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這行水有多深?馬未都:為了騙富豪,騙子硬是造了個假的古墓

2020-10-28 包衣護軍說歷史

引言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規則與潛規則,規則是擺在明面上給別人看的,而潛規則是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的。不懂得行業潛規則的人,進入某個行業之後肯定會栽很多跟頭吃很多虧,這一點是必然的。想要避免吃大虧的話,人們在進入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時,最好一步一個腳印,不要想著一步登天,等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之後,再嘗試著加大投入。

古玩行業就是一個到處都是潛規則的行業,行內有自己的術語,俗稱黑話,行外人別說想入行了,沒有深入了解過行業規則的話,可能連別人的話都聽不懂。古玩行業高收益高風險,許多人都是靠著倒賣文物發家一朝發達的,當然了也有不少人因為買入了假的文物古玩而傾家蕩產。

古玩行業水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停地往裡鑽,大家都認為自己會是幸運的那一個,頭腦發熱的時候總是忽略了古玩行業存在的巨大風險。一般能入這行的人要麼有錢,隨隨便便幾百萬打水漂也不心疼,要麼有眼力,能識別各種文物的價值,起碼能保證穩賺不賠。

可有些沒什麼眼力的人,若是做著靠倒賣古玩一夜暴富的美夢,那最後一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著名文化學者兼收藏家馬未都就親眼見過一個關於古玩的騙局,入局的人被騙得傾家蕩產。馬未都是一位比較成功的收藏家,他經手的古玩很少有出錯的,他在業界地位也比較高,說出來的話有可信度。

中國民間也有很多收藏家,然而擔著這個名頭的大部分人都是只有錢卻對文物古玩沒有絲毫了解的富豪,他們收藏古玩的最大目的只是因為虛榮心作祟,這樣的人就是許多古玩騙子設局的對象。馬未都曾經拜訪過一個大西北的商人,他腰纏萬貫,對古玩文物很感興趣,從來都是見到喜歡的就買,自詡為收藏家。

有次他收到了不少「出土文物」,立刻邀請馬未都來幫自己鑑定。那個年代,富商這樣的民間收藏家都希望能一下子成為著名的收藏家,要達到這一成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收藏國寶級文物,但這樣珍貴的文物並不好找,因此很多收藏家便開始關注全國各地的古墓。

這個富商就買入了一批據說是剛出土的文物,但馬未都親自到場一看,發現這些裹著泥土的古董實際上全是贗品,而且做工粗糙,有的連包漿都沒有做好。

這個富商一開始還不相信,他說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帶著人親自挖出來的,怎麼可能是地攤貨?之後他就給馬未都講述了自己的盜墓經歷,富商認識了一群專門盜墓的人,前段時間他們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古墓,帶著富商去了現場,並且還當著他的面挖開了古墓,把裡面的古董全拿了出來。

富商不懂鑑寶,但見到別人當著他的面挖出了古董,自然深信不疑,花大價錢把所有挖出來的古董都買了下來。他幾乎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買回了這些古董,所以肯定不願意相信,這些古董全是假貨。但聽完了完整的經過之後,馬未都就知道,富商這是被下套了。

荒無人煙的地方怎麼可能有一個完好無損的古墓?不說國家的考古隊了,一般的盜墓賊怎麼可能放過這樣一座不顯眼的古墓,而且裡面還剛好有這麼多古董,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這個富商顯然就是被眼前的利益衝昏了頭腦,真以為自己能靠著這些古董翻身,於是想也不想就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買下了一堆地攤貨。

