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地到廠房再到工地 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的冒險之旅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當一座房子被拆除後,混凝土塊、磚頭、木料、鋼筋……這些建築垃圾會去往哪裡?

大興區龐各莊鎮,北京市政路橋集團所屬北京都市綠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都市綠源)的廠區裡,一輛輛重型卡車正在廠區地面上駛過。

從各處工地運來的塊頭不一的建築垃圾,在後方廠房裡堆成了小山,等待開啟一趟再生之旅——經過分揀、破碎、篩分,將會有大量直徑不等的粒狀再生材料生成,它們可以代替天然砂石,在混凝土、砌塊構件(磚石)、路基填料等領域中承擔骨架和填充作用,從而再次回到建築、道路、園林綠化建設中。

「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既處理了建築垃圾、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也產出了資源化產品、減少了天然砂石的開採量,往小了說,這是保障北京市的城市發展,往大了說,這就是造福子孫。」都市綠源市場經營部部長賈寧寧說。

霧炮噴射,可降低作業過程中的揚塵

第一步 從工地到廠房 填埋不再是首選

建築垃圾從廢物變成可以造福子孫的寶貝,首先要經歷的一步,就是要將建築垃圾從工地拉到可以處理它的工廠中來。

30年來,建築垃圾的一貫歸宿,是城市外圍那些天然或後天形成的低洼地和坑洞。

2007年,正在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工作的賈寧寧和曾波等人在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的牽頭下開始了對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的產業調研。「以前拆除量少,大部分建築垃圾就在五環六環填埋了,有些是魚塘等低洼地,有些是採礦挖沙挖出來的坑,時間長了,五環包圍四環。隨著城市發展、建設工程外延,有些舊的建築垃圾又被挖出來了,再加上新產生的,越來越多,那就繼續往更外填。」

時間長了,建築垃圾佔用土地的問題凸顯,而且隨著合法填埋場越來越少、越來越遠,消納建築垃圾越來越困難;更重要的是,填埋會對空氣、土壤、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汙染。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資源化處置的概念開始頻繁出現在政策文件和公眾視野中。

都市綠源科技研發部部長曾波告訴記者,建築垃圾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用處的垃圾,相反,其中的混凝土塊、山石、鋼筋等,回收後都能進行再利用。把人們以為的垃圾變成可再次使用的產品,這個過程就叫資源化處置。

2011年,北京市印發了《全面推進建築垃圾綜合管理循環利用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了開始探索應用資源化方式對建築垃圾實施處置。

在大興區龐各莊鎮落戶的都市綠源,正是全市首個正式規劃建設、投入運營的固定式建築垃圾處置廠。「我們是市政路橋集團下屬的專業綠色環保板塊公司,集團內部的許多項目,比如京開高速、新機場高速、新機場軌道交通工程,產生的建築垃圾都拉過來,資源化處置之後產生的建築材料又在不同領域得到了應用。」都市綠源公司總經理楊玉傑說,除此之外,他們還會主動去區裡的各種拆除現場,說服施工方進行資源化處置。

第二步 從入料到出料 土砼金各歸其位

建築垃圾拉到廠子裡,接下來就是展示技術的時刻了。

下午,預分揀破碎單元已經開始作業:不停噴出水霧的除塵霧炮下,工人正在檢視堆成小山的建築垃圾表層,是否有肉眼可見的無用成分,如苫蓋、橡膠、木材、塑料等;旁邊的空地上,換上了鑽頭的鉤機正在破碎過大的建築垃圾;鏟車緩緩發動,將尺寸適當的建築垃圾推入埋在地下的顎式破碎機的入口,入口上方一片朦朧的白色。

「如果不特殊說明,很多人會以為這是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其實不是,這是雙流體霧炮噴出的水霧和壓縮氣體的混合物,就是為了減少揚塵而裝置的。」破碎生產線負責人閆愛軍解釋道。

原料進入,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生產線開始運轉起來。曾波說,整條生產線的邏輯其實就是把建築垃圾按成分分離,將高附加值的成分製備成可再次使用的原料:「第一次破碎之後,皮帶把料送上去,經過一個除鐵器,把大塊的金屬分離出來回收,主要就是鋼筋;接著過重型篩,把土篩出來,直接進到渣土倉;篩完土的料進入正壓風選裝置,用風把一些比較大的輕物質吹出去,比如塑料、木片、紙張。」

第一輪破碎篩分除雜結束後,料已經比較乾淨、成分也比較單一,基本就是混凝土塊或者磚塊。緊接著,它們會進入反擊式破碎機,在反覆的旋轉擊打中變成直徑幾毫米到幾十毫米不等的顆粒,即再生骨料。

「不同粗細的骨料用途不同,我們通過水平篩和圓振篩把它們分開,再生骨料就可以按照粗、中、細尺寸分別進入貯存料倉了,後續應用時再按比例進行調配。」曾波說。

第三步 從廠房到工地 道路公園再相見

再生骨料已經生產完畢,它將去向何方?

