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後行 腳踏實地

2020-09-18 全聚德烤鵝店吃燒雞

三思後行 腳踏實地


【原文】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譯文】

遇到為難時有福的人只損失錢財,沒有福的人就會傷害到自己。事情出了一毫一釐的差錯,離正確的目標會遠離千裡。如果要登到高處,必定是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走向遠處,必定是先從近處起步。人們常說思考三次而後行事,其實思考兩次就足夠了。

古今結合:

此篇告訴人們做事情首先要深思熟慮,接著做出周密的計劃,然後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朝著目標前進。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取自《論語》,作為一句儒家經典,是要告誡人們做事情之前先要考慮事情的可行性,以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和影響。不論是思考兩次抑或三次,總之是希望人們能夠在做出決定之前慎重思考,以免因一時衝動或考慮不周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將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做出嚴密周詳的計劃,才能保證事情的順利進行。「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周密的部署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證,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真理和謬誤之間只有一步之遙,一時的大意可能讓你功敗垂成、追悔莫及。

在事情的進展當中更需要紮實的努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成功是需要從頭做起的,只有按部就班、鍥而不捨,才能磨鍊出精深的修養,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好高騖遠,妄想一蹴而就,即便能收一時之效,絕不能成大功立大業,正是「欲速則不達」。所以,做人做事必須踏實做好基礎的工作,所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與「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的道理相同,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建立宏大的功業。

