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9 浙江大學

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

回望2019這一年

想必讓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

必定有

浙大在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取得的

一系列重要進展

有人說

2019是浙大科研開掛的一年

究竟有多強?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

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

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

上的發文情況吧~

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

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浙大還參與完成了9篇CNS文章共計23篇。

浙大為第一完成單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發表的CNS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看看

浙大在三大刊的具體表現~

Nature

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5 篇。

01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Baile Zhang教授、Yidong Chong教授課題組合作共同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楊怡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教授和Baile Zhang教授、Zhen Gao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02

北京時間4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在遺傳補償效應分子機制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

課題組首次揭示基因補償效應是由攜帶提前終止密碼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所激起,由無義突變mRNA降解途徑(NMD)中的上遊移碼蛋白3a(Upf3a)參與。同時,還揭示同源序列核酸是上調補償效應基因的必要條件,並進一步研究證明補償效應基因轉錄水平的增加是由於補償基因啟動子區域組蛋白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所引起的。該研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馬志鵬,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和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彭金榮教授。

03

北京時間10月10日,一篇以浙江大學為第一單位的論文在線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論文介紹了浙江大學在高熵合金方面的最新成果,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顯微鏡中心張澤院士團隊的餘倩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朱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Ritchie合作,從解密高熵合金中元素分布開始著手,揭開了廬山真面目。

餘倩與課題組同學合影

該研究揭示了高熵合金中晶格調控力學性能的特殊機制,高熵合金中獨特的濃度波調控極精細並具有連續性,是一種可控和高效的材料強韌化方法。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該工作對理解複雜成分合金(傳統固溶強化理論無法適用)中的強化機理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04

北京時間10月17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又刊登了浙江大學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紹了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論文截圖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劉昭明博士,通訊作者是唐睿康。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這項研究將經典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理念結合,將有可能為材料合成翻開新的篇章。

左二為唐睿康教授

05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研究員實驗室經過與醫院合力攻關,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這項研究成果於2019年12月12日(北京時間),被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浙江大學周青課題組博士生陶攀峰、王俊和王詩豪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周青、俞曉敏、哈佛大學醫學院袁鈞瑛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曉川為論文通訊作者。

周青研究員團隊

在解析發病的分子機制過程中,周青課題組發現,病人體內的RIPK1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其編碼的RIPK1蛋白在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點上發生胺基酸變化,使得RIPK1無法被正常切割,這樣的改變破壞了RIPK1正常的激活模式,使其活性增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細胞的凋亡和程序性壞死,由於細胞的「生死」平衡被打破,病人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異常升高,並自發產生發燒等炎症表型。這個致病機制為臨床提供了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病人不同種類的細胞對相同的RIPK1突變有不同的應對「措施」,提示人體的不同組織和細胞在相同基因型下可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表型,這一發現豐富了人類RIPK1在調節不同種類細胞死亡中的作用。

Science

2019 年,浙大在Science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3篇。

01

在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下,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這一進展於北京時間8月9日在《科學》雜誌發表。

多比特量子糾纏態的實驗製備是衡量量子計算平臺控制能力的關鍵標誌,國際競爭尤為激烈。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器件設計與製備、實驗測控及數據處理,由中國學者組成的聯合團隊成功將糾纏的比特數目推進到20。

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許凱副研究員和博士生李賀康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範桁研究員、鄭東寧研究員和浙大王浩華教授為共同通訊。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偉教授、朱詩堯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蒿傑研究員、馮卉助理研究員,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張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參與超導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實驗平臺建設的青年團隊。

兩篇科學同時上線

北京時間10月2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江濤課題組關於鉀-氯共轉運蛋白KCC1的研究成果論文被刊登在《科學》雜誌上,浙江大學醫學院劉斯博士、冷凍電鏡中心常聖海博士和物理系碩士生韓斌銘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團隊成員郭江濤、葉升和劉斯在討論課題

郭江濤課題組解析了這類蛋白質中的一個成員——人源鉀-氯共轉運蛋白KCC1的2.9埃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這將為相關的疾病治療和藥物設計提供新的視角。

論文截圖

恰巧在同一天,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另一項成果,由基礎醫學系Dante Neculai教授團隊進行的抗細菌免疫的識別受體蛋白的研究也在《科學》雜誌上成功發文,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2015級博士生陸喦、2017級博士生鄭裕萍,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研究所研究中心博士後tienne Coyaud,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講師張超為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截圖

該團隊研究發現,NLR家族的兩個重要受體蛋白NOD1和NOD2能夠在棕櫚醯轉移酶ZDHHC5的作用下發生棕櫚醯化修飾,從而介導細菌性炎症信號通路的發生。這一發現有效地連接起科學機理與臨床問題,未來在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Dante Neculai指導團隊成員分析結果

Cell

2019 年,浙大在 Cell 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1 篇。

01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31日,一篇題為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的論文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範柯琪與李異媛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截圖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的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理解,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新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靳津教授團隊

2019年,

來自浙大科研團隊的一篇又一篇

高質量論文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不可謂不振奮人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在2020年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共同期待浙大科研團隊

在新的一年

創造更亮眼的成績單!