曾波告訴記者,建築工程中,砂石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路面基層的攤鋪、砂漿的配製、混凝土和磚塊的生產,都少不了砂石在其中承擔骨架與填充作用。但砂石資源有限,且過度開採會帶來生態隱患,而再生骨料則可以在符合技術標準的前提下代替砂石的使用。

大興區青雲店鎮青小路,光看瀝青路面,這裡與任何一條道路沒有不同,但在瀝青之下,有一段2008米的路段在攤鋪基層時,使用了4722.3噸再生骨料與水泥配合而成的無機料。

「為了推動再生產品的應用,去年大興城管委特意提供了兩條路作為全再生試驗應用段,在性能檢測合格之後都已交付使用了。」賈寧寧說。

用再生混凝土鋪設的透水車位。

而在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當下,透水混凝土和各式各樣的透水磚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再生骨料作為砂石的環保廉價替代品,市場空間自然可觀:「步道透水磚、盲道透水磚,各種形狀的,加上顏料可以變成各種顏色。」

都市綠源廠區內,曾波用再生骨料與水泥配合成的再生混凝土鋪設了兩個透水車位,在保證強度的同時,達到了每秒1.5毫米的透水率,完全可以應用在停車場建設中;在公園裡,再生混凝土加上顏料,就可以鋪設成各種顏色鮮豔的步道、跑道。

即使不與水泥等其他材料配合,再生骨料也可以單獨發揮作用:在園林造景中,先用粗骨料堆出地面的起伏,上蓋一層有機土壤,再鋪一層細骨料,再鋪上一層有機土壤,最表層植樹種草,就形成了既能透水也能蓄水的海綿型土壤。

政策送利好 觀念改變還需時間

從工地到廠房再回到工地——建築垃圾的再生之旅已經規劃完畢,先行者也已證明此路可通,而近兩年頻繁出臺的政策,更是意味著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已經成為決策層的共識。

根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數據,目前全市積存建築垃圾共計3695.74萬噸,分布在571個點位,要在今年8月底之前全部處置完畢。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座資源化處置工廠,85座臨時性資源化處置設施,年處置能力為9000萬噸。

「這兩年,市建委和市城管委牽頭出臺了諸多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的相關政策,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越來越規範,也越來越具有美好的前景。」都市綠源公司總經理楊玉傑說, 「這個行業是環保公益性質的,必須得有政策推著走。現在各個部門聯合發文,都是非常細化的配套保障政策。」

當然,光有政策還不夠,還要看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楊玉傑說,一旦沾上垃圾兩個字,很多人都會有偏見,覺得髒、不安全,不願意購買選用,但其實,所有產品都是檢驗合格的:「我相信隨著人們環保理念的提升,以及政府對設計方、施工方的引導,資源化產品的應用會有很廣闊的市場空間,建築垃圾的治理自然也就更加順暢。」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白歌

