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陳氏家族
走進楓橋
諸暨最早的藏書樓
陳氏家族在楓橋繁衍生息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始祖是南宋時的翰林學士、知名學者陳壽(1106-1178),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市長葛市禹州市一帶)。北宋靖康年間,陳壽與父、弟隨宋室南渡至杭州。紹興二十年(1150年),上書言胡寅無罪。胡寅主張抗金,與秦檜不和,陳壽也因此得罪權臣秦檜,被貶為應奉翰林文字,於是稱疾辭官,歸隱諸暨楓橋之宅埠(今陳家村船坊基)。
陳壽為官正直,退隱楓橋後,築茅屋「寄隱草堂」,著有《周易附傳》、《諸史辨疑》、《居易集》六卷。陳壽著書講學20餘年,四方相從者日眾。陳壽常常對門人說:「為學不在徒誦空言,必以實踐為貴」。楓橋陳姓尊其為南遷始祖---「遷一公」,陳氏家族耕讀傳家、重教興學,蔚然成風。
寄隱草堂是諸暨最早的藏書樓,也開啟了諸暨私人講學的先河,是傳播理學的搖籃。
隱遁山林,藏書滿篋
陳壽的五世孫陳拱,又建「梯山書屋」。陳拱的父親陳道之、祖父陳理元,都是飽學之士,淡於功名,隱居鄉裡,以讀書為樂,這給陳拱以很大影響。宋元之交,世事多亂,陳拱建「梯山書屋」,隱遁山林。
明洪武初,陳壽七世孫陳玭築「日新樓」於陳家烏臺門。陳玭喜書,雞鳴即起,誦讀無輟,博覽群書。日新樓藏書逾萬卷,刻府州「監本」,校勘精良,陳玭遊行樓中,手不釋卷,自號「慕椿居士」。
越中文化制高點
陳奫對家藏書籍,涉略殆遍,但興猶未盡。兄弟分家析產之後,居東園(今陳家崇義坊),出重金購得宋元槧本舊鈔,建樓珍藏,名曰「寶書樓」。陳奫把陳氏家族的藏書事業,在質量上提高了一個層次,從而成為當時越中的一個文化制高點。越中耆宿碩儒,慕名以求者,絡繹不絕。據《陳氏宗譜》說,陳奫為人,敦樸自處,豁達大度,淡於功名,以讀書為樂,校刊樓中。另外,陳奫還是一位水利專家,在黃沙橋、混水江、孝泉江築大小二石堰,引流灌溉。
陳元功,字柏軒,明弘治八年(1495年)浙江鄉試舉人。陳元功築「東皋草堂」 于楓橋青龍畈,環牆栽梅數百株,藏書數萬卷,坐臥草堂,朝夕校書,朱墨燦然,以著述終其世,著有《體古錄》、《進修錄》、《柏軒集》、《東皋日草》等。陳元功是七樟庵藏書樓主人陳性學的曾祖父。
越中藏書之冠
七樟庵是明朝萬曆年間進士陳性學告老還鄉後所建的著名藏書樓。陳性學歷官廣東左布政使、福建按察使、陝西左布政使兼按察使副使,暮年致仕歸,在長道地(今陳家勤農村)忠勤堂後涉園中建七樟庵。「七樟庵」的命名,是緣於書庵後長有七株參天大樟樹,排列如星辰,掩映著陳氏家園。「七樟庵」內曾有宋元槧本、明代手抄本數萬卷。庵下設觀音像,几榻潔淨,書畫滿壁。陳氏藏書,代有增益,至明萬曆年間,積書之富,稱越中之冠,時人如徐渭、陳繼儒等均為之點勘。
陳性學有一個很有名的孫子——陳洪綬。陳洪綬祖父官至布政使,自己卻屢試不第,於七樟庵中翻閱一頁頁發黃的紙片,不免有所惆悵:「竹塢蕉園成敝廬,筆床緗帙具皆餘。大夫薄俸留田宅,先子遺風存史書。已悔從前虛歲月,未知已後惜諸居。夢回酒醒常深計,未得幡然一嘆噓。」(《七樟庵帙書》)
諸暨藏書樓的巔峰之作
「畸園授經樓」,川東兵備道陳遹聲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這座建築非常宏偉精緻,內有楠木大廳、蔬香樓、饁耕堂、聽雪軒、向月寮、雙紅豆館、潛廬等建築群。畸園中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樓,廳內木料採用四川名貴楠木,俗呼「楠木廳」,後壁繪有「課子授經圖」,故名「授經堂」,授經堂藏書最初3萬多卷,後陸續從蘇杭、寧滬、京師購得古舊抄本及《四庫全書》一部,最盛時達到30多萬卷,遠遠超過楓橋歷代藏書,是諸暨藏書樓的巔峰之作。
《課子授經圖》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緒年間,陳遹聲與其叔陳風鏘在楓橋鋪前街(今學勉路)共同創辦了景紫書院,是學勉中學辦學淵源。
《陳遹聲傳》和陳遹聲書畫作品《梧竹清暑圖》(部分)
寄隱草堂、梯山書屋
日新樓、寶書樓、東皋草堂
七樟庵藏書樓、畸園授經樓
一脈相承,耕讀傳家
藏書樓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尚文之風卻已成為陳家甚至楓橋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投稿/爆料/合作 請加微信:180575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