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孤獨:不要低質量的合群,只要高質量的陪伴

2020-12-09 一隻慢流

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陌生人,可以跟我說一句生日快樂嗎?」這個問題有1.3萬個關注,底下是6803個回答,望不到頭的「生日快樂」,在網頁上蓋成了高樓。

看到這些,甚至有了一種心疼的感覺,在得到幾千個祝福的這一刻,或許是溫暖的,但離開了網絡之後的他(她)一定更孤獨。

不論是心理學、社會學,都會把人看作群體性的物種,需要來自他人的社會支持,需要在與他人的合作、陪伴、互助的過程中,拿到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

我們習慣於通過別人,來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

如果此刻,這位收集祝福的朋友,他(她)如果有家人、戀人、好友其中的任何一個,陪伴他(她)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刻,他(她) 都應該更快樂一點。

圖片來自優酷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

在現代生活中,人的這種孤獨是可以被理解的。

在社交場合,我們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承擔著一個社會人的功能,儘量克制自己的需求,表現得很合群,卻沒有時間去體會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在可以擁有私密空間的時候,因為缺少了高質量的陪伴,孤獨,就慢慢冒出頭來。

朋友圈加了上千人,可以私聊的人卻很少;通訊錄中存了幾百人,難過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打電話的人;同一個城市裡,朋友、老同學那麼多,能約出來吃飯的,也不過幾個人。

孤獨,成了一種生活的常態。不論是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還是在其他二三線城市。

高壓力的社會,更加劇了人與人的疏離,這種人際間的孤獨現象,中國存在,鄰國的日本也有。

沒有人天生喜歡孤獨,只是不想低質量的合群。

在日本的影片《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中,就有一個小哥,專門提供出租自己的服務。服務的範圍,就是為那些,不想一個人做事,卻找不到別人陪伴的人。

簡單的說,是為那些需要高質量陪伴的人,提供讓他們內心滿足的出租服務。

圖片來自優酷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

從小城市來到東京的女孩,初來時,想成為東京人。在公司的企劃部做編輯4年,踏踏實實幹活,卻沒有得到晉升。她熬夜加班做出的企劃案,終於得到客戶肯定,功勞卻被領導安在別人的頭上,而自己連署名的權利都沒有。

在公司裡她是孤獨的那一個,一個人做方案到深夜。她工作的團隊,讓她覺得自己一直是那個被排除在外的。成為東京人的夢想破碎,在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想上到東京塔,最後再看一眼這座呆了4年的城市,她卻不想一個人上去,因為那感覺太孤獨、太悽涼。

雖然在這座城市裡,也有認識的朋友,她也不想麻煩人家,因為怕朋友看到自己落魄的樣子,那會讓她更難受,她不想要這種低質量的合群。

圖片來自優酷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

最後,她在社交網站上,找到了一個提供出租服務的男生,只要給男生購買門票、報銷路費、飯錢,就能預約他的服務,讓那個男生陪伴他一整天。有男生的陪伴的一天,她傾訴了自己在職場的遭遇,說出了自己的焦慮和擔憂,又重新找回了快樂的狀態。

另有一個女孩,身材很富態,特別喜歡吃烤肉,卻不習慣一個人去餐館。如果邀請熟悉的人同行,她又擔心被人嘲笑。她也在網絡上找到了這位可以出租自己的小哥,在不擔心被別人評價的舒服氛圍中,她整整吃了兩人份的烤肉,吃得很過癮,也很開心地完成了自己的願望。

她需要的,是一種高質量的、讓自己愉悅的心理感受。

她寧願花錢購買自己需要的陪伴,也不想讓自己留下遺憾。

圖片來自優酷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

而這個影片中的出租小哥,並不是影視劇的杜撰,他是真實存在的,日本媒體對他做過很多的採訪。而他的業務,也因為他在社交網絡上的爆紅,收費和市場需求同步增加。

在社會中,有需求,才會有存在。

當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不能滿足他所有心理需求的時候,就需要尋找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比如購買陪伴服務。

孤獨,會伴隨著人一生,出現在每一個人生階段。

有的人選擇獨處,跟孤獨和解,同樣能過得舒服自在。

而有的人,性格裡不能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但很難找到陪伴自己的人,或許他們的內心,需要的是有質量合群,而不是低質量的陪伴。