流程編輯:RB013

相關焦點

  • 廣豐建築工地的監管到哪裡去了?
    本報訊 記者蔡曉軍 見習記者齊敏報導:3月20日上午,記者在廣豐區暗訪建築工地環境衛生時發現,當地部分建築工地存在出入口道路無硬化、無清洗設施、無除塵設備等問題,道路周邊揚塵現象嚴重,工地內外隨意堆放建材和建築、生活垃圾。
  • 增量數十億噸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在山東臨沂的一處拆遷工地,一臺破碎機械正在對建築物進行拆解,拆解下來的混凝土塊、磚瓦等建築垃圾,經過初級分類,裝進封閉的貨車裡,被運往十幾公裡外的一家工廠。在廠房裡,經過進一步篩選、破碎、打磨等工序,建築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可以用於生產建材的再生骨料。
  • 泰安福井福地工地凌晨運送建築垃圾噪音擾民
    4月14日,有壹粉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平臺反映,泰山區天燭峰路小井村回遷 的福井福地建築工地,每晚運送建築垃圾,渣土車和挖掘機工作一整夜,噪音擾民 。4月15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福井福地施工現場,工地外圍用鐵 板圍了一圈,位於東南角的大門開著,裡面沒有工人施工,道路兩側用藍布蓋著渣 土和建築廢料,東北方停著兩輛挖掘機。該工地門口,一位女士介紹:「白天沒見過這塊工地上有人施工,有天晚上看 見過一輛渣土車從裡面開出來,挖掘機聲音咣當咣當,晚上吵得睡不著。」
  • 工地旁出現垃圾河 無人機升空破案
    □通訊員徐晶晶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胥欣近日,南京江北新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的城管執法人員對轄區內某建築工地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建築工地的工人生活區未按照規定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執法人員依法對該工地下發了
  • 濟南再拉重汙染橙警 建築工地禁「動土」
    響應期間,按照《濟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汙染天氣建築施工應急預防和響應措施實施方案》要求,全市建築工地採取以下響應措施:1.停止所有土石方開挖作業2.禁止渣土、沙石運輸;3.嚴格裸露地面、渣土等散狀物料堆存揚塵控制措施;4.停止樓層建築垃圾清理、道路清掃等易產生大量揚塵的衛生清理、建築工地的室外施工作業(應急、搶險、救災工程和生產工藝要求不能立即間斷的施工作業除外
  • 江城工地積極探索廢料就地利用:淤泥變身有機肥,棄土化作預製樁
    □楚天都市報記者 黎先才 呂銳 通訊員 曹芳玲 劉心 王蕾 褚剛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訪武漢建築工地發現,許多工地大力探索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尤其是工廠批量利用廢料,讓建築廢棄物在工地合理消化,就地利用變廢為寶。
  • 記者觀察丨增量數十億噸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在山東臨沂的一處拆遷工地,一臺破碎機械正在對建築物進行拆解,拆解下來的混凝土塊、磚瓦等建築垃圾,經過初級分類,裝進封閉的貨車裡,被運往十幾公裡外的一家工廠。在廠房裡,經過進一步篩選、破碎、打磨等工序,建築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可以用於生產建材的再生骨料。
  • 山大興隆山校區對面工地大量建築垃圾裸露
    裸露的建築垃圾易產生揚塵。  魯網5月25日訊 近日,多位市民向本報「啄木鳥在行動」專欄反映,在二環東路上有大量建築垃圾裸露,導致附近揚塵嚴重。  今天10:30左右,記者在二環東路上山東大學興隆山校區對面找到了市民反映的這處工地。現場有多個近半米高的土堆,上面鋪滿破碎的磚塊、石塊,綿延十幾米,呈裸露狀態。
  • 靖江部分建築工地防塵意識差
    中國江蘇網7月6日訊 近日,市「263」辦公室聯合市建工、環保、城管等部門專項檢查發現,靖江市部分工地防塵降塵意識差,工地成為揚塵汙染源,對周邊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江蘇亞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廠區項目由江蘇新順建設有限公司承建。
  • 建築工地招工難,為何都不願去工地上班?
    近年,隨著大量建築工人年齡開始老化,工地上上班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建築工地招工工作變得越來越難,常常招不到人,很多建築工地出現了「用工荒」,工程需要趕進度但招不到人的現象經常發生。是啥原因讓原本香餑餑的建築工地變成了現如今的模樣?
  • 「減排+利廢」,這家企業將建築材料「變廢為寶」
    寧鄉經開區中建科技湖南有限公司(簡稱中建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公司作為寧鄉經開區裝配式建築產業的領頭雁,堅持踐行了國家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建築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得力舉措,從源頭上大幅降低建築垃圾的產生,實現了建築垃圾回收利用率達80%以上。
