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2020-09-03 苗家決明子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說起我們苗族蠟染其實啊它還有一個特別神奇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有一個聰明又美麗的姑娘,經常看著顏色單一的苗服而發愁,怎樣才能讓裙子顯現出各種漂亮的花卉圖案來呢?如果是繡上去,或者是手繪那麼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怎樣才能事半功倍呢?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為此一直悶悶不樂。有天這個苗族姑娘在河邊洗衣回家的途中,看見草地上開著一簇她從沒見過的野山花,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她聞了下花香竟然慢慢的昏睡過去。很快便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這個百花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她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當她看到衣裙上留下的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時,又分不清何時為夢境。回到家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深藍色的衣裙上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靈機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入靛藍染缸中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靛藍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我們苗族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傳承下來。

我們苗族蠟染的大伯說蠟染的材料得精挑細選必須使用我們苗族紡織機織的天然手工蠶絲土布,天然手工蠶絲土布也是我們苗族的特有手工藝它跟蠟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蠟染不僅僅考驗一個人的手藝,更考驗耐心。蠟染在工序上是非常有講究的,用草木灰將手工蠶絲布漂白之後洗淨,再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蠶絲布的反面,然後將其晾曬在陽光下,使其自然風乾,待風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我們家門前的石板就是天然的磨熨臺。之後的點蠟、染色、去蠟都才完成一小部分。

我們苗族蠟染的工具可不是現在美術生所使用的畫筆也不是書法家使用的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蠟刀。因為用畫筆和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銅製的蠟刀便於加熱使用。由於我們湘西苗族蠟染技藝歷史悠久,蠟染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之美。

我們苗族現在會蠟染這門手藝的人現在是寥寥無幾,我問過我們蠟染的傳承人現在機械代替人工很多事情機械做的比人工快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做傳統手工蠟染?我們大伯告訴我這是我們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手藝他不能讓我們祖宗交給我們的東西失傳他還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苗族蠟染傳承人石傑忠老師在進行蠟染)

現代科技愈發發達,蠟染的傳統技藝逐漸在流失。面對蠟染技藝所遭遇的危機,只有讓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去傳承,才能留下這古老的技藝。

相關焦點

  • 守護和傳承中國苗族蠟染技藝的苗女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早在秦漢時代,中國苗族人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貴州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1971年出生在畢節市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楊曉珍,和村裡的絕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苗族。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湘西墨戎苗寨:苗族銀飾,穿在身上的歷史文化瑰寶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點,苗族則是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苗族人口多,分布也比較廣闊。在湖南湘西區域,就有著一群具有苗族特色代表的苗族同胞聚集地。它們跟隨祖先遷徙於此,播種自身文化,發揚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與特色。
  •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是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2010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蠟染——苗族的歷史傳承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和蠟染旅遊工藝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卜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
  • 緣起蠟染,心系湘西
    所以就先來介紹一下我們與湘西蠟染的相遇吧~機緣巧合,我們團隊的項目負責人由於一次課程作業,結識了湘西蠟染,初見驚眸,再見痴心,新事物會變老,但美好的事物永遠保持美麗,第一眼她便愛上了這樣的藍。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她發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竟然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受到快時尚的衝擊,更加喜歡新潮的東西,而喜歡蠟染這種傳統的工藝的人日漸減少,蠟染手工藝人有技術沒銷路,經濟收入越來越少,湘西蠟染逐漸沒落。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2020-03-31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尋找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
    一個人的旅行尋訪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染 坊「草壩山—五老溝苗寨」位於敘永縣梘槽苗族鄉群英村,這裡人口四百餘人,兩百多年來,苗族同胞們傳承苗族文化,擁有精湛的工藝製作能力,主要體現在蠟染與刺繡這兩種手工技藝上。
  • 苗族蠟染的向外拓展
    主要保存於貴州的苗族蠟染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也逐日增多。由此也順應了推動國際文化多樣性,和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將貴州蠟染帶出國門被更多人認識的交流活動主要包括學術交流和藝術展示交流,從而取得更多的曝光以致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苗族蠟染。  這樣的交流活動背後,有一大批學者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其中不得不提到下面兩位學者。一位是來自日本的鳥丸知子。
  • 探秘苗族民間蠟染技藝
    ↑1月10日,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調試蠟染膏。 ; ; ; ;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世代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族同胞至今仍傳承著紡麻、蠟染、刺繡等古老的手工技藝。其中,蠟染是一項著名的傳統工藝,染料用的藍靛由馬蘭草製成。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影報導↑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展示蠟染的布料(1月10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採收用於製作藍靛的馬蘭草(2013年9月13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往藍靛池投放馬蘭草製作藍靛膏(2013年9月13日攝)。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布藝上的藝術 苗族蠟染技藝
    布藝上的藝術 苗族蠟染技藝  《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形容事物技能更勝一籌的世間至理名言,源於古代文士目睹了「藍草」不可思議的藍色素轉化過程,以及經由藍染缸染出更為出色的青碧色彩之後,情不自禁發出的喟嘆。  可見,戰國時已有「蓼藍草」中提取「靛青」染色的技法。
  • 苗族蠟染,山寨裡的一抹靛藍
    苗族蠟染傳承人楊光豔繪製圖案。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張群) 「苗族蠟染太神奇了!」「這麼複雜的花紋,她們是怎麼畫出來的?」「不愧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有特色。」7月27日,在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大賽系列活動之「蠟染手工藝,讓您的生活更精彩」現場,人們不停地議論著。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蠟染
    布依族然而以蠟染為主要裝飾手法,適當輔以挑花刺繡的有普安、王司的套色蠟染大花衣,花苗衣裙,紅苗長裙。都勻王司和三都普安的苗族套色蠟染大花衣,在領、肩、袖主要裝飾部位有青和橘黃套色蠟染螺旋紋樣。苗語「窩妥」,與黔東南的丹寨毗鄰地的苗族服飾完全一樣,為同一支系。貴定、龍裡,福泉一帶的花苗服飾,上衣為蠟染錦底,中間插進鮮豔的橘紅和淡黃色挑花,下面的百褶裙就不再鮮豔,而是像寫意水墨畫似的大塊面蠟染條紋。
  • 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走進北大
    5月8日至10日,「神秘夜郎,多彩貴州」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在北大三角地亮相。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的苗族蠟染吸引了不少北大師生的眼光。苗族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
  • 原始古樸的鳳凰蠟染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CC聊故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原始古樸的鳳凰蠟染。湘西鳳凰縣居住著苗族與土家族人民,這裡的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間甚至可追溯到上古時代,藝術成品自古以來都享有盛名。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即扎染、夾纈即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囯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 湘西州強戒所開展「走進非遺 走進蠟染」民族文化進機關活動
    新湖南客戶端11月12日訊(通訊員 朱立明)11月1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強制隔離戒毒所組織民警職工及子女來到位於鳳凰之窗文化產業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體驗館,開展「走進非遺,走進蠟染」民族文化進機關暨關心下一代活動,感受體驗苗族蠟染、扎染的獨特魅力。
  • 走進「蠟染刺繡」之鄉:永善苗族蠟染 布藝「青花瓷」
    人民網永善6月11日電 熱鬧的蘆笙歌舞場景、神秘的吉祥牛角圖案、古樸的四方文案樣式……在雲南省永善縣馬楠鄉,一幅幅裝裱好的蠟染作品繪就了一幕幕風味別致的畫卷。 據了解,居住在雲南永善縣馬楠鄉的苗族是從由貴州威寧等地遷入傳襲發展變化的,如今主要分布在馬楠、坪廠、冷水、虹口四個村,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