這漫長的一生,如何與孤獨相處,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課題,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讓自己輕鬆下來的方式。

相關焦點

  • 低質量的合群,終將毀自己一生
    其實,以犧牲自我意志為代價的合群,最後只能讓人更孤獨。我想起以前讀書的經歷,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經常輾轉於不同的城市之間。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合群的過程中,收起了自己的特性,久而久之,連「自己」都找不到了。
  • 獨處不是孤獨,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如果是一個人去吃海底撈,服務生會在孤獨食客的對面放一隻小熊娃娃來陪伴他。說這事有趣,源於海底撈提供的個性服務,但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一個人吃飯,真的就孤獨嗎?人一定需要有人陪伴不能有獨處的時間嗎?,參加各種聚會,寧願在人群中喪失自我,進行一些無意義的活動,變得合群,也不願獨處。
  • 《鳥鳥鳥》: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比被排擠更可悲是 「偽合群」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前言:有人曾說過:「人生就像是俄羅斯方塊,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這句話痛擊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這一幕頗有諷喻,生動滑稽地體現影片關於「偽合群」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在捧腹大笑之後不禁反思,所謂融入群體的「合群」,是否如光禿禿的小鳥一般可笑?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算孤獨終老了?
    一、合群才是孤獨的開始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人都被孤獨包圍著,只是在白天在繁忙的工作和應酬中,人們無暇去感受到這種孤獨;而夜深人靜的時候,開始面對自己的時候,也就開始了感受到孤獨的存在。但是人們常常把孤獨和孤單弄混,為此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用合群去對抗孤獨,總以為置身人群中,就不會感到孤獨了。所以整日奔波在無意義的聚會中,忙碌在無收穫的社交裡,偶爾在觥籌交錯中出神的時候,還是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擺脫孤獨。因為合群能改變的只是孤單,一種形隻影單的狀態。
  • 如何理解: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說得太對了!
    有句話說:「成功的人都是孤獨的」因為一個真正成熟的、聰明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低質量的無效社交上,而是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升華自己。一、如何定義高質量與低質量01、認識「高收益、半衰期」理論何為低質量?何為高質量?如何定義呢?它不是主觀的,我們可以通過「高收益、半衰期」的理論來判斷。這個理論是什麼意思呢?
  • 你早晚會明白:低質量的親情與愛情,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而人生想要悲劇少,那就遠離那些質量過低的親情和愛情。「遠離低質量的親情和愛情,人生很多悲劇來源於此」 質量低的愛情給不了你幸福。在感情中很少有人能夠一帆風順,一下子就可以找到那個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
  • 不要小看那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
    可是當他們真的合群了,卻發現,生活並沒有像他們想像的那樣變得更好,反而因為刻意合群,而丟了他們自己,讓他們生活過得更迷茫,更無助。 其實,獨處並不意味著孤獨壓抑,合群也不意味著快樂幸福。
  • 喜歡獨處的人,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真的內心孤獨
    喜歡獨處的人,不合群,只是表面看著孤獨,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內心孤獨!不合群的人,往往在精神上是很富足的,他們看似孤獨,卻一直不斷的獨自奮進。一個人要想活得有意義,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不要總是跟隨別人的足跡,否則只會越混越差。
  • 魯迅《孤獨者》:合群,只是換一種方式孤獨著
    對於孤獨的人來說,合群,只是換一種方式孤獨著。《天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更高的哲人獨處著,不是他們享受孤獨,而是在他們身邊找不到同類。有一些人從生下來就是要承受孤獨的,他們的身邊沒有同類,並不是他的地位高於眾人,而是他的人格不願意讓自己和世俗妥協。
  • 女人的內心強大,是從「不合群」開始的
    生活中,不隨波逐流的人往往是不合群的人,而一個女人的內心強大,都是從「不合群」開始的。一、合群是一群人的孤單,不合群是一個人的狂歡電視劇《會痛的十七歲》中,來自農村的小夢品學兼優,作為村子裡學習成績第一的優生來到城裡讀高中,被寄予了厚望的她也很努力的在學習。
  • 媽媽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不斷給孩子穿上鎧甲的過程
