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新年 行花街 有年味 更有人情味三水迎春花市數易其址,和城市發展緊密相連
花市上,各類鮮花奼紫嫣紅。/組圖由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過新年,行花街。過年了,到迎春花市賞花購花,讓充滿喜慶色彩的鮮花來裝點家,已經成為三水人過年必備的主題活動之一。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周邊花農紛至沓來,沿街搭起大棚和花架,擺開陣勢售花賣桔。一路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才會散去。
行花街(逛花市)是嶺南民眾廣泛認同的民俗文化。年桔代表年年吉祥,黃金果代表五代同堂,桃花寓意著好運,而蝴蝶蘭象徵著高雅與祝福的韻意,選購年花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慣,更是承載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待。每個農曆新年,三水家家戶戶都不忘在除夕夜前到花街「趁墟」,買個「大吉」,希望來年平安順利。
從「過年棚」到「高低街」 三水花街有段古
喜慶的音樂、歡快的風車、鮮豔的年花……兩天前,一年一度的三水迎春花市開鑼,隨著除夕的腳步越來越近,越來越多三水街坊正從四面八方匯集至此。逛花街的市民,有的是三代同堂老少同樂,有的是親朋好友結伴而來,還有不少情侶相擁甜蜜逛花街。
「我們家行花街的傳統,是年卅上午全家齊齊出動。」今年49歲的譚志榮是土生土長的河口人,在河口中學教音樂的他告訴記者,因為一家老小都住在河口,從家裡到西南城區距離不算近,所以全家一致決定在年夜飯前置辦年花。
譚志榮說,他對行花街的記憶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即20世紀70年代的河口老城。那時,河口老火車站是廣三鐵路的終點站,地處三江咽喉之地的河口貫通西江、北江水運,是廣州至粵西水陸客流、貨物的轉運中心和集散地。那時,旅客在河口要前往碼頭乘船平時得經過半江橋,而在冬季枯水期,大片河床露出,走半江橋無法乘船,人們會在此停泊一艘躉船,連接河床和船隻。為了方便旅客,河床上還會搭建起一處臨時候船棚,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
「每到年底,這個候船棚也成了『過年棚』。」譚志榮記得,那時儘管沒有專門的花街,但年底來往旅客尤其多,總有不少河口人瞄準這一商機,到候船棚兜售瓜子、花生、香菸之類的小商品。加上臨近農曆新年,久而久之,年花、春聯等應節商品也逐漸「上架」。「大人忙著兜售,小孩在裡面瘋玩,候船棚也就成了『過年棚』,很有現在我們行花街的氣氛。」
在不少「老三水」的印象中,最早的三水迎春花市出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設於北江邊、武廟口、「高低街」也就是如今被稱為「筷子街」的中山路、人民路一帶,同樣是自發形成的。那時,三水的水運很發達,花農們將整盆的年桔和鮮花通過水路運到西南碼頭,在北江邊兜售。總有大批市民到江邊的花叢中來回穿梭,挑選心水年花。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三水政府進行統一規劃,在康樂路的彩虹公園附近開闢了第一個正式意義上的花市,搭建了張燈結彩、喜氣洋洋的牌樓,設攤位招標,花市始成規模,也「帶旺」了三水商業城一帶。
市民在選購年花。
街坊行花街熱情高 濃濃年味歷久彌新
「花街設在商業城時,除了賣年花、年桔,還有不少瓷器檔。到了大年初一,年花逐漸撤場,花街就變身成『瓷器街』。」譚志榮回憶說,彼時的三水商業城新建不久,人流量也比較稀少,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很適合辦花市。「到2015年,三水迎春花市從錦江路撤出,選址北江大道,相信也是希望花街帶旺北江新區。」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三水迎春花市從「高低街」、康樂路、錦江路,到北江大道,數易其址。其中每一次遷移都是沿著三水城市邁向新發展的步伐。
「回過頭看,三水迎春花市的歷史並不長。」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年卅行花街」是被嶺南民眾認同的年俗,在省城廣州,賣花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南漢,傳統迎春花市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形成,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不過在三水,行花街這一年俗還很「年輕」。
改革開放前,三水人用勤勞的雙手把三水建成了全國產糧大縣,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加上三水人以耕田為主,少人種花,過年大家不會想到花錢去買鮮花或年桔。「那時人們過年時最多就是買幾個桔子,放在盤子裡討個好意頭。」植偉森說,改革開放後,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水經濟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真正意義上的迎春花市才「應運而生」。
