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位於中國中東部河南省西部,中原腹地,屬八百裡伏牛山系,古時曾稱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十三朝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萬裡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也是世界著名風景名勝區,入選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各類文物古蹟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於《詩經》:「嵩高維嶽,峻極於天」,遂簡稱為「嵩山」。東周時因其地處「天地之中」而被尊為中嶽。嵩山海拔1494米,北臨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箕山,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裡,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
嵩山緊臨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軒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遊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雲集的所在。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傳說大禹的兩個妻子分別居住在這兩座山內。
嵩山又是佛教勝地,這裡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成於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於該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同時這裡也是少林拳法的創造地,是中華武術的發源地之一。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大淵藪。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裡,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裡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蹟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臥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臥,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澱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蹟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範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巖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巖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巖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地區的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巖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巖」。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裡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
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太空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為中嶽第一門。闕由方石壘砌,分左右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寬2.1米,厚0.7米。頂分六層,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東半闕無字。西半闕正面,有陽刻額文「中嶽太室陽城神道闕」三行九個篆書大字,現在後三字剝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鬥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中華門,嵩山第一坊。原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內外分別題寫「嵩峻」、「天中」、「依嵩」、「帶潁」八字,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嶽神的地方。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餘。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整個建築巧奪天工,精彩異常。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下為墩臺(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臺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裝三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臺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門前月臺兩側蹲臥虎視耽耽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大殿。
配天作鎮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後改用今名。四柱三樓式。木結構,坊起三架,廡殿頂,琉璃瓦蓋頂,中題「配天作鎮」,兩側書「宇宙」、「具瞻」,以取「以嶽土神,以嶽配天」之意。
崇聖門,因「中天崇聖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闊三間,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壯麗。門後兩側有相對應的兩座小亭。東亭為古神庫,宋太祖修中嶽廟時,將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壇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鐵人,為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鑄造,高二點五至二點六五米,梳發挽髻,闊領長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稱之為「守庫鐵人」或「鎮廟鐵人」。不僅是研究宋代鑄造藝術的珍貴文物,而且是人們祈福祛災的象徵。
化三門,取「四氣化三才」之意。形制類似祟聖門。門後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門內有宋代狀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金代狀元黃久約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宋代狀元盧多遜撰文的《新修嵩嶽中天三廟碑》、陳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嶽中天崇聖帝廟碑》,號稱四狀元碑。碑制高大,字體雄健,挺立廟院,蔚然可觀。再後,兩側各有形制相同的磚石殿臺兩座,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臺、南嶽殿臺、西嶽殿臺、北嶽殿臺。各臺上原有殿堂五間,內風、雷、雨、雲神像。抗日戰爭中被焚毀,今僅存平臺、柱基和臺邊石欄。南嶽殿臺西北有《中嶽高靈廟碑》一通,碑文記載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謙之修建中嶽廟的活動情況。此碑久經風雨洗禮,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1991年,根據史料和原碑形體,仿造一通,立於旁邊,供遊人觀賞臨摹。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所以又稱「將軍門」,為中嶽大殿中心院落的「廣庭」三門。建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現存建築為歇山屋殿,琉璃綠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柱鬥拱,彩繪棟梁。「峻極門」三字懸於閣額。在竣極門北的走廊內有《五嶽真形圖碑》,高三米,為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