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2020-12-12 運城市委組織部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

運城黨建今天

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回望脫貧攻堅歷程,道路曲折而艱辛,足跡深刻而雋永。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自即日起,縣委組織部將擇優在「絳山紅」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推送,以期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展示全縣駐村幫扶工作成果,希望各鄉鎮、各部門、各駐村工作隊取長補短,追趕超越,再創佳績,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小康絳縣奠定堅實基礎。

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

第一書記:謝子龍

工作隊員:何偉國 趙 洋

工作隊簡介:南樊鎮沸泉村位於絳縣縣城最北端,與曲沃縣相接壤。該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耕地面積3400畝,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88戶244口人。自駐村工作隊幫扶以來,他們不負使命、敢於擔當,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鄉村提升等重點工作中,靶向施策、精準發力,圓滿完成了各項扶貧工作。成立沸秀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土地」的經營模式,流轉土地種植連翹,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每畝連翹收益達3000餘元;把連翹產業做深、做精,堅持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拉深產業鏈條,開發連翹的藥用價值、觀賞價值、產業價值,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借入選「山西省旅遊扶貧示範村」的契機,舉辦連翹賞花節,打造「飲沸泉水、品虹鱒魚、賞連翹花、遊紫雲寺」的旅遊發展模式,為老百姓脫貧致富開闢了新路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我駐村扶貧已近四載。猶記得2017年農曆正月初七,大家都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氛圍中,我依依不捨地抱了抱不滿7個月的女兒,拉上鋪蓋卷獨自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南樊鎮沸泉村。

沿著迴旋山路一路向下,來到群山環抱的沸泉村,村莊的蕭條讓我倍感責任重大。為吃透村情民意,儘快投入工作,我帶著工作隊做了兩件事,一是摸清底數,二是問計於民。由於村民居住分散,我每天騎著摩託,帶著工作隊員,頂著刺骨的寒風,夾著小本本,挨家挨戶走訪。

剛開始,有的老百姓誤把我們當成收電費的,有的老百姓因陌生人的「闖入」心生不悅,更多的老百姓一聽說我們是扶貧幹部,紛紛質疑,「這幾個小夥,一個比一個白淨,能在村裡待住?」「還不就是下來走個形式,鍍個金,翻不起什麼浪花」。村民的不信任、不支持更加點燃我的鬥志:在沸泉村不幹出點名堂,我絕不收兵。

一個月下來,我臉又黑又糙,筆記本記了好幾個,能說上一口不太標準的「沸泉話」。終於,沸泉村的困境在我腦海中日漸清晰,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沸泉有泉吃水難,靠山吃山日子難,生態宜居住房難,依山傍水旅遊難」。

沸泉有泉吃水難 全天供水解大難

沸泉村因「沸泉」得名,沸泉,又名白水(水經注稱其為絳水),因泉水攜帶氣泡湧出水面,泛起圈圈漣漪,形似水將沸騰,故而命名沸泉,村內目前有泉眼18處。守著豐富的水資源,沸泉村人卻吃水困難。

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村裡供水管道是原3543廠7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四處漏水,供水不足,每隔3天才能放一次水,一次3小時,老百姓去地裡幹活,時常錯過放水時間,需到水源頭自己挑水吃。

圍繞「吃水難」這個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我們深入開展調研,邀請縣自來水公司有關技術人員來村指導吃水管道線路設計、表井預留等工程問題,與村幹部赴絳縣紫金山小區了解無塔供水設備的揚程高度、用電情況,赴侯馬經濟開發區供水設備廠家了解產品性能、製作工藝等。

立項後,我快馬加鞭趕進度,每天輾轉在沸泉村、鄉鎮、縣扶貧辦之間,很快申請到扶貧資金19.5萬元,又動員村民自籌5萬元,歷時45天完成了無塔供水式人畜吃水改造工程,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供水,解決了困擾沸泉村民多年的吃水問題。

75歲的劉大爺,逢人就說「一看到水龍頭裡流出白花花的水,就想起了謝書記。」剛開始不解,後來在一次聊天中,大爺解釋說,「我年歲大了,挑一次水要費老大的勁兒,尤其冬天水源頭結冰路滑,總擔心摔倒,現在好了,隨時可以在自家院裡接水。」聽了大爺的話,我不由感嘆「只有把群眾的事兒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你記在心裡」。

靠山吃山日子難 連翹託起致富夢

沸泉村四周群山連綿,林海疊翠,自2003年退耕還林後,村民就開始在山上種植連翹、核桃、杏等經濟作物。由於山地灌溉難,缺乏科學種養技術,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山地經濟效益低,老百姓靠山吃山難。

