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民歌《芙蓉賣錢歌》唱不盡的鄉情與眷戀

2021-01-10 環京津新聞網

「賣嗬賣錢,賣錢郎兄到宅前,宅前大路通大屋。一來遊嬉二賣錢。聞知大宅好名氣,特地到來賀新年。」

在樂清市芙蓉鎮,很多人都會唱拋歌、對歌等,但會唱《芙蓉賣錢歌》的人則不多,據統計只有芙蓉鎮的徐金柱、孔茂邦、張保福等幾個人會唱。這首《芙蓉賣錢歌》還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這幾個人之中,又屬90歲的徐金柱極具代表性。他不僅會唱《芙蓉賣錢歌》,還捜集、整理、編寫了《芙蓉賣錢歌》、山歌、田歌、各種《寶卷》等唱本,共計四十幾本。如今,他雖已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由他整理、編寫的每一本手稿,均成為研究當地流傳山歌、小調極為珍貴的資料。

近日,記者就來到芙蓉鎮,拜訪徐金柱,聽他唱一回地道的《芙蓉賣錢歌》,聽一些人講徐金柱師徒與樂清民歌的故事。

□瀟瑜/文 圖片由樂清市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A

師徒共同演繹 原汁原味《芙蓉賣錢歌》

當記者走進徐金柱的家中時,只見90歲的他已穿上喜慶的紅衣服,戴上禮帽,親朋好友、徒子徒孫都圍坐在他的身旁,就等著他一開腔,其餘的人便開始「幫腔」。

記者發現偌大的方桌上擺滿了物品,有香燭、炒米、瓜果、時令水果、糕點以及紅包等。「我們還原了民間流傳的唱《芙蓉賣錢歌》的現場,使演唱者在演唱時,更能呈現原汁原味的感覺。」徐金柱的兒子與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作出了解釋。

還未開始唱,徐金柱的徒弟樂清撞歌省級傳承人李立明便先向記者介紹《芙蓉賣錢歌》:《芙蓉賣錢歌》又稱《芙蓉買錢歌》,在每年正月的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的夜間進行。也就是說,唱《芙蓉賣錢歌》是作為一種新春娛樂的表演形式存在,更有討得喜氣,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寓意,且延續到溫州解放初期。之後,傳唱者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芙蓉賣錢歌》原詞也甚少。大多是憑藉老一輩愛唱民歌的村民碎片式的回憶,說出的隻字片語,整理而成。

唱《芙蓉賣錢歌》非常富有儀式感:歌唱的隊伍總共有十個人左右,各個頭上包頭巾,腰間系彩帶。領隊走在前,其餘的人有的提燈籠,有的挑著籮筐,跟在後面。他們走家串戶,見屋即唱。

李立明正興致勃勃地說著,坐在一旁的徐金柱即興演唱了起來,在場很多會唱的人也深受感染,開始「幫腔」。一瞬間,大家仿佛置身於戶外,聽到的是原汁原味、高亢嘹亮、有著淳樸民俗民風的民歌。

B

「我父親這輩子,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花在整理、編寫山歌、小調、民間傳說上。尤其是2010年以來,幾乎每天一醒來就開始整理、編寫,白天沒有寫過癮,晚上繼續挑燈寫。書桌的電燈也是從60瓦上調到100瓦,邊唱邊寫,寫寫停停,終因用眼過度,視力急劇下降,而導致失明。」《芙蓉賣錢歌》一曲唱畢,徐金柱的兒子一面拿出徐金柱多年來整理、編寫的四十幾本有關山歌、小調等的手稿,一面感慨道。

「這些手稿的字太漂亮啦!」圍觀的村民看到這手稿,大讚徐金柱寫的字。

「其實,我父親只上過小學一年級。就因為要整理手稿,這十幾年,他每天寫,每天練,字也就越寫越漂亮了。每次拿出這些手稿,不少人問,這字是『印』出來的嗎?」徐金柱的兒子笑著指向手稿上的字。

