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北平望,用三座古閣守護秦皇古道的東大門

2020-09-18 古驛陘風

原標題 三閣通驛道 名村北平望

井陘縣威州鎮北平望村,全村共村民332戶、1262人,黨員40人,耕地面積1109畝。北平望村位於井陘縣城東北側,與鹿泉區白鹿泉鄉接壤,地處太行山深處,


北平望村距離井陘縣城9.25公裡,距省會石家莊28.7公裡。北平望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 物產豐富,文化燦爛,人傑地靈,代有英賢,有倖存至今的青龍寨,城山寨,虎頭峪等古蹟遺存,古井、古樹、古民居,石碑、石刻、石磨盤。


大約明朝洪武年間,馮氏遷此地立莊,其後陸續遷入其他姓氏。據楊氏譜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楊氏從本縣楊家溝遷此居住,楊氏遷來後建店鋪也叫北鋪。現在村裡有馮、楊姓仍為兩大姓氏。該村因地勢較高,放眼遠眺一馬平川,故名「平望鋪」。後來村南又立一村,遂改為北平望村。北平望村屬秦皇古驛道的北路村落,一條東西主街道貫穿整村,街道上有東閣、中閣、西閣三座閣,向東往胡申鋪、白鹿泉、可到土門關,往西通往威州鎮、北固底,可至青石嶺的古驛道。

北平望村藥王廟。


藥王廟建在村大側,閣為東西向,閣深5.50米,寬2.80米,厚2.20米,做工較粗糙,此廟建於閣上,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5.50米,南北6.20米,硬山筒襪敷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出廊出簷,從建築整體結構及建築風格看此廟建築年代為清代。


北平望村關公廟。

此廟建在老槐樹西側,坐北朝南,勾連搭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南北9.70米,東西6.60米,佔地面積64平方米,北一間為硬山筒板瓦敷頂,五架梁前面施單步梁,內存供桌一個,殘碑一通,供西側腿上刻有「萬曆四十七年是一月初十日善人功德主......」。殘碑為「重修碑記」宣統四年。南北間為布瓦卷棚頂,四架梁,內存放石碑兩通,其一為「重修觀音堂碑記」高。26米,寬0.53米,厚0.15米,為大清時所立。另一通為「萬古流芳」高0.93米,寬0.50米,厚0.125米,為大清乾隆十三年所立。內容為布施人姓名及錢財數目。從廟宇內存有碑刻可知,其創建年代應為明代,清代又進行了重修。

北平望村老君廟。


北平望村老母廟。


該廟建在村衛生所西側,廟宇坐南朝北,面闊一間,進深一間,東西3.80米,南北3米佔地面積11.40平方米,單坡頂,筒板瓦敷頂。廟內有石桌一張。桌腿上刻有「乾隆二十三年」字樣。該廟為清代建築。



北平望村馬王廟。


該廟建在文昌廟西北50米處。坐北朝南,為勾連搭式建築,東西5.80米,南北9.50米,佔地面積55平方米。北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為劵洞式,硬山頂,灰布瓦敷頂。南間與北間相同,為卷棚頂,四架梁,前出簷,在其西牆內嵌碑刻一通,高1.13米,寬0.53米,東立面為「重修碑記」,乾隆歲次,壬辰年立,內容為布施人姓名錢財。西立面為「重修碑記」道光二十三年立。內容為馬王廟新朔金身,布施人姓名及錢財,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上看,其年代為清代早期。


北平望村文昌廟。


建在村中部,此廟由閣和廟兩部分組成,其中閣為東西向,券深4.80米,寬2.65米,東西立面各五塊券臉石,為青石質,廟建於閣上,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4.80米,南北6.50米,硬山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出簷,從建築形制看應為清代。


北平望村文昌廟後面。


北平望村白觀音廟。


在村西佛爺廟南側,此廟坐西面東,由正殿和大門組成,東西14.30米,南北6.50米,佔地面積93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筒板瓦敷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前出廊出簷。在廊部南側有「流芳百世」碑刻一通,碑高1.35米,寬0.59米,厚0.23米,為清乾隆十九年立。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卷棚頂,四架梁。門內南側立碑兩通,內容與北側佛爺廟有關,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看,其年代為清代早期。


