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新技術在36000公裡外「明察秋毫」

  如果將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比喻為圍繞著地球轉動「流動巡邏的警察」,靜止軌道衛星則好比「定點站崗的警察」。風雲四號的「崗位」位於距離地球36000公裡的高空,在如此遙遠的太空對地球上風雲變幻「明察秋毫」,得益於成功突破了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精度圖像定位與配準、微振動測量與抑制、定量化遙感等20餘項關鍵技術。

  高精度的圖像定位與配準技術,是各國靜止軌道衛星正在全力攻克的關鍵技術之一。這一技術能讓衛星的「眼睛」從幾萬裡之外的太空,精準地看到地球上任何想看的地方,並在拼接圖像時做到零誤差。為了突破這一技術,美國曆時11年、經過5顆衛星的持續改進,在GOER-N上才取得突破,在剛剛發射的GOES-R衛星實現了定位精度達到1公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研製團隊經過十多年的技術攻關,先後攻克了衛星高精度姿態確定方法、熱變形在軌辨識和建模技術以及姿態、軌道和熱變形補償技術等技術瓶頸,衛星圖像導航配準精度達到「1像元」,即在36000公裡高空對地拍照誤差控制在1公裡之內,補償效率達到98.8%,與美國剛剛發射的GOES-R衛星相當。

  新平臺

  實現對地球24小時「凝視」

  今後,在長達7年的設計壽命期間,風雲四號將接替風雲二號「上崗」,成為全球對地觀測業務衛星序列的重要一員。每天24小時、共計2555天的「執勤」期間,不能有絲毫差錯,更不能「因病請假」,這對衛星「身體素質」提出了極高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要求。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科研團隊專門為風雲四號「量身定製」了一個角秒級測量和控制精度的高軌三軸穩定衛星平臺——SAST5000平臺,平臺採用六面柱體構型、單太陽翼、三軸穩定控制方案,並採用了雙總線體制、高性能AOS技術、大功率電源、整星防靜電技術、整星防汙染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可實現對地球24小時「凝視」。

  太陽電池翼是衛星的關鍵部位之一。傳統衛星的太陽翼都是雙翼構型,分布在衛星的兩側,好像兩隻展開的「翅膀」。風雲四號卻只有一側裝有太陽翼,研究團隊專門設計了一款「T」構型的太陽翼,大大縮短了太陽翼質心與衛星的距離。一旦太陽翼發生晃動或抖動,對衛星的幹擾將大大減少。

  風雲四號上的數管計算機和數據處理器,是衛星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的核心部件,相當於整顆衛星的「心臟」,一刻也不能停頓。而風雲四號衛星載荷成像精度高、數據量大,如何確保數據處理器、數傳系統高速穩定運行,且能靈活配置數據路由,將大量數據及時傳回地面,在關鍵時刻不「卡殼」,也是研製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通過不斷討論、驗證,最終採用了SpaceWire和高低速總線相結合的模式,突破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大數據量傳輸的瓶頸。同時採用了嚴格的空間防靜電設計、光學部件的防汙染設計、多活動部件的可靠性與壽命設計等,大大提高了衛星的「身體素質」。

  新載荷

  把地面隔振平臺「搬到」太空

  風雲四號「最牛」的地方不僅在於搭載了許多先進的觀測儀器,更在於將一種對觀測環境要求極為「嚴苛」的儀器,與其他儀器一起搭載在同一顆衛星上,這就是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是一種類似於給大氣「做CT」的先進儀器,但使用起來也極為「嬌貴」。一個細小的振動——哪怕只是在衛星邊上吹一口氣,就會導致產生無法甄別或消除的譜線,使得光譜性能退化。因此,該儀器在地面上使用,需專門為它建造一個超靜隔音的地下室。在開放的太空使用,為了防止其他儀器振動和噪音幹擾,歐洲計劃專門為它發射一顆衛星。

  在國際上,風雲四號首次在單星上同時搭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首次同時實現二維成像觀測和大氣垂直分層三維觀測,實現國外兩顆星達到的功能。

  為克服微振動的影響,研製團隊對風雲四號上的10多個轉動部件的振動特性與傳遞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試驗,提出了微振動測量與抑制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振源隔振裝置和有效載荷隔振裝置的工程化,使衛星平臺對敏感載荷的振動幹擾,降低到0.1mg(用手輕輕擊桌面的振動量級約為300mg)。這相當於把地面的隔振平臺,直接「搬到」了太空。

  此外,衛星裝載的我國自主研製的閃電成像儀一秒鐘可拍攝500張閃電圖,對強對流天氣進行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衛星雲圖對天氣預報到底有何用?

