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之一,是文人墨客愛不釋手的創作題材之一。無論是《詩經·國風·陳風·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還是唐詩《關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亦或是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無不以表達了作者的豐富情感,及展示了詩詞的審美意蘊,而深受世人的喜愛。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望月懷遠》,便是古詩詞中著名的一首詠月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張九齡之手,是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後,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對於《望月懷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它的開篇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驚豔千古,人人會背的名句。而在傳統的中秋佳節,這兩句詩也是常常會被引用的經典。
那麼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究竟寫了什麼呢?顧名思義,張九齡除瞭望月、詠月外,還著重表現了懷遠,即抒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而這也是古詩詞中月之意象被賦予最普遍的一種情感。但普遍不等於普通,以它的開篇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例,便以簡潔、準確的語言,傳達出了一種真摯、美好的情感,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它使我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你,此時此刻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很顯然,它說明了張九齡是因為離鄉後,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才寫下的這首詩。而除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外,它其實也有美好的祝願蘊含其中,就如同蘇軾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樣。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即多情的人,因為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於開始抱怨夜晚的時間太過漫長。值得注意的是,「竟夕」是通宵的意思。而通宵的月色,無論是皎潔,還是冷清,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但對於離開家鄉,與親人遠離的多情之人來說,就很難受了。因為「望月懷遠」,所以相思不寐,卻偏偏還長夜漫漫,故而一個「怨」字便渾然天成了。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也就是說,因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所以不能入睡。又或許是因為屋裡的燭光太耀眼,所以便滅了燭,披上衣裳走出了家門。但屋外姣好圓滿的月光,卻讓人更難以入睡了。而此時,夜已經深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結合頷聯來看,這兩句詩其實就是對「遙夜」、「竟夕」的細節描寫,核心就四個字,即望月難眠。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即這皎潔的月光,飽含著我對你的情意,可是我又該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吧,或許在夢中我們能夠歡聚。月光本是無情之物,但這裡的月光卻是被詩人進行了人格化,變成了一個知道詩人相思情意的有情之物。讀來深感餘韻嫋嫋,以及不盡的情思蘊含其中。
縱觀張九齡的這首詩,無疑是一首著名的詠月詩。而在詠月外,張九齡著意描繪得徹夜難眠之情景,以及抒寫的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均細膩入微,感人至深。如今看來,即便已經過去了千百年滄桑歲月,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深摯情感,也依然能夠撼人心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