為浙大科研團隊點讚、加油!

數據來源於:浙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學術| SSCI期刊《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影響力創新高
    由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李新剛教授任主編、海洋學院馮雪皓副教授任副主編的SSCI期刊《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 2018中國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CNS論文統計:清華、北大、復旦前3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關於cns這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有多牛,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了,你只需要知道,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是隨便就能在上面發文,就ok了。2018已經過去了,縱觀這一年,我國高校科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和進步,雖然也有些爭議和瑕疵的事情發生,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取得突破性進展
    也就是說,對標世界一流標準,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上海英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正在成為上海期刊新的品牌。晚報就此專訪了《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中國雷射雜誌社董事長楊蕾、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三位在改革中奮力前行的出版人,來談談經驗和體會。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張學敏院士團隊經過近5年潛心研究,成功發現細胞「門神」——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關鍵調控機理。這也是新的軍事科學院調整組建後,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科研團隊成員共同觀測分子影像並交流發現。
  • 湖北在讀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4月8日,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Society, JACS,影響因子14.357)在線發表了武漢工程大學陳嶸教授課題組在Ag基納米糰簇方面的重要進展——"Pd-mediated Synthesis of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大質量恆星(超過8倍太陽質量)如何形成是現代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上海創新」高頻亮相頂級科學期刊年度榜單
    原標題:「上海創新」高頻亮相頂級科學期刊年度榜單  2019年年終歲末,在全球科學年度盤點中,「上海元素」頻頻亮相:列入美國《科學》雜誌十大年度科學進展的「世界首張黑洞照片」,上海是該照片全球首發的六個城市之一;在英國《自然》雜誌「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的十大論文佳作中,有兩篇出自上海;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九期一」的主要發明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
  •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書記頂級學術期刊發文,闡釋習近平哲學思想
    澎湃新聞經檢索發現,這並非王立民近期發表在國內頂級哲學期刊上的唯一論文。2015年12月出版的《哲學研究》開卷第一篇:《抗戰精神與唯物史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戰精神的重要思想》,也是王立民書記的大作。 這兩篇佔據一流學術期刊最重要位置的論文講了些什麼?這位能在短時間內接連在頂級哲學期刊上發文的作者又是誰?
  • 2020世界高水平大學學術排名公布:四川大學「強勢挺進」前10強!
    10月15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評價報告》。其中,四川大學名列校友會2020世界高水平大學學術排名(自然科學)第10位,2020世界高水平大學學術排名(社會科學)第6位,是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堅力量。
  •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師邱宇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上...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師邱宇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上發表論文證明一類穩定條件空間的連通性清華新聞網11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教授邱宇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在線發表題為「叢交換群胚與帶框二次微分
  • 國際權威期刊整期刊發中國鼻病研究
    作為鼻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IFAR首次以整期正刊的形式專門報導中國鼻科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邀請中國學者為本期撰寫述評。作為本期專刊客座主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常務副院長張羅表示,能在國際重要鼻病學術期刊發表中國特刊,這意味著在學術方面中國過去在「跟跑」,如今已經實現「領跑」。
  • 湖北教授最新研究,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2月21日,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2.959)在線接收武漢紡織大學王棟教授課題組在聚合物手性可控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Handedness Inversion of Chiral 3-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物理與化學類期刊  儘管不是NS,但是有一類期刊例如PRL,JACS在學者心中的地位是崇高和根深蒂固的,不是簡單的影響因子高低可以左右其在專業學科內的重要地位。  這裡要特別強調一個引人關注的新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作為美國物理聯合會(AIP)新推出的綜述期刊,剛剛創辦就得到大家的認可與推崇,吸引了眾多學術大牛為其撰稿,這與AIP長期以來的學術聲譽和地位是密切相關的。  這幾年,該期刊就成為應用物理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綜述期刊之一。
  • 郭正堂院士專訪: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中國學術期刊發展
    不僅使眾多剛入門、尚不能快速準確閱讀英文的學子觸及到科學的前沿,而且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完成了從在一般國產期刊到「兩刊」,再到國際頂級期刊上發文的投稿過程。「兩刊」作為重要環節彌補了中間的鏈條,而這個作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不能小視的。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 浙大學術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被SSCI收錄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成功入選SSCI, JCR, Social Science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Current Contents/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等是本刊創刊近五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在CNS三大雜誌上發表的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一發現發有助於解釋一些與非吸菸有關的肺癌是如何產生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這些研究人員證實非吸菸者體內的基因融合大多較早地發生,有時早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平均而言在肺癌確診前三十年發生。這項研究表明,這些攜帶致癌種子(oncogenic seed)的突變肺細胞幾十年來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直到進一步的許多其他突變充分積累才進展為肺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在管理學領域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管理學領域國際高水平期刊(UT/DALLAS 24)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發表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王蒙蒙老師參與研究撰寫的論文「EXPERIENCE BASE,STRATEGYBYDOING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