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2020-12-07 城市船夫起

古代對於星辰的認識,應該與古代的「天體說」聯繫在一起的,最早的蓋天說,《古辯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眾星累累如連珠。以及到古代天文學說的基礎「渾天說」,皆認為重星辰是漂浮在地球之外的星體。關於星辰之數,張衡《靈憲》載「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

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

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常羲生十二月,每月升起一顆,一年輪流一次,這是常羲浴月,據《山海經》載,二人都是帝俊的妃子,羲和是「日母(太陽星君)」,常羲是「月母(太陰星君)」。

星體形成示意圖·來自網絡

五星都是行星,按照各自的運行規律,圍繞太陽運轉。按照離太陽遠近,如下圖,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分別對應北方水、西方金、南方火、東方木、中央土。水星離太陽最近,與地球中間隔著稍大一些的星體「金星」,與地球的夾角不到30度,一般很難看到,但是有個現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點在移動,這個黑點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是指金星。

行星位置示意圖·網絡供圖

火星,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剩餘的木星和土星,是古代天文最重要的部分。木星因為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按照天幹紀年,這就是一紀,因此稱為「歲星」。土星二十八年繞太陽一周,回到原位置;古人根據他每年坐鎮的位置,把星空化為二十八等分,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來源,所謂「宿」,指的就是土星每年宿住的位置。四餘者「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就是虛星,不是真實存在的星體,而是五星運行後形成的尾氣。但在現代天文學中,這四顆星以印度天文學解釋:羅睺星、計都星分別代表了黃道和白道的降交點(天首星)和升交點(地尾星);紫氣星、月孛星分別是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點和最近點。也都是認定為虛星而已。

土星·網絡供圖

我國處於北半球,實際上只能看到北天極,因此在對星空的劃分中,以三垣四象為基礎,共31個大星官。三垣為中心,四象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周,每方向七個星宿。三垣者——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為「中宮」,稱為「中天北極」,得名與「北極星(紫微星)」,紫微星被認為是眾星之主,代表著帝星。按照天象應人事,紫微垣相當於皇宮;太微垣代表大臣辦公行政機構;天市垣相當於居民居住和生活市場。

