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
回望2019這一年
想必讓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
必定有
浙大在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取得的
一系列重要進展
有人說
2019是浙大科研開掛的一年
究竟有多強?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
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
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
上的發文情況吧~
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
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浙大還參與完成了9篇CNS文章。共計23篇。
浙大為第一完成單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發表的CNS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看看
浙大在三大刊的具體表現~
Nature
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5 篇。
01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Baile Zhang教授、Yidong Chong教授課題組合作共同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楊怡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教授和Baile Zhang教授、Zhen Gao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02
北京時間4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在遺傳補償效應分子機制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
課題組首次揭示基因補償效應是由攜帶提前終止密碼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所激起,由無義突變mRNA降解途徑(NMD)中的上遊移碼蛋白3a(Upf3a)參與。同時,還揭示同源序列核酸是上調補償效應基因的必要條件,並進一步研究證明補償效應基因轉錄水平的增加是由於補償基因啟動子區域組蛋白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所引起的。該研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馬志鵬,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和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彭金榮教授。
03
北京時間10月10日,一篇以浙江大學為第一單位的論文在線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論文介紹了浙江大學在高熵合金方面的最新成果,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顯微鏡中心張澤院士團隊的餘倩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朱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Ritchie合作,從解密高熵合金中元素分布開始著手,揭開了廬山真面目。
餘倩與課題組同學合影
該研究揭示了高熵合金中晶格調控力學性能的特殊機制,高熵合金中獨特的濃度波調控極精細並具有連續性,是一種可控和高效的材料強韌化方法。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該工作對理解複雜成分合金(傳統固溶強化理論無法適用)中的強化機理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04
北京時間10月17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又刊登了浙江大學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紹了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論文截圖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劉昭明博士,通訊作者是唐睿康。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這項研究將經典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理念結合,將有可能為材料合成翻開新的篇章。」
左二為唐睿康教授
05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研究員實驗室經過與醫院合力攻關,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這項研究成果於2019年12月12日(北京時間),被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浙江大學周青課題組博士生陶攀峰、王俊和王詩豪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周青、俞曉敏、哈佛大學醫學院袁鈞瑛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曉川為論文通訊作者。
周青研究員團隊
在解析發病的分子機制過程中,周青課題組發現,病人體內的RIPK1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其編碼的RIPK1蛋白在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點上發生胺基酸變化,使得RIPK1無法被正常切割,這樣的改變破壞了RIPK1正常的激活模式,使其活性增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細胞的凋亡和程序性壞死,由於細胞的「生死」平衡被打破,病人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異常升高,並自發產生發燒等炎症表型。這個致病機制為臨床提供了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病人不同種類的細胞對相同的RIPK1突變有不同的應對「措施」,提示人體的不同組織和細胞在相同基因型下可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表型,這一發現豐富了人類RIPK1在調節不同種類細胞死亡中的作用。
Science
2019 年,浙大在Science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3篇。
01
在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下,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這一進展於北京時間8月9日在《科學》雜誌發表。
多比特量子糾纏態的實驗製備是衡量量子計算平臺控制能力的關鍵標誌,國際競爭尤為激烈。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器件設計與製備、實驗測控及數據處理,由中國學者組成的聯合團隊成功將糾纏的比特數目推進到20。
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許凱副研究員和博士生李賀康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範桁研究員、鄭東寧研究員和浙大王浩華教授為共同通訊。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偉教授、朱詩堯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蒿傑研究員、馮卉助理研究員,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張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參與超導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實驗平臺建設的青年團隊。
兩篇科學同時上線
北京時間10月2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江濤課題組關於鉀-氯共轉運蛋白KCC1的研究成果論文被刊登在《科學》雜誌上,浙江大學醫學院劉斯博士、冷凍電鏡中心常聖海博士和物理系碩士生韓斌銘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團隊成員郭江濤、葉升和劉斯在討論課題
郭江濤課題組解析了這類蛋白質中的一個成員——人源鉀-氯共轉運蛋白KCC1的2.9埃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這將為相關的疾病治療和藥物設計提供新的視角。
論文截圖
恰巧在同一天,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另一項成果,由基礎醫學系Dante Neculai教授團隊進行的抗細菌免疫的識別受體蛋白的研究也在《科學》雜誌上成功發文,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2015級博士生陸喦、2017級博士生鄭裕萍,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研究所研究中心博士後tienne Coyaud,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講師張超為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截圖
該團隊研究發現,NLR家族的兩個重要受體蛋白NOD1和NOD2能夠在棕櫚醯轉移酶ZDHHC5的作用下發生棕櫚醯化修飾,從而介導細菌性炎症信號通路的發生。這一發現有效地連接起科學機理與臨床問題,未來在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Dante Neculai指導團隊成員分析結果
Cell
2019 年,浙大在 Cell 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1 篇。
01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31日,一篇題為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的論文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範柯琪與李異媛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截圖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的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理解,對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新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靳津教授團隊
2019年,
來自浙大科研團隊的一篇又一篇
高質量論文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不可謂不振奮人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在2020年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共同期待浙大科研團隊
在新的一年
創造更亮眼的成績單!
為浙大科研團隊點讚、加油!
數據來源於:浙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