像富商這種,因為一個騙局傾家蕩產的人不在少數。很多騙子專挑沒眼力又想玩古董的富商下手,製作一個假的墓穴,然後帶著目標千辛萬苦找到這個墓穴。

之後挖開古墓,從裡面拿出大量古董,在場一群人除了目標都是騙子團夥的。在他們的設計下,入套的富商會以為自己遇到了撿漏的好機會,心甘情願掏出大把的錢來買一堆沒有任何價值的地攤貨。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比「活羊造玉」還假的古玩,現場造墓,土豪有錢也不經騙
    血沁玉的形成需要機遇和時間,屬於可遇不可求的存在,一般的手法是把玉石泡在鹽鐵溶液中,或者紅色的顏料裡面,但是這樣造出來的血沁玉太假了,一眼就能看出來,黑心的人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把牛羊狗之類的動物腿上割開一個,然後把玉石塞進去,等到傷口長好,等個兩三年再取出來,就會形成「血沁玉」。
  • 馬未都:我見過最狠的古董騙局,硬生生造個墓,把買家騙個底朝天
    不過,一些「不懂行」的有錢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收藏古董是一門投資賺錢的技術,一旦玩明白了,就會增加不少固定資產,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價值連城的古董,就相當於一棟房產。然而,如今的文物市場卻早已被瓜分完畢,真正的古董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個人手裡珍藏,作為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滄海遺珠」的情況幾乎不存在。當然,古玩愛好者也不是傻子,既然是投資,自然要打聽清楚行情。
  • 馬未都:我見過最無情的套路,文物古墓是假的,連買家都是假的
    馬未都:我見過最無情的套路,文物古墓是假的,連買家都是假的中國有句老話叫「亂世黃金,盛世古董」,意思很簡單,戰爭年代,黃金是最寶貴的,畢竟兵荒馬亂,什麼也比不上一條「黃魚兒」,但在和平時期,最值錢的反而是那些古時候的老物件,價格甚至能到數億元,讓無數人瘋狂。然而,在古玩世界裡,這是一個複雜的地方。有真貨和假貨。
  • 馬未都:我也打過眼
    古玩鋪陳列的古玩有真有假,還有「撂跤貨」,即真假未定的貨,但不標明真偽。每個人鑑定古玩的眼力不一樣,有人看真,有人看假,買錯了,打眼了,這都是常事。 想當年,年輕的馬未都先生也有過打眼的經歷。當年應該能值個三百塊、兩百塊,應該值這錢。」 「當時一問人家說多少錢啊?」 「一百塊。」 馬未都聽到後心裡一樂,想想才一百塊,行!於是討討價,八十塊錢就買了。
  • 最瘋狂的文物造假騙局,直接造了一處假墓,帶買家進去自己拿
    最瘋狂的文物造假騙局,直接造了一處假墓,帶買家進去自己拿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開始發展,古玩市場也變得漸漸的繁榮了起來,但是因為行業得到特殊性,所以也使得大量的文物造假販子進入了這一行業,而一般來說,古玩行業雖然入門的門檻比較的低,但是想要玩好,卻容易,如果沒有一雙能夠辨別真假的眼睛,那麼你基本上就會血本無歸。
  • 【古玩收藏1】古玩收藏入行必修課
    二、古玩行裡沒騙子。開始說了古玩行水很深,造假、行騙的花招五花八門,可現在怎麼又說古玩行裡沒騙子呢?雖說古玩圈裡爾虞我詐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在古玩行裡沒有詐騙這一說。在古玩行裡,買貨和賣貨的都是行家,不懂行的不會輕易出手買,更不會賣。都說古玩圈裡的混都是人精。這句話確實不假。敢在古玩圈裡混的必然有一定的眼力。當然,對古玩的真假,有的時候也是各持己見的,很多東西連商家自己都搞不透。所以古玩交易其實是賣家和買家全方位的較量,有的時候賣錯了,有的時候撿漏了,只能當自己花錢買教訓,與欺詐行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也正是古玩好玩之處。
  • 馬未都:戴著白手套拿瓷器的,一種是外行,一種是騙子
    瓷器的前身由陶器演變而來,東漢時期人們用泥土入窖燒制陶器,多用來製作盛食物的容器或者陪葬物品。到了唐朝,瓷器的技術已經逐漸成熟,而宋朝人更加喜愛瓷器,甚至有許多人改行專門製作瓷器,他們又將瓷器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度。瓷器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能夠反映那個朝代人民的喜好和習俗,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瓷器從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後,便源源不斷地往國外輸送,在國際美術史上也具有極高的地位。
  • 網上古董鑑定套路有多深?用幾張聊天記錄讓騙子現形!
    古董鑑定顧名思義,就是在當下假貨遍地的情況下,利用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一件古董的真偽。
  • 古玩市場:傻瓜越來越少,騙子越來越多
    一談到現在的古玩市場,很多業內人士都會以「寒冬」來形容。這不,剛準備去找個熟店逛逛呢,結果關門了,真是令人措手不及,關門都沒個提前通知,說關就關!這股倒閉潮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現在活下來的慘澹經營,堅持不下去的都改行了。怪誰呢?難道怪廣大「無知」的藏友嗎?還不是怪那些「行家裡手」,親手斷送了本該繁榮的盛世收藏。
  • 馬未都說出真話:不是外行,就是騙子
    馬未都說出真話:不是外行,就是騙子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之中,我們都會看到一個共同的片段,鑑定專家們總是喜歡戴著白手套,為古董和文物進行一番研究,眼神之中流露著一種專業的技能,還有著愛惜的神情。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許多的職業都會戴著白手套。醫生、交警、施工人員,這些職業人眼都會戴著白手套進行工作。