  • 踐行「新時尚」環保理念,垃圾分類宣傳走進工地
    近日,延慶區城管委走進區第一職業學校遷址新建工程施工工地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宣傳,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建築工地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提高工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進一步調動工人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延慶區城管委的監督指導下,延慶區第一職業學校遷址新建工程自2020年7月進場施工以來,不斷學習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積極響應《北京市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現場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在工人生活區製作垃圾分類評比欄,踐行「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綠色環保理念,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 混凝土塊製成磚磚石碎料作地基 建築垃圾從花錢埋到花錢買
    江蘇南通海安市城管局的張華宇是個「老環衛」,過去多年為渣土車偷倒建築垃圾的事煩透了心。這兩年,老張終於不為這事兒操心了:「建築垃圾都成賣錢的寶貝了,哪還有人傻到去把它偷偷倒掉!」粗骨料中,鵝卵石大小的石子,一經製成就被建築企業的重型貨車拉到工地再次作為混凝土原料。還有一些粗、中型骨料,在這裡被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形成商混原料,製成建築用混凝土。而那些被粉碎的細骨料,則被製成行道磚、透水磚、護坡磚等各種砼製品。  武漢也有這樣的企業。
  • 無人機建築工地當監工
    在建築工地安裝攝像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位於加利福尼亞Sacramento Kings體育館工地上使用了一種高科技來負責現場「監工」,它就是無人機。  該建築工地所使用的無人機是由一家名為ImageInFlight公司所開發,這款設備配置了多個攝像頭,能夠在建築工地邊巡邏,邊拍攝場地,並繪製成3D圖片,這些圖片在會經過由南伊利諾斯大學開發的軟體進行處理,在這過程中,系統將把這些3D圖片與建築計劃和此前的圖片做對比,以此來衡量工程進度。這樣系統就會分析出哪一塊工程進度拖了後腿,哪部分工人還需要提升工作效率。
  • 工地圍擋「換裝」 邯鄲主城區建築工地上演「變形記」
    近日,家住邯鄲春暉小區的李波發現了一個新變化,附近建築工地的圍擋由低矮單薄的彩鋼板換成了高大結實的鋁塑板,上面雜亂無章的小廣告也變成了公益廣告。「真沒想到,如今工地圍擋也能成為風景線!」李波不禁感嘆。    「建築工地的變化,源於城市精細化管理『嚴管年』、『落實年』的總體部署和要求。」
  • 直擊工地|從屢遭投訴到市民點讚,這個工地到底出了什麼招?
    中華建設網訊 在王家灣核心商業地帶,一座總建築面積約50萬平方米的建築工地,曾經投訴量連續三個月佔據了武漢前三位置,現如今,卻是被全市工地學習的「文明施工標杆」之一,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逆襲」絕招?安全總監許志奇介紹,開挖前期,通過BIM軟體進行建模,將整個基坑通過全面、真實形象的模型展現出來,之後再通過土方開挖模擬動畫來確保最合理的挖掘順序
  • 在建築工地穿西裝、皮鞋上班?碧桂園河南區域的工地讓人開眼了!
    在建築工地穿西裝、皮鞋上班?碧桂園河南區域的工地讓人開眼了! 印象中的工地是這樣的: 晴天路面起灰,雨天路面是泥, 工地走上一圈, 就像穿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 在建築行業要做到「上工地而不染」, 一直是 「工程人」的夢。
  • 山東大學生到502個工地拍揚塵 撰寫7萬餘字調查報告
    大學生調查502個建設工地,發現梳理756個問題  8月15日至30日,山東省住建廳在全省組織開展了大學生「看工地·查揚塵」社會實踐活動,山東建築大學和山東城建職業學院180多名大學生對全省17設區市的房屋建築、市政工程、房屋拆除施工等502個建設工地進行調查,撰寫了7萬餘字調查報告,拍攝照片3000餘張,發現梳理問題756個,提出對策建議
  • 我在日本建築工地的一天,是如何被洗腦的?
    我是在日本工作的華人電工職長,在東京做建築安裝電工,持有日本電工證。今天就來聊的話題是在工地的一天是如何被洗腦的。首先說一下作息時間,日本的建築工地,工作時間是周一至周六的:8:00-17:00,其中10:00-10:30和15:00-15:30為休息時間(日本人俗稱:一根煙時間)。午飯時間:12:00-13:00 ,每天實際工作時間就是7小時,周日為建築工地的休息日。
  • 美的置業智慧工地管理 讓「智慧」深入貴州建築工地
    由中建二局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與美的置業西南區域公司共同承辦的 " 安全精築,智慧賦能 " 高質量安全發展暨基於 IOT 平臺的智慧工地管理觀摩會深入到了貴陽美的國賓府項目。貴陽市住建局相關領導、中建二局三公司、美的置業集團、業主代表、媒體等近 200 人參加了現場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