四十幾本手稿是徐金柱多年積攢的寶貝,早年為了這些寶貝的「誕生」,他傾注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當年,在龍泉林場工作隊工作,二十多歲的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刻苦鑽研民間音樂,記錄下隊友們在勞作時唱的勞動號子、民歌,甚至一些生活故事等。可謂紮根民間沃土,浸潤藝術心靈。

回到樂清,他又與芙蓉鎮裡會唱山歌、小調的老人「黏」在一起,通過聽老人的口述,記錄下許多原汁原味的音樂素材。他將這些音樂素材進行了二度創作,聽起來朗朗上口,村裡很多人聽著非常痴迷。有些人甚至想拜他為師,其中就包括李立明。

徐金柱見李立明幾乎每天都早起,跑進山林,縱情放歌,只為唱好淳樸的民歌,於是就收下了這個徒弟。

成立合唱團 徒弟讓樂清民歌深入人心

C

「他是被醫生『耽誤』了的原生態民歌手。」許多樂清人這樣評價李立明。李立明是芙蓉鎮裡知名的鄉村醫生,雖然平常看診比較忙,但誰要是喊他去唱樂清民歌,他的嗓子就會「發癢」,必定會抽出時間去。「去芙蓉鎮的山上,或在徐金柱老師的家中,與同樣愛唱的村民『吼』上幾句,一天的心情就會特別愉悅。」李立明說著說著又想放開嗓唱了。

50多年以來,李立明走遍芙蓉鎮的各個地方,尋訪民間山歌手,整理收集編寫幾十首芙蓉民歌,並請徐金柱及其他會唱的老村民教唱。目前,他已能夠熟練演唱數十首民歌,包括山歌、拋歌、撞歌等。

為了讓樂清民歌能更加深入人心,2018年11月,李立明還與幾位愛民歌的村民一同牽頭創辦了芙蓉中老年合唱團。這支合唱團有團員60人,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最小的40多歲,最大的70多歲。像「哎,嗨,喲……一個雞卵一個黃,對面一班看牛細兒有冇對歌郎?」這些經典的民歌都已唱得聲情並茂,並獲得了不少獎項。

這幾年,李立明還收了一個徒弟叫徐鵬程。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與徒弟,還有中老年合唱團去芙蓉、雁蕩一帶,面對澗水潺潺、青山綠水,呼吸一口山谷裡清新的空氣,深情演唱民歌。那一刻,歌聲與鳥鳴聲交相輝映,嘹亮的歌聲,流淌在山巒中,飄蕩在天空中,最能感受樂清人一縷縷的鄉情,一代代的眷戀。

