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0-12-04 中國軍網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時對黨和人民事業面臨的形勢作出科學的戰略判斷。「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這一重大論斷,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形勢任務的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為我們黨和國家謀劃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要統籌「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就國內形勢而言,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進步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升級,社會主要矛盾也必然會逐漸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做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這一判斷,主要是基於當時生產力比較落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奇蹟,全面小康社會即將建成。黨的十九大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以及社會發展的階段,作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人民需要領域的拓展。原來主要是溫飽需要,溫飽問題解決後,新時代社會成員的需要更多,新的需要不斷產生,這涉及各個領域;另一方面是原有需要的升級,這表現為人民在新時代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與人民這種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國在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顯著提高的基礎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開始變得更為突出,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所謂不充分,主要是指生產力水平與發展質量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經濟的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所謂不平衡,主要是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的發展都還不是很平衡,人們的各種需要的滿足之間還不是很平衡。

必須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正如鄧小平深刻指出的:「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如果我們的發展在新時代不能及時有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各方面美好生活需要,就會嚴重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甚至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針對於此,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特別是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以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外部環境而言,要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具體而言,隨著一大批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二戰結束後形成的全球治理格局也開始解構、重組;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衝擊,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全球不平等加劇,財富分配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愈益擴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穩定,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相互交織,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相互激蕩;大國深度博弈,地區衝突頻仍,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國際社會面臨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挑戰,人類面臨許多共同難題與風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催生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深刻變化,各國之間核心技術的競爭更為激烈,創新驅動對一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的動蕩變革進一步加劇。

針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在戰略上應多措並舉,有效應對。一是必須明確紅線和底線,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二是要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不斷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善於化嚴峻外部壓力為強大內生動力,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努力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三是要進一步明確中國「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角色定位,繼續積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十四五」時期既以已有成果作為基礎,又必須針對新的任務作出新的頂層設計,明確改革發展的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並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統籌謀劃好重要領域的接續改革,必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要著力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

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守正創新、開拓創新,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2021國家公務員面試模擬題:我國發展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1國家公務員面試模擬題:我國發展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2020-12-03 09:24:53| 中公教育 做為公考最重要的一關「面試」 而言,並非一日能成。
  • 深刻認識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變與不變
    原標題:深刻認識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變與不變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
  • 為什麼說21世紀上半葉仍處於戰略機遇期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縱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此後,黨的十七大報告、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都強調提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 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了什麼變化?
    原標題: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了什麼變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國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成就斐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擴大。
  • 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組圖)
    記者:確實是這麼個道理,維護戰略機遇期對於國家的發展和未來至關重要。  張:是這樣。安全保障是應對戰略機遇期安全挑戰的現實需要。從國際戰略全局看,爭取和平與促進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基本趨勢,國際形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穩定的基本態勢。國內的形勢也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這個總的形勢,對我們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發展有利。
  • 認識和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準確認識、充分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有助於我們有效應對各項挑戰、持續推進改革發展、順利實現百年目標。國研視點侯永志 賈珅黨的十九大作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 啥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智囊這樣說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理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化危為機、轉危為安,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近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2019)」在京舉行。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抓住戰略機遇期 開啟現代化新徵程
    □ 張二震 戴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國際格局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社會正在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成為時代之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撥開重重迷霧,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趨勢,作出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的重大戰略判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 百年變局與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塑造
    在2019年1月中央軍委軍事工作會議上,他強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增多」。在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上,他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
  • 大陸緊抓戰略機遇期 力保臺海穩定
    外界留意到,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國內國際形勢作出最新判斷,其中包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中共政治局此一判斷,對大陸各項工作,包括對臺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 戰略機遇期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而成,是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戰略機遇期易失難得,稍縱即逝。因此,大陸一向對戰略機遇期都是緊緊抓住,應時而上、乘勢而為。
  • 梅建平:現在是推動人工智慧開源生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張思源)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梅建平在9月18日的中關村論壇AI開源創新與產業智能化論壇中表示,目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很多挑戰,但同時也是我們的機遇,是推動人工智慧開源生態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
  • 我國文化建設的挑戰和機遇
    這給我國文化建設帶來重要的戰略機遇時期,然而,印度學者譚中指出「中國發展本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美國及跨國金融集團,也取決於中國政府及領導精英對中國發展的未來方向清晰的明察。」 此外,正如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指出,每一種文化都可以而且應該為其自身的行為和活動提供評價標準。
  • 擁抱戰略機遇期是資本市場的責任與擔當
    12月28日,在證監會舉辦的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經過30年的積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正在不斷形成和鞏固,實體經濟潛力巨大、宏觀環境總體向好、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旺盛、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我國資本市場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中國經濟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
    機遇與挑戰並存,解決之道仍是加大改革。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27日在「2019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展望分析會」上表示,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到了一個關鍵節點,現在正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一旦轉型成功,便是偉大的重新崛起。但他也指出,機遇期也是挑戰期,中國還需要更大力度和更徹底的改革開放,才能抓住機遇。
  • 大陸緊抓戰略機遇期,力保臺海局勢穩定,不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外界留意到,7月30日中央對國內國際形勢作出最新判斷,其中包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此一判斷,對大陸各項工作,包括對臺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  戰略機遇期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而成,是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戰略機遇期易失難得,稍縱即逝。因此,中國大陸一向對戰略機遇期都是緊緊抓住,應時而上、乘勢而為。
  • 人民日報: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重要講話本報評論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
  •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科學判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把握,為我們正確認識發展大勢、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 施芝鴻:準確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這「三個準確把握」,說到底,就是要求全黨準確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同樣正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   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概念是黨的十六大報告首先提出來的。
  • 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構想。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和優勢作出的戰略決策。
  • 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個「新」究竟指什麼?
    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與過去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是,新發展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必須是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當前和今後較長的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