四象者,按照古人面南觀星的位置,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上)北後方玄武、(下)南前方朱雀。指的就是每個方向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像動物的形象。除了以上所說的「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星辰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北鬥七星」,其組成勺子形狀,勺柄三星為「杓」,勺身四星就是「魁星」。北鬥繞著北極星旋轉,按照所指位置可劃分四季,分辨方向。整體說來,古代天文的基礎就是以上這些,至於二十八星宿,及天上其他眾星辰不再一一贅述。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認知星體?七政四餘、三垣四象,這是古代天文的根本
    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由此,豐富了「星官」的知識,形成了「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的星坐標系。「星官」在現代被稱為「星座」或「星」。
  • 如何確定七政四餘的命宮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佔星學術。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星曜;四餘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數,以測知人日生之吉兇。確定七政四餘的命宮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命宮定錯了,則預測的結果千差萬別。我們應該怎麼如何確定命宮呢?現在我們進行七政四餘排盤相比古人簡單很多,可以藉助很多軟體來排盤。
  • 想要「上知天文」,首先要明白天人感應與七政四餘
    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春秋戰國時期,先有《鶡冠子》提出「元氣論」,緊接著列子提出「先天五太(前四個)」,認定天地孕育和誕生始於元氣;至此影響古代文化最深的「創世論」形成體系。同時還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天意和人事交相感應」,君主施行仁政,天呈祥瑞;君子及社稷或許有恙,天象也或早已映現。而古代所謂「知天文」者,正是這兩者的參詳運用。《隋書·經籍志》「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
  • 金木水火土五星如何命名的?古代天文星象與現代天文學有何異同
    這是現在的天文觀,但是從我國古代的天文知識來講解的話,於此相對應的概念應該就是「七政四餘」所代表的十一星曜——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為七曜,另外就是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形成晝夜,古人通過對它們之間運行規律的觀察,制定出了太陽曆(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和太陰曆(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周)。
  • 七政四餘:王者歸來(一)
    四餘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這四個沒有實體的天文特殊點。紫炁、月孛、羅睺、計都這些虛星非常重要,否則古人不會把這四個虛星加入到命盤,有多重要呢?比如說月孛吧,其實就是月球的背面,從地球的角度,我們永遠都看不到月球的陰暗面,所以叫做月孛或者黑月。
  • 七政四餘的發展歷史
    中國七政四餘星學,早起於黃帝、堯、舜時代,即有星象之官以觀天文而正人事,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算命學。堯典曰:「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舜典曰:「載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乃治國之大典。中國最早在周、漢叫做七政四餘(後來經唐張果老等集編又名果老星宗),後來釋家將研究的結果編入密教篇的宿曜經、陀羅尼經、達摩一葉經(即今日的文殊菩薩言佛教佔星術)。道家將研究的結果編入道藏經的術天機、太乙金井論(即今日的紫微鬥數),儒家將其改進為今日的易經、八字學、地理風水學。「七政四餘」,也就是鐵板神術、八字、易經、紫微鬥數、三元、三合、紫白的起源。
  • 古代天文學基礎概念,學會它,不用再擔心看不懂古書
    這就涉及到一些基礎的古代天文學概念。古人的天文知識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玄學/吳西羊緣起有一天朋友說要推算七政四餘天星,其緣說以前找了很多命理師分析,但都是採用子平八字主式,都告訴他說此生辰以後是大富大貴之命,但己是四旬之年,還是身無分文而收入欠佳……
  • 七政四餘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佔星學系統。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是古代中國星佔家對天空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泛稱。「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從《離騷》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同學們,這篇文章統統是重點
    第一句其實還好,唯一難理解的地方也就只有「朕」和「皇」,如果知道在始皇帝之前,這兩個字並非一人獨專,將「朕」理解為「我」,「皇」理解為「先」就沒有什麼難度了。但到了第二句,基本就是雲裡霧裡,不知所謂了。想要理解《離騷》的第二句,首先必須解鎖一個技能,即對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有粗淺的認知。首先談談天文。
  • 「辰宿列張」,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揭開古代觀星術的內幕!
    尤其是在我們看來十分繁亂的星星中,古人們找出去了其中相互有聯繫的星星,將整個星域劃分成了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個星域,共二十八個星宿,再加上後來的三垣,共同組成了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的說法,在戰國時期已經是廣為流傳。其中,在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就有著蒼龍,白虎,玄武的圖案,而漆箱頂部無法描繪,所以就沒有朱雀的圖案。
  • 七政四餘傳承考:由七政四餘到紫微鬥數的演變
    七政四餘起源於外域的星佔術的傳入,在經過中華術數高人的改造之後結合中華獨特的幹支五行體系融合而成。那麼誰是星命術的祖師爺呢?這個在正史上沒有寫,畢竟天文志儘管重要但是欽天監人物誌卻不那麼重要,故而很多與天文相關的術數法脈的流傳並不見於史書記載,往往只留存在民間傳說之中。
  • 七政四餘基本認識
    四餘者:紫氣、月孛、羅喉、計都、四個點也。紫氣、月孛是白道上離黃道最遠的兩個點。一個在黃道之南,一個在黃道之北。古人謂:紫氣為木餘,月孛為水餘,羅喉為火餘,計都土餘。三王四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婚星、谷星、智星、灶星、是近代發現的行星,對人生也有很大的影響。
  • 古代天文掃盲: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啥?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對於現在人來說,這一點似乎不值一提,不過在古代,曆法系統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這麼準確,看星鬥定時是有其作用的。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呢?譚天問解讀古人設立觀測天文機構。清朝時將會受到杖刑,同時,將研習者充公,作為天文生編入國家天文機構。更有內容的觀測,來自所謂「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 的基礎上增加太陽和月亮。對他們的觀察,離不開對他們所在位置的描述。
  • 徐韶杉:如何學習古代天文與周易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時期,已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天文曆法,當時採用的是《陰陽合曆》,將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時期,天文學家用圭、表測量日影,確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滿天星鬥我們如何認知?如何尋找天上的星宿?星宿對我們的關係?
  • 七政四餘小介
    由於公眾號的推文都是基於七政四餘體系來寫,所以還是覺得非常有必要給最愛的讀者們來個科普,讓大家對中國古典佔星有個大概的了解。      七政四餘屬於中國古典佔星,與西方佔星有極大的不同,其中七政斷命+推運的功能幾乎就是獨孤求敗。整個體系有三個不同的門派,包括耶律派、琴堂派以及果老星宗,而我所接觸的是以果老星宗為主,其他兩派會在流年推運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