相關焦點

  • 【德潤人心】三思後行 腳踏實地
    【評析】:這幾句話告訴人們做事情首先要深思熟慮,接著做出周密的計劃,然後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目標前進。「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取自《論語》,作為一句儒家經典,它告誡人們做事情之前先要考慮事情的可行性,以及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和影響。不論是思考兩次抑或三次,總之是希望人們能夠在做出決定之前慎重思考,以免因一時衝動或考慮不周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
  • 三思後行 (打油詩)
    人生途中岔口多,三思後行不後悔。
  • 小知識:「三思後行」還有下一句,真實意思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說做事要三思後行,三思到底是哪三思呢?2019年4月7日,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高高矗立的孔子像。「三思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三思」指的是「思危、思退、思變」。「思危」指的是要思考之前做的事不對的地方,危險的地方;「思退」指的是知道危險的地方,就要退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機會;「思變」指的是一旦有機會,就要努力抓住去改變當前的處境。現在三思後行的解釋為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去做,顯然是褒義詞。
  • 賣房炒股需三思後行
    如果只一套剛需住房,手上因為無錢炒股,想賣掉房子投資股市,賺錢換更大更好的房子,奉勸你謹慎行事,三思後行,切不可冒然盲幹。投資股市賺錢,想的容易賺錢難。除非你有金鋼鑽,否則最好只用點閒置資金試試水,千萬別衝動,聽別人說炒股賺錢,就頭腦發熱將住的房子賣掉,投入炒股的行列。
  • 【一說春秋】 543 三思後行
    在我們今天說「三思後行」或者「請您三思」,這裡的三思是一個詞,是不分的。可是在古代,還有一思和再思。何謂一思呢?就是拍腦袋做事情。頭腦裡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就趕快去做,這樣的話,肯定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可能好心辦了壞事,有時候搞不好還幫了倒忙。這是一種動物本能的做法,雖然行動力很強,但並不被提倡。一思之外還有再思,再思就是Doublecheck。
  • 這些人請三思後行
    請廣大愛好者三思後行。溫馨提示:我們從不反對你的興趣愛好,我們認為你的興趣愛好並非在文化廣場才能實現;並非以噪聲的形式才能表達。
  • 李湘深夜曬王詩齡毛筆字「三思後行」,有板有眼,書法水平超讚
    王詩齡在一張扇形的宣紙上寫著「三思後行」四個字,毛筆字寫得鏗鏘有力,一看就是有書法功底的,反正舟舟是寫不出來的。在宣紙的左邊還有王詩齡名字的落款,小小年紀已經有了大家的風範!王詩齡在書法方面還得過獎,記得此前李湘就有曬出過。王詩齡身後的「敏而好學」就是她親手寫的。
  • 登高望遠 腳踏實地
    登高望遠 腳踏實地
  • 做腳踏實地的追夢人
    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有作為的優秀人才,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初入漢江中院,一則寓言《買土豆的故事》給了我極大感悟,兩名同時入職的員工,其中一人思維局限,工作上推一步走一步,而另一名員工事無巨細皆考慮周全,兩人工作方法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最終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 來自佛教的成語「腳踏實地」
    來自佛教的成語「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 腳踏穩在地上,站穩。《西遊記》第二二回:「我把你這個潑怪!你上來!這高處,腳踏實地好打!」許傑《旅途小記》:「而這一隻腳之所以能夠腳踏實地,而且又正好踏在這一地點的原因,卻又因為另一隻腳踏穩了地面。」通常比喻做事認真踏實。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嚴復《救亡決論》:「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奧,層累階級,腳踏實地,而後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語出《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條:「僧卻歸雪峰,舉似玄沙語。
  • 寂寞思索:三思後行更可靠,道家《陰符經》談萬倍槓桿
    人生獨力並不高,三思後行更可靠,引導眾人跨山水,萬倍槓桿化天橋。如何把自己放大一萬倍,品味道家經典《黃帝陰符經》事情從來不是知道的那麼簡單。
  • 細品習近平的「登高望遠」與「腳踏實地」
    登高望遠、腳踏實地,是兩個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語彙。如今它們被習近平總書記信手拈來,賦予了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悠長深遠的歷史蘊味。前者彰顯了大眼界、大胸襟、大氣魄、大追求,寓意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眼光、全球思維;後者則折射了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價值追求,傳遞併集聚著令人怦然心動的力量,刻畫了追夢人躬耕前行、砥礪奮進的生動形象。
  • 「異想天開」與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是「異想天開」的重要基礎。沒有務實精神,「異想天開」就成了空想、臆想、紙上談兵、痴人說夢。脫離實際的「異想天開」不僅於工作毫無裨益,反而浪費時間、降低工作效率、損害公信力。渝新歐鐵路大通道之所以由「異想」到現實,就是因為重慶在發展筆記本電腦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現實的需求使靈感迸發有了方向和動力。
  • 紋身可以想不要就不要麼,紋身一定要三思後行
    紋身可以想不要就不要麼,紋身一定要三思後行
  • 腳踏實地是什麼?
    腳踏實地是什麼?你知道嗎?老一輩人經常對年輕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要好高騖遠,你要腳踏實地。那什麼是好高騖遠,什麼才是腳踏實地?這些才是你的中短期目標,在和尚哥看來,夢想是好高騖遠,而中短期目標才是腳踏實地。還記得童年你的夢想是什麼?學生生涯你的夢想是什麼?進入社會後你的夢想變化了嗎?每個人心裡無時無刻都會有夢想,但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夢想是會隨著人所處環境變化、自身變化、眼界變化而發生變化。夢想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空泛且不合實際,所以我稱之為好高騖遠。
  • 屠龍之技的啟示: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屠龍之技的啟示: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寓言屠龍之技古時候,有一個叫朱評漫的青年,他總想著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2、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朱評漫學習屠龍術,不可謂不用心,不可謂不刻苦。可是耗費三年的寶貴時間才終於學會的屠龍術,並無施展之地。究其原因,是他選擇的目標不切合實際。
  • 《易經》:不要好高騖遠,學會腳踏實地
    一個人在對待事業的過程中,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工作,無論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方向,都需要以勤奮、腳踏實地作為基礎的原則,才能夠有所成就。不管你想做什麼,如果好高騖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 今日成語-腳踏實地
    【成語】腳踏實地 【拼音】jiǎo tà shí dì 【近義詞】足履實地 有一次,司馬光問哲學家邵雍:邵公,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邵雍笑笑說道:你這個人,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圖片/ 網絡 視頻 / 網絡
  • 成語故事: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這則成語比喻辦事或做學問踏踏實實,實事求是,不浮誇。 這則成語的來歷與司馬光有關。他稱讚司馬光說:「我看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 摒棄「好高騖遠」 崇尚「腳踏實地」
    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要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幹出來的,踏踏實實幹好每一件小事,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從「萬國造」到全副武裝的國產先進武器裝備,從車軲轆都不能生產到國產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農業、工業、科研各行業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得到了人民群眾充分肯定,無不是一代又一代的黨員幹部在忘我奉獻中腳踏實地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