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營性出版社完成轉企:中國出版站上新起點

2020-12-14 中國政府網

    2010年12月30日,註定將被歷史銘記。這一天,新聞出版總署宣布,除先期已經完成轉企的出版社和保留事業性質的公益性出版社外,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全面完成轉企任務。至此,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在內的全國所有經營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轉企,成為市場主體。中國出版業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的關鍵時刻,出版業率先完成轉企改革任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不僅為文化體制改革趟出了新路、做出了表率,而且為全國事業單位的改革提供了經驗。

    「三十年未有之巨變」

    第一問:改革為何是必由之路?

    2003年,中央確定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35個試點單位中新聞出版單位佔據了21席。對中國出版業而言,這7年的改革歷程可謂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改革,突破了一系列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消除了一系列思想觀念上的阻力,樹立了出版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為21世紀中國走向出版大國、出版強國奠定了基礎。

    站在今天,回首當年,人們不禁要問:出版業為什麼要改革?答案是:不改不行,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就沒發展。

    無論是跑百米,還是跑馬拉松,運動員們都儘可能減少衣物的重量,如果把運動員的手腳捆住,再綁上沙袋,任他本事再大,也別想跑出好成績。要解放出版生產力,首先必須打破體制機制的束縛。

    所謂體制機制的束縛,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就宏觀而言,出版資源行政化配置,按地域行政分割,上級主管部門管得過多過死,甚至直接插手出版社的生產經營,大到人事調動,小至某個選題,都要層層審批。就微觀而言,在出版社內部實行「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缺乏活力,人浮於事,編輯們對讀者的閱讀需求完全不了解。在一次年終總結會上,某出版社的發行部門曾對編輯部門說:「你們不出書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原來編輯們接連出了好幾本賣不掉的書,倉庫裡堆積如山。

    這樣的現實顯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不相適應。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是上世紀50年代成立的一家老社,曾經有過佔據中國少兒出版物半壁江山的輝煌業績,但進入90年代後,出版社的發展就漸漸慢了下來。「為什麼慢了?」社長李學謙說,「我們總結,就是因為改革慢了。別人已經在引入市場機制上做了很大突破和努力,而我們還停留在過去的體制機制上,人員的觀念也很老化。」

    李學謙回憶,他2006年上任之初,曾有員工說,「團中央不會看著中少總社垮掉,一定會救我們的。」當時,中少總社的人員分為ABC三類。所謂A類,就是1998年之前入社的,是有事業編制的職工,享受福利分房;B類是1999年以後入社,有事業編制,但是沒有福利分房;C類,就是所謂合同制人員。李學謙說,在生產經營一線的絕大多數都是C類人員,由於福利待遇不合理,所以積極性調動不起來。「人員分ABC三類,獎懲制度也很亂,我們自己也感覺到,不改的話好像也混不下去了。對我們來說,改革不僅僅是任務,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開明出版社社長焦向英說,改革開放30年來,新聞出版業也曾經歷了多次改革,但是這一次徹底從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這是30年來從沒有過的巨變,對我們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

    「老社長的退休金沒有我們多」

    第二問:改革為何會順利推進?

    有一句話概括得好:「改到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人員。」改革是一場深刻的利益關係調整,能否照顧好改革對象的切身利益,將直接決定改革的成敗。如果人心浮動,那麼改制就不可能順利平穩,發展就可能成為泡影。

    說實話,從事業編制變成企業職工,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也有一個實際利益在裡面。許多人擔心,改制以後再也不能吃皇糧了,必須自己到市場上找飯吃,收入會不會減少?養老、醫療等福利會不會變差?

    對這些疑問,幾年來改制出版社的實踐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人民衛生出版社改制之初,許多員工擔心,以企業身份退休後養老保險會低於事業身份。社長胡國臣說,「當時我們有兩個副社長需要退休,他們說一定得給我們按事業身份在6月30日前辦理退休手續。但是我們這次轉企以後,和北京市社保一銜接,有一半職工的退休金要高於兩個副社長的退休工資。他倆是3800多塊錢,我們有100多位員工能拿到5000多塊錢。」

    同樣的現象也在中少總社發生。社長李學謙說,「我們現在加入社保退休的職工有兩個編審是正高職稱的,一個每月退休金是5700多塊錢,一個是5800塊錢,比我們老社長海飛同志退休待遇還高。我們剛剛還給全體職工漲了15%的工資。這樣的話,大家感覺整個都比較平穩。」

    轉企改制使職工成為最大受益者,從而成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轉制出版社大都在企業內部實行了競聘上崗、績效工資等市場化改革,絕大多數員工表示理解和支持,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籤訂了勞動合同。

    這次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如期完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策配套。新聞出版總署改革辦主任、出版產業發展司司長範衛平說,「國家給予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改制的政策非常優惠,包括資產、人員、財稅以及出版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僅以轉企後職工加入養老保險為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新聞出版總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就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制後參加北京市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發出專門通知,這個文件含金量很高。文件規定從2010年7月1日開始,轉制企業和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這之前的都視同繳納了。這就切實為轉企後的出版社職工解決了後顧之憂。」

    有些政策可謂力度空前,比如,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一項政策,就是對轉企改制到位的出版社實行「兩個放開」——放開書號數量限制,放開出書範圍限制。「這可是幾十年的老規矩給打破了。」範衛平說,「我們在產業項目的資助方面也是向轉企改制到位的單位傾斜。去年新聞出版企業有130多個項目獲得中央財政7.5億元產業發展資金的支持。如果沒有轉企,對不起,這筆錢就不給你了。今後,一些出版資源,包括報紙資源、期刊資源等,都向轉企改制到位的企業傾斜,特別是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傾斜。」

    「改革為發展插上了翅膀」

    第三問:改革帶來了哪些變化?