    其實,陪伴寶寶不在於時間長短,關鍵在於陪伴質量。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時間的積累Lily的媽媽是位全職主婦,幾乎陪伴了Lily的整個成長過程。但Lily成年後仍然非常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些懦弱。高質量的陪伴,主要在於陪伴時的狀態,以及陪伴寶寶時媽媽的注意力和投入度。不要把工作中的煩躁情緒帶回家,更不要在寶寶面前抱怨家庭的瑣事,確保在有限的陪伴時間裡,出現在寶寶面前的是一個冷靜平和的媽媽,讓寶寶看到媽媽眼睛裡的愛。
  • 人活著一定要合群麼?要怎麼做才能融入集體呢
    但同時合群也可能會引發「羊群效應」,讓人們盲目從眾,失去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如果你不合群,不要隨便拿「王者都是孤獨的,真正有思想的人到哪兒都不合群。(羅永浩)」來安慰自己,也不要為了緩解焦慮和孤獨就盲目合群,隨便迎合別人,丟失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在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合群?合什麼樣的群?」之前,更重要的是搞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書法創作: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獨立寒秋陳曉雨)釋文: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愛我者我惜之,負我者我棄之,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 「不合群」的女人,往往內心都很強大
    不合群也是情有可原的,作家劉同曾經說過:「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確實如此,不合群的女人往往內心都是強大的。曾經我採訪過很多女人,可是不同的女人對內心強不強大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我的朋友小麗曾經告訴我,自己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總是為了他人而委屈自己,愛跟風,可是時間長了,她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著「不合群」的女人,往往內心也是強大的。在我看來,小麗說的很有道理,畢竟「不合群」的女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提升自己,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 新世紀人的通病,現代人的孤獨,孤獨來源於自我
    現在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孤獨嗎?答案是肯定獨的,有人會想每天生活在一個人口上百萬的城市怎麼還會孤獨呢?就是啊,21世紀的現代人尋找娛樂的方式很多,結交的各色的朋友也多,那為什麼還會覺得孤獨呢?因為那些人的精神是空虛的。每天看著那忙忙碌碌的身影,但是一到夜晚誰能逃過這漆黑的夜。
  • 真正優秀的人,都帶點「不合群」
    不再為了合群,而勉強自己說不想說的話,做不想做的事,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人生,其實又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不適合你的群,就沒有必要去適應了。很多時候,你的不合群,只是因為這個群不適合你。雯韜終於明白,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永遠不要「雞同鴨講」,否則,你只是會成為一個笑話。你若是雄鷹,就勇敢地去天空翱翔;你若是駿馬,就大膽地馳騁草原吧。做更好的自己,比成為他人更重要。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年輕人,我為什麼勸你一定要合群
    網上之前流行過許多勸我們不要合群的文章」  但是,他的獨處不是因為他習慣了孤獨,而是在當時,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  而且,獨處比合群更需要考驗一個人的能力與品性。  有人說,圈子不同,不要強融。  是啊,所以我才提倡要合群,而且一定要融入到適合你的圈子中去。
  • 與其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樣力若不是為了追求理想,不要也罷。摩羯座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但是同時這也是摩羯座最厲害的地方,摩羯座可以迅速學習吸收一次次失敗的教訓,再用大腦強行的理性和超凡人的毅力。幾乎偏執得逼迫自己去改正,以至於摩羯座的成長能力是bua級別的,這就是摩羯座極其痛苦又快速的成長蛻變道路,也是摩羯座為什麼那麼厲害的根本原因。
  • 太過合群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為了合群,我上班和同事聊八卦,下班和同事一起逛街購物、吃喝玩樂。原本看書寫作的愛好,不知不覺被拋之腦後。當家裡需要錢的時候,我才面壁反省:這幾年的合群,究竟得到了什麼?除了一份勉強養活自己的工作,一無所獲。值得嗎?
  • 「霍珀時刻」——城市裡現代人的疏離與孤獨
    明亮、空曠、孤獨。這是現代人都市生活裡的疏離與孤獨感,零零碎碎,無處不在。上學的時候,數學課上,老師說大家把這道題現在做一下,大家都低下頭開始奮筆疾書,瞬間就剩下自己抬著頭像個傻鴕鳥一樣茫然無措,我是誰,好像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在幹什麼,就像被現有的世界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