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洗臉盆、髒衣服等搬進教室,同學間相互比賽洗衣服,這樣的課堂你見過嗎?昨日(28日)上午,武漢市英格中學八(6)班就上了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生活自理我能行」的主題班會課。
課堂上,班主任老師還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約有三成的學生回家從不做家務。在學生自理能力較強的寄宿學校,這個結果還是讓不少老師頗感意外。
課堂:學生比賽洗衣,家長一旁指導
昨日上午9時許,英格中學八(6)班,班主任老師騰曉榮一聲「比賽開始」,3名學生陳婉琴、劉睿嘉、唐薇趕緊拿著自帶的水盆去打水,洗起自己的T恤。起初,大家還很興奮,可不一會手越搓越紅,蹲著吃力,有名學生索性單腿跪在地上洗(如圖)。
洗衣大賽邀請了家長當評委。孩子們奮力搓洗衣服時,家長可以在一旁觀摩,但不允許代勞。看到孩子笨拙的模樣,家長們坐不住了,從評委變身為「教練」:「洗衣粉灑均勻一點,洗出泡沫來。」「重點是衣領和袖口!」
一件單衣洗下來,學生感受如何?「還是有點累的。」劉睿嘉說,儘管是一件小衣服,但用力搓完手特別酸,「想到媽媽平時為我洗那麼多衣服任勞任怨,自己既感動又自責。」
調查:打掃臥室僅15%,不做家務的佔三成
騰曉榮老師是該主題班會課的策劃者。她坦言,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普遍缺乏勞動熱情,希望通過有現場體驗的班會課,讓孩子們體會到家長的辛勞,並認識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課堂上,騰曉榮還公布了一項對班級39名學生的調查:在家自己洗衣服的佔26.3%,整理床鋪的佔42.1%,打掃臥室的約15%,從不做家務的約佔三成左右。「因為我們是寄宿學校,八成學生住讀,學校對學生的自理能力比較強調。但通過我對孩子們寢室的觀察,以及生活老師的反映來看,一些寄宿在校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上做得並不太好,比如把髒衣服、襪子全攢著帶回家給媽媽洗。走讀的孩子,在家基本不做家務,一些寄宿生回家後也不做家務。」騰曉榮說。學生唐薇告訴記者,有同學剛來學校住讀時,因為不會自理而大哭。
記者曾在武昌區糧道街中學做過調查,因為全是走讀生,不做任何家務勞動的學生,佔比高達六成。
反思:有家長認為「做家務還不如做幾道題」
去年曾有新聞報導稱,考上南方一所名牌大學的女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突然說要退學復讀……這一切均因媽媽不在身邊照顧。
「具有生存能力,能適應多變環境,是未來公民的重要素質之一。」洪山區教育局德育專家梁國林對現在學生的自理能力表示擔憂,「學生的學習任務也比較重,沒時間做家務,家長也不要求,覺得還不如多做幾道題;還有家長有『孩子做不做家務,遠不如一次考試成績重要』的想法。這種想法與素質教育以及孩子全面發展的理念相悖,家務事教育同樣重要。」
英格中學副校長張新華表示,作為寄宿學校,學校一直在強化對學生的自理能力教育,如上主題班會課、在寢室由生活老師指導、將自理能力納入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等。(楚天都市報 記者羅欣 通訊員董綴文 盧建飛 實習生湯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