  根據方程運算獲取未來天氣預報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獲悉,氣象衛星主要是通過衛星裝載的各種探測儀器獲得不同的衛星氣象雲圖與遙感數據,然後通過雲圖反演出其他參數,並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再根據方程的運算得到未來的天氣。

  衛星雲圖在天氣預報中常常被使用說明天氣情況,花花綠綠的衛星雲圖為識別不同天氣系統,確定他們的位置,判別天氣系統的發展階段及其未來的演變趨勢,如估計颱風中最大風速,以及估計對流雲的降水強度等基礎。這些衛星雲圖都是由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並通過衛星將大量的觀測數據傳回地面站,然後將這些數據合成精美的雲圖照片。

  例如,中央電視臺氣象預報的衛星雲圖,就是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攝取的。每天大家看到的衛星雲圖天氣預報動畫是由過去12幅衛星雲圖組成,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一幅,通過圖像動畫讓觀看者更清楚地了解雲團的移動變化。

  風雲四號衛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後,將逐步接替風雲二號衛星提供更加及時和高精度的觀測數據,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而目前在軌運行的風雲三號衛星則為全球氣候變化和大氣環境監測提供了重要觀測數據。

  據統計,風雲氣象衛星的雲圖每年被數以億計的引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遙感衛星資料庫,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數據。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

  氣象衛星服務天氣預報的難點何在?

  考驗定量探測和連續業務運行技術

  「風雲系列衛星的穩定運行和出色效能,奠定了中、美、歐氣象衛星三足鼎立局面,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介紹,風雲系列衛星也作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與歐美等國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衛星觀測網。

  當前國際上氣象衛星這種僅在少數幾個國家發展的局面,這得從天氣預報對氣象衛星定量探測和連續業務應用的要求說起。

  首先是定量探測。氣象衛星是現在天氣預報的基石。而數值天氣預報求解大氣環境的動力學方程的初始條件是精確的大氣觀測參數,這對衛星提出了很高的定量化應用需求。就拿剛剛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來說,衛星選擇以青海湖為定標場,風雲四號衛星需要在36000公裡之外的赤道上空對湖水溫度的測量絕對誤差小於1度,同時,當湖水溫度變化0.1度時能夠準確感知出來。

  為實現定量化,風雲四號衛星進行了大量的儀器定標方法研究,研製了一套完整的在軌定標設備和定標方法。但天氣是如此的複雜,預報天氣的要素除了溫度,還包含溼度、壓強、風很多指標,涉及溫溼度、導風、閃電、輻射、雲和氣溶膠、大氣成分等數十個種類衛星遙感數據產品的應用。

  據悉,風雲四號衛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後,將提供包括雲、輻射、溫溼度、大氣、導風、閃電等34種數據產品,產品種類、數量,以及定量化指標均較之前衛星產品有顯著提升。

  第二個是連續業務運行。所謂連續業務運行就是氣象衛星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全年365天24小時當班,每天都要報出晴雨、溫度、風力等相同的數據,這是近乎嚴苛的運行要求,要求衛星具有極高的可靠性與時效性。