    從根本上說,改革本身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目的。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深化改革,才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真正含義。

    人民郵電出版社是2003年就參加轉企改制試點的首批出版單位之一。社長季仲華說:「我們確實體會到了『早改早受益』,『早改早發展』的真諦。」由於較早在企業內部實行了市場化改革,建立了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人事管理制度、獎懲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靈活性,經濟效益節節攀升。改制7年來,郵電社的圖書銷售碼洋從2003年的4.5億元增長到8億元;收入由3億元增長到5.4億元;總資產規模由4.3億元增長到9.5億元;淨資產規模由2.7億元增長至6.5億元;在全國零售圖書市場的佔有率排名中,由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

    「關鍵是通過改革,我們的組織方式、管理結構都已經適應了市場競爭的需要。」季仲華說,「以前我們的強項是通信類科技圖書,現在我們的出書範圍擴大了,攝影、旅遊、少兒、經管都成為新的增長點。我們的原則是:凡是我們要進入的,就要通過競爭把它做大做強。」目前,郵電社的計算機、攝影圖書的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少兒圖書居第二。

    「我們在『十一五』的頭四年就實現了經濟指標的翻番。」人民衛生出版社社長胡國臣說,人衛社過去的體制是按照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模式運作,與市場嚴重脫節,行為方式完全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為此人衛社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入手,進行了一系列內部運行機制改革,實現了快速發展。2009年發貨達到10億元,利潤1.71億元,在39家年銷售額2億元以上的出版單位中利潤排名第一,資產利潤率排名第二。

    強大的經濟實力使「走出去」成為現實。2008年,人衛社出資500萬美元成立美國公司,同時收購了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醫學圖書資產,開中國出版社海外兼併之先河。胡國臣說,「美國公司成立和兼併國外公司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了『充分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政策的英明。」目前美國公司擁有200多種圖書的再版印刷,全部在中國進行,比在美國印刷減少了50%、比在印度印製減少了30%的成本。當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市場時,總公司就加大美國公司針對中國市場輸出版權的力度。正是這種國內國際市場的聯動和互補,使美國公司一成立就進入良性循環。胡國臣透露,目前人衛社正在醞釀上市。

    據新聞出版總署對30家轉企後的出版集團公司的調查,與2009年相比,完成轉制的出版集團的總資產平均增長22%,圖書銷售平均增長15.3%,利潤平均增長35.8%,圖書再版率達到60%,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目前,我國圖書出版品種、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電子書出版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聯合國公布的全球5年累計發行量最多的10種圖書中,中國佔據了3席。中國已發展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出版大國。

    中國出版高速發展的這7年,正是出版業深化改革的7年。沒有改革帶來文化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這樣的成績是不可想像的。改革是發展的強勁動力,改革為發展插上了翅膀。

    「我的未來不是夢」

    第四問:改革為何需要繼續推進?

    發展進步永無止境,改革也必須隨之繼續推進。

    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此後,出版企業還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資本運行機制,成為運作規範的現代新聞出版企業。而這項任務將更加艱巨。

    展望未來,出版企業的負責人樂觀而不失冷靜。

    李學謙說,「我覺得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速是可能的。」他分析說,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少年兒童群體,0至18歲的青少年有3.7億,但是目前國內市場需求的滿足度還是比較低的,「少兒圖書一年的銷售額大概也就是六七十個億,如果說20塊錢一本書的話,一個孩子也就一本書,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現在少兒出版的內容創新能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選題重複、跟風等現象還很嚴重,只要我們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出版的成長性是很好的。」

    中國科學出版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彭斌說,這幾年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加強市場運作,確實保持了持續增長,但是我們現在還是以傳統出版為主,繼續發展下去,傳統出版可能會碰到天花板。因此,為了應對數位化閱讀趨勢,我們應儘快轉變發展方式。當然,這個轉變需要資金支持,比如數字平臺建設就需要花不少錢,而這一塊可能要通過上市融資來實現。所以,下一步的改革任務還很繁重。(記者 張賀)