北平望村殘敗古戲臺。



北平望村觀音廟。


此廟建在村北向陽山上,廟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8.60米,南北5.80米,佔地面積50平方米,卷棚頂,前出簷,內為券頂,梁頭及額坊有木雕,柱礎做工精細。從建築性質看為清代。


北平望村送子觀音廟。


北平望村三皇古廟。


建在村背向陽山上,此廟坐北朝南,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東西15米,南北4.5米佔地面積109平方米。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7.50米,南北5.50米,正房與廂房均為卷棚頂,保存一般。從廟宇建築形制及結構特點看應為清代。


北平望村佛爺廟。


在村大街西側,由廟和閣組成,閣為東西向,神8米,寬2.60米,東西兩側各五塊劵臉石,廟坐西面東,面闊三間6米,進深兩間8米,西一間為硬山頂,簡板瓦敷頂,五梁架,前施單步梁,內存石供桌一張,寬0.63米,通高0.95米,東一間為卷棚頂,四梁架,梁頭做象頭泥塑。在此廟南側白觀音廟內有石碑記載內容與佛爺廟有關:碑一為「新建佛閣碑記」,通高2.73米,厚0.26米,額為雙龍戲珠,高0.89米,寬0.74米,厚0,30米,為乾隆五十年立。碑二「重修碑記」高1.70米,寬0.64米,厚0.18米,座高0.43米,寬0.83米,厚0.51米,為同治十一年立。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看為清代乾隆年建,後代進行了修繕。




北平望村白觀音廟大門。





北平望村2018年12月,擬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北平望村英才輩出,還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村莊,在中國革命解放戰爭時期有連、排、班、戰士共十一名光榮犧牲成為烈士。祖國沒有忘記他們,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北平望村的鄉親們沒有忘記他們,為他們樹碑立傳,告誡後輩新生活的來之不易。














新上任的北平望村書記馮彥衛走訪村裡上歲數者,坦誠徵求他們意見。









古驛道上的閣,井陘人叫「gao"。當地人的兒化音聽起來親切。古時北平望村人能在自己村莊驛道上修建三個閣,供奉不同人物,信仰不同教派。同源的是:舉善好施。於是,北平望村人生生不息! (文圖/建設瀋陽)

