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嗬賣錢,賣錢郎兄到宅前,宅前大路通大屋。一來遊嬉二賣錢。聞知大宅好名氣,特地到來賀新年。」
在樂清市芙蓉鎮,很多人都會唱拋歌、對歌等,但會唱《芙蓉賣錢歌》的人則不多,據統計只有芙蓉鎮的徐金柱、孔茂邦、張保福等幾個人會唱。這首《芙蓉賣錢歌》還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這幾個人之中,又屬90歲的徐金柱極具代表性。他不僅會唱《芙蓉賣錢歌》,還捜集、整理、編寫了《芙蓉賣錢歌》、山歌、田歌、各種《寶卷》等唱本,共計四十幾本。如今,他雖已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由他整理、編寫的每一本手稿,均成為研究當地流傳山歌、小調極為珍貴的資料。
近日,記者就來到芙蓉鎮,拜訪徐金柱,聽他唱一回地道的《芙蓉賣錢歌》,聽一些人講徐金柱師徒與樂清民歌的故事。
□瀟瑜/文 圖片由樂清市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A
師徒共同演繹 原汁原味《芙蓉賣錢歌》
當記者走進徐金柱的家中時,只見90歲的他已穿上喜慶的紅衣服,戴上禮帽,親朋好友、徒子徒孫都圍坐在他的身旁,就等著他一開腔,其餘的人便開始「幫腔」。
記者發現偌大的方桌上擺滿了物品,有香燭、炒米、瓜果、時令水果、糕點以及紅包等。「我們還原了民間流傳的唱《芙蓉賣錢歌》的現場,使演唱者在演唱時,更能呈現原汁原味的感覺。」徐金柱的兒子與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作出了解釋。
還未開始唱,徐金柱的徒弟樂清撞歌省級傳承人李立明便先向記者介紹《芙蓉賣錢歌》:《芙蓉賣錢歌》又稱《芙蓉買錢歌》,在每年正月的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的夜間進行。也就是說,唱《芙蓉賣錢歌》是作為一種新春娛樂的表演形式存在,更有討得喜氣,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寓意,且延續到溫州解放初期。之後,傳唱者越來越少,留下來的《芙蓉賣錢歌》原詞也甚少。大多是憑藉老一輩愛唱民歌的村民碎片式的回憶,說出的隻字片語,整理而成。
唱《芙蓉賣錢歌》非常富有儀式感:歌唱的隊伍總共有十個人左右,各個頭上包頭巾,腰間系彩帶。領隊走在前,其餘的人有的提燈籠,有的挑著籮筐,跟在後面。他們走家串戶,見屋即唱。
李立明正興致勃勃地說著,坐在一旁的徐金柱即興演唱了起來,在場很多會唱的人也深受感染,開始「幫腔」。一瞬間,大家仿佛置身於戶外,聽到的是原汁原味、高亢嘹亮、有著淳樸民俗民風的民歌。
B
「我父親這輩子,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花在整理、編寫山歌、小調、民間傳說上。尤其是2010年以來,幾乎每天一醒來就開始整理、編寫,白天沒有寫過癮,晚上繼續挑燈寫。書桌的電燈也是從60瓦上調到100瓦,邊唱邊寫,寫寫停停,終因用眼過度,視力急劇下降,而導致失明。」《芙蓉賣錢歌》一曲唱畢,徐金柱的兒子一面拿出徐金柱多年來整理、編寫的四十幾本有關山歌、小調等的手稿,一面感慨道。
「這些手稿的字太漂亮啦!」圍觀的村民看到這手稿,大讚徐金柱寫的字。
「其實,我父親只上過小學一年級。就因為要整理手稿,這十幾年,他每天寫,每天練,字也就越寫越漂亮了。每次拿出這些手稿,不少人問,這字是『印』出來的嗎?」徐金柱的兒子笑著指向手稿上的字。
四十幾本手稿是徐金柱多年積攢的寶貝,早年為了這些寶貝的「誕生」,他傾注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當年,在龍泉林場工作隊工作,二十多歲的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刻苦鑽研民間音樂,記錄下隊友們在勞作時唱的勞動號子、民歌,甚至一些生活故事等。可謂紮根民間沃土,浸潤藝術心靈。
回到樂清,他又與芙蓉鎮裡會唱山歌、小調的老人「黏」在一起,通過聽老人的口述,記錄下許多原汁原味的音樂素材。他將這些音樂素材進行了二度創作,聽起來朗朗上口,村裡很多人聽著非常痴迷。有些人甚至想拜他為師,其中就包括李立明。
徐金柱見李立明幾乎每天都早起,跑進山林,縱情放歌,只為唱好淳樸的民歌,於是就收下了這個徒弟。
成立合唱團 徒弟讓樂清民歌深入人心
C
「他是被醫生『耽誤』了的原生態民歌手。」許多樂清人這樣評價李立明。李立明是芙蓉鎮裡知名的鄉村醫生,雖然平常看診比較忙,但誰要是喊他去唱樂清民歌,他的嗓子就會「發癢」,必定會抽出時間去。「去芙蓉鎮的山上,或在徐金柱老師的家中,與同樣愛唱的村民『吼』上幾句,一天的心情就會特別愉悅。」李立明說著說著又想放開嗓唱了。
50多年以來,李立明走遍芙蓉鎮的各個地方,尋訪民間山歌手,整理收集編寫幾十首芙蓉民歌,並請徐金柱及其他會唱的老村民教唱。目前,他已能夠熟練演唱數十首民歌,包括山歌、拋歌、撞歌等。
為了讓樂清民歌能更加深入人心,2018年11月,李立明還與幾位愛民歌的村民一同牽頭創辦了芙蓉中老年合唱團。這支合唱團有團員60人,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最小的40多歲,最大的70多歲。像「哎,嗨,喲……一個雞卵一個黃,對面一班看牛細兒有冇對歌郎?」這些經典的民歌都已唱得聲情並茂,並獲得了不少獎項。
這幾年,李立明還收了一個徒弟叫徐鵬程。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與徒弟,還有中老年合唱團去芙蓉、雁蕩一帶,面對澗水潺潺、青山綠水,呼吸一口山谷裡清新的空氣,深情演唱民歌。那一刻,歌聲與鳥鳴聲交相輝映,嘹亮的歌聲,流淌在山巒中,飄蕩在天空中,最能感受樂清人一縷縷的鄉情,一代代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