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忠:
男,1964年出生,九歲習書法,師從啟功,王一新。
張世忠 行書《維摩詰經》3 45cmX66cm
《收藏投資導刊》:請分享一下您學書過程中的甘苦。
張世忠 行書《禮拜八方》45cmX132cm
張世忠 : 先說碑,過去一個大家,寫完之後,再經過工匠刻到碑上;刻出來的碑,自然有刻匠的意識在裡面,或許就偏離了藝術家真正的思想。碑中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更多是一種力度和勁道,看到的是「沉」和「穩」。靈動的效果看貼,持重的 效果看碑,要結合起來去學習;光學碑,字易呆滯,光學帖,有靈動,但沉穩略顯不足。
張世忠 行書《維摩詰經》 45cmX66cm
結合起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我喜歡小楷《靈飛經》,與顏楷《多寶塔》百看不厭,十分受益,因為我本身走顏字一路,就是從碑上走下來之後,再根據帖進行對比學習。
尋找細微處的差別,我始從多寶塔入手,推崇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碑》,厚重博大,及暮年所書《大麻姑仙壇記》和《小麻姑仙壇記》,我追隨著顏真卿的足跡,由青澀到成熟。他70歲左右創作的《大麻姑仙壇記》和《小麻姑仙壇記》不是初學者能感受到的,這是一種碩果纍纍的感覺,也是我格外珍視的。
張世忠 行書《惠風和暢》45cmX132cm
帖學一脈,我對「宋四家」的行書很感興趣,宋代是行書最盛行的朝代。到了明朝的「文、沈、唐、仇」,他們有的人以畫為主流,有的以書法為主流,不管是書是畫,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以文徵明的小楷為範他活到九十幾歲,行草書也是現代人無法比擬的。對於書法的理解,每個人都不太相同,我認為文徵明的書法的俊秀之美,凌厲之勢,不亞於「二王」。
張世忠 行書《兼聽則明》45cmX132cm
雖然文徵明書大字少,小字居多,但小字放大以後氣勢依然很大。他的創作活動一直持續到90多歲,臨終才放下毛筆,一生都在追求中。 我寫了十幾年的楷書,包括隸書、篆書、鐘鼎文、石鼓文、甲骨文也都摸索過。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要分清孰輕孰重。一個人要真正的走書法之路,不追探字體的來源是不行的,這方面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研究。
張世忠 行書《維摩詰經》2 45cmX66cm
《收藏投資導刊》:對於您個人來說,書法的終極魅力在哪裡?
張世忠 : 其實對於書法來說,書寫者是感受,觀看者是享受。書法講究韻律,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是跳動的音符。一個真正寫好書法的人,不是一味地依靠快和慢,它包含了很強的韻律感,韻律具備了,觀看的人感受到「美」,寫者感受到的是「悅」,它結合了觀者和書寫者的感受,最終的體驗就是一個字——美。 書法是苦中求樂,經歷是必須的也是枯燥的,同是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張世忠照片
現在的很多人的價值觀都是用錢來衡量的,但真正的藝術不是。書法家寫到一定的高度後,書的是精神,寫的是靈魂,過去一個真正的大書家,自認為的佳作也不是很多,只有在功底深厚學識廣博,無意識流露出來的感受才是最高的境界,但無意識的靈感卻又很難抓到,如《蘭亭序》《祭姪文文稿》的創作靈感。
我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就是在歷史傳承下順其自然的個性,沒有過高的追求,努力地做自己,盡力的完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