本文轉載無商業目的,只為傳播鄉土文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河北井陘【秦皇古道賦】
    (石門捕鼠犬)河北井陘,石門花園,千年古縣,蔚為大觀,地蘊天成,佳境煥然。兵家必爭,險塞雄關。冀晉通衢,散去硝煙,秦皇古道,依然偉岸。遙想當年,秦皇升天,轀輬車藏機關,二世而亡,留下千古奇談。背水一戰,堪稱經典,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古塞謀略,以簡勝繁。光緒二十六年,法寇頻繁西犯,忠義軍旗幡展,劉光才勇抗戰。百年瞬間,倭奴兇頑,血染遍太行山,同心同德,鑄就民族肝膽。生死兄弟,英名震天,賈良圖賈良田,為信仰意志堅。百團大戰,日偽聞風喪膽,聶帥救孤,留下動人詩篇。燕趙豪情,唯斯流傳。
  • 井陘南河頭,秦皇古驛道上的紅旗先進模範村
    當時,因有眾多軍士守護戒嚴,知情者甚微。但過後,大槐樹臨時驛道一側漸枯,人們不知什麼原因。後來,秦始皇病死沙丘混魚運屍經井陘古驛道一事傳開,才知道在長崗莊窩坪渡河並停欞車於大槐樹下的事情,故將大槐樹順名為「秦皇古槐",後人為昭示此事,特樹碑一通載之。但記載為路過。
  • 井陘三家店 小村不大 故事可挺多
    三家店村,在秦皇古道上是個舉足輕重的村,但因人少,一度歸山北村轄,是山北大隊的一個生產小隊,村書記、電工卻是三家店的,集體化結束後,是井陘唯一獨立的非行政村。
  • 秦皇古道:中國僅存古道陸路交通實物 秦始皇車同軌實物佐證
    秦皇古道距石家莊30公裡,井陘縣城向東5公裡,石太公路、石太鐵路倚其而過。秦皇古道是中國僅存的古道陸路交通道路的實物,是秦始皇車同軌歷史的實物佐證。在古道邊留下的我國僅存的古代遞鋪的古建築,是中國古代驛傳建築中一個重要的類型。
  • 井陘車站和電廠的修建,改變了秦皇古道上微水到長崗原有格局
    秦皇古道拾遺(六十)一飛了談(霍彥清)在古秦皇古道上,有一個特殊的村,處於兩河口地帶,還是兩官道必經之地。這個村原來山水面積廣闊,大五龍口福地。傳奇故事多多,是秦皇古道上舉足輕重的村落。這個村就是傳統村落長崗村。
  • 走秦始皇之路,訪古太行深處,觸摸井陘今昔
    井陘秦皇古驛道的存在,就是一部用石頭寫就的無言的史詩。>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由於秦皇古驛道隱秘在太行深處,山高路險導致這條古道鮮為人知,井陘本是太行八陘第五陘,早在夏商時期古人便利用太行山谷間的便道供人畜通行,西周時期已有了東西通道,到了春秋時期晉齊之戰,晉國曾利用井陘古道攻打齊國,晉國攻打鮮虞(今正定)時,也曾利用井陘古道。
  • 華夏古道看陽泉之一:井陘古道,是三千年前的一條周道
    然而,就是這條在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井陘古道」,卻早已沉寂的悄無聲息,現在更面臨著滅頂之災。如果這條古道在我們手中徹底毀滅,那將是對中華民族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也將是對我們幾千年文明史的一次重大浩劫。事關重大,所以我呼籲:「井陘古道」申遺保護,刻不容緩!「井陘古道」,無論是作為歷史交通網絡、線性文化線路、線性文化景觀申遺,或者是作為自然文化雙遺產申遺,都迫在眉睫。
  • 河北古遺蹟旅遊勝地,「秦皇古道」名列榜單,你最想去哪個地方?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 「印象井陘」世界之最、中華瑰寶,井陘「三千文化長廊」裡的最牛名片
    井陘古道起於春秋戰國綿延千年櫛風沐雨濃縮著中華2000多年的交通史,未知駐足竟何處,群山來往相遮留 ——清代詩人趙執信‍井陘古道地勢險要,扼守東西要道《史記》中用「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來形容古道的狹窄。井陘古道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位於河北省井陘縣秦皇古驛道景區內,是我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座聖泉茶社,讓井陘石圪墶在秦皇古驛道上遠近聞名
    秦皇古道拾遺(五十八)一飛了談(霍彥清)北橫口東閣出村,沿古道溝向河邊走去入河灘。再沿河灘邊北行,有兩座大青石崗連著。其實,這一截青石崗和北橫口的北堖坡,還有南河頭的青石崗,是沿綿蔓河北邊鳳凰嶺從西向東的分支脈頭。凡是有脈頭入河處,脈遇水則界,便能結良穴。陽宅一大片。在石崗入河之處就形成了,達丶南河頭這樣的一面坡村莊。
  • 昨天,井陘來了個10人尋訪團,去了仨地兒!