相關焦點

  • 經營性出版社全部完成轉企 中國出版站上新起點
    這一天,新聞出版總署宣布,除先期已經完成轉企的出版社和保留事業性質的公益性出版社外,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全面完成轉企任務。至此,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在內的全國所有經營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轉企,成為市場主體。中國出版業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 中國出版社轉企改制走出關鍵一步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此次轉制的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出版社中,除1家出版社停辦退出,13家原本沒有核定過編制外,餘下134家出版社均核銷了事業單位、事業編制,基本完成了清產核資、核銷事業編制、註銷事業單位、加入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進行企業工商註冊登記等轉制所必須履行的手續,全面完成了中央確定的任務,正進行掃尾工作。
  •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全面完成轉企紀實
    本報記者 李 丹 截至2010年12月30日,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出版社圓滿完成轉企改制。這次轉企任務的完成,不僅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規範轉制樹立了典範,為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確立了標杆,同時也為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經驗。
  • 24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完成轉企
    24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完成轉企         本報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劉聲)新聞出版總署今天公布,繼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公布學習出版社等6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率先完成轉企任務後
  •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 134家出版社全部核銷事業單位、事業編制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璩靜)記者4日從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
  • 我國八成出版社和千餘種報刊完成轉企改制
    中新社北京一月四日電 (記者馬海燕)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新年伊始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截至二00九年底,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已完成或正完善轉制工作,剩餘的轉制工作也將於二0一0年底前完成。  除出版社外,全國一千多種經營性報刊也已經完成轉制。
  •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已全面完成轉企改制任務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璩靜)截止到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已全面完成轉企任務。在約佔我國出版社總數三分之一的177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出版社中,除1家出版社停辦退出,其餘176家都已換了「企業身份證」。
  • 中央各部門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轉企改制加快推進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璩靜)新聞出版總署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7月,182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中,除前期已完成轉企改制的28家以及保留事業體制的出版社外,今年將有101家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其餘47家出版社將於2010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工作;268家地方出版社中,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轉制的182家,其餘86家將於今年年底前將完成轉企改制工作
  •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轉企改制加快推進
    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璩靜) 新聞出版總署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7月,182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中,除前期已完成轉企改制的28家以及保留事業體制的出版社外,今年將有101家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其餘47家出版社將於2010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工作;268家地方出版社中,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轉制的182家,其餘86家將於今年年底前將完成轉企改制工作。
  •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駛入「快速道」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璩靜) 記者31日從新聞出版總署獲悉,繼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公布學習出版社等6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率先完成轉企任務後,近期又有1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完成了清產核資、核銷編制、職工參保、工商註冊等經營性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所必需的各項工作,提前完成了改革任務。
  • 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明年必須完成轉制
    本報北京9月7日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今天舉行的「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上強調,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必須在2010年年底前按標準、按要求全面完成轉制工作。「對於到期沒有完成轉制的出版社,將註銷出版許可,沒有例外。」
  • 古交市自來水公司完成轉企改制
    古交市自來水公司完成轉企改制 2020-07-01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出版總署公布首次經營性出版社等級評估情況
    我國出版界完成首次等級評估 全國500家出版社重新分類排隊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璩靜)新聞出版總署10日公布了我國首次經營性出版社等級評估情況。至此,全國500家出版社按8大類別分為四個等級,這次歷經六年制度研究和全行業摸底調查的等級評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業進行的首次評估,也標誌著中國出版企業評估制度已正式建立。
  • 中央各單位147家出版社轉制方案獲批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正在向縱深挺進。截至目前,地方出版社已經基本完成轉企改制;103家高校出版社中,除新疆大學出版社外,其他102家高校出版社已經全部進入轉制進程,且大部分高校出版社已完成轉企改制任務;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的147家出版社的轉制方案已全部獲批覆。
  •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併入中國出版集團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日前與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籤訂協議,正式啟動了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與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的聯合重組,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將在轉企改制的基礎上併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這是目前我國第一家實施轉企改制並與原主管主辦單位脫鉤的中央部委出版社。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屬出版機構。
  • 出版社轉制名單已確定 版署稱不改就淘汰
    北京9月7日電 (記者張賀)記者從今天召開的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獲悉: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要在2009年和2010年分兩批完成轉制工作。到期未完成改制者,「將註銷出版許可,沒有例外」。
  • 正視變革 共創未來——談轉企改制中的出版社青年工作
    2010年,是出版社歷史上最具根本性變革的一年。按照中央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我社要在這一年完成轉企改制。面對這一歷史性轉折,如何適應改制後的出版社發展需要,更加有效地團結、教育和服務團員,帶領廣大青年積極投身於出版社建設,繼續發揮團組織的優勢和作用,是我們團支部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目前已加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記者 璩靜)記者獲悉,原隸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目前已加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正式成為其15家成員單位之一,是我國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中首家脫離原主管主辦單位的出版社。
  • 王仲偉出席中國外文局改制出版社企業揭牌儀式
    根據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的具體要求,中國外文局加強領導,加大力度,精心組織實施,截至11月下旬,該局所屬八家出版、發行單位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工作,由原事業單位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  12月8日,中國外文局舉行改制出版社企業揭牌儀式。
  • 我國首家地方大學出版社集團在桂林成立
    人民網南寧6月28日電(記者龐革平)今天,我國首家地方大學出版社集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在桂林市揭牌成立。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在賀信中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的成立,對全國大學出版社的轉企改制具有示範和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