要想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支撐,我們把靶心瞄準了山上的連翹樹。沸泉村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連翹種植歷史悠久,連翹青果大、藥效高、質量優。要想把連翹做成支柱產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為解決連翹「存量」問題,我們與鎮村幹部到新絳天集有中藥材有限公司考察取經,深入了解連翹收購、加工等流程,籤訂連翹收購協議,解決老百姓銷售「後顧之憂」。其次,為攻克連翹種植技術難題,我們多次邀請技術專家到村實地培訓,講授連翹種植、管理、加工及連翹茶葉製作等課程,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種植連翹的信心。最後,為打破山地灌溉瓶頸,實現連翹提質增產,我們多方籌資,在村東、西坡上各建一個高灌,可灌溉2000餘畝連翹,每畝可增產四分之一,實現每畝增收500元左右。

萬事俱備,我們開始放開手腳提高連翹「增量」。2018年,我們協助村「兩委」成立沸秀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4戶致富能手和54戶貧困戶,申請20萬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的入股資金,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運營,發展連翹800畝。

由於連翹初加工後價格比現摘現賣增長10%左右,2019年,我們聚焦連翹初加工項目,引進蒸汽鍋爐、蒸鍋、烘乾網塞等連翹烘乾設施,在村南建成一個高標準中藥材加工廠。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藥茶具有藥的功效、茶的味道。今年年初,我們以「山西藥茶」為契機,在單位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做起了「連翹藥茶」。5月,同山西神農氏藥茶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該公司將在沸泉村建立山西藥材研究院、山西藥材文化研究院、山西藥茶青年創業基地等,並開發30—50畝的科研基地,與沸秀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研發連翹產品,延伸連翹產業鏈條,把連翹產業做大做強,讓連翹成為人們致富增收的搖錢樹。

生態宜居住房難 搬進新居笑開顏

沸泉村青山綿綿,流水潺潺,空氣清新,非常適宜居住。環境雖美但很多村民卻住房困難,居無定所。多年以前,村民都大多數住在山上自修自建的土窯裡,3543廠搬遷後,部分村民搬下山,租住在3543廠遺留的舊樓裡。如今,舊樓已搖搖欲墜成為危樓。加上村裡留守老人居多,故土難離,他們不想易地搬遷。

經過兩個月走訪,我們摸排到,住房達不到標準的貧困戶共有33戶89人,其中,16戶40人選擇集中安置,17戶49人選擇分散搬遷。因此,我們與鎮政府商定,將沸泉村作為南樊鎮集中安置點補充點。確定了安置房用地後,用地產權歸屬又出現了爭議,我們晝夜兼程,開車遠赴河北涿州際華3543廠、太原唐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查證相關土地證明手續,幾經波折,終於釐清了用地產權。

安置房建成後,由於老人們觀念守舊,動員搬遷又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座大山。為此,我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吃了不少閉門羹、碰了很多釘。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老阿姨,說什麼也不肯搬,我給她做思想工作,時常不經意間就到了三更半夜,通過不懈努力,沸泉村在全縣率先完成搬遷入住、舊房拆除及復墾工作。搬進新家的群眾個個笑逐顏開,無不稱頌黨恩國恩。「這房子多好,亮堂堂的,我腿腳不方便,這跟城裡人住的單元樓一樣,廚房、衛生間就在房子裡,幹啥都方便,我之前還不想搬哩,多虧你不嫌我這個老婆子煩,勸我勸得對。」曬太陽的張大媽樂呵呵地跟我分享著她住進新房的喜悅。

依山傍水旅遊難 綜合開發遊客來

沸泉村內旅遊資源豐富,既有古色古香的國家2A級景區紫雲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龍廟,又有軍工3543舊址,還有江南風韻翠色竹林、虹鱒魚觀賞養殖場。但旅遊資源開發不足、旅遊配套設施落後、環境衛生欠佳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沸泉村旅遊業發展。

2017年,我們結合縣「四治六化一創」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清理河道垃圾200餘方、平整河漕1.5公裡,傾力美化鄉村環境。2018年在入村口處新建了一座仿古門樓,在文化廣場、九龍廟附近等四處各修建一個休憩涼亭,竹林深深,曲徑通幽,大美沸泉如詩如畫。

2018年6月,沸泉村入選「山西省旅遊扶貧示範村」,這個消息極大提振了我們旅遊扶貧的信心。每年4月份,連翹花開正好,我們借勢連續舉辦三屆連翹賞花節,2019年3月,央視CCTV新聞頻道來村裡錄製「連翹花開迎春來,助力鄉村新發展」新聞,並在新聞直播間現場直播,極大提升了沸泉旅遊影響力,拉動了村經濟增長。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沸泉泉域保護工程,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合理開發利用紫雲寺、九龍廟等旅遊資源,打造「飲沸泉水、品虹鱒魚、賞連翹花、遊紫雲寺」的旅遊發展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四年的駐村幫扶生涯,使我由稚嫩走向成熟、由莽撞走向理智、由膽怯走向自信,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更收穫了一個村的親人。每當我走在沸泉的大街上,聽到對面的阿姨喊我「謝書記一會兒擱家吃飯唄,姨給你做好吃的」,聽到稚嫩的小朋友一聲聲喊著我「伯伯」,那一刻我內心激動而滿足,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名沸泉人。扶貧路漫漫兮,道阻且長,但我堅信一點,只要初心不改,用實幹加真誠,就一定能把沸泉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推上更高的臺階。