    11月10日,《紙上風物——石家莊歷史文化尋訪活動》尋訪團一行10人走進 「二百裡山水井陘,三千年文化長廊。」在井陘期間,尋訪團先後去了秦皇古驛道景區、天長宋古城和大梁江村。秦皇古驛道景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世界最早的古道——秦皇古道,被譽為「中華第一道」;有保存完好的清驛鋪,被稱為中國古代郵驛史的「活化石」。天長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075年——1958年,在883年的時間裡,天長宋古城一直是井陘縣治之所,是井陘「三千年文化長廊」根脈所在地。
  • 王金生的詩詞日課 七律 讀《古道雄關賦》
    七律 讀《古道雄關賦》古道雄關汦水流,淮陰此地設奇謀。真卿投祭行文稿,好問賦詩記勝遊。草樹蒼苔留古廟,煙塵驛道立崇樓。一篇讀罷心猶熱,欲向井陘問驥牛。作者王金生 驥牛:成語有牛驥同槽,意為牛馬同槽餵養,比喻賢愚不分。
  • 歲月侵襲 屹立不倒 揭秘井陘天長宋古城的建造之謎
    秦皇古道拾遺(七十二)一飛了談(文/霍彥清)城內是從北向向一面土坡。城外面東關是以西北向東南一片傾斜地。北關是由西向東向北的傾斜地。西門外邊是上土下子母石兩萬多年前的斷層結構。東北和河東均屬斷層結構。這種結構一般前後地下都有優質煙煤。 井陘城最早為土城,築城時將中間土挖掉,增補在兩邊原生土上。以層層夯築的作法加高,也就是平常說的板打牆。
  • 漲知識,解讀井陘天長宋古城裡的傳統文化
    秦皇古道拾遺(七十)一飛了談城隍爺在城市中主要是守護城池安全,但無所不管,尤其是陰陽兩界,善惡行為,來生來世,懲惡揚善,維護正義。其實是統治者為維護統治地位而封的神仙,納入了道教體系。能從京城鹹陽到平原各地的唯一通道,最為複雜秦皇古道避水爬山,寸步難行,秦始皇的皇家官道在井陘境內留下了馳名中外的秦皇古驛道。
  • 華夏古道看陽泉之三:周道如砥,王道蕩蕩,這是天下第一古道啊
    可惜的是,從昔陽,到平定的古道,幾乎都已被現代公路所覆蓋。但是,從白羊墅到盤石關,再到娘子關的這條古道卻幾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桃河在這裡自西向東流淌,千百年來沒有改道,桃河峽谷南北兩岸的青山依舊,峰巒疊嶂,容顏未改。百裡娘白線上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幾乎是間隔十裡有序排列,每個村又幾乎都有一條被西閣與東閣鎖控起來的青石古道,被歲月打磨的光滑發亮,古閣巍巍,古道幽幽,古村寂寂。
  • 井陘是厚重、優美的地方,井陘人的幸福生活像花兒一樣綻放
    這片土地上有世界最早的古驛道——秦皇古驛道,比羅馬古道還早100多年;有亞洲最險的懸空寺——蒼巖山福慶寺,是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有華北最大的紅葉區——仙臺山;有明清最完整的古村落——於家石頭村;有太行最原始的次生林——錦山自然風景區。去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6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億元。第三個特點是資源大縣。首先是礦產資源豐富。
  • 守護成都東大門,我們一步也不退!
    守護成都東大門,我們一步也不退! 當此全市抗擊新冠肺炎之際, 金堂再次擔起了 阻擊病毒輸入、守護蓉城安全的東部門戶重任。
  • 歷盡滄桑與歲月的古道,種種痕跡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距縣城2.5公裡左右,總面積達5平方公裡左右,同時也被稱為冀晉通衢之孔道哦,獨特的古道獨特的構造,令人讚不絕口,令人難以忘懷。原創同時秦皇古驛道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遊客經常遊玩的地方,旅遊的遊客都會拿著相機拍攝留下紀念,歷史悠久的秦皇古道是連接京、冀、晉、陝、川的交通要道,史稱"冀晉通衢"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哦,因為這裡是歷代比較重要的地方道路。
  • 華夏古道看陽泉之五:太舊路上的舊關,就是井陘關
    舊關無獨有偶,井陘古道東出口處的土門關也有韓信廟井陘古道迎來了它的新主人。這條井陘古道,是從平定榆關城出發,經由西郊口,石門關,小橋鋪,柏井鎮,西天門,固驛鋪,槐樹鋪,甘桃鋪,固關,北天門,舊關,核桃園,乏驢嶺,天長鎮,東天門,白皮關,微水鎮,抱犢寨南天門,土門關,直到正定。從平定,到正定,全長200多裡,符合李左車所說的「行數百裡」。而「井陘」,則是指從舊關到白皮關的這段「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的「百裡陘道」。「井陘關」,當然就是現在的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