相關焦點

  • 八桂壯鄉緣何成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新華社南寧9月15日電 題:八桂壯鄉緣何成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農冠斌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晚會日前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唱響,壯、藏、蒙古等民族歌曲讓人陶醉,越南、馬來西亞、俄羅斯、義大利等多國民歌共唱「絲路情緣」。
  • 樂清《對鳥》竟有這麼多版本,被無數人唱成國內知名山歌
    樂清人驚喜地發現,電視劇的片尾曲就是樂清著名的山歌《對鳥》。2014年9月16日,由樂清籍新生代導演吳琴編導的電影《從哪來 到哪去》上映,當紅新生代音樂才子霍尊在劇中扮演一位流浪歌手,在劇中演唱了具有「霍氏風格」的《對鳥》,進一步把這首山歌推向大江南北的聽眾。先後被一部電視劇和一部電影青睞,不知道全國還有沒有第二首山歌獲得這樣的「禮遇」?而實際上,《對鳥》早已飛出樂清,翱翔世界。
  • 樂清民歌尋遺——五更金雞叫
    前面,我從搜集和走訪的各種資料中,整理出相關「五更」的民歌,簡述《五更思君》、《五更香火》、《五更勸郎》、《五更送郎》、《五更繡荷包》等內容,這些曾經的樂清民間的歌詞,如今幾乎沒人能能唱了,正如王志成老師有一天在群裡說的:「我總有些只能讓小孩子以童謠的方式繼續相傳著內容,而有些詞,
  • 民歌手錄製淡溪拋歌《對鳥》與嶺底《拉巖號子》
    1983年,筆者與蔣華山合作填詞編曲、黃玲玲演唱的《田間又飛田歌聲(樂清田歌)》由沈同德和朱一正輔導,曾獲溫州市民歌匯演創作獎和演唱獎,發表於1983年7月24日《浙南日報》。當時,黃玲玲演唱《田間又飛田歌聲(樂清田歌)》用的是普通話,這一個重大突破,筆者當時竟然毫無知覺。
  • 唱不完的歌曲 訴不盡的鄉情 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在雲南楚雄圓滿閉幕
    頒獎儀式結束後,一首傳情的雲南民歌《白露花開》開啟了民歌展演環節。展演共分為鄉音、鄉情、鄉愁三大篇章。  在鄉音篇章,四川民歌《美麗的章谷》、陝西民歌《酒麴》、安徽民歌《牧牛山歌》、內蒙古民歌《褐色的雄鷹》、黑龍江民歌《大興安嶺我可愛的家鄉》、寧夏民歌《憨肉肉令》等原生民歌詮釋了鄉音的魅力,《中國彝鄉》彝族服飾展演則展示了彝鄉楚雄的傳承千年的賽裝文化。
  • 《那些鳥兒那支歌》 幸福的日子 唱最美的歌
    2020-10-08 11:07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 樂清音樂積澱居溫州之首 從《對鳥》看山海文化
    謝靈運詩中所載「盤嶼」在今日樂清市磐石鎮,採菱人唱《採菱歌》,是現存最早記載樂清民歌的文字,也是溫州文化史上最早記載溫州民歌的文字。  隆慶《樂清縣誌》和《全唐詩》收有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唐朝開元二十年(732),詩人孟浩然在今日樂清市人武部內樂成縣尉張子容宅度歲,所作《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有「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句。詩中《梅花》是漢樂府橫吹曲《梅花落》的省稱。
  • 臺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正式標誌著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啟,「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8首楊弦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的詩作譜曲的民謠。
  • 《歌從黃河來》山西跨年晚會 傳統民歌唱新調
    「民歌泰鬥」郭蘭英(《我的祖國》),「中音天后」關牧村(《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壇常青樹」李光羲(《祝酒歌》)、「人民藝術家」胡松華(《讚歌》)、「男高音歌唱家」蔣大為(《牡丹之歌》),民歌大咖們原音再現,經典再現,讓人忍不住都想跟著唱兩句兒。  亮點二:誰說民歌不時尚,老腔老調穿新衣。
  • 臨安區湍口鎮昌化民歌《山歌唱到懷仁堂》
    裝不完山鄉寶藏飄萬裡、觀不儘自然山水好風光,挑起山核上北京、山歌唱到懷仁堂……天地是舞臺,萬物是聽眾。昌化民歌在四季的陽光雨露裡,追隨著繁茂的林木、揚花的稻禾,每一張生動的臉龐被水稻的葉尖和露珠擦得透明,給勞作的心靈一處可以棲息的綠蔭。
  • 「民歌唱的就是生活」
    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的藏族「魯體」民歌和「諧體」民歌;具有整齊嚴謹、朗朗上口的辭藻美和押韻美的壯族「勒腳歌」「排歌」「散歌」;曲調悠揚、氣質粗放、有著濃鬱山野風味的白族「白曲」;高亢、剛健之中又帶有抒情纏綿風味的回族「花兒」;曲調高亢、豪邁奔放、餘音震山梁的苗族「飛歌」;男聲曲調雄壯有力、氣勢磅礴,女聲曲調優美明朗