「年卅晚,行花街,迎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阿媽笑,阿爸喜,歡花靚樂開懷。」譚志榮說,正如童謠裡唱的那樣,三水迎春花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熱鬧,街坊們新年行花街的熱情依舊,讓這個傳統歷久彌新,「多年來,不變的是那一份人情味。」
「正月初一前,花街最熱鬧,初一後,西南街上每天都會有舞獅隊表演,一直鬧到元宵,整個城區都是一片紅紅火火。」譚志榮說,「如果新年期間有親朋好友過來三水玩,花街是必須過去逛一逛的。」
一位市民高興地抱著剛買的年桔。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 陳夢
【眾說年俗】
三水區作協理事汪美華:行花街是一種年味兒
北有廟會,南有花市。三水人有在除夕夜有逛花街的習俗。逛花街俗稱「行花街」,又稱「遊花市」「行大運」,其起源時間已無可考究。以前,三水花市在春節前的三天中舉行,即從年廿八到除夕夜。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迎春花市往往提前十天就開市了。
行花街寄託著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寄願。比如說在花街買紅桃,是取諧音「鴻圖」,寓示大展鴻圖;買金桔,是取諧音「今吉」,寓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同時,除夕行花街,有「賣懶倡勤」之意,有童謠就唱道:「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
「行花街」是三水區市民過春節的重頭戲。以前三水花街多設在文峰路,靠近市場、西南影劇院路段;近幾年花市會場則設置在時代城、匯信華府交界沿北江大道兩邊。
兩天前,今年的三水花市開市。花街兩旁,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紅的熱烈,黃的明豔,藍的莊端,粉的嫵媚……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這是描繪春節花市的有名詩句。當你走在到處瀰漫著濃鬱花香的花街,走在四處洋溢著笑臉的人海,這時你心底會有喜悅潛滋暗長,你才真正感覺到:春節就要來了!
「年廿九行花街,行過花街才過年」。意思是沒有去過除夕花市,這節就過得不完整。在三水人心裡,「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希望來年能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行花街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年味兒。行過花街過大年,它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
廣東省作協會員文竹:年三十 行花街
年卅晚,行花街。數裡花街,大紅燈籠高高掛,人聲鼎沸。除夕的前夜,花街燈火通明,如同白晝,成為沒有黑夜的城市。這並不是沒有歷史源頭的普通花街。
它的歷史得追溯到五代十國的南漢時代。據說南漢王的寵姬素馨是珠江南岸莊頭村的種花女,進宮後依舊保持荷把鋤頭種花的習慣。之後,皇宮貴族紛紛種起花花草草,接著是全國老百姓跟著仿效,家家戶戶都自養花草。久而久之,一種以養花為幸福吉祥寓意的民風紮根於嶺南地區。後來,漸漸地不知不覺間形成春節的花街。如今,追著歷史的足跡,花街正沿著時代的巨輪滑向前。
人,摩肩接踵,我聽著手機播放的童謠歌曲《行花街》。來到一鮮花檔前,駐足停步,好像才小小方寸之地就是花的小海洋。各式鮮花一應俱全,佛山的,昆明的,廣東各地的……甚至外國的花都齊聚一地,春紅柳綠,夾雜著濃烈的花香。
這一盆金橘,樹形雖小,卻果實纍纍。擺在家中,來年吉利發財。
這一盆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擺在家中,來年仙到福到。
這一盆弔鐘花,「一苞九個倒懸鐘」,白裡透紅,形似吊鐘。擺在家裡,來年「金鐘一響,黃金萬兩」。
在花街出口處,聽見阿牛在花街的廣播中歡天喜地唱:「桃花朵朵開/枝頭鳥兒成雙對/情人心花兒開……」簡單而熱鬧,充滿濃濃的年節氣氛,溫暖人生的各種桃花。
突然想起作家秦牧曾在《花街》一文中說:「花市盤桓,令人撩起一種對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我們和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東西異常水乳交融。」是的,水乳交融,國泰民安,幸福綿長,代代相傳。
如今我正行走在花街中,細聽花開的聲音,嗅著花香,感受著綿長細膩的幸福,心揣美願,穿越黑夜迎接閃亮光明的新年。
編輯丨俞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