相關焦點

  • 「我的幫扶故事」駐村幫扶,讓我的內心充盈——記湘鄉市巴江村駐村...
    自2015年加入駐村幫扶隊伍,莫志敏的工作單位,從離家不到1公裡的市區,變成了離家100公裡的鄉村,周末才能回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戰爭的洗禮,能有機會參與脫貧攻堅這場歷史性戰役,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莫志敏說,駐村5年多,他的內心充盈了,人生也豐富了,唯一的遺憾就是陪伴家人太少。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⑤」窮山坡有了新希望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⑤ 】 窮山坡有了新希望——絳縣人民醫院駐橫水鎮山底坡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自從下沉幫扶以來,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消除了他們曾經總是埋怨的情緒,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⑧」特色產業啟動絳縣東官莊村新發展引擎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⑧ 】 特色產業啟動絳縣東官莊村新發展引擎——縣農業綜合開發辦駐麼裡鎮東官莊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楊琦:駐村幫扶有「三不」
    隔一段時間我就會來貧困戶趙太學家裡,用農飲核查系統熟練地登記他家的安全用水情況,這也是我駐村幫扶以來的常規工作之一。我叫楊琦,今年39歲,是百裡杜鵑管理區組織部派駐鵬程街道橋頭社區的第一書記,2018年7月開始駐村以來,我將橋頭社區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與社區幹部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環境美|織金縣馬場鎮臺子居駐村幫扶幹部張漁
    我叫張漁,是織金縣馬場鎮人民政府派駐馬場鎮臺子居的駐村幫扶幹部。「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身為脫貧攻堅一線人員,我又何嘗不是那塊「磚」。從2013年開始,我先後輾轉在馬場鎮六個村居工作。從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到幫扶幹部再到駐村幫扶幹部,從精準識別到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我和我的戰友們一起,入戶核實、遍訪、制定措施、全排全查、交叉檢查、短板補齊等措施使得馬場鎮2019年如期脫貧摘帽,2020年持續鞏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紫雲自治縣...
    我叫胡志,2019年9月經安順市黃鋪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委派到紫雲自治縣貓營鎮新院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由此,開啟了我的幫扶之旅。那時的新院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經濟收入單一等多種原因導致新院村成為紫雲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俞先富:駐村讓我成長
    從駐村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近1000個日日夜夜,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需要記憶的事情很多,同時,值得回味的經歷也很多。但讓我欣慰的是,經過兩年多的駐村工作,越來越多的群眾也慢慢能聽得懂普通話了,也有一些群眾能夠用普通話跟我交流,現在只要是外來幹部來採留組,60、70歲的水族老人都說普通話,我的語言障礙解決了,同時,也推廣了普通話,也算是收穫了駐村的別樣風景。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滿意是我駐村最大的收穫|龍宮鎮滿嘎村駐村...
    我叫楊麗,現任黃果樹旅遊區綜合執法大隊四中隊副中隊長,儘管駐村的時光已經悄然過去了兩個年頭,但回憶起這段歲月,我仍然感慨不已。  2017年,我被組織選派到龍宮鎮滿嘎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滿嘎村是一個漢、苗、布依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村寨,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兩年期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群眾辦好點滴實事,解決眼前實際困難,和這些群眾「以心換心」,贏得他們的滿意和對我駐村工作的肯定。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歲月可堪回首丨鎮遠縣都坪鎮馬家坪村駐村...
    我叫熊銳,是鎮遠縣都坪鎮馬家坪駐村工作隊隊員。2017年5月我被分到馬家坪村駐村幫扶,主要負責馬家坪村梯子巖組、沙子坳組和洞塘組,三個組共計109戶449人,貧困戶42戶156人,結對幫扶貧困戶9戶24人。
  • 「感恩新時代 奮進你我他——誇誇我的幫扶人」駐村工作隊帶來了好...
    2016年,得益於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在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增強技能、外出務工,成功脫貧。人說「平陸不平溝三千」,要說起我家的脫貧故事,就像這綿延的山塬溝壑,三天三夜講不完。我這個人沒什麼文化,因為缺技術也沒有什麼致富動力,一家4口一直住在父親結婚時建造的地窨院裡。
  •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駐村幫扶隊員求基俄熱:群眾的「萬能鑰匙」