  •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開啟流行音樂史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開啟流行音樂史 2013-07-16 14:14 作者:錢戀水來源:東方早報
  • 經久不衰的巴林民歌
    巴林左旗的民歌流傳非常廣泛,擁有許多的傳承人和愛好者,現已收集整理300多首,其內容主要為讚頌山水, 在巴林民歌中,種類有悠長嘹亮的牧歌,讚美家鄉的頌歌,紅火熱烈的婚禮歌,催人淚下的寓言體敘述歌,眷戀故居的思鄉曲,細膩纏綿的搖籃曲,虔誠肅穆的祭神歌,鞭撻邪惡的諷刺歌,表現古代遊牧民族生活情景的傳統民歌,表現近現代革命鬥爭及對解放後新生活讚美的新民歌。巴林民歌以聲音曲調高亢,婉轉悠揚,內容豐富多彩而聞名,其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
  • 她把天門民歌唱到北京中南海 民歌傳承人周蘭仙此生無悔唱民歌
    從那時我才知道,你是一個從50年代起就把天門民歌從幹驛小鎮唱到縣城,又從縣城唱到省城,又從省城唱到北京中南海的天門第一位民間歌手。我想問你與天門民歌的情緣」。當時由幹驛宣傳隊有兩位幹驛民間藝人,他倆是周秋成和陳登州,他們的天門民歌唱得非常好。以後二位老藝人都被調到湖北省歌舞團。兩位老師發現周蘭仙后,認為她形象好,聲音圓潤,唱腔甜美,吐字清晰,是一個非常適合唱民歌的人才。在二位老師的嚴格訓練精心調教下,周蘭仙進步很快,以後跟著二位老師學唱了不少天門民歌。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每一年從鎮、縣到地區農村文藝會演,她都代表幹驛隊捧回大獎。
  • 鄉情散文:故鄉的歌
    冰封的河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抽冰嘎、劃冰車,在冰上跑啊跳啊唱啊,快樂的歡呼一直在山川大地之間迴蕩。春節是銅礦最漂亮的時候,一棟棟齊整整的紅瓦房前都豎起火紅的燈籠,在白雪的襯託中整個礦區都煥然一新。年三十的夜裡,綿延幾華裡的銅礦街道鞭炮齊鳴,璀璨奪目的煙花此起彼伏,把整個山溝的夜空裝點得五彩繽紛。
  • 孟庭葦改唱大陸民歌
    很多好的民歌都在漸漸消散,我希望能用改編成流行歌曲的方式,重新給它們生命。」曾錄閩南語專輯送給父親曾經,孟庭葦的歌聲在街頭巷尾傳唱,她的那些歌像是一個女子用乾淨輕靈的聲音吐氣如蘭地述說自己的情感,似春風化雨。後來人們發現她的長相就如歌聲一樣好像瓊瑤書中的美麗女主角,再後來發現她沒有緋聞沒有是非,念佛茹素,和高中同學結婚,差不多就是歌如人,人如心了。
  •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開啟流行音樂史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正式標誌著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啟,「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8首楊弦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的詩作譜曲的民謠。
  • 【覽勝】甘州小調的鄉情鄉韻
    原標題:【覽勝】  甘州小調的鄉情鄉韻  李淑琴  產生於祁連山下、絲路古道的甘州小調是流傳於張掖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說唱藝術
  • 敘鄉情展鴻圖,樂清市長徐建兵率團與「樂商」共商家鄉發展大計
    陳俊賢 朱瓊潔座談會現場徐建兵、徐海嚴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會場上為加快實施樂商回歸工程建設,加深在外企業家對我市招商引資工作的了解,共敘鄉情友情,共謀家鄉發展,推動內外樂清人互動發展樂清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建兵,副市長徐海嚴與樂清籍部分在京津冀企業家代表座談交流,一起追尋鄉情鄉音,同敘桑梓情誼,共繪興業願景。觀看了樂清發展宣傳片後,樂清市副市長徐海嚴介紹招商引資工作,講述了樂清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產業優勢、平臺優勢、政策優勢等五大優勢和樂清經濟開發區、樂清灣港區、柳白新區、樂成中心城區、雁蕩山景區等區塊相關具體招商建設項目。
  • 非遺文化欄目採編錄製《手扶欄杆》民歌,鄭月英和瞿玉娥演唱
    2019年7月14日早上10時許,電視「非遺文化欄目」在樂清湖廣會館文化驛站採編錄製樂清曾經盛行的民歌《手扶欄杆》,由虹橋民間音樂歌手鄭月英、瞿玉娥演唱。「手扶欄杆」被誤傳「西湖欄杆」,這民歌曾經流行,現可打造精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