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振弢,男,漢族,1948年11月生,河南省西峽縣人,為知識淵博的國學大儒,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教育的弘揚和發展,在全世界、國內外,義務講學3000多場。
南陽師範學院教授,韓國京畿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威爾斯大學特聘實踐教授,創辦《作文指導報》。曾任南陽師範學院社科研究中心主任(正處級)、南陽師範學院馮友蘭研究所所長、《南陽師範學院學報》主編,現為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馮友蘭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南陽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團中央研究生支教團特聘導師。
1977年到內鄉一中任語文教師。1982年至1984年,在南陽師專中文系學習。1984年分配到南陽教育學院任教,任中文系副主任,講授《古代漢語》、《古代文化常識》等課程。
1985年創辦《作文指導報》。它是河南省唯一一家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作文教學專業報紙,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對作文教育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是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的27家優秀少兒報紙之一。
1986年創辦《南陽教育學院學報》,任主編。2000年《教育學院學報》更名為為《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百強。
1988年至199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助教進修班學習音韻、文字、訓詁學等課程1990年至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做訪問學者,整理《劉盼遂文集》。
1995年榮獲河南省優秀教師稱號。
2004年至2005年,應韓國京畿大學邀請到韓國講學。2008年退休。
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方言學、古典詩賦、傳統文化等。主要著作有:《元詩選注》(中少州古籍出版社1991);《中國古代文學》(全四冊)(陝西教育出版社1992);《古詩文名篇導讀》(首都師大出版社1997),發表學術論文及詩文近百篇(首)。
2007年7月作客風凰衛視,接受央視「走遍中國」、「百科探秘」和「人物」欄目採訪。
2013年榮獲「中國好教育正能量獎」;
2014年榮獲甲午首屆「中原孔子教育十大人物」獎;
2015年4月份在香港漢學院作連續兩周講座,座無虛席。
2015年5月29日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在法國巴黎聯合國「多元文化融合」論壇上做《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和當代價值》的專題發言,是南陽登上聯合國講臺第一人。
2015.6.1——2016.6.7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訪問,受上議院邀請,做了精彩言講,吸引了包括英國皇家在內的對中國漢學很是崇敬的上層人士的關注。
2015.8.24—8.26參加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章太炎、黃侃、陸宗達、陳新雄四位國學大師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主題言講。
2015.8.27-8.30赴香港,與威爾斯代表團會談關於籌建威爾斯大學皇家漢學院事宜。
2015.9.26-10.9赴英國訪問,在倫敦作六場講座;訪問威爾斯大學並議定合作籌辦威爾斯大學皇家漢學院,並作重要講話,在英國掀起了一股漢學熱。
2016年獲全國第二屆「書香之家」榮譽。
2017年由光明日報舉辦 「尋找大國良師」活動中,榮獲「大國良師榮譽稱號」;
十數年來,組織參與舉辦「首屆漢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1994)、「董作賓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河南省古代文學研討會」(2001)、「第五屆馮友蘭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2002)、「文論(美學)何為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首屆馮學南陽論壇」(2006)、「中國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南陽文化論壇」(2008)、「絲綢之路文化論壇」(2009)、「姚雪垠百年誕辰紀念會」(2010)、「陳伯元先生文字音韻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等十餘次學術會議。結交了海內外一大批語言學、文學、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知名學者。
聶振弢教授的「中國夢」:
辦一所以國學為根基的大學,是聶振弢的一個「中國夢」。為此,他不遺餘力地奔波在辦大學的道路上。
2011年,聶振弢在南陽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南陽市城北潦河坡鎮開工籌建以傳統語言學與傳統文化為主打課程的「南陽語言文化學院」,並計劃以南陽曆代名人命名接續創辦百裡奚行政學院、範蠡商學院、張釋之法學院、張衡科學院、張仲景醫學院、馮友蘭哲學院、董作賓文字學院、楊廷寶建築學院、徐旭生史學院、郭寶鈞考古學院、丁聲樹語言學院、陳鳳桐農學院等,最終辦一所綜合性大學。聶振弢說:「我希望能夠為南陽、為中原河南、為國家民族、為子孫後代做件事。」
當地政府和群眾積極支持,無償提供千畝大學園區,立項建校。2011年底,在這塊山水靈秀之地蓋起了兩萬平方米的校舍。按當時《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的五百人規模,生均十平方的建築面積要求,已達到了辦學標準。但2012年上報審批時,「門檻」又提高了,相關政策法規要求辦高等學校要達到三千人的規模,六萬平方建築面積,聶振弢一時未能籌集足夠資金,建校一事暫時擱置。如今六年過去了,辦大學的夢想在聶振弢的心裡並未曾熄滅,他期待有公信力、有充裕資金的企業能給予其硬體支持,同時也誠摯邀請那些有識之士能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心聚力、共襄盛舉。
聶振弢結交了一大批經學、史學、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學界名家。2012年,中國臺灣地區的陳新雄教授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自己的骨灰託付聶振弢帶回大陸,在南陽未來創辦的大學校園裡安葬,並囑咐陳門弟子全身心幫助聶振弢創辦大學,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家國情懷以及對聶老師的高度信賴令人感動不已。
聶振弢教授的理念:
當今國際漢學熱的興起,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必然潮流。為順應此潮流做好歷史性準備,當務之急是培養三類人才:一是面向大、中、小學校培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儘快解決廣大語文老師人文學養不深、修身短板的問題,從語言、文字、音律、樂教等經典教育素質的培養起步,及早實現教師隊伍新陳代謝,為傳承發展中國優秀文化奠定教育陣地基礎;二是面向全社會培養優秀社會文化教育師資,儘快解決當前傳統文化社會教育師資良莠不齊,國學傳播活動亂花迷眼的問題,以更好地傳播並帶動各社會階層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好社會主義中國的接班力量;三是面向全世界漢學合作大學包括全部孔子學院、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國際文化教育使者,儘快解決孔子學院教師「一口流利的外語、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就是缺乏經史子集、詩詞曲賦功底,不能勝任傳承發展工程教育使命的要求的問題,培育出為中華文化實現民族性向國際信仰性轉化建樹支撐力量。
辦大學的四個「準備」
懷著對培養「三類人才」的殷切期待,聶振弢一直馬不停蹄,到處奔波,以「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廣泛聯絡溝通,凝聚社會人財物力資源,致力於創辦國學(漢學)院,重點做了四方面準備工作——方家大師準備、學術基礎準備、硬體基礎準備、國際合作準備。
聶振弢介紹,他以十數位「知行合一」的有紮實學識、修養深厚的大師等首席、終身教授為核心資源,團結集聚海峽兩岸多所人文類大學的專家學者為基礎團隊,擔當國學(漢學)院創辦第一個十年的教育教學任務。聶振弢說:「就聯絡組織的專家教授資源來講,這是極其珍貴的資源。這批人大多是耄耋之年的『國寶』,如抓不住這十幾年的時機,失去這一批『國寶』,將是國家民族文化教育難以補救的損失。要知道方家大師的培養都需要30年,50年,70年,甚至百年的時間啊!」
聶振弢教授說,「鞠躬盡瘁」 「先憂後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國精神,這是他的「心銘」。辦起一所大學,他將鞠躬盡瘁,不死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