    工作中的求基俄熱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0日訊(索朗磋 記者 文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有一支「主力軍」,叫作駐村幫扶隊員。你知道他們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嗎?4月20日,四川新聞網【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聚焦我省眾多駐村幫扶隊員中的一員,一起走進他的12小時。藏族小夥求基俄熱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20歲剛出頭,個不高,但長得很敦實。2018年7月1日,他被阿壩州藏醫院派到松潘縣毛兒蓋鎮阿藏村,成為了一名駐村幫扶隊員。在當地,村民親切地稱呼他為「阿克卓巴」,意思是來自草原的牧民小夥。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平凡二三事丨臺江縣排羊鄉巖寨村駐村...
    說到脫貧攻堅,一些親身經歷,總是讓我不能忘懷。2019年3月,我到排羊鄉巖寨村駐村蹲點,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點點滴滴的幫扶故事點綴著漫漫徵途。楊潤華(右)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巖寨村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苗語是百姓日常交流的溝通語言,卻是擺在我面前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如何突破這個難題,拉近與群眾的關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汩汩清泉潤心田丨南江鄉龍廣村駐村幫扶幹部黃海...
    「以前我們喝水問題就靠村子裡的古井來解決,但出水量太少而且水質不好,多虧了駐村的黃組長,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羅孝廷口中的駐村組長叫黃海,是開陽縣群眾工作中心的工作人員,2018年3月到南江鄉龍廣村駐村幫扶,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後,黃海在走訪時發現,谷頂架的群眾們還在一口老井處取水用,但水井的出水量太少,而且水質不好。群眾安全飲水是脫貧攻堅「三保障」的重要任務,也是民生實事的重要內容。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我叫胡志,2019年9月經安順市黃鋪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委派到紫雲自治縣貓營鎮新院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由此,開啟了我的幫扶之旅。駐村重點在駐,只有靜下心駐下來,多花時間去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把脫貧攻堅工作做紮實。我開始了「5+2」、「白+黑」的駐村生活,用心、用力、用情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制定「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幫扶的關鍵在於掌握第一手的關鍵信息,方能「對症下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駐村「五味」丨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
    我叫徐嘯,是遵義市新蒲新區組織人事部組織科的一名幹部,也是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到平溪村已有2年零8個月了,近1000天的駐村生活,有汗水有淚水、有歡聲有笑語、有精彩有欣慰,可謂是「五味」雜陳。
  • 「我的扶貧故事」山花爛漫時 踏上駐村路|修文縣灑坪鎮陽橋村駐村...
    2018年3月,在那山花爛漫時節,我來到山清水秀的貴陽市修文縣灑坪鎮陽橋村,開啟了我脫貧攻堅駐村幫扶的徵程。 我叫黃元宏,是灑坪鎮陽橋村駐村幹部。報到的第一天,作為市直機關幹部的我來到這個小山村時,看到一張張陌生的臉龐,內心十分忐忑不安。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回憶起駐村的點點滴滴,我有說不完的話。一直以來我都把「踏實」兩個字放在心頭,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服務,讓我的駐村生活不留下遺憾。  駐村扶貧,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駐村工作因為有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開展得很順利,我對所包保的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農戶情況爛熟於心。   如果要問我駐村扶貧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累並快樂著。
  • 聽「最美駐村幫扶故事」 聚脫貧奔小康強大合力
    12月17日,廣安市委四樓報告廳內掌聲不斷、暖意濃濃,廣安市「最美駐村幫扶故事」宣講報告會在這裡隆重舉行,6名駐村幫扶幹部用激情樸實的語言講述了紮根基層的幫扶歷程。 市委組織部下派幹部文道才,在貧困村一幹就是5年,為村民做了無數件實事,受到全體村民的擁護;「90後」年輕幹部柏藝,克服重重困難,幫助貧困戶在物質和精神上實現「雙脫貧」;山西姑娘李常春,努力克服語言障礙,發揚「釘釘子」精神,解決村民最關心的修路問題……報告會上,駐村幫扶幹部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分享了他們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感人事跡和成功經驗。
  • 「中醫藥扶貧」「點子書記」黃瑩駐村幫扶記
    「戶戶有資產,家家成股東,齊心協力奔小康」,中所村的標語寫進了現實。村幹部張會計對這兩年中所村的變化感受最深。黃瑩駐村前,年近60的張會計還只能打著算盤、捧著厚厚的帳本一點點記帳,看到電腦就發愁。駐村後,黃瑩手把手教會張會計用電腦填表格、統計村裡各項帳目和信息。知道黃瑩駐村時間只剩下兩個月,張會計第一個捨不得:「黃書記,你走了,我們可怎麼辦?」