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決戰蘭州》:不能忘懷的記憶
7月9日至13日,大型電視紀錄片《決戰蘭州》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以其史詩性視覺畫卷受到觀眾廣泛關注。7月9日首播,收視率為0.78,收視份額為3.04;7月10日收視率達0.79,收視份額也上漲到了3.25,位列全國同時段專題收視第一,超過同時段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7月16日至20日,該片將在蘭州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每天19:40播出,生活經濟頻道每天20:25播出。
榮榮
對於老兵們來說,每一個重要的日子,都與記憶的榮光息息相關。蘭州戰役已經過去69年,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勇士如今都已變成耄耋老兵。離休將軍何志瑛到處聯絡,計劃召集大家再上決戰蘭州的主要戰場沈家嶺,去緬懷犧牲的戰友。然而,對於年近百歲的老兵,很多人都無法赴約,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著這個鄭重的邀約。大型電視紀錄片《決戰蘭州》中,跟隨老兵們的記憶和腳步,我們重新走進那段烽火歲月。
多維解讀蘭州戰役
蘭州戰役是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守軍之兇悍、工事之堅固,解放軍鏖戰之艱苦,都是西北戰場前所未有的。
大型電視紀錄片《決戰蘭州》由中共蘭州市委宣傳部、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蘭州廣播電視臺、中共蘭州市城關區委宣傳部、中共蘭州市七裡河區委宣傳部、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聯合製作出品。全片分為上、中、下三個篇章,以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為背景,聚焦歷史長河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呈現中國光輝革命歷史的瑰麗多姿和探尋中國軍人的精神底色」為主線,將氣勢恢宏的史詩性格局與飽含血肉真情的細節和故事融為一體,全程用參戰老兵再上昔日戰場作為故事的行動線,運用時空交錯的敘述方式,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多維視角對蘭州戰役進行客觀解讀和梳理,從雙方部署、總攻計劃、失利撤退、臨戰調整,到蘭州解放全過程都有充分的史料證實,對戰役中發生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充分展示。
該片通過微觀角度透視宏觀歷史,重點鋪陳人民軍隊指戰員在攻城作戰中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從而真實呈現蘭州戰役形成的歷史背景,慘烈的作戰經過及其重要影響,以全新的視角和人性化的情感張力構建起一部兼具史詩感、歷史感,充滿激情、豪情和陽剛之美的電視紀錄片。
在故事中體會內涵
該片創作歷時一年。自2017年6月初項目啟動以來,攝製組兵分三路,經過前期拍攝和多輪文稿撰寫修訂,於2018年春節完成全片,於2018年5月底取得播出許可證。
攝製組為真實再現蘭州決戰的戰爭圖景,立足全球視野,挖掘相關聯的域內域外歷史檔案,認真聆聽歷史學者、戰爭專家的研究,考證每一個戰場細節。在表達方式上,考慮到可視性和傳播性,攝製組注重老兵親身經歷的講述,以故事化的表達,讓觀眾在故事中體會作品的內涵。
對於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來說,素材大多數來自歷史真實,影像資料的不足會造成整部紀錄片畫面感的單調。該片在使用大量影像資料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了情景再現的藝術手法,既滿足了戰爭場面壯觀效果的需要,讓畫面更加逼真,又完善了戰役中重要人物的特徵,使之豐富而生動。同時,還以細節的刻畫,渲染濃濃的情感,避免了戰爭記錄式的枯燥冰冷。當老兵白佔彪拿著當年的一張合影,用抖動的手為觀眾介紹一個個犧牲的戰友時,觀眾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心酸不已。
傳承革命精神和傳統
紀錄片《決戰蘭州》以高度紀實的手法,讓觀眾在切身感受到戰爭殘酷的同時,收穫了珍貴的歷史知識,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禮,被認為是近些年難得的一部軍事歷史文獻紀錄片。
勿忘歷史,這是該片告訴每位觀眾的核心思想。黨史研究人員在為該片點讚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以這部紀錄片為精神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蘭州的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蘭州市委黨校副校長濮政說:「我們要有當年解放軍戰士那種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夠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蘭州戰役紀念館全體人員把觀看該片作為深化對蘭州戰役史學習的必修課,每集必看,每集必談,並借用紀錄片的成果提升紀念館的講解水平。該館館長甕志義說,《決戰蘭州》挖掘蘭州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部典型之作,以影像的形式讓文物動了起來,是紀念館展現的一種延伸,相信該片的播出會振奮人心、凝聚精神。
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湖街道建工中街社區居民王梅說:「我的爺爺是紅軍,參加過這些戰役。我們要發揚、繼承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蘭州市城關區廣武門街道黨工委在主題黨日活動中組織部分黨員共同觀看了這部紀錄片。影片中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歷史片段,深深震撼著大家。居民高鳳琴說:「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幹部李靜玉說:「革命先輩的使命是為我們創造和平。在和平年代,我們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群眾工作。」大家一致表示,要珍惜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把本職工作幹好,把蘭州建設得更加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