  • 馬未都教你識別古董行的假專家,戴白手套不可信,有一種人最可怕
    古董收藏不僅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古董收藏愛好者數量的不斷提升,不少制假商也從中看到了新的商機,他們趁著古玩市場有利可圖,利用各種技術製作出了各種贗品來以次充好,從中賺取暴利。
  • 古董古玩收購騙局
    古董古玩藝術品出手難,鑑定難,騙子多,陷阱深,套路千變萬化是民間收藏市場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根源所在。特別是騙子公司的高價現金收購,找託來的所謂的買家看中可以直接現金買賣,騙取虛假無用的高額鑑定報告費、鑑證備案費、出關費、押金、保證金等等。
  • 馬未都:千萬別信戴白手套鑑定瓷器的「專家」,不是騙子就是外行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見過醫生、交警或者是施工人員穿上職業裝戴上手套工作的情形,兩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先說後者,醫生交警這類職業之所以要戴手套是因為他們工作的性質使其變得必要,而前者鑑定專家們戴手套似乎也是因其對工作負責,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馬未都:凡是戴白手套鑑定瓷器的「專家」,多數「道行」都不夠!
  •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馬未都,有誰知道他的授業恩師是誰
    一提馬未都,大家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他不僅僅在收藏界大名鼎鼎,年輕時下過鄉,當過雜誌社的編輯,還開過歌舞廳,當訪談節目嘉賓,還上過百家講壇,自己又開博物館……馬老的生活閱歷就是一部書。單就古董瓷器這一行來說,馬未都該稱得上頂級鑑賞大家。
  • 馬未都怒斥專家:不買就別瞎估價,古玩市場被你們搞得烏煙瘴氣
    這座由馬未都一手創立的博物館,藏有他多年精心收集的各類古玩,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出其主人的心思和熱愛。馬未都是懂文物的。這個懂不止是說他能鑑別真偽,能估算價值,而是懂每一個器物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在馬未都的藏品裡,有許多古家具。
  • 一宗文物交易案,看透古玩行「水」到底多深
    在高利潤、高風險的古玩行,中國民藏太亂。用以下這則 真實案件,拋磚引玉讓明眼人看透古玩行中種種心態。有個十八歲的女兒和一個八歲的兒子。他從21歲開始在遼寧省考古研究所上班,主要負責挖掘墓地。要是有工地蓋樓的時候發現文物了,他就去把文物挖出來,然後拍照。這幾年,他在牛河梁遺址工作站工作。他沒有編制,這麼多年一直是個臨時工,每個月工資780元。他為生計發愁,而且看起來沒有什麼轉機。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塊玉豬龍。
  • 馬未都:文物鑑定一般不戴手套,戴手套的都是騙子,給外行人看的
    其實,持有這一看法的網友,還是對馬爺了解不深。馬未都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接觸文物。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實戰和理論相結合,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再加上馬未都經營有道,手頭一直很充裕,可以撿漏大量真品,眼光也被養的很毒。所以,馬未都對於文物鑑定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 馬未都:地攤60元一個雞缸杯要了4個,還價是對賣家最起碼的尊重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過逛地攤的習慣,晚上夜市熱鬧全是地攤,賣的東西琳琅滿目,種類繁多。這個擺攤的形式最多的還是在裝飾市場和古玩市場,去逛過的人都知道裝飾賣的價格低,租店面經營不划算,古玩市場流動性大,並且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幾乎沒有什麼固定貨源,因此採用這種地攤方式售賣最好不過。
  • 王世襄捐79件文物,馬未都開博物館,相差41歲愛古玩成老友
    同時期,馬未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長篇小說《今夜月兒圓》,在文學界聲名鵲起,成為青年文學編輯。馬未都當年經由朋友引薦得以見到王世襄先生。當時馬未都剛剛讀完王老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標價120元,馬未都用了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了下來。某天晚上,馬未都抱著這本書拜訪王老。王世襄所住的宅院,是他出生前父親買下的,他一直住了70多年。
  • 王世襄捐79件文物,馬未都開博物館,相差41歲愛古玩成老友
    當時馬未都剛剛讀完王老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標價120元,馬未都用了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了下來。某天晚上,馬未都抱著這本書拜訪王老。王世襄所住的宅院,是他出生前父親買下的,他一直住了70多年。院子又大又深,馬未都去看望他的時候,王老住在一個角落裡,其他的地方還在被人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