念興起以來,業內認為當下真正落地並實現規模化收入的場景還是安防。從最初資本的瘋狂追捧,到當下AI去泡沫化,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很容易成為狂歡之後的一地雞毛。
但另一方面,國內這些人工智慧企業依舊年輕,不管是清華姚班出身的寒武紀,還是90後創建的深鑑科技。既然創始人是企業的天花板,那麼國內人工智慧企業也會隨時間的發展愈發成熟。
天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