  氣象衛星雲圖每天通過中央電視臺氣象預報欄目等平臺傳播到數億的直接或間接觀看者,如果哪天衛星不能提供雲圖,將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綜合新華社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風雲4號衛星成功發射 36000公裡高空「指哪拍哪」
    ­  12月11日凌晨,我國首顆高軌三軸穩定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科研試驗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發射成功。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風雲四號不僅實現了我國高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進一步提升了衛星氣象觀測能力和水平,而且衛星成功突破了高精度圖像定位與配準、微振動測量與抑制、定量化遙感等20餘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使我國靜止軌道定量遙感衛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二號」09星發射成功 將為「一帶一路」地區提供天氣預報服務
    6月5日21時07分,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梁珂巖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6月5日)21 點07分,我國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中國又一衛星發射成功 首次突破閃電預警
    媒體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白國龍)2016年12月11日凌晨,風雲四號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風雲衛星家族又添「新丁」。這是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承擔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的使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衛星的觀測水平。
  • 未來四天 微信啟動圖片將更換為風雲四號衛星圖
    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今天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對於提高我國航天、氣象事業的水平和國際地位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今天(25日)晚上19點,騰訊微信啟動頁首次變臉,由之前的美國衛星拍攝的「藍色彈珠」替換成由「風雲四號」拍攝的地球圖景。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圖為中央氣象臺7月19日發布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圖為2016年12月11日,搭載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初英傑 通訊員 陳強報導 中央氣象臺7月17日6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南方多地迎來新一輪強降雨
  • 帶你領略風雲三號、四號衛星不一樣的風採!
    幫我們進行天氣預報和颱風預報等。 風雲四號衛星 發射時間: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
  • 風雲系列獲中國工業大獎 2025年前將發射9顆高低軌衛星
    資料圖: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發射升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介紹說,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40年的發展,已實現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共有8顆在軌穩定運行。風雲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內26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 風雲「中國星」已交付!從此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稱,2018年11月30日,我國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交付了風雲三號D星及風雲二號H星兩顆衛星給中國氣象局,至此,我國監測天氣又多了一雙「神眼」。我國的風雲系列衛星是我國用以監測天氣、觀測地球的氣象衛星,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了四代衛星,從風雲一號系列發展到了如今的風雲四號系列。風雲系列衛星奇數代為極軌衛星,而偶數代則為同步衛星。極軌衛星在距離地面約840公裡的軌道上高速飛行,它們的軌道通過地球的南北極。而同步衛星則是位於地球數萬千米的高空,它相對於地球上靜止在赤道上空。
  • 中國衛星將服務「一帶一路」 俄媒:東半球天氣預報主要靠它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俄媒稱,中國向軌道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它能對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氣象監測及其數據搜集。風雲二號H星將位於印度洋上空,取代在那裡超期服役的歐洲氣象衛星。俄羅斯記者兼中國問題專家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為衛星通訊社撰寫此文就此加以評論。
  • 風雲三號D星升空:將為生態治理、環境監測等提供支持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收官」 七大關注點一一解讀
    衛星發射時最怕出現哪種天氣狀況?我國還將發射哪些氣象衛星?新華社記者採訪多位權威專家一一解讀。關注一:「風雲家族」有哪些風雲歷史——「風雲家族」成東半球氣象預報主力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說,經過40多年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形成了風雲一號、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並實現了升級換代。
  • 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工程最後一顆星成功發射
    來源:人民日報風雲二號收官 書寫風雲新篇梁珂巖 攝(人民視覺)6月5日21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這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工程的最後一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十七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作為風雲二號衛星的「收官之星」,風雲二號H星有何特點,它的發射有什麼意義,將會對我國的氣象預報產生哪些影響?
  • 臺灣稱首創太空天氣監測與預報同化模式
    中新網5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科學團隊已建構全球第一個太空天氣監測與預報同化模式。由6顆微衛星所組成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星系,2006年4月15日從美國加州范登堡基地發射升空,主要任務為觀測全球氣象變化,運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電波掩星技術(Radio Occultation)」,建立全球大氣實時觀測網。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那些你不知道的「第一」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鄒維榮 攝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是我國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發射瞬間。鄒維榮 攝在這裡,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第一顆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第一顆海洋資源勘察衛星、第一次「一箭20星」等都是從這裡奔赴太空的。今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走過了整整50年的光輝歷程。五十年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第一」。今天,就帶你一起了解下!
  • 未來四天內,微信啟動圖片將更換為風雲四號拍攝的衛星圖
    未來四天內,微信啟動圖片將更換為風雲四號拍攝的衛星圖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7-09-25 14:56 來源:澎湃新聞
  • 微信啟動更換雲圖 為「風雲四號」獻禮
    目前的舉動只是特別加入了風雲四號的展示,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風雲四號」的突破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定點於東經99.5°赤道上空開展在軌測試,在軌運行期間,其順利完成了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於2017年9月25日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
  • 中國風雲三號C極軌氣象衛星正式在軌交付
    中新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 劉辰瑤)中國風雲三號C極軌氣象衛星在軌交付儀式5日在北京舉行。至此,風雲三號C極軌氣象衛星正式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交付中國氣象局使用。  風雲三號C星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首顆業務星,其成功發射與運行標誌著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由科研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  風雲三號C星在A、B兩顆試驗衛星的基礎上,設計壽命從3年提高到5年,部分有效載荷進行了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