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唐詩宋詞的文學美感,富有節奏的韻律,抒情的文字,深深打動著我們詩情畫意的內心世界。我們品讀詩詞之餘,你會發覺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是描景繪畫的高手。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從古詩詞中學攝影。
01古詩詞VS攝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軾遊覽廬山時所作《題西林壁》。廬山風景秀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無數的令人賞心悅目詩詞歌賦。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更是展現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廣為流傳,你我都可以隨時脫口而出呤上兩句。
從上面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透過慧眼細緻觀察山川河流的壯觀,通過文筆來描述大自然美麗的景致。
而攝影人,與詩人靈感的來源是相通的,有存在的共性。攝影人獨特的「攝影眼」是詩人的慧眼,而手中的相機就是詩人的文筆。詩人描述的意境,在人們腦海裡形成一幅美麗壯觀的山水風光畫。而這幅畫,用攝影的角度來看,包含了多種攝影技巧手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詩人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從正面看廬山,就好比我們用相機正拍廬山,用廣角鏡頭來表現廬山起伏連綿的壯闊的山嶺,用橫拍的方式來表現;從側面看廬山,在我們鏡頭中呈現的是廬山高聳入雲的山峰,用豎拍的方式來表現。
「遠近高低各不同」詩人從遠看、近看、高看、低看,描述了不同的廬山面目,不就是我們通過移動鏡頭距離被攝主體(廬山)的遠近和調整機位的高低來拍攝廬山的全景、中景、近景嗎?但近距離的拍攝,對於壯觀的廬山,我們只能利用中長焦鏡頭來實現了。
「日照香爐生紫煙」詩人所描述的日照、紫煙,就是攝影的光線以及在畫面的光影影調,攝影是用光線來作畫,從詩中我們應該更容易體會。
「遙看瀑布掛前川」詩人遠處看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當然,這是詩人用比喻的手法來描述瀑布的形狀。但是在現代,這些畫面比比皆是。我們用慢門來拍攝瀑布,就能拍出好擬白色絹綢的瀑布。
02怎樣理解構圖
通過對詩詞的分析和理解,相信大家對構圖都有了模糊的概念。我換個角度來表述,也許大家會更容易理解。
如果你是一個畫家,手上有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白紙,你要在紙上繪畫,那你就要按自己的構思在白紙上安排哪些內容元素在哪個位置,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這就是繪畫所謂的「加法」。
而攝影,相機的取景框就好比繪畫的白紙,我們打開鏡頭蓋,取景框填滿了景物的映像,這時我們就要調整鏡頭,將一些不必的元素排除到取景框外。這就是攝影「減法」原則。
通過移動相機與被攝主體的距離及調整機位的高低合理安排被攝物體進入取景框內的位置,讓取景框內的畫面變得更吸引觀看者,更具有說服力。這就是構圖。
03怎樣構圖
一幅照片能吸引觀看者,給其帶來情感影響,大部分的原因是在於構圖和光線。所以,思考怎樣構圖,對於攝影新人來說,是決定在創作而不是「拍快照」的因素。
勤走動。當我們手握相機站在一個拍攝場景中,你可能會發現前邊中等距離處有一個物體特別漂亮,是你拍攝的興趣點;而這個物體的旁邊有一些幹擾物,但你如果你向前走一步,再向左或右移動半步甚至幾釐米,幹擾物就會被擋住或排除鏡頭外,整個構圖就會改變而變得有意義。橫幅和豎幅。相機可以用橫幅和豎幅構圖拍攝,很多攝影新人不知什麼時候該選擇橫拍還是豎拍好。其實橫拍或豎拍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主題的表現力才會強烈,畫面的觀感才會舒適。一般來說,我們根據拍攝主體的線條來決定橫或豎。當主體呈現的橫向線條是明顯的,或要表現主體的廣闊,這時就要用橫幅拍攝。
如果主體的線條是豎向線條明顯,或要表現主體的高大、挺拔,這時就要用豎幅拍攝。但這些規則不是死守的,在不同的場景或想要表現某種特定形式,臨場思考來選擇。
線條形狀的表現力。拍攝構圖中,線條形狀會傳達視覺感覺。比如,垂直線構成的畫面會傳達出力量和穩定的感覺;水平線則會顯得寧靜和舒適;斜線會顯得動感和活力;而曲線則讓畫面有強烈的衝擊力。在構圖時,要充分考慮線條的表現力,我們想要向觀看者傳達什麼樣的視覺感覺,思考構圖時納入適合的線條元素。
色彩的感染力。畫面的色彩會給觀看者傳遞某種情緒。比如,飽和度高的色彩讓人感覺到熱情奔放,而柔和的色彩則給人一種情緒放鬆舒適的感覺。
04結語
讀文學作品,會給我們帶來攝影的靈感。尤其在詩詞中,我們品讀時,會感受到詩意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攝影愛好者多讀詩詞,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對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渲染畫面意境氛圍有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