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閣通驛道 名村北平望
井陘縣威州鎮北平望村,全村共村民332戶、1262人,黨員40人,耕地面積1109畝。北平望村位於井陘縣城東北側,與鹿泉區白鹿泉鄉接壤,地處太行山深處,
北平望村距離井陘縣城9.25公裡,距省會石家莊28.7公裡。北平望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 物產豐富,文化燦爛,人傑地靈,代有英賢,有倖存至今的青龍寨,城山寨,虎頭峪等古蹟遺存,古井、古樹、古民居,石碑、石刻、石磨盤。
大約明朝洪武年間,馮氏遷此地立莊,其後陸續遷入其他姓氏。據楊氏譜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楊氏從本縣楊家溝遷此居住,楊氏遷來後建店鋪也叫北鋪。現在村裡有馮、楊姓仍為兩大姓氏。該村因地勢較高,放眼遠眺一馬平川,故名「平望鋪」。後來村南又立一村,遂改為北平望村。北平望村屬秦皇古驛道的北路村落,一條東西主街道貫穿整村,街道上有東閣、中閣、西閣三座閣,向東往胡申鋪、白鹿泉、可到土門關,往西通往威州鎮、北固底,可至青石嶺的古驛道。
北平望村藥王廟。
藥王廟建在村大側,閣為東西向,閣深5.50米,寬2.80米,厚2.20米,做工較粗糙,此廟建於閣上,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5.50米,南北6.20米,硬山筒襪敷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出廊出簷,從建築整體結構及建築風格看此廟建築年代為清代。
北平望村關公廟。
此廟建在老槐樹西側,坐北朝南,勾連搭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南北9.70米,東西6.60米,佔地面積64平方米,北一間為硬山筒板瓦敷頂,五架梁前面施單步梁,內存供桌一個,殘碑一通,供西側腿上刻有「萬曆四十七年是一月初十日善人功德主......」。殘碑為「重修碑記」宣統四年。南北間為布瓦卷棚頂,四架梁,內存放石碑兩通,其一為「重修觀音堂碑記」高。26米,寬0.53米,厚0.15米,為大清時所立。另一通為「萬古流芳」高0.93米,寬0.50米,厚0.125米,為大清乾隆十三年所立。內容為布施人姓名及錢財數目。從廟宇內存有碑刻可知,其創建年代應為明代,清代又進行了重修。
北平望村老君廟。
北平望村老母廟。
該廟建在村衛生所西側,廟宇坐南朝北,面闊一間,進深一間,東西3.80米,南北3米佔地面積11.40平方米,單坡頂,筒板瓦敷頂。廟內有石桌一張。桌腿上刻有「乾隆二十三年」字樣。該廟為清代建築。
北平望村馬王廟。
該廟建在文昌廟西北50米處。坐北朝南,為勾連搭式建築,東西5.80米,南北9.50米,佔地面積55平方米。北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為劵洞式,硬山頂,灰布瓦敷頂。南間與北間相同,為卷棚頂,四架梁,前出簷,在其西牆內嵌碑刻一通,高1.13米,寬0.53米,東立面為「重修碑記」,乾隆歲次,壬辰年立,內容為布施人姓名錢財。西立面為「重修碑記」道光二十三年立。內容為馬王廟新朔金身,布施人姓名及錢財,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上看,其年代為清代早期。
北平望村文昌廟。
建在村中部,此廟由閣和廟兩部分組成,其中閣為東西向,券深4.80米,寬2.65米,東西立面各五塊券臉石,為青石質,廟建於閣上,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4.80米,南北6.50米,硬山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出簷,從建築形制看應為清代。
北平望村文昌廟後面。
北平望村白觀音廟。
在村西佛爺廟南側,此廟坐西面東,由正殿和大門組成,東西14.30米,南北6.50米,佔地面積93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筒板瓦敷頂,五架梁前施單步梁,前出廊出簷。在廊部南側有「流芳百世」碑刻一通,碑高1.35米,寬0.59米,厚0.23米,為清乾隆十九年立。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卷棚頂,四架梁。門內南側立碑兩通,內容與北側佛爺廟有關,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看,其年代為清代早期。
北平望村殘敗古戲臺。
北平望村觀音廟。
此廟建在村北向陽山上,廟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8.60米,南北5.80米,佔地面積50平方米,卷棚頂,前出簷,內為券頂,梁頭及額坊有木雕,柱礎做工精細。從建築性質看為清代。
北平望村送子觀音廟。
北平望村三皇古廟。
建在村背向陽山上,此廟坐北朝南,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東西15米,南北4.5米佔地面積109平方米。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7.50米,南北5.50米,正房與廂房均為卷棚頂,保存一般。從廟宇建築形制及結構特點看應為清代。
北平望村佛爺廟。
在村大街西側,由廟和閣組成,閣為東西向,神8米,寬2.60米,東西兩側各五塊劵臉石,廟坐西面東,面闊三間6米,進深兩間8米,西一間為硬山頂,簡板瓦敷頂,五梁架,前施單步梁,內存石供桌一張,寬0.63米,通高0.95米,東一間為卷棚頂,四梁架,梁頭做象頭泥塑。在此廟南側白觀音廟內有石碑記載內容與佛爺廟有關:碑一為「新建佛閣碑記」,通高2.73米,厚0.26米,額為雙龍戲珠,高0.89米,寬0.74米,厚0,30米,為乾隆五十年立。碑二「重修碑記」高1.70米,寬0.64米,厚0.18米,座高0.43米,寬0.83米,厚0.51米,為同治十一年立。從建築結構特點及碑刻題記看為清代乾隆年建,後代進行了修繕。
北平望村白觀音廟大門。
北平望村2018年12月,擬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北平望村英才輩出,還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村莊,在中國革命解放戰爭時期有連、排、班、戰士共十一名光榮犧牲成為烈士。祖國沒有忘記他們,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北平望村的鄉親們沒有忘記他們,為他們樹碑立傳,告誡後輩新生活的來之不易。
新上任的北平望村書記馮彥衛走訪村裡上歲數者,坦誠徵求他們意見。
古驛道上的閣,井陘人叫「gao"。當地人的兒化音聽起來親切。古時北平望村人能在自己村莊驛道上修建三個閣,供奉不同人物,信仰不同教派。同源的是:舉善好施。於是,北平望村人生生不息! (文圖/建設瀋陽)
本文轉載無商業目的,只為傳播鄉土文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