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海,曾任鄭州「龐中華鋼筆書法函授中心」高級教師。善楷、隸、行、魏諸體,書風清秀挺拔,骨力勁健,端莊大方,雅趣高古,作品、字帖專著流傳國內外,榮獲「新世紀百傑書畫藝術家」稱號。
張文海先生早年的硬筆小楷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用筆勁健犀利,線條舒展收放有度,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猶如江湖俠客揮劍起舞,勢帶風聲,快而有韻,落筆驚鴻,卓而不凡,散發出來的書卷之氣處處沁人心懷令人振奮。
在當今硬筆書壇習楷者居多,多是淺出層面之表,追古形失其韻,耐品書作寥寥。細觀張文海先生早年之作,先生以趙松雪為根基,文衡山為輔,摻揉二王筆意,結體嚴整,筆勢爽朗,方圓並施,風情高古,奇雅制勝,線條質感穩健,是在繼承晉唐明清古法的基礎上追求意境的創造性展現。時下很多學書者臨古摹今,不知思變,被古法束手,迷戀當下書風。
死學古,追崇今,在這個固有的無形圈內來回徘徊難以釋放,導致難尋持續發展的空間。使原本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傳統變成了定式,而張文海先生則不然,先生探古思今,學書求靈,深入化古,出陳創新,觀其書作近似趙子昂又似文衡山,而或兩者又皆不為,妙在介於似與不似之間。有傳統意味的同時又有一股現代之美蒲然而來。為求楷之動勢,大膽運用行意作楷,有些字的結構奇特無比,有崖邊危石欲墜之險,在險勢中求得整體的平穩和諧,呼應自如,無一懈筆,令觀者扼腕。
如今,張文海先生的楷書在蛻變,從晉唐明清轉化為兩晉南北朝的民間墓誌,墓誌楷書礦源豐富,內涵金石,神工鬼斧,至拙臻良。由此可見張文海先生在不斷的思索求進,近 來所創作楷書骨法洞達,點畫峻厚,魄力雄強,結構天成。與早期作品相比更見古拙沉穩,剛勁兼柔,意態奇逸,猶如金斧鑿石,撇捺鏗鏘,鐵骨錚錚,金石之氣悠然而生。
這是先生初探嘗試的結果。也是書風轉變的第一步,先生的腳步沒有停下,在不斷地探索新的路徑,希望能在多年的趙體技法功力和墓誌楷書之間尋求一契合之處,將兩者完美融合為一體,從張文海先生墓誌楷書的探索成果來看,無疑這是一條成功之道,也為硬筆書法的研究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臨池觀花賞美景,悠然自得耕硯田。富貴榮華終為空,吟詩作書譽硬壇」。當今社會浮躁喧鬧,多少雅士騷人為名利所累,張文海先生一平民布衣,清風兩袖,能在硬筆書法藝術上取得如此成績令人敬仰,願先生在硬筆事